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拖雷阿裡不哥真金
關燈
小
中
大
各種宗教的教士和學者①;對儒學和儒士也給予同等待遇,十分器重各類有學問、有才能的人士。
太一道長蕭輔道才學宏富,在中原漢地很有影響,被請到蒙古,忽必烈向他詢問治道,唆魯禾帖尼授以懿旨,封中和仁靖真人。
她還征召真定名士李磐,命他侍從幼子阿裡不哥“講讀”(《元史·廉希憲傳》)。
當時真定路漢族知識分子被唆魯禾帖尼和拖雷諸子征召到蒙古者特多。
著名的基督教徒天文醫藥家、拂林人愛薛,也是唆魯禾帖尼遣使從西域招來的。
她讓這些各方面人才分别随侍輔佐諸子,成為他們日後王霸之業的謀士和治國良臣。
蒙古貴族内部權力争奪十分激烈,唆魯禾帖尼以其深謀遠慮和機智果斷,在拖雷家族最終奪取汗位的鬥争中起了重大作用。
她恩賜宗親、犒賞軍民,“每人心中種下了感情和恩義”,“獲得了各方面的擁戴”②。
同時,又善于處理好和大汗窩闊台的關系,得到窩闊台的尊重和信任,軍國重事都與她商議(這是因為大多數蒙古軍隊隸屬拖雷家族,在她掌管之下)。
1246年來蒙古的教皇使者卡爾平尼根據親身見聞記載說:“在鞑靼人中,除皇帝的母親外,這個貴婦(唆魯禾帖尼)是最有聲望的,而且除拔都外,她比任何人都更有權力。
”③窩闊台死後①,汗位空懸達五年之久,脫列哥那皇後欲立己子貴由為大汗,而術赤家族之長拔都與貴由不和,不肯參加選汗大會,拖延之間,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也領兵來争汗位,内戰一觸即發,而且朝政日益敗壞。
在這種情況下,唆魯禾帖尼決定同意推選貴由,率諸子參加大會,穩定了動蕩局勢,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聲望和權威。
但貴由即位後,一直忌恨拔都,盡力削弱拔都勢力。
1248年初,貴由借口葉迷立的氣候更适宜于他的病體,率領軍隊離開都城和林向西進發,其實是出兵征讨拔都。
唆魯禾帖尼洞察其真實意圖,秘密派使者馳告拔都,請他預防,拔都立即起兵東進迎敵。
這件事使拖雷家族和術赤家族的關系更加密切,形成了反對窩闊台系的聯盟。
三月,貴由死于西行途中,傳說是被拔都奸細毒死。
拔都即以長兄(長支宗王)身份遣使邀請各支諸王、大臣到他的駐地召開忽裡台,商議推舉新大汗。
窩闊台系和支持他們的察合台系兩支諸王,多數拒絕到拔都地面赴會,貴由皇後斡兀立海迷失隻派大臣八剌為代表到會。
唆魯禾帖尼則命長子蒙哥率諸弟及家臣應召前往。
從當時形勢看,拔都已在欽察草原立國,似無東歸争奪汗位之意,而且術赤家族也不可能取得汗位,而窩闊台後裔則是汗位的合法候①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頁122&mdash123)收有《趙州太清觀懿旨碑》,即是唆魯禾帖尼賜太一道道長蕭輔道“中和仁靖真人”稱号、護持其所屬道觀的懿旨。
汲縣萬壽宮也立有此懿旨碑(稱《唆魯古唐妃懿旨碑》)。
據《世界征服者史》記載,她捐銀千錠在不花剌建立了一所伊斯蘭教學校,購地贍養,聘師招生(漢譯本頁657)。
②《世界征服者史》漢譯本下冊頁657。
①關于窩闊台之死,《史集》有一段記載,說唆魯禾帖尼之姐亦巴合别吉(原為成吉思汗妃,後賜怯台那顔為妻)有個兒子是窩闊台的寶兒赤(廚子),按照唆魯禾帖尼的吩咐,亦巴合每年要從自己的營地來宮廷一次,并設宴款待大汗,這一次,她與其子一起向大汗獻酒,其夜,窩闊台即因飲酒過多而死,于是,在皇後和大臣們支持下,宮廷中流言蜚語說是亦巴合和其子在酒中下了毒。
有些研究者據此認為,窩闊台之死可能與唆魯禾帖尼有關(見陸峻嶺、何高濟:《從窩闊台到蒙哥的蒙古宮廷鬥争》,《元史論叢》第1輯)。
選人(推戴窩闊台為大汗時曾立有誓約)。
拖雷家族雖有幼子宗支的特殊地位和雄厚實力,但要取代窩闊台系,則需要各支宗王尤其是長支的擁護。
唆魯禾帖尼極力結聯拔都,用意明顯是要獲得術赤系的支持,從窩闊台系手裡奪取汗位。
果然,拔都在會上極力贊譽蒙哥才能出衆,功績卓著,而且是繼承成吉思汗家業的拖雷之子,宜為大汗,并指責貴由之立違背了窩闊台遺命,意在證明其後人沒有資格承繼汗位。
于是大會通過了拔都的提議,推舉蒙哥為大汗。
窩闊台、察合台兩家不承認這次推舉,唆魯禾帖尼和蒙哥又遣使邀集各支諸王到成吉思汗大斡耳朵召開忽裡台,拔都派其弟别兒哥率領一支大軍随同蒙哥前往大斡耳朵,但窩闊台、察合台兩家一部分人仍不肯應召,大會拖延了兩年。
由于唆魯禾帖尼的聲望、地位,以及她用殷勤和尊敬籠絡宗親,多數諸王、大臣都應召前來,終于在1251年六月舉行大會,共同擁戴蒙哥即大汗位。
此後,她為鞏固汗位,毫不留情地鎮壓反對者,親自下令處死了斡兀立海迷失。
1252年,唆魯禾帖尼病故。
第二節 阿裡不哥 争奪皇位 阿裡不哥(Ariq-Boge,?&mdash1266)為拖雷正妃唆魯禾帖尼幼子,元憲宗蒙哥、世祖忽必烈和伊利汗國開國之王旭烈兀的同母弟。
蒙哥南征時,命他統率留在蒙古的軍隊和斡耳朵,并有意讓他繼位。
1259年秋,蒙哥在四川合州城下死去,大臣孛魯合與阿蘭答兒向阿裡不哥獻計:忽必烈與旭烈兀遠征在外,宜以留鎮和林的有利地位搶奪帝位,以免受制于人。
阿裡不哥召集諸臣會議,決定立即行動起來,命蒙哥舊臣阿蘭答兒發兵于漠北諸部,并與渾都海等人謀取關隴;令劉太平、霍魯海等人辦集糧饷,暗圖秦蜀;命脫裡赤為斷事官,行尚書省事于燕都,按圖籍,号令諸道,括兵于漠南諸州,準備以武力為後盾稱帝,并遣使安撫忽必烈。
蒙哥妃出卑三皇後向忽必烈通報了阿裡不哥的活動。
忽必烈立即遣使至阿裡不哥與脫裡赤處,要求停止從諸部諸州征調軍隊。
阿裡不哥知陰謀敗露,為穩住局面,一面再度遣使忽必烈,告以已停止括兵,另一面加緊稱帝準備,召請各路宗王會集漠北。
忽必烈亦會集諸王大臣,決定與之争位。
遂與南宋達成和議,于1259年底迅速北歸。
忽必烈至燕京,召見脫裡赤,下令釋所集之兵。
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開平會集東、西道諸王,宣布即位,置百官僚署,建元中統。
次月,阿裡不哥于和林西按坦河夏營地亦召集忽裡台大會,宣布稱帝①。
支持阿裡不哥的有察合台後王合剌旭烈之妃兀魯忽乃和察合台之孫阿魯忽,蒙哥之子阿速台、玉龍答失等。
拖雷家族内部一場争奪皇位的鬥争爆發了。
因阿裡不哥勢力的中心遠在朔漠,單以漢地武裝難以消滅,為争取察合台汗國的支持,忽必烈于是派出不裡之子阿必失哈、哈薩兒兄弟去察合台汗國奪取權力。
阿必失哈行至河西,遇阿裡不哥軍,被縛送至漠北。
1260年夏,兩方使者往還,因立場相差甚遠,未達成協議。
其後傳來旭烈兀、别兒哥等支持阿裡不哥的傳言。
入秋時分,阿裡不哥以旭烈兀汗長子藥木忽兒及其他宗王數人率左路軍逾漠南進,與忽必烈之先鋒移相哥、納鄰合丹相遇,阿裡不哥之軍大敗。
從阿裡不哥不久退出和林,以及忽必烈年底“自和林”歸至燕京的記載看,此戰發生的地點距和林不遠。
阿裡不哥聞知敗訊,下令處死囚系的阿必失哈及随行使者200人。
同年冬忽必烈率軍親征漠北,攻至和林,阿裡不哥向其母後唆魯禾帖尼的份地謙州潰逃。
此前,阿裡不哥的大将阿蘭答兒已率部前往河西,與渾都海和哈剌不華彙合。
蒙哥死後征蜀的蒙古軍先由蒙哥子阿速台統轄,阿速台至漠北奉立阿裡不哥後,繼由渾都海和哈剌不華統率,屯駐于六盤山區。
中統元年(1260)六月,渾都海率軍次靈夏,渡河,過應吉裡城。
轉戰以進,積屍蔽野。
七月至甘州。
阿裡不哥的大将阿蘭答兒在甘州與渾都海和哈剌不華彙合,率師至焉支山①。
合兵後,哈剌不華“以語不合,引其兵北去,阿蘭答兒遂與渾都海①此據《元史·世祖紀》。
據《史集》阿裡不哥先稱帝,當他所發诏旨被截獲後,忽必烈才稱帝。
見《史集》第2卷,漢譯本頁293&mdash295。
①危素:《耶律希亮神道碑》,《危太仆文續集》卷二。
這裡提到的靈夏或為靈州,應吉裡或為應理州。
焉支山,《括地志》雲:“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縣東南五十裡。
”《元和郡縣志》卷四十則曰:“山在縣南五十裡,東西一百餘裡,南北二十裡,水草豐美。
” 合軍而南”(《元史·商挺傳》)。
這支大軍曾東向進取,敗忽必烈之軍,“河右大震,西土親王執畢帖木兒辎重皆就食秦雍”②。
七月,在忽必烈出漠北之前,已令諸王合丹、合必赤、阿合馬進讨。
大軍至山丹,置營,按兵不戰者凡二月。
俄大舉至耀碑谷,兩軍大戰,獲阿蘭答兒、渾都海殺之。
阿蘭答兒、渾都海死後,其殘卒與原先北去的哈剌不華合,“推哈剌不華為主将,十月至肅州,與阿裡不哥使者會,後經沙州,次伊州(今哈密),獲憲宗所置守臣帖哥術”
太一道長蕭輔道才學宏富,在中原漢地很有影響,被請到蒙古,忽必烈向他詢問治道,唆魯禾帖尼授以懿旨,封中和仁靖真人。
她還征召真定名士李磐,命他侍從幼子阿裡不哥“講讀”(《元史·廉希憲傳》)。
當時真定路漢族知識分子被唆魯禾帖尼和拖雷諸子征召到蒙古者特多。
著名的基督教徒天文醫藥家、拂林人愛薛,也是唆魯禾帖尼遣使從西域招來的。
她讓這些各方面人才分别随侍輔佐諸子,成為他們日後王霸之業的謀士和治國良臣。
蒙古貴族内部權力争奪十分激烈,唆魯禾帖尼以其深謀遠慮和機智果斷,在拖雷家族最終奪取汗位的鬥争中起了重大作用。
她恩賜宗親、犒賞軍民,“每人心中種下了感情和恩義”,“獲得了各方面的擁戴”②。
同時,又善于處理好和大汗窩闊台的關系,得到窩闊台的尊重和信任,軍國重事都與她商議(這是因為大多數蒙古軍隊隸屬拖雷家族,在她掌管之下)。
1246年來蒙古的教皇使者卡爾平尼根據親身見聞記載說:“在鞑靼人中,除皇帝的母親外,這個貴婦(唆魯禾帖尼)是最有聲望的,而且除拔都外,她比任何人都更有權力。
”③窩闊台死後①,汗位空懸達五年之久,脫列哥那皇後欲立己子貴由為大汗,而術赤家族之長拔都與貴由不和,不肯參加選汗大會,拖延之間,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也領兵來争汗位,内戰一觸即發,而且朝政日益敗壞。
在這種情況下,唆魯禾帖尼決定同意推選貴由,率諸子參加大會,穩定了動蕩局勢,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聲望和權威。
但貴由即位後,一直忌恨拔都,盡力削弱拔都勢力。
1248年初,貴由借口葉迷立的氣候更适宜于他的病體,率領軍隊離開都城和林向西進發,其實是出兵征讨拔都。
唆魯禾帖尼洞察其真實意圖,秘密派使者馳告拔都,請他預防,拔都立即起兵東進迎敵。
這件事使拖雷家族和術赤家族的關系更加密切,形成了反對窩闊台系的聯盟。
三月,貴由死于西行途中,傳說是被拔都奸細毒死。
拔都即以長兄(長支宗王)身份遣使邀請各支諸王、大臣到他的駐地召開忽裡台,商議推舉新大汗。
窩闊台系和支持他們的察合台系兩支諸王,多數拒絕到拔都地面赴會,貴由皇後斡兀立海迷失隻派大臣八剌為代表到會。
唆魯禾帖尼則命長子蒙哥率諸弟及家臣應召前往。
從當時形勢看,拔都已在欽察草原立國,似無東歸争奪汗位之意,而且術赤家族也不可能取得汗位,而窩闊台後裔則是汗位的合法候①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頁122&mdash123)收有《趙州太清觀懿旨碑》,即是唆魯禾帖尼賜太一道道長蕭輔道“中和仁靖真人”稱号、護持其所屬道觀的懿旨。
汲縣萬壽宮也立有此懿旨碑(稱《唆魯古唐妃懿旨碑》)。
據《世界征服者史》記載,她捐銀千錠在不花剌建立了一所伊斯蘭教學校,購地贍養,聘師招生(漢譯本頁657)。
②《世界征服者史》漢譯本下冊頁657。
①關于窩闊台之死,《史集》有一段記載,說唆魯禾帖尼之姐亦巴合别吉(原為成吉思汗妃,後賜怯台那顔為妻)有個兒子是窩闊台的寶兒赤(廚子),按照唆魯禾帖尼的吩咐,亦巴合每年要從自己的營地來宮廷一次,并設宴款待大汗,這一次,她與其子一起向大汗獻酒,其夜,窩闊台即因飲酒過多而死,于是,在皇後和大臣們支持下,宮廷中流言蜚語說是亦巴合和其子在酒中下了毒。
有些研究者據此認為,窩闊台之死可能與唆魯禾帖尼有關(見陸峻嶺、何高濟:《從窩闊台到蒙哥的蒙古宮廷鬥争》,《元史論叢》第1輯)。
選人(推戴窩闊台為大汗時曾立有誓約)。
拖雷家族雖有幼子宗支的特殊地位和雄厚實力,但要取代窩闊台系,則需要各支宗王尤其是長支的擁護。
唆魯禾帖尼極力結聯拔都,用意明顯是要獲得術赤系的支持,從窩闊台系手裡奪取汗位。
果然,拔都在會上極力贊譽蒙哥才能出衆,功績卓著,而且是繼承成吉思汗家業的拖雷之子,宜為大汗,并指責貴由之立違背了窩闊台遺命,意在證明其後人沒有資格承繼汗位。
于是大會通過了拔都的提議,推舉蒙哥為大汗。
窩闊台、察合台兩家不承認這次推舉,唆魯禾帖尼和蒙哥又遣使邀集各支諸王到成吉思汗大斡耳朵召開忽裡台,拔都派其弟别兒哥率領一支大軍随同蒙哥前往大斡耳朵,但窩闊台、察合台兩家一部分人仍不肯應召,大會拖延了兩年。
由于唆魯禾帖尼的聲望、地位,以及她用殷勤和尊敬籠絡宗親,多數諸王、大臣都應召前來,終于在1251年六月舉行大會,共同擁戴蒙哥即大汗位。
此後,她為鞏固汗位,毫不留情地鎮壓反對者,親自下令處死了斡兀立海迷失。
1252年,唆魯禾帖尼病故。
第二節 阿裡不哥 争奪皇位 阿裡不哥(Ariq-Boge,?&mdash1266)為拖雷正妃唆魯禾帖尼幼子,元憲宗蒙哥、世祖忽必烈和伊利汗國開國之王旭烈兀的同母弟。
蒙哥南征時,命他統率留在蒙古的軍隊和斡耳朵,并有意讓他繼位。
1259年秋,蒙哥在四川合州城下死去,大臣孛魯合與阿蘭答兒向阿裡不哥獻計:忽必烈與旭烈兀遠征在外,宜以留鎮和林的有利地位搶奪帝位,以免受制于人。
阿裡不哥召集諸臣會議,決定立即行動起來,命蒙哥舊臣阿蘭答兒發兵于漠北諸部,并與渾都海等人謀取關隴;令劉太平、霍魯海等人辦集糧饷,暗圖秦蜀;命脫裡赤為斷事官,行尚書省事于燕都,按圖籍,号令諸道,括兵于漠南諸州,準備以武力為後盾稱帝,并遣使安撫忽必烈。
蒙哥妃出卑三皇後向忽必烈通報了阿裡不哥的活動。
忽必烈立即遣使至阿裡不哥與脫裡赤處,要求停止從諸部諸州征調軍隊。
阿裡不哥知陰謀敗露,為穩住局面,一面再度遣使忽必烈,告以已停止括兵,另一面加緊稱帝準備,召請各路宗王會集漠北。
忽必烈亦會集諸王大臣,決定與之争位。
遂與南宋達成和議,于1259年底迅速北歸。
忽必烈至燕京,召見脫裡赤,下令釋所集之兵。
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開平會集東、西道諸王,宣布即位,置百官僚署,建元中統。
次月,阿裡不哥于和林西按坦河夏營地亦召集忽裡台大會,宣布稱帝①。
支持阿裡不哥的有察合台後王合剌旭烈之妃兀魯忽乃和察合台之孫阿魯忽,蒙哥之子阿速台、玉龍答失等。
拖雷家族内部一場争奪皇位的鬥争爆發了。
因阿裡不哥勢力的中心遠在朔漠,單以漢地武裝難以消滅,為争取察合台汗國的支持,忽必烈于是派出不裡之子阿必失哈、哈薩兒兄弟去察合台汗國奪取權力。
阿必失哈行至河西,遇阿裡不哥軍,被縛送至漠北。
1260年夏,兩方使者往還,因立場相差甚遠,未達成協議。
其後傳來旭烈兀、别兒哥等支持阿裡不哥的傳言。
入秋時分,阿裡不哥以旭烈兀汗長子藥木忽兒及其他宗王數人率左路軍逾漠南進,與忽必烈之先鋒移相哥、納鄰合丹相遇,阿裡不哥之軍大敗。
從阿裡不哥不久退出和林,以及忽必烈年底“自和林”歸至燕京的記載看,此戰發生的地點距和林不遠。
阿裡不哥聞知敗訊,下令處死囚系的阿必失哈及随行使者200人。
同年冬忽必烈率軍親征漠北,攻至和林,阿裡不哥向其母後唆魯禾帖尼的份地謙州潰逃。
此前,阿裡不哥的大将阿蘭答兒已率部前往河西,與渾都海和哈剌不華彙合。
蒙哥死後征蜀的蒙古軍先由蒙哥子阿速台統轄,阿速台至漠北奉立阿裡不哥後,繼由渾都海和哈剌不華統率,屯駐于六盤山區。
中統元年(1260)六月,渾都海率軍次靈夏,渡河,過應吉裡城。
轉戰以進,積屍蔽野。
七月至甘州。
阿裡不哥的大将阿蘭答兒在甘州與渾都海和哈剌不華彙合,率師至焉支山①。
合兵後,哈剌不華“以語不合,引其兵北去,阿蘭答兒遂與渾都海①此據《元史·世祖紀》。
據《史集》阿裡不哥先稱帝,當他所發诏旨被截獲後,忽必烈才稱帝。
見《史集》第2卷,漢譯本頁293&mdash295。
①危素:《耶律希亮神道碑》,《危太仆文續集》卷二。
這裡提到的靈夏或為靈州,應吉裡或為應理州。
焉支山,《括地志》雲:“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縣東南五十裡。
”《元和郡縣志》卷四十則曰:“山在縣南五十裡,東西一百餘裡,南北二十裡,水草豐美。
” 合軍而南”(《元史·商挺傳》)。
這支大軍曾東向進取,敗忽必烈之軍,“河右大震,西土親王執畢帖木兒辎重皆就食秦雍”②。
七月,在忽必烈出漠北之前,已令諸王合丹、合必赤、阿合馬進讨。
大軍至山丹,置營,按兵不戰者凡二月。
俄大舉至耀碑谷,兩軍大戰,獲阿蘭答兒、渾都海殺之。
阿蘭答兒、渾都海死後,其殘卒與原先北去的哈剌不華合,“推哈剌不華為主将,十月至肅州,與阿裡不哥使者會,後經沙州,次伊州(今哈密),獲憲宗所置守臣帖哥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