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進攻夏、金

關燈
出征西夏 大蒙古國的建立,結束了漠北草原上群雄紛争的混戰局面。

    同時,蒙古貴族又把規模越來越大的征服戰争一次又一次地帶給它的四鄰。

    成吉思汗個人傑出的才能和草原遊牧貴族強烈的掠奪欲望,毗鄰各國的長期衰靡不振,似乎注定要把剛剛誕生的大蒙古國推上急劇膨脹的道路。

    大蒙古國的疆界跟在它的軍隊後面一步步地向外擴展,它的強盛武功震動了大半個歐亞。

    鐵木真自稱汗始,直至他的去世,差不多把所有的精力,全都投入了接連不斷的對外征服。

    而這一系列的對外征服戰争,可以說是從攻打西夏開始的。

     西夏是黨項人建立的政權。

    唐朝末年,他們居住在今陝西北部和内蒙古伊克昭盟南部。

    其首領拓跋思恭因率部助唐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唐政府封為夏州定難軍節度使、夏國公,并賜姓李。

    至宋遼之初,其勢力逐漸擴大。

    1038年,黨項統治者李元昊稱帝,正式建國号為夏,以興慶府(後改為中興府,今甯夏銀川)為國都。

    西夏利用遼宋及金宋長期對峙的局面,對南北雙方或戰或和,在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先後将河套以南、黃河以西的大片領土擴入版圖。

    它的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今甯夏同心南),北控大漠”。

    西夏受漢文化的影響很深。

    境内瀕河諸州的農業,河西走廊、河套北部的畜牧業都相當發達,文化也很繁榮。

     蒙古并吞克烈、汪古、乃蠻之後,便在南面分别與西夏和金朝互相毗連。

    富庶的中原與河西走廊當然都是成吉思汗所企圖攻掠的目标。

    不過他采取了先攻夏、後打金的戰略。

    這是不難理解的。

    夏、金相比,金畢竟是中原上邦。

    長期以來,漠北諸部(包括蒙古部)一直是它的藩屬。

    根據《史集》記載,在當時北方各族心目中,金朝的國君是“極其強大而尊嚴的”。

    因此,對于和金國啟釁開戰,成吉思汗顯得更慎重一些。

    從戰略上來講,西夏在金之西,北面與蒙古接壤。

    如先攻金,西夏很可能被金拉過去充當盟國。

    那時,如果它從西面出一偏師北進,直搗蒙古本部,将會對成吉思汗構成極為嚴重的威脅。

    為了全力攻金,應當首先剪除來自側翼的犄角威脅。

    再從戰術上分析,從漠北統一戰争中鍛煉出來的蒙古軍隊,擅長于在開闊的原野山地乘馬鏖戰。

    而南下進攻人口稠密的農耕定居地區,必須攻克設防堅固的城堡壁壘。

    對蒙古騎兵來說,這還需要有一個重新适應的過程,所以首先挑選一個比較弱小的對手是合适的。

    大概正是出于上述種種考慮,盡管不斷地有金朝降人如李藻、田廣明等力勸成吉思汗攻金,他還是不敢輕動,而堅持先打西夏。

     蒙古對西夏的戰争,早在成吉思汗即位的前一年就已挑開了帷幕。

     1204年,他在納忽昏山滅乃蠻太陽汗部,拓境至西夏北界。

    次年三月[1],成吉思汗因克烈王子桑昆經西夏過徹勒遁逃,乃以西夏接納仇人為由,出兵攻之。

    蒙古軍攻拔邊城力吉裡寨(今甯夏中衛),進而破落思城,劫掠大批人口及駱駝、羊馬後返回漠北。

    這次戰争在很大的程度上帶有搶掠的性質。

     1207年秋,成吉思汗因為西夏不肯納貢稱臣,第二次率兵入侵。

    蒙古軍攻克兀剌海城。

    駐營其地後,縱兵四出,大肆擄掠。

    西夏調動右廂諸路軍抵拒蒙古軍隊。

    成吉思汗并沒有率軍輕進,次年春季,糧盡而還。

    這次軍事行動,前後相繼五個月餘,史料上未曾留下強攻硬戰的記載,看來很像是一次實力偵察。

    它必定為成吉思汗準備大規模的攻夏戰争提供了不少經驗。

     1209年春,成吉思汗才真正對西夏大舉進攻。

    這次,他仍然先攻邊塞黑水城北的兀剌海城。

    夏襄宗李安全委皇子承祯為主帥,以大都督府令高逸副之,領兵五萬抵拒。

    夏軍戰敗,高逸被俘後不屈遇害。

    蒙古軍攻入兀剌海城,在巷戰中又俘獲西夏的太傅西壁訛答,最後終于占領兀剌海城,并由此得以長驅直入河西地區,進逼夏都中興府。

    李安全複命嵬名令公率五萬士卒拒戰。

    嵬名令公在賀蘭山險隘克夷門設防,企圖在這裡挫敗成吉思汗。

     克夷門位于賀蘭山中,是中興府的外衛。

    這裡兩山對峙,崖壁峭立,懸絕不可登,隻有中間通一路徑,克夷門正扼其沖要。

    嵬名令公在這裡布置重兵,志在必守。

    蒙古軍到時,夏軍居高臨下,自山坂馳入敵軍陣營,将他們擊退。

    成吉思汗力戰不克。

    雙方在克夷門相峙兩個月。

    這時候,西夏守軍逐漸松弛。

    七月間,蒙古軍設伏誘戰,遣遊兵将嵬名令公引入埋伏圈,擒之,遂破克夷門,進圍中興府。

     蒙古軍兵臨城下,中興府合城震動。

    李安全親督将士守禦城牆。

    在堅固的城防之前,蒙古軍猛攻不能得手。

    九月,成吉思汗下令築堤,引黃河水灌城。

    中興危急。

    十月,李安全遣使突圍,奔金乞援。

    金廷臣主張出兵援救。

    可是,金皇帝愚蠢到連唇亡齒寒的道理也不懂,自作聰明地說:“敵人相攻,是吾國之福。

    有什麼值得擔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