第二章 拙赤合撒兒 按赤台 鐵木格斡赤斤 别裡古台

關燈
,成吉思汗按照蒙古分家産的體例,給諸弟、諸子各人都分配了草原遊牧百姓(irgen),并劃定了各自的份地(nuntuq=yurt)。

    據《元朝秘史》,别裡古台分得1500戶①。

    《元史》本傳則載“賜以蒙古百姓三千戶”。

    然而,根據《史集》的記載,别裡古台隻是成吉思汗直屬的左翼千戶那顔之一,屬于“恩賜”(soyurqal)管領一千戶軍民的官員之列,而在分給諸弟、諸子的軍民中沒有他的一份(qubi)②。

    這兩者差别很大:作為千戶那顔,隻是大汗(或諸王)屬下的世襲軍民長官;如果是和合撒兒、按赤台(合赤溫子)、斡赤斤一樣分得了“份子百姓”(qubi-irgen)和份地,那就成為東道諸藩國(ulus)之一。

    誠然,别裡古台不是也速該正妻所生,和成吉思汗同母弟合撒兒等人的地位有些差别,但許多史料證明,成吉思汗在分封諸弟時并沒有把他排除在外。

    《秘史》記載說,成吉思汗在指定窩闊台作為自己汗位繼承人的同時,命“合撒兒、阿勒赤歹、斡赤斤、别勒古台四個弟的位子裡,他的子孫各教一人管”(《元朝秘史》第255節)。

    其後,推戴窩闊台即位、蒙哥即位③的忽裡台大會,别裡古台都是以東道諸王一家之主的身份參加,與合撒兒等三家具有同等地位。

    《元史》之《宗室世系表》及《食貨志·歲賜》均列有“别裡古台大王位”。

    《史集》記載,其後裔甕吉剌歹“現在合罕處,管轄别裡古台兀魯思”①。

    足證别裡古台在分封時同樣得到份民份地。

    其蒙古份地,《元史》本傳記載:“以斡難、怯魯連之地建營以居”,“居處近太祖行在所,南接按隻台營地”。

    太祖行在應即成吉思汗大斡耳朵,在克魯倫河上遊;按隻台即按赤台(阿勒赤歹),其份地在合蘭真沙陀和兀魯回河(今内蒙古在烏珠穆沁旗烏拉根果勒)地區。

    據此知别裡古台份地在克魯倫河中遊南北,北至斡難河,東近呼倫湖,與合撒兒、斡赤斤份地接界。

     蒙古建國以後,别裡古台的活動除參加推戴太宗、憲宗即位的大聚會外,很少見于記載。

    1226年成吉思汗在征西夏軍中時,耶律留哥寡妻姚裡氏來①《元朝秘史》第190節。

    《元史·太祖紀》載其言為:“乃蠻欲奪我弧矢,是小我也,我輩義當同死。

    彼恃其國大而言誇,苟乘其不備而攻之,功當可成也。

    ”與《秘史》文意基本符合。

    《史集》(第1卷第二冊漢譯本頁203)所載與原意相差較大。

     ①《元朝秘史》第242節。

    但沒有記載分給他的千戶名。

     ②《史集》第1卷第二冊《成吉思汗紀》,漢譯本頁373,375&mdash378。

    拉施都丁還說,“[因]他是也速該另一個妻子所生,在諸兄弟中提不到他[的名字]”(同上書頁73)。

    ③《史集》第2卷,漢譯本頁242;《元史·憲宗紀》。

    《史集》記載參加蒙哥即位大典的是别裡古台的兒子們,但據《元史》,參加此會的是别裡古台本人。

     ①《史集》第1卷第二冊“也速該子孫系表”。

     見,請求讓入質的留哥嫡子薛阇回部襲爵(遼王),統其官民。

    成吉思汗許之,召薛阇谕曰:“..朕以兄弟視爾父,則爾猶吾子,爾父亡矣,爾其與吾弟勃魯古台并轄軍馬,為第三千戶。

    ”(《元史·耶律留哥傳》)代薛阇入質的留哥次子善哥,則奉命随從别裡古台之子口溫不花。

    可見耶律留哥所部契丹人此時已被授與别裡古台管領了。

    時留哥家駐于臨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所部契丹人除聚居臨潢外,還散在遼東西廣甯(今遼甯北鎮)等地。

    1231年撒禮塔征高麗,又收回一部分契丹人,薛阇遂從臨潢移駐廣甯府。

    據此推斷,别裡古台的勢力可能是向臨潢和遼東西地區擴展了。

     1236年,太宗分賜諸王、貴戚中原諸州民戶,别裡古台得廣甯府以及恩州(今山東武城東北)份民11603戶。

     後裔事迹别裡古台子女甚多,見于記載者有三子(次序按《宗室世系表》):也速不花,事迹不詳。

    屠寄認為《元史·憲宗紀》所載1248年參加拔都召集的阿剌脫忽剌兀大聚會推戴蒙哥為“大汗”的也速不花就是他(《蒙兀兒史記》卷二二),似未确。

    其子爪都,在祖父别裡古台死後繼承為兀魯思之主。

    1260年,他與塔察兒(斡赤斤後王)、移相哥(合撒兒後王)、忽剌忽兒(合赤溫後王)一同率東道諸王出席了開平城大聚會,擁戴忽必烈為大汗,并參加對阿裡不哥的征戰,因此得到大量金、銀、絹的賞賜;中統三年(1262),封為廣甯王,賜駝紐金鍍銀印;四年,又受賜牛馬價銀63100兩。

    後來他随從北平王那木罕出鎮西北,至元十三年(1276)又賜銀兩;同年,他參與了昔裡吉為首的諸王叛亂,叛亂平定後他歸降世祖,塔察兒奏請将他處死,世祖念他擁戴之功,隻削其王位,剝奪其所領軍民,流放到漢地海岸邊炎熱之處,派人監視。

    他在流放地過着自拾柴火為炊的艱苦生活,直到死去(據《史集》)。

    爪都子帖木兒,《元史·英宗紀》載至治三年(1323)七月“諸王帖木兒還自雲南,入宿衛,賜鈔二萬五千貫”,疑即是;《表》稱他為“大王”,當是恢複了宗王地位。

     口溫不花,從太宗攻金,1232年由白坡渡河後,奉命與按赤台、塔思率萬餘騎與拖雷軍會合,參加了三峰山之戰,殲滅金軍。

    1235年,從皇子出征宋棗陽、光化軍(今屬湖北)等地,獲何太尉;次年,奉诏北還。

    1237年,複率蒙古軍及漢軍張柔、史天澤等部攻宋,克光州(今河南潢川),進掠蕲州(今湖北蕲春)、随州、複州等地,直至長江邊的黃州(今湖北黃岡)。

    此後他大概沒有再統兵。

    1248年,張德輝向忽必烈陳言“兵無紀律,縱使殘暴”之害,建議“更遣族人之賢如口溫不花者使掌兵權”,可見他治軍較嚴,漢人也将他視為賢者。

    其長子滅裡吉台,後裔封定王。

    次子甕吉剌歹,《元史·世祖紀》載至元二十六年三月“台州賊楊鎮龍聚衆甯海,僭稱大興國,..諸王甕吉帶時谪戍婺州,帥兵讨平之”。

    當即是他,但谪戍原因不明①。

    《元史·成宗紀》載,元貞二年(1296)三月,“遣諸王亦隻裡(合赤溫後王,封濟南王)、八不沙(合撒兒後王,封齊王)、亦憐真、也裡悭(答裡真後王)、甕吉剌帶并駐夏于晉王怯魯剌(克魯倫河)之地。

    ”此甕吉剌帶無疑即口溫不花之子。

    時晉王甘麻剌出鎮漠北“祖宗根本之地”,統領諸王之部,而東道諸王值乃顔叛亂後地位降低,皆受晉王統轄。

    據此判斷,甕吉剌歹這時已恢複了管領本藩軍民的地位。

    其子徹裡帖木兒,至元二十四年(1287)曾奉旨“節制諸軍”,當是參與平定乃顔之亂;據《表》他襲封廣甯王,但年月失載,疑是與齊王八不沙同時受封(大德十一年,1307)。

    徹裡帖木兒子按渾察,緻和元年(1328)八月來到大都,即表示支持文宗;至順元年襲封廣甯王,賜金印。

     ①屠寄認為《元史·世祖紀》所載至元十三年正月“以甕吉剌帶、醜漢所部軍五百戍哈答城”,即此甕吉剌歹。

    按元代蒙古人同名者甚多,若是宗室,一般加有“諸王”字樣。

    此處未言其為諸王,未可遽定,故不取。

     罕秃忽,性剛猛,知兵,從憲宗攻蜀,多立戰功;回師道經河南,招來流亡百餘戶,悉以入籍。

    1257年憲宗曾增撥廣平(今河北永年東)等處150戶為其份民。

    子霍曆極,因殘疾不能出軍,世祖命居恩州份地以統本藩份民,至大三年(1310)死。

    其後人留居當地,成為恩州的一支别裡古台家族。

    子塔出(又譯塔術),性溫厚,謙恭好學,通經文。

    《元史·文宗紀》載,天曆元年(1328)九月,“諸王塔術、隻兒哈郎、佛寶等自恩州來朝”,後二人疑亦霍曆極子(或孫)。

    又有“恩州諸王按灰”,不知所出,至元二十六年曾有旨驗其部民貧者給赈,武宗、仁宗時又多次給賜金、銀及米,延祐四年(1317)奉命出鎮雲南,後來大概回到恩州;至順元年(1330)十一月,“坐擊傷巡檢張恭,杖六十七,谪還廣甯王所部充軍役”①。

     ①《元史》卷十五《世祖紀》;卷二二《武宗紀》;卷二四、二六《仁宗紀》;卷三四《文宗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