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元代的禮俗
關燈
小
中
大
歲時節序作若幹叙述。
元旦慶賀的風俗,始于漢高祖。
自後曆代皇家,每逢元旦,行朝賀大禮,元朝未有例外。
而民間有賀新年的風俗,大約始自晉代,相沿到元代也仍舊存在。
元代在正旦朝賀以後,百官脫去公服,“與人相賀”,相賀之時,贈與手帕③。
以後數日間,士庶彼此往還迎送。
在大都,到十三日這天,人們以黃米為糍糕,饋遺親戚。
正月十五上元觀燈的風俗,也始于漢代,而盛行于唐、宋及其以後。
元初,忽必烈已在大都宮中挂燈賞玩。
據說忽必烈本人穿制過珍珠垂結燈。
宮中有一棵樹,忽必烈賜稱“獨樹将軍”,上面懸挂諸色花燈。
爾後,每逢這個節日,宮内衙門“進上燈燭、糕面、甜食之類”①。
到武宗、仁宗之時,此節大為興盛。
武宗在即位後的第一次正月十五日(1308)命起燈山于大明殿後延春閣前,蔚為壯觀。
在民間,大都的市鋪從十三日起開始懸燈,一直到十五日或十六日。
接下去,元月十九日是燕九節,大都士女傾城前往南城長春宮、白雲觀燒香,祭祀道教全真教宗師邱處機的生日,同時也宴遊取樂;這個元初始有的風俗一直延續到清代。
周代已有修禊、寒食的風俗,而清明則始于漢代,唐、宋相沿以為節令。
清明作為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在三月間;清明前一日或兩日,是為寒食。
元廷規定寒食放假三天,自然就将清明這一天包括在内了。
在這個節令裡,人們祭祖掃墓。
古時有打球、鬥雞、秋千諸種遊戲,元時大都,這類遊戲仍行于宮闱以及達官貴人之家。
貧苦的人盼望擺脫窮困,在三月三日這天,“竟以菽秀秕紐作圓圈,自以此圈套其首自足,擲之水中,雲脫窮以訖”②。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相傳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的誕辰,佛門信徒逐漸有浴佛會。
元朝皇帝從忽必烈起信喇嘛教,因而對浴佛會十分重視。
“送香水黑糕齋食奉上,有佛處鹹誦經贊慶”③。
典儀方面的特點是全部遵照喇嘛教的規則。
②《通制條格》卷二二《假甯·給假》。
③《通制條格》卷八《儀制·公服私賀》。
①《析津志輯佚》,《歲紀》,頁211。
②《析津志輯佚》,《歲紀》,頁217。
③《析津志輯佚》,《歲紀》,頁211。
重午,元時也簡稱午節,在五月初五。
這個相傳紀念屈原的日子,元廷“以為大節”。
這一天,宣徽院等衙門向元廷進獻彩索、珠花金羅、酒醴、涼糕、香粽等物。
在大都,小商販們制賣各種涼糕;此外,市場上出售艾虎、泥大師、彩線等袋牌等,大概與江南習俗相同。
南方在這一天劃龍船的風俗在元代依舊盛行;但至元三十年(1293)時曾一度因其“無益”且“聚衆不便”而予以禁止。
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也稱乞巧節、女孩兒節。
此節相傳的故事有牽牛星與織女星在鵲橋相會,有唐明皇與楊貴妃在長生殿盟誓。
在元代大都,這一天,士庶之家都架起大棚,張挂七夕牽牛織女圖,備盛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親眷、小姐、女流,作巧節會。
流傳有關于元代大都建城乃是劉秉忠主持設計,有“凡十一門,作那吒神三頭六臂兩足”的傳說①。
在七夕節,大都人民也迎二郎神賽願。
此外,在上都,這天命師婆選擇吉日,勒太史院在吉日“灑馬戾,灑後車,轅軏指南,以俟後月”②,為大駕南返做好準備。
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是祭祀祖先、追念亡靈的日子,元代放假一天。
有關這個節日,尚未見具體的、特殊的記載。
立秋這一天,元代也放假。
這天,元廷有頗具特色的儀俗當時,元帝還在上都,山野已呈紅葉,侍衛進獻紅葉,“上亦簪紅葉于帽,張樂大燕”③。
在八月十五前後,上都一帶紫菊和金蓮盛開,從皇帝起,元宮廷中人都簪這兩種花于帽上,由太史擇吉日,灑馬■,并設宴欣賞。
九月,元帝回到大都,宮中還有菊節。
至于漢族傳統的過中秋節的内容,在元廷生活中不見任何反映。
看來蒙古族不過中秋在元時已經如此,并不是從朱元璋推翻元朝後才開始的。
這可能與他們的薩滿教信仰和軍事生活有關。
中秋之時,蒙古人常常是厲兵秣馬,準備出征;那天晚上以月為占候,“月明為利,即興兵”,“風雨冥為不利,即不興兵”①。
在這種情況下,無暇賞月。
重九。
西漢已有在這一天食糕■,飲菊酒的習俗,東漢時已登高。
重陽之名,肇于三國之時,而重九之稱則始于東晉。
重九賞菊,元帝在這時已從上都回到大都,在宮中舉行菊節。
登高與吃糕相連,這天大都士庶以面糕相贈,市上搭棚叫賣,小販甚至沿街叫賣。
十月一日以後,時令謂為送寒衣節,祭先上墳,為之掃黃葉。
在大都皇城東華門外,元廷命武官開射圃賞年國典,又稱開垛場。
先由太子發三矢至高遠,名射天狼(俗呼射天狗);而後宰執、諸王接着發矢。
射畢,在别殿開設盛宴。
這是蒙古儀俗。
①長谷真逸:《農田餘話》卷上。
②《析津志輯佚》,《歲紀》,頁211。
③《析津志輯佚》,《風俗》,頁204。
①《心史·大義略叙》。
關于觀周原占侯,參見《黑鞑事略》、《出使蒙古記》頁12。
十一月,冬至日,太史院進曆,有國子曆畏兀兒字曆和回回曆。
接着,大都市中賣新曆。
新年将臨,宰相親率百官恭賀,向皇帝遞獻手帕,進貢方物。
士庶人家也互相祝賀。
十二月初八是佛成道日,元人沿習煮食臘八粥,不分僧俗,不問貧富。
但佛門煮的是紅糟粥,官員、士庶煮的是朱砂粥,并不一樣。
煮粥以後互相饋送,帝師也向元帝進粥。
元廷在年近除夕時,由西蕃師以扇鼓持咒,進行灑淨、驅邪的儀式活動,在宗教氣氛中結束一年的生活。
圖版目次一、成吉思汗像二、元世祖出獵圖三、八思巴文聖旨四、九流百家街市圖五、青花松竹梅紋爐六、刻絲牡丹團扇七、黃公望繪九峰雪霁圖八、元戲曲演出壁畫九、窩闊台合罕的即位慶典十、元帝給西藏的敕文十一、回鹘文定惠賣奴契十二、波斯人繪:中國人與波斯人貿易圖十三、《世界征服者史》原波斯文版書影十四、趙孟頫、管道升墨迹十五、河南登封觀星台十六、回回藥方以上圖版共十六幅,分為兩組。
圖版一至圖版八為一組。
其中,圖版一、圖版二、圖版三、圖版四、圖版七、圖版八,均選自《中華古文明大圖集》第四部“通市”、第五部“社稷”、第六部“文淵”、第七部“世風”和第八部“頤壽”。
圖版五,選自《故宮博物院藏瓷選集》,文物出版社1962年版。
圖版六,選自《中國圖書館叢書》卷三《遼甯博物館》,文物出版社、日本株式會社講談社1983年版。
圖版九至圖版十六為一組。
其中,圖版十、圖版十二、圖版十五、圖版十六,均選自《中國古代史參考圖錄&mdash&mdash宋元時期》,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圖版九、圖版十三,均選自《世界征服者史》之插圖。
圖版十一,選自《新疆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
圖版十四,選自《三希堂法帖》卷三,北京日報出版社1984年版。
元旦慶賀的風俗,始于漢高祖。
自後曆代皇家,每逢元旦,行朝賀大禮,元朝未有例外。
而民間有賀新年的風俗,大約始自晉代,相沿到元代也仍舊存在。
元代在正旦朝賀以後,百官脫去公服,“與人相賀”,相賀之時,贈與手帕③。
以後數日間,士庶彼此往還迎送。
在大都,到十三日這天,人們以黃米為糍糕,饋遺親戚。
正月十五上元觀燈的風俗,也始于漢代,而盛行于唐、宋及其以後。
元初,忽必烈已在大都宮中挂燈賞玩。
據說忽必烈本人穿制過珍珠垂結燈。
宮中有一棵樹,忽必烈賜稱“獨樹将軍”,上面懸挂諸色花燈。
爾後,每逢這個節日,宮内衙門“進上燈燭、糕面、甜食之類”①。
到武宗、仁宗之時,此節大為興盛。
武宗在即位後的第一次正月十五日(1308)命起燈山于大明殿後延春閣前,蔚為壯觀。
在民間,大都的市鋪從十三日起開始懸燈,一直到十五日或十六日。
接下去,元月十九日是燕九節,大都士女傾城前往南城長春宮、白雲觀燒香,祭祀道教全真教宗師邱處機的生日,同時也宴遊取樂;這個元初始有的風俗一直延續到清代。
周代已有修禊、寒食的風俗,而清明則始于漢代,唐、宋相沿以為節令。
清明作為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在三月間;清明前一日或兩日,是為寒食。
元廷規定寒食放假三天,自然就将清明這一天包括在内了。
在這個節令裡,人們祭祖掃墓。
古時有打球、鬥雞、秋千諸種遊戲,元時大都,這類遊戲仍行于宮闱以及達官貴人之家。
貧苦的人盼望擺脫窮困,在三月三日這天,“竟以菽秀秕紐作圓圈,自以此圈套其首自足,擲之水中,雲脫窮以訖”②。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相傳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的誕辰,佛門信徒逐漸有浴佛會。
元朝皇帝從忽必烈起信喇嘛教,因而對浴佛會十分重視。
“送香水黑糕齋食奉上,有佛處鹹誦經贊慶”③。
典儀方面的特點是全部遵照喇嘛教的規則。
②《通制條格》卷二二《假甯·給假》。
③《通制條格》卷八《儀制·公服私賀》。
①《析津志輯佚》,《歲紀》,頁211。
②《析津志輯佚》,《歲紀》,頁217。
③《析津志輯佚》,《歲紀》,頁211。
重午,元時也簡稱午節,在五月初五。
這個相傳紀念屈原的日子,元廷“以為大節”。
這一天,宣徽院等衙門向元廷進獻彩索、珠花金羅、酒醴、涼糕、香粽等物。
在大都,小商販們制賣各種涼糕;此外,市場上出售艾虎、泥大師、彩線等袋牌等,大概與江南習俗相同。
南方在這一天劃龍船的風俗在元代依舊盛行;但至元三十年(1293)時曾一度因其“無益”且“聚衆不便”而予以禁止。
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也稱乞巧節、女孩兒節。
此節相傳的故事有牽牛星與織女星在鵲橋相會,有唐明皇與楊貴妃在長生殿盟誓。
在元代大都,這一天,士庶之家都架起大棚,張挂七夕牽牛織女圖,備盛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親眷、小姐、女流,作巧節會。
流傳有關于元代大都建城乃是劉秉忠主持設計,有“凡十一門,作那吒神三頭六臂兩足”的傳說①。
在七夕節,大都人民也迎二郎神賽願。
此外,在上都,這天命師婆選擇吉日,勒太史院在吉日“灑馬戾,灑後車,轅軏指南,以俟後月”②,為大駕南返做好準備。
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是祭祀祖先、追念亡靈的日子,元代放假一天。
有關這個節日,尚未見具體的、特殊的記載。
立秋這一天,元代也放假。
這天,元廷有頗具特色的儀俗當時,元帝還在上都,山野已呈紅葉,侍衛進獻紅葉,“上亦簪紅葉于帽,張樂大燕”③。
在八月十五前後,上都一帶紫菊和金蓮盛開,從皇帝起,元宮廷中人都簪這兩種花于帽上,由太史擇吉日,灑馬■,并設宴欣賞。
九月,元帝回到大都,宮中還有菊節。
至于漢族傳統的過中秋節的内容,在元廷生活中不見任何反映。
看來蒙古族不過中秋在元時已經如此,并不是從朱元璋推翻元朝後才開始的。
這可能與他們的薩滿教信仰和軍事生活有關。
中秋之時,蒙古人常常是厲兵秣馬,準備出征;那天晚上以月為占候,“月明為利,即興兵”,“風雨冥為不利,即不興兵”①。
在這種情況下,無暇賞月。
重九。
西漢已有在這一天食糕■,飲菊酒的習俗,東漢時已登高。
重陽之名,肇于三國之時,而重九之稱則始于東晉。
重九賞菊,元帝在這時已從上都回到大都,在宮中舉行菊節。
登高與吃糕相連,這天大都士庶以面糕相贈,市上搭棚叫賣,小販甚至沿街叫賣。
十月一日以後,時令謂為送寒衣節,祭先上墳,為之掃黃葉。
在大都皇城東華門外,元廷命武官開射圃賞年國典,又稱開垛場。
先由太子發三矢至高遠,名射天狼(俗呼射天狗);而後宰執、諸王接着發矢。
射畢,在别殿開設盛宴。
這是蒙古儀俗。
①長谷真逸:《農田餘話》卷上。
②《析津志輯佚》,《歲紀》,頁211。
③《析津志輯佚》,《風俗》,頁204。
①《心史·大義略叙》。
關于觀周原占侯,參見《黑鞑事略》、《出使蒙古記》頁12。
十一月,冬至日,太史院進曆,有國子曆畏兀兒字曆和回回曆。
接着,大都市中賣新曆。
新年将臨,宰相親率百官恭賀,向皇帝遞獻手帕,進貢方物。
士庶人家也互相祝賀。
十二月初八是佛成道日,元人沿習煮食臘八粥,不分僧俗,不問貧富。
但佛門煮的是紅糟粥,官員、士庶煮的是朱砂粥,并不一樣。
煮粥以後互相饋送,帝師也向元帝進粥。
元廷在年近除夕時,由西蕃師以扇鼓持咒,進行灑淨、驅邪的儀式活動,在宗教氣氛中結束一年的生活。
圖版目次一、成吉思汗像二、元世祖出獵圖三、八思巴文聖旨四、九流百家街市圖五、青花松竹梅紋爐六、刻絲牡丹團扇七、黃公望繪九峰雪霁圖八、元戲曲演出壁畫九、窩闊台合罕的即位慶典十、元帝給西藏的敕文十一、回鹘文定惠賣奴契十二、波斯人繪:中國人與波斯人貿易圖十三、《世界征服者史》原波斯文版書影十四、趙孟頫、管道升墨迹十五、河南登封觀星台十六、回回藥方以上圖版共十六幅,分為兩組。
圖版一至圖版八為一組。
其中,圖版一、圖版二、圖版三、圖版四、圖版七、圖版八,均選自《中華古文明大圖集》第四部“通市”、第五部“社稷”、第六部“文淵”、第七部“世風”和第八部“頤壽”。
圖版五,選自《故宮博物院藏瓷選集》,文物出版社1962年版。
圖版六,選自《中國圖書館叢書》卷三《遼甯博物館》,文物出版社、日本株式會社講談社1983年版。
圖版九至圖版十六為一組。
其中,圖版十、圖版十二、圖版十五、圖版十六,均選自《中國古代史參考圖錄&mdash&mdash宋元時期》,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圖版九、圖版十三,均選自《世界征服者史》之插圖。
圖版十一,選自《新疆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
圖版十四,選自《三希堂法帖》卷三,北京日報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