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夏之亡與“一代天驕”之死

關燈
,使敵寇深入至此,活着有什麼用呢?”不久終因積勞而死。

    閏五月,成吉思汗在六盤山派察罕赴中興府勸降,西夏君臣猶豫不決。

    六月,中興發生強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糧盡援絕,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李被迫遣使乞降,稱:“為了準備貢物、遷民戶,請寬限一月,到時親來朝谒。

    ”成吉思汗同意了。

    他對西夏使臣許諾說:“夏主投降以後,我會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地對待他的。

    ” 他從六盤山移至清水縣的西江。

    當時天氣酷熱,六十六歲的成吉思汗不能适應這種氣候,竟染上了重病。

    他知道自己病情嚴重,又想起懸而未決的汗位繼承問題,更加放不下心來。

     原來,漠北遊牧社會中長期地存在着“幼子守産”的習慣法。

    當兒子們長大成人的時候,就離開父母去獨立生活,他們有權帶走屬于父母的一部分财産。

    最小的兒子不離開家庭,由他繼承父母所留下的大部分家産。

    那麼,偌大的一個大蒙古國,至高無上的大汗寶座,是不是也應當遵循幼子守産的習慣法來決定繼承原則呢?在這個問題上,成吉思汗一直遲疑未決。

     一方面,由于遊牧經濟的分散性,成吉思汗事實上已經按照幼子守産的原則在親族中間劃分了各人的屬民和份地。

    他把他的兄弟們分封在東面:哈撒兒分在蒙古東北部,哈赤溫(這時已死,由他的兒子按赤台受封)在蒙古東部,斡赤斤在蒙古最東北,追随他創業有功的異母弟别裡古台也有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他被封在鄂嫩河、克魯倫河中遊一帶,最靠近大斡耳朵。

    這四家後來稱為“東道諸王”。

    據說,成吉思汗有妻妾五百人,隻有五個人具有皇後的地位,其中,長妻孛兒帖所生的四個兒子地位最尊,稱“四曲律”。

    他們是朮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

    除了拖雷以外,他們也都有自己的人民和份地,稱為“西道諸王”。

    他們的份地,從北向南,依次展開在從也兒的石河流域到畏兀兒邊境的草原地帶。

    朮赤的份地,離開大斡耳朵最遠。

    幼子拖雷沒有另外的份地,他将繼承大汗留給自己統領的大片地方。

    成吉思汗死的時候,漠北本部屬于自由民身份的蒙古騎士共有十二萬九千人。

    其中分給諸弟、諸子的共二萬八千,剩下的十萬一千,都屬于成吉思汗本人,在他死後,則屬于幼子拖雷。

     但是在另一方面,當成吉思汗為他所締造的草原帝國遴選大汗繼承人時,他似乎并不把汗位看作純粹屬于他私人,因而也可以傳給幼子的個人财産。

    大汗是整個“黃金家族”的财産看管人,他不僅應當對屬于自己的份地,而且必須對整個大蒙古國負責。

    所以,汗位繼承人的資格,應當以能力為原則,而不是以幼子守産為原則來确定。

    成吉思汗對于讓誰來繼承汗位的問題,曾有一度非常猶豫。

     不幸的是,以上這兩種處置,在成吉思汗時代都已經招緻了不少的麻煩,暴露出大蒙古國分裂瓦解的明顯征象。

     朮赤顧忌自己可疑的出身,與察合台、窩闊台長期不睦。

    他自從攻打玉龍傑赤後,就長期逗留在鹹海北部的草原上。

    成吉思汗西征回來,幾次召見他,他都托故不肯從命。

    成吉思汗對他的疑忌漸漸加深,1227年,他甚至打算出兵攻打朮赤。

    恰好這時傳來朮赤去世的消息,才避免了骨肉間的一場血戰。

    後來,朮赤的後裔就在也兒的石河以西、鹹海、裡海以北直到伏爾加河流域,建立了欽察汗國。

     為了汗位繼承,成吉思汗的兒子們,也早在出征花剌子模之前,就進行過一場激烈的争執。

    《蒙古秘史》用十分生動的語言記述了這一場争執: “臨行時,也遂夫人(成吉思汗的諸妻之一)說:&lsquo皇帝涉曆山川,遠去征戰。

    若一日倘有不諱,四子内命誰為主?可令衆人先知。

    &rsquo太祖(指成吉思汗)說:&lsquo也遂說的是!這等言語,兄弟、兒子并孛斡兒出(即博爾術)等,皆不曾提說,我也忘了。

    &rsquo于是問拙赤(即朮赤):&lsquo我子内你是最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