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拖雷阿裡不哥真金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拖雷(附唆魯禾帖尼)
随父征戰拖雷(Tolui,1192?&mdash1232),太祖成吉思汗第四子,蒙古人在他死後避其名諱,稱也可那顔(Yeke-noyan,“大官人”)①,世祖至元三年追谥景襄皇帝,廟号睿宗②。
母為大皇後弘吉剌氏孛兒台·旭真(borte-hujin,hujin源于漢語“夫人”),在成吉思汗衆多後妃中地位最尊,主第一斡耳朵,生四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被稱為四曲律(kulug,“駿馬”、“豪傑”)。
成吉思汗還有第五子兀魯赤(三皇後生)、第六子闊列堅(二皇後生),地位低于大皇後所生四子。
拖雷為嫡幼子,按蒙古“幼子守産”習俗,擁有特殊地位。
拖雷當是出生于1192年①。
及長,常跟随父親征伐,以勇于攻戰,崇尚武功著稱。
成吉思汗曾對諸子各自的特點作過評論,說:“要追求勇敢、榮譽、武功、降國定天下的人,可到拖雷麾下效力。
”重大事務都與拖雷商議而後定,稱他為那可兒(nokor,“伴當”)②。
1212年,蒙古軍攻金德興府(今河北涿鹿)失利,拖雷與赤窟驸馬(又譯赤駒、赤渠)奉命率軍往攻,奮勇先登,拔之,并掠其旁近諸城堡後退出③。
1213年秋,成吉思汗親統大軍再攻金,突破紫荊關,分兵三路深入抄掠。
拖雷随父統率中路軍,破雄、莫(今任丘)、河間、清(今青縣)、獻、滄、濟南、益都等州、府,北還圍中都(今北京),迫使金宣宗獻公主、納币求和。
1219年秋,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國,抵其邊城訛答剌(Otrar,今哈薩克共和國齊穆耳),分軍略取各地。
拖雷随父統率主力中路軍直趨其腹心河中地區,1220年2月攻取不花剌(Bukhara),3月克其都城撒麻耳幹①《史集》第2卷《拖雷汗傳》謂其稱号為也可那顔和兀魯黑那顔(漢譯本頁190),未言是生前或是死後的稱号。
“兀魯黑”,突厥語意為大,與蒙語“也可”同義。
最早記載這一稱号的是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漢譯本上冊頁178)。
波義耳認為應是死後為避其名諱而用的稱号(《志費尼書中的蒙古諸王稱号》,載《哈佛亞洲研究雜志》19,1956)。
《元史》卷七四《祭祀志》載,至元十三年改作父祖金神主牌位,睿宗主題曰:“太上皇也可那顔”。
②《元史》卷一一五《睿宗傳》:“憲宗即位,追谥英武皇帝,廟号睿宗。
”按:據《元史》卷六《世祖紀》及卷七四《祭祀志》,尊谥廟号皆至元三年始定。
憲宗時,成吉思汗尚未有廟号,豈有獨上拖雷廟号之理? ①拖雷生年史料缺載,唯《元朝秘史》第214節有一段記事,謂成吉思汗攻殺塔塔兒人時,有一塔塔兒人逃脫,竄入成吉思汗後營行帳中覓食,乘機劫持了五歲的拖雷,幸被部屬救出。
這次戰争當是指金承安元年(1196)的斡裡劄河之役,則拖雷應生1192年,此與《睿宗傳》所載“壽四十有□(此字缺)”合(按:拖雷死于1232年),缺字當為“一”。
②《史集》第2卷,漢譯本頁5、196。
③此據《聖武親征錄》、《史集》(第1卷第2冊,漢譯本頁232)。
《元史·太祖紀》作八年(1213)七月。
(Samarqand)。
駐夏于撒麻耳幹西南那黑沙不(Nakhsab,今卡爾希)草原,休整士馬。
秋,成吉思汗部署了新的進兵計劃:命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攻打花剌子模舊都玉龍傑赤(Urgenc,今土庫曼共和國庫尼亞烏爾根奇),自與拖雷率軍越鐵門關(撒麻耳幹南約150公裡,今布茲加勒山口)而南,進兵阿姆河上遊和呼羅珊地區(Khurasan,阿姆河西南,興都庫什山脈以北地域);又從蒙古諸軍中抽選精銳士卒,每十人抽一人,歸拖雷統率,命他攻取呼羅珊諸城。
拖雷率所部軍隊渡阿姆河,以别将領左、右翼,自領中路軍,向呼羅珊中、西部挺進。
1221年初,取馬魯察(Maruchaq,今阿富汗巴拉木爾加布)等城,沿木爾加布河進向馬魯(Merv,今土庫曼共和國馬裡)。
馬魯、巴裡黑(Balkh,今阿富汗馬紮裡沙裡夫)、也裡(Herat,今阿富汗赫拉特)、乃沙不耳(Nishapur,今伊朗内沙布爾)四大城分别是呼羅珊四區域的中心城市,十分富庶。
當花剌子模算端摩诃末狼狽逃竄時(1220年冬),其大臣木隻兒木勒克逃入馬魯,取得該城貴族、軍民的擁戴,四周逃難民衆紛紛前來投奔,尋求庇護,于是聲勢頗盛。
他發兵攻打歸附蒙古的撒剌哈夕城(Sarakhs,馬魯西南),捕殺蒙古所任命的城長,處死蒙古人派來的勸降使者;一支進攻馬魯的蒙古小部隊也被消滅。
1221年2月,拖雷率軍逼近馬魯,遣先鋒軍400騎夜襲城外突厥蠻軍,如狼撲羊,将7萬多突厥蠻人完全擊潰。
接着,蒙古大軍到達,将馬魯城重重圍困,拖雷親率500騎繞城觀察敵情,偵知其城防堅固,糧草充足,遂決定發起強攻,并親臨戰陣,擊退出戰之敵。
木隻兒木勒克見抵抗、突圍均無望,隻得獻城投降。
蒙古軍入城後,将軍民驅趕到郊外,從中挑選400名工匠,其餘盡行屠殺,藏身溝洞幸免者不久又遭殿後蒙古軍的殺戮,死者共計70萬人①。
燒殺擄掠之後,拖雷下令将馬魯城牆、堡壘夷平,任命了達魯花赤和城長以治其地,然後繼續進兵。
經徒思(Tus,今伊朗馬什哈德)②,攻占其四周村鎮,遂進向乃沙不耳。
先是,1220年6月,哲别率軍迫趕花剌子模算端摩诃末過乃沙不耳,該城長官表示歸順,并向蒙古軍供應糧草、工役,後謠傳算端獲勝,遂抗命不服。
脫哈察兒驸馬率軍(成吉思汗派出作為哲别、速不台軍後援的部隊)來攻,遭到城民抵抗,脫哈察兒被射死。
1221年4月,拖雷大軍至,架抛石機猛烈攻城,乃沙不耳長官派大哈的(法官)出城見拖雷求降,被拒絕。
經過三天激戰,蒙古軍從打開的城牆缺口登城,第四天占領全城,對軍民進行殘酷的報複,除400名被挑選出的有技藝者外,其餘盡遭屠殺,所斬首級堆積如山,城池被徹底毀平。
這時,成吉思汗遣使傳旨命拖雷回師。
成吉思汗率軍于1221年初渡阿姆河,取巴裡黑,進圍塔裡寒寨(Talqan,在巴裡黑與馬魯察之間),久攻不克,而花剌子模算端劄蘭丁(1220年底繼承父位)已在哥疾甯(Ghazna,今阿富汗加茲尼)一帶集結大軍,遂命諸子前來會師。
拖雷軍自乃沙不耳南下,經忽希思丹地區(Qohistan,今伊朗霍臘散省南部)③,一路擄掠,進抵也裡①此據伊本·阿昔兒《全史》。
《世界征服者史》謂死者達130多萬人(漢譯本上冊,頁191)②徒思城在哲别、速不台軍追趕算端摩诃末經過時已降附,不久,從該地簽取的附庸軍造反,殺蒙古所置達魯花赤。
哲别軍留後部隊及脫哈察兒所部軍攻取徒思,盡殺叛軍(見《世界征服者史》上冊頁204&mdash205)。
③此據《史集》,《聖武親征錄》作“木剌夷國”,系因忽希思丹地區此時處在亦思馬因派(正統伊斯蘭教派視他們為異端,稱之為mulahid“迷途者”)宗教王國統治之下。
城。
遣使入城招降,被劄蘭丁任命的也裡長官所殺,遂下令攻城,曆八日,也裡長官戰死。
拖雷親臨城壕宣布,如城民立即歸降,許其不殺。
于是也裡人獻城投降,除劄蘭丁軍隊12000人被屠殺外,餘皆獲免。
拖雷任命一馬魯察人為也裡長官,一蒙古人為達魯花赤,遂回師與成吉思汗會合,共同攻克塔裡寒。
在該地駐夏之後,即随父進攻劄蘭丁,至哥疾甯,劄蘭丁已離去,追至申河邊,圍殲其軍,劄蘭丁逃入印度。
1223年,班師東還。
1226年,拖雷與兄窩闊台随父征西夏。
次年七月,成吉思汗病死,兄弟率諸軍奉靈柩回蒙古。
成吉思汗生前雖曾指定窩闊台為繼承人,但按照蒙古制度,大汗需由忽裡台(Quriltai,“大聚會”)選舉産生。
同時,按蒙古人的家産繼承法,父親在世時,大兒子們就各自分配一份家産(屬民、奴婢、牲畜等)分立家業,餘下的全歸長妻所生幼子繼承,這就是所謂“幼子守産”。
據《史集》記載,成吉思汗給術赤、察合台和窩闊台各分配蒙古軍民4千戶,其親自統領的左翼62千戶,右翼38千戶和禦前1千戶,以及他的諸斡耳朵和财産,均屬拖雷統領。
又據《世界征服者史》記載,術赤被封于從海押立(在今巴爾喀什湖東)至不裡阿耳(今伏爾加河中遊)之地,察合台封于從畏兀兒國境至河中地區,窩闊台的封地以葉迷立(今新疆額敏)、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賽爾)為中心,而“帝國的中心”,即從怯綠連河至按台山的蒙古本土,則為拖雷的領地。
因此,在新大汗沒有選出之前,拖雷即以幼子的特殊地位暫時統治國家(“監國”)。
當時燕京長官石抹鹹得不極
母為大皇後弘吉剌氏孛兒台·旭真(borte-hujin,hujin源于漢語“夫人”),在成吉思汗衆多後妃中地位最尊,主第一斡耳朵,生四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被稱為四曲律(kulug,“駿馬”、“豪傑”)。
成吉思汗還有第五子兀魯赤(三皇後生)、第六子闊列堅(二皇後生),地位低于大皇後所生四子。
拖雷為嫡幼子,按蒙古“幼子守産”習俗,擁有特殊地位。
拖雷當是出生于1192年①。
及長,常跟随父親征伐,以勇于攻戰,崇尚武功著稱。
成吉思汗曾對諸子各自的特點作過評論,說:“要追求勇敢、榮譽、武功、降國定天下的人,可到拖雷麾下效力。
”重大事務都與拖雷商議而後定,稱他為那可兒(nokor,“伴當”)②。
1212年,蒙古軍攻金德興府(今河北涿鹿)失利,拖雷與赤窟驸馬(又譯赤駒、赤渠)奉命率軍往攻,奮勇先登,拔之,并掠其旁近諸城堡後退出③。
1213年秋,成吉思汗親統大軍再攻金,突破紫荊關,分兵三路深入抄掠。
拖雷随父統率中路軍,破雄、莫(今任丘)、河間、清(今青縣)、獻、滄、濟南、益都等州、府,北還圍中都(今北京),迫使金宣宗獻公主、納币求和。
1219年秋,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國,抵其邊城訛答剌(Otrar,今哈薩克共和國齊穆耳),分軍略取各地。
拖雷随父統率主力中路軍直趨其腹心河中地區,1220年2月攻取不花剌(Bukhara),3月克其都城撒麻耳幹①《史集》第2卷《拖雷汗傳》謂其稱号為也可那顔和兀魯黑那顔(漢譯本頁190),未言是生前或是死後的稱号。
“兀魯黑”,突厥語意為大,與蒙語“也可”同義。
最早記載這一稱号的是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漢譯本上冊頁178)。
波義耳認為應是死後為避其名諱而用的稱号(《志費尼書中的蒙古諸王稱号》,載《哈佛亞洲研究雜志》19,1956)。
《元史》卷七四《祭祀志》載,至元十三年改作父祖金神主牌位,睿宗主題曰:“太上皇也可那顔”。
②《元史》卷一一五《睿宗傳》:“憲宗即位,追谥英武皇帝,廟号睿宗。
”按:據《元史》卷六《世祖紀》及卷七四《祭祀志》,尊谥廟号皆至元三年始定。
憲宗時,成吉思汗尚未有廟号,豈有獨上拖雷廟号之理? ①拖雷生年史料缺載,唯《元朝秘史》第214節有一段記事,謂成吉思汗攻殺塔塔兒人時,有一塔塔兒人逃脫,竄入成吉思汗後營行帳中覓食,乘機劫持了五歲的拖雷,幸被部屬救出。
這次戰争當是指金承安元年(1196)的斡裡劄河之役,則拖雷應生1192年,此與《睿宗傳》所載“壽四十有□(此字缺)”合(按:拖雷死于1232年),缺字當為“一”。
②《史集》第2卷,漢譯本頁5、196。
③此據《聖武親征錄》、《史集》(第1卷第2冊,漢譯本頁232)。
《元史·太祖紀》作八年(1213)七月。
(Samarqand)。
駐夏于撒麻耳幹西南那黑沙不(Nakhsab,今卡爾希)草原,休整士馬。
秋,成吉思汗部署了新的進兵計劃:命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攻打花剌子模舊都玉龍傑赤(Urgenc,今土庫曼共和國庫尼亞烏爾根奇),自與拖雷率軍越鐵門關(撒麻耳幹南約150公裡,今布茲加勒山口)而南,進兵阿姆河上遊和呼羅珊地區(Khurasan,阿姆河西南,興都庫什山脈以北地域);又從蒙古諸軍中抽選精銳士卒,每十人抽一人,歸拖雷統率,命他攻取呼羅珊諸城。
拖雷率所部軍隊渡阿姆河,以别将領左、右翼,自領中路軍,向呼羅珊中、西部挺進。
1221年初,取馬魯察(Maruchaq,今阿富汗巴拉木爾加布)等城,沿木爾加布河進向馬魯(Merv,今土庫曼共和國馬裡)。
馬魯、巴裡黑(Balkh,今阿富汗馬紮裡沙裡夫)、也裡(Herat,今阿富汗赫拉特)、乃沙不耳(Nishapur,今伊朗内沙布爾)四大城分别是呼羅珊四區域的中心城市,十分富庶。
當花剌子模算端摩诃末狼狽逃竄時(1220年冬),其大臣木隻兒木勒克逃入馬魯,取得該城貴族、軍民的擁戴,四周逃難民衆紛紛前來投奔,尋求庇護,于是聲勢頗盛。
他發兵攻打歸附蒙古的撒剌哈夕城(Sarakhs,馬魯西南),捕殺蒙古所任命的城長,處死蒙古人派來的勸降使者;一支進攻馬魯的蒙古小部隊也被消滅。
1221年2月,拖雷率軍逼近馬魯,遣先鋒軍400騎夜襲城外突厥蠻軍,如狼撲羊,将7萬多突厥蠻人完全擊潰。
接着,蒙古大軍到達,将馬魯城重重圍困,拖雷親率500騎繞城觀察敵情,偵知其城防堅固,糧草充足,遂決定發起強攻,并親臨戰陣,擊退出戰之敵。
木隻兒木勒克見抵抗、突圍均無望,隻得獻城投降。
蒙古軍入城後,将軍民驅趕到郊外,從中挑選400名工匠,其餘盡行屠殺,藏身溝洞幸免者不久又遭殿後蒙古軍的殺戮,死者共計70萬人①。
燒殺擄掠之後,拖雷下令将馬魯城牆、堡壘夷平,任命了達魯花赤和城長以治其地,然後繼續進兵。
經徒思(Tus,今伊朗馬什哈德)②,攻占其四周村鎮,遂進向乃沙不耳。
先是,1220年6月,哲别率軍迫趕花剌子模算端摩诃末過乃沙不耳,該城長官表示歸順,并向蒙古軍供應糧草、工役,後謠傳算端獲勝,遂抗命不服。
脫哈察兒驸馬率軍(成吉思汗派出作為哲别、速不台軍後援的部隊)來攻,遭到城民抵抗,脫哈察兒被射死。
1221年4月,拖雷大軍至,架抛石機猛烈攻城,乃沙不耳長官派大哈的(法官)出城見拖雷求降,被拒絕。
經過三天激戰,蒙古軍從打開的城牆缺口登城,第四天占領全城,對軍民進行殘酷的報複,除400名被挑選出的有技藝者外,其餘盡遭屠殺,所斬首級堆積如山,城池被徹底毀平。
這時,成吉思汗遣使傳旨命拖雷回師。
成吉思汗率軍于1221年初渡阿姆河,取巴裡黑,進圍塔裡寒寨(Talqan,在巴裡黑與馬魯察之間),久攻不克,而花剌子模算端劄蘭丁(1220年底繼承父位)已在哥疾甯(Ghazna,今阿富汗加茲尼)一帶集結大軍,遂命諸子前來會師。
拖雷軍自乃沙不耳南下,經忽希思丹地區(Qohistan,今伊朗霍臘散省南部)③,一路擄掠,進抵也裡①此據伊本·阿昔兒《全史》。
《世界征服者史》謂死者達130多萬人(漢譯本上冊,頁191)②徒思城在哲别、速不台軍追趕算端摩诃末經過時已降附,不久,從該地簽取的附庸軍造反,殺蒙古所置達魯花赤。
哲别軍留後部隊及脫哈察兒所部軍攻取徒思,盡殺叛軍(見《世界征服者史》上冊頁204&mdash205)。
③此據《史集》,《聖武親征錄》作“木剌夷國”,系因忽希思丹地區此時處在亦思馬因派(正統伊斯蘭教派視他們為異端,稱之為mulahid“迷途者”)宗教王國統治之下。
城。
遣使入城招降,被劄蘭丁任命的也裡長官所殺,遂下令攻城,曆八日,也裡長官戰死。
拖雷親臨城壕宣布,如城民立即歸降,許其不殺。
于是也裡人獻城投降,除劄蘭丁軍隊12000人被屠殺外,餘皆獲免。
拖雷任命一馬魯察人為也裡長官,一蒙古人為達魯花赤,遂回師與成吉思汗會合,共同攻克塔裡寒。
在該地駐夏之後,即随父進攻劄蘭丁,至哥疾甯,劄蘭丁已離去,追至申河邊,圍殲其軍,劄蘭丁逃入印度。
1223年,班師東還。
1226年,拖雷與兄窩闊台随父征西夏。
次年七月,成吉思汗病死,兄弟率諸軍奉靈柩回蒙古。
成吉思汗生前雖曾指定窩闊台為繼承人,但按照蒙古制度,大汗需由忽裡台(Quriltai,“大聚會”)選舉産生。
同時,按蒙古人的家産繼承法,父親在世時,大兒子們就各自分配一份家産(屬民、奴婢、牲畜等)分立家業,餘下的全歸長妻所生幼子繼承,這就是所謂“幼子守産”。
據《史集》記載,成吉思汗給術赤、察合台和窩闊台各分配蒙古軍民4千戶,其親自統領的左翼62千戶,右翼38千戶和禦前1千戶,以及他的諸斡耳朵和财産,均屬拖雷統領。
又據《世界征服者史》記載,術赤被封于從海押立(在今巴爾喀什湖東)至不裡阿耳(今伏爾加河中遊)之地,察合台封于從畏兀兒國境至河中地區,窩闊台的封地以葉迷立(今新疆額敏)、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賽爾)為中心,而“帝國的中心”,即從怯綠連河至按台山的蒙古本土,則為拖雷的領地。
因此,在新大汗沒有選出之前,拖雷即以幼子的特殊地位暫時統治國家(“監國”)。
當時燕京長官石抹鹹得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