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拙赤合撒兒 按赤台 鐵木格斡赤斤 别裡古台
關燈
小
中
大
也裡古納河(今額爾古納河)流域以及闊連海子(今呼倫湖)和捕魚兒海子(今貝爾湖)以東草原封給合撒兒及斡赤斤兩人作為份地。
合撒兒的封地在北,大體上以也裡古納河、疊烈木兒河(清圖作特爾布爾河,今得爾布爾河)、斤河(今根河)流域以及苦烈兒溫都兒(今苦烈葉爾山,在根河和特爾布爾河交彙處)為中心地帶。
合撒兒與斡赤斤兩家份地的分界,當在斤河和海剌兒河(今海拉爾河)之間。
1214年調整東道諸王份地時,合撒兒當仍在世。
此後,文獻不再有關于他的記載。
成吉思汗西征(1219)以前,再次調整千戶百戶組織,這時候合撒兒的份民已由他的兒子也苦、脫忽和移相哥來接受了。
是知合撒兒的去世,發生在1214年至1219年間。
合撒兒諸子中,也苦、移相哥和脫忽三人較有名,其中移相哥最為顯赫。
成吉思汗曾為他立石紀事,是為現存最早的一件畏兀字蒙文石刻(勒成于1225年)。
他在忽必烈與阿裡不哥争位時站在忽必烈一邊,因而在元朝,其後裔一直受到優遇。
他的兒子勢都兒雖參與乃顔之亂,但勢都兒之子八不沙後來仍被封為齊王,其後人世世襲爵,至于元末。
①《元朝秘史》第244節。
第二節 按赤台(附哈丹) 按赤台按赤台(Alchidai),又譯阿勒赤台、按隻歹等①。
成吉思汗同母次弟合赤溫之子。
合赤溫早死。
他的家支長期由按赤台掌理。
因此成吉思汗按蒙古舊俗對諸弟諸子實行分封時,合赤溫系的份子由按赤台領受。
該支份民最初被編為兩個千戶,後來又調整為三個千戶。
他家的份地,自1214年以後一直位于斡赤斤份地之南,以兀魯回河(今烏拉根果勒)流域為中心,南接弘吉剌部駐牧地。
按赤台最早參與作戰,現在知道是在1203年鐵木真與王罕交鋒時。
1230年秋,他随窩闊台合罕南征攻金。
十月,窩闊台在山西分遣按赤台随木華黎孫塔思國王往取為金軍複得的潞州(治今山西長治)。
按赤台在城克後即與主力彙合,于十一月随窩闊台往征關中,于1231年春圍攻鳳翔。
逾月城破。
蒙古軍決定分兵攻金。
拖雷率軍由鳳翔南下,取道宋境漢中,由南而北攻金唐、鄧二州(治今河南唐、鄧縣)。
窩闊台所率主力則折回晉北,整編後重新南下,在懷、孟(今河南沁陽、孟縣)一線渡河。
按赤台在窩闊台軍中。
1232年春,窩闊台在白坡(地在今河南孟縣)渡河,不久接到拖雷已于年前渡漢水北進的消息,即命按赤台與塔思等為前鋒疾行南趨,以接應拖雷。
按赤台等勒部冒雪行軍,僅五六日即與拖雷會師于鈞州(今河南禹縣)之三峰山,重創金軍,金朝所存精銳,幾乎在此役中全遭覆滅。
1233年,按赤台受命偕皇子貴由、國王塔思至遼東,征讨時叛時降的東夏王蒲鮮萬奴。
秋末,萬奴被擒。
1235年,蒙古實施分頭出擊周邊各鄰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皇子闊端和闊出分别率軍兩路攻宋。
按赤台當時是否在攻宋軍中,尚難确知。
但是到翌年冬季,闊出死于軍中,這一支征宋部隊的指揮官,遂由按赤台出任。
1236年以後,按赤台的事迹不很清楚。
惟知蒙哥即位時,他是參與擁戴大會的東道諸王之一。
十年以後,當忽必烈以皇太弟身份繼任大汗時,“塔察兒、也先哥(即移相哥)、忽剌忽兒、爪都率東道諸王,皆來會,與諸大臣勸進”(《元史·世祖紀一》)。
這時代表合赤溫系參加這一重要政治活動的宗王已是他的兒子忽剌忽兒(《元史·宗室世系表》作忽列虎兒),可是這時候按赤台似乎仍然在世,中統元年(1260)十二月定諸王歲賜額,“諸王按隻帶、忽剌兒、合丹、忽剌出、勝納合兒銀各五千兩,文绮帛各三百匹,金帛半之”(《元史·世祖紀一》)。
此處按隻帶,無疑就是按赤台。
哈丹按赤台有子哈丹(Qadan),亦稱哈丹秃魯幹。
據拉施都丁《史集》記載,①阿勒赤台一名的蒙古語原型,伯希和、韓百詩拟作Elchidei,柯立甫、李蓋提等人則拟構為Alchidai,本文從後一說。
《元史·宗室世系表》将這個人名寫作按隻吉歹,點校者認為吉字“系元代衍誤”,甚是。
它的另一種漢字書寫形式按隻歹、按赤台等,頗易于與一個完全不同的人名額勒隻吉歹(Elchigidei,譯吉鴨子)的異寫相混淆,因為由于中間音節的颚音弱化(即elchigidei>elchi&lsquoidehi>elchidei),後者也可以用按隻歹來寫音。
按赤台之後,合赤溫後王先後由察忽剌、忽剌忽兒、哈丹、勝納哈兒繼任。
但是據《元史·世祖紀》,至元二十年(1273)三月,“諸王勝納合兒設王府官三員”。
二十四年十月,桑哥奏:“諸王勝納合兒印文曰&lsquo皇侄貴宗之寶”,寶非人臣所宜用,因其分地改為&lsquo濟南王印&rsquo為宜。
”是則勝納合兒曾由元廷賜印、設王府官,似乎他在哈丹在世時即為合赤溫後王。
因此哈丹很可能隻是合赤溫系的一名一般諸王,沒有當過本兀魯思汗①。
至元二十四年(1287),斡赤斤後王乃顔與哈丹等人舉兵稱叛。
他們曾約當時在嶺北戍軍中的勝納哈兒一同舉事。
勝納哈兒欲以邀約嶺北元軍大将朵兒朵哈赴會之計将他拘捕,因被土土哈察覺而不克成功。
元廷命勝納哈兒入京面觐。
土土哈率軍長途奔襲,廓清漠北“中央兀魯思”的東部,遂将叛亂規模限制在大興安嶺西麓草原及遼東地區。
五月,忽必烈下诏親征乃顔。
這時哈丹與乃顔一起,盤踞在連接大興安嶺東、西兩麓的戰略要隘,遣别軍四出作戰。
六月,元軍進至哈兒哈河流域。
哈丹率萬人出戰,被元軍前鋒玉哇失擊退。
不久,叛軍主力在不裡古都伯塔哈(在哈爾哈河與諾木爾根河交彙處三角地帶)被元軍戰敗,乃顔出逃被俘。
哈丹退至那兀江(今嫩江)上遊附近,迫于元軍追擊,出降。
元軍南還,複叛,從那兀江一帶四出抄掠,與進征元軍膠着相峙多月。
二十五年春,哈丹乘諸王火魯火孫在遼東比鄰地區複叛,渡那兀江大舉南下。
元軍由皇孫鐵穆耳、大将玉昔帖木兒統率,與哈丹等部在貴烈河(今歸流河)、托吾兒河(今洮兒河)一線會戰。
哈丹大敗後退回那兀江。
元軍乘勝追擊,遠至黑龍江兩岸,雖使哈丹潰不成軍,終不能将他擒獲。
二十七年,哈丹乘遼西地震複出,不克得逞,遂率殘部東南走,欲向高麗方面移動。
夏秋兩季,叛軍一直遊動于從合蘭河(今圖們江)到宋瓦江(今松花江)上遊諸水的山地間。
入冬後,哈丹再渡合蘭水,先後至海陽(今朝鮮吉州)、雙城(今朝鮮承興)一帶,接着又陷和州(今朝鮮通州)、登州(今朝鮮安邊)。
高麗軍隊多次出戰,不能勝之。
自是年底起,元廷幾次派軍隊進入高麗,追擊哈丹。
二十八年正月,哈丹進至交州道(今韓國江原南道),失利退走。
三月欲逼攻王京(今朝鮮開城),被高麗軍隊和元援兵合力擊退。
五月,元追軍與哈丹戰于禅定州、青州(今朝鮮北青一帶),叛軍大敗,哈丹與其子老的潰圍遁去。
老的終為元軍捕殺,哈丹下落不明。
東道諸王之叛,在翌年亦被完全平定。
①見屠寄:《蒙兀兒史紀》卷二二《合赤溫傳》。
又,從勝納哈兒的印文“皇侄貴宗之寶”看,他應比忽必烈低一輩,乃按赤台之孫。
《元史·宗室世系表》及拉施都丁書所記某世系,恐怕不大可靠。
第三節 鐵木格斡赤斤(附塔察兒) 早年事迹 鐵木格斡赤斤(ü),成吉思汗幼弟。
據《元Temgeotchigin&&朝秘史》,他比成吉思汗小六歲,故當生于1168年。
鐵木格為當日常見的蒙古男子人名,同時代漢譯又作忒木哥、忒沒哥等;斡赤斤是稱号,又有斡惕赤斤、窩嗔、斡辰、斡陳等異寫,其中是突厥語借&&ot詞,譯言“竈火”、“爐竈”;chigin源于突厥語詞彙tigin,譯言“(可汗)子弟”。
是則斡赤斤一詞意謂“守竈火之子”。
按蒙古舊俗,子女成人後各攜一份家産分戶另立,惟幼子留在父母身邊,将來由他繼承家業。
故多稱守産幼子為斡赤斤。
元代史料經常僅以斡赤斤稱成吉思汗幼弟而
合撒兒的封地在北,大體上以也裡古納河、疊烈木兒河(清圖作特爾布爾河,今得爾布爾河)、斤河(今根河)流域以及苦烈兒溫都兒(今苦烈葉爾山,在根河和特爾布爾河交彙處)為中心地帶。
合撒兒與斡赤斤兩家份地的分界,當在斤河和海剌兒河(今海拉爾河)之間。
1214年調整東道諸王份地時,合撒兒當仍在世。
此後,文獻不再有關于他的記載。
成吉思汗西征(1219)以前,再次調整千戶百戶組織,這時候合撒兒的份民已由他的兒子也苦、脫忽和移相哥來接受了。
是知合撒兒的去世,發生在1214年至1219年間。
合撒兒諸子中,也苦、移相哥和脫忽三人較有名,其中移相哥最為顯赫。
成吉思汗曾為他立石紀事,是為現存最早的一件畏兀字蒙文石刻(勒成于1225年)。
他在忽必烈與阿裡不哥争位時站在忽必烈一邊,因而在元朝,其後裔一直受到優遇。
他的兒子勢都兒雖參與乃顔之亂,但勢都兒之子八不沙後來仍被封為齊王,其後人世世襲爵,至于元末。
①《元朝秘史》第244節。
第二節 按赤台(附哈丹) 按赤台按赤台(Alchidai),又譯阿勒赤台、按隻歹等①。
成吉思汗同母次弟合赤溫之子。
合赤溫早死。
他的家支長期由按赤台掌理。
因此成吉思汗按蒙古舊俗對諸弟諸子實行分封時,合赤溫系的份子由按赤台領受。
該支份民最初被編為兩個千戶,後來又調整為三個千戶。
他家的份地,自1214年以後一直位于斡赤斤份地之南,以兀魯回河(今烏拉根果勒)流域為中心,南接弘吉剌部駐牧地。
按赤台最早參與作戰,現在知道是在1203年鐵木真與王罕交鋒時。
1230年秋,他随窩闊台合罕南征攻金。
十月,窩闊台在山西分遣按赤台随木華黎孫塔思國王往取為金軍複得的潞州(治今山西長治)。
按赤台在城克後即與主力彙合,于十一月随窩闊台往征關中,于1231年春圍攻鳳翔。
逾月城破。
蒙古軍決定分兵攻金。
拖雷率軍由鳳翔南下,取道宋境漢中,由南而北攻金唐、鄧二州(治今河南唐、鄧縣)。
窩闊台所率主力則折回晉北,整編後重新南下,在懷、孟(今河南沁陽、孟縣)一線渡河。
按赤台在窩闊台軍中。
1232年春,窩闊台在白坡(地在今河南孟縣)渡河,不久接到拖雷已于年前渡漢水北進的消息,即命按赤台與塔思等為前鋒疾行南趨,以接應拖雷。
按赤台等勒部冒雪行軍,僅五六日即與拖雷會師于鈞州(今河南禹縣)之三峰山,重創金軍,金朝所存精銳,幾乎在此役中全遭覆滅。
1233年,按赤台受命偕皇子貴由、國王塔思至遼東,征讨時叛時降的東夏王蒲鮮萬奴。
秋末,萬奴被擒。
1235年,蒙古實施分頭出擊周邊各鄰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皇子闊端和闊出分别率軍兩路攻宋。
按赤台當時是否在攻宋軍中,尚難确知。
但是到翌年冬季,闊出死于軍中,這一支征宋部隊的指揮官,遂由按赤台出任。
1236年以後,按赤台的事迹不很清楚。
惟知蒙哥即位時,他是參與擁戴大會的東道諸王之一。
十年以後,當忽必烈以皇太弟身份繼任大汗時,“塔察兒、也先哥(即移相哥)、忽剌忽兒、爪都率東道諸王,皆來會,與諸大臣勸進”(《元史·世祖紀一》)。
這時代表合赤溫系參加這一重要政治活動的宗王已是他的兒子忽剌忽兒(《元史·宗室世系表》作忽列虎兒),可是這時候按赤台似乎仍然在世,中統元年(1260)十二月定諸王歲賜額,“諸王按隻帶、忽剌兒、合丹、忽剌出、勝納合兒銀各五千兩,文绮帛各三百匹,金帛半之”(《元史·世祖紀一》)。
此處按隻帶,無疑就是按赤台。
哈丹按赤台有子哈丹(Qadan),亦稱哈丹秃魯幹。
據拉施都丁《史集》記載,①阿勒赤台一名的蒙古語原型,伯希和、韓百詩拟作Elchidei,柯立甫、李蓋提等人則拟構為Alchidai,本文從後一說。
《元史·宗室世系表》将這個人名寫作按隻吉歹,點校者認為吉字“系元代衍誤”,甚是。
它的另一種漢字書寫形式按隻歹、按赤台等,頗易于與一個完全不同的人名額勒隻吉歹(Elchigidei,譯吉鴨子)的異寫相混淆,因為由于中間音節的颚音弱化(即elchigidei>elchi&lsquoidehi>elchidei),後者也可以用按隻歹來寫音。
按赤台之後,合赤溫後王先後由察忽剌、忽剌忽兒、哈丹、勝納哈兒繼任。
但是據《元史·世祖紀》,至元二十年(1273)三月,“諸王勝納合兒設王府官三員”。
二十四年十月,桑哥奏:“諸王勝納合兒印文曰&lsquo皇侄貴宗之寶”,寶非人臣所宜用,因其分地改為&lsquo濟南王印&rsquo為宜。
”是則勝納合兒曾由元廷賜印、設王府官,似乎他在哈丹在世時即為合赤溫後王。
因此哈丹很可能隻是合赤溫系的一名一般諸王,沒有當過本兀魯思汗①。
至元二十四年(1287),斡赤斤後王乃顔與哈丹等人舉兵稱叛。
他們曾約當時在嶺北戍軍中的勝納哈兒一同舉事。
勝納哈兒欲以邀約嶺北元軍大将朵兒朵哈赴會之計将他拘捕,因被土土哈察覺而不克成功。
元廷命勝納哈兒入京面觐。
土土哈率軍長途奔襲,廓清漠北“中央兀魯思”的東部,遂将叛亂規模限制在大興安嶺西麓草原及遼東地區。
五月,忽必烈下诏親征乃顔。
這時哈丹與乃顔一起,盤踞在連接大興安嶺東、西兩麓的戰略要隘,遣别軍四出作戰。
六月,元軍進至哈兒哈河流域。
哈丹率萬人出戰,被元軍前鋒玉哇失擊退。
不久,叛軍主力在不裡古都伯塔哈(在哈爾哈河與諾木爾根河交彙處三角地帶)被元軍戰敗,乃顔出逃被俘。
哈丹退至那兀江(今嫩江)上遊附近,迫于元軍追擊,出降。
元軍南還,複叛,從那兀江一帶四出抄掠,與進征元軍膠着相峙多月。
二十五年春,哈丹乘諸王火魯火孫在遼東比鄰地區複叛,渡那兀江大舉南下。
元軍由皇孫鐵穆耳、大将玉昔帖木兒統率,與哈丹等部在貴烈河(今歸流河)、托吾兒河(今洮兒河)一線會戰。
哈丹大敗後退回那兀江。
元軍乘勝追擊,遠至黑龍江兩岸,雖使哈丹潰不成軍,終不能将他擒獲。
二十七年,哈丹乘遼西地震複出,不克得逞,遂率殘部東南走,欲向高麗方面移動。
夏秋兩季,叛軍一直遊動于從合蘭河(今圖們江)到宋瓦江(今松花江)上遊諸水的山地間。
入冬後,哈丹再渡合蘭水,先後至海陽(今朝鮮吉州)、雙城(今朝鮮承興)一帶,接着又陷和州(今朝鮮通州)、登州(今朝鮮安邊)。
高麗軍隊多次出戰,不能勝之。
自是年底起,元廷幾次派軍隊進入高麗,追擊哈丹。
二十八年正月,哈丹進至交州道(今韓國江原南道),失利退走。
三月欲逼攻王京(今朝鮮開城),被高麗軍隊和元援兵合力擊退。
五月,元追軍與哈丹戰于禅定州、青州(今朝鮮北青一帶),叛軍大敗,哈丹與其子老的潰圍遁去。
老的終為元軍捕殺,哈丹下落不明。
東道諸王之叛,在翌年亦被完全平定。
①見屠寄:《蒙兀兒史紀》卷二二《合赤溫傳》。
又,從勝納哈兒的印文“皇侄貴宗之寶”看,他應比忽必烈低一輩,乃按赤台之孫。
《元史·宗室世系表》及拉施都丁書所記某世系,恐怕不大可靠。
第三節 鐵木格斡赤斤(附塔察兒) 早年事迹 鐵木格斡赤斤(ü),成吉思汗幼弟。
據《元Temgeotchigin&&朝秘史》,他比成吉思汗小六歲,故當生于1168年。
鐵木格為當日常見的蒙古男子人名,同時代漢譯又作忒木哥、忒沒哥等;斡赤斤是稱号,又有斡惕赤斤、窩嗔、斡辰、斡陳等異寫,其中是突厥語借&&ot詞,譯言“竈火”、“爐竈”;chigin源于突厥語詞彙tigin,譯言“(可汗)子弟”。
是則斡赤斤一詞意謂“守竈火之子”。
按蒙古舊俗,子女成人後各攜一份家産分戶另立,惟幼子留在父母身邊,将來由他繼承家業。
故多稱守産幼子為斡赤斤。
元代史料經常僅以斡赤斤稱成吉思汗幼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