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女孩時期

關燈
退婚。

    祖父贊成我第二個辦法。

    我就拿起筆來寫了一封很文的文言信(當然那時候隻有文言了)。

    讓祖父看了改。

    全文我現在不記得了,稿子在湖北辛亥革命時候燒了,但是裡頭還有四句我還記得:“日後難得翁姑之意,反贻父母之羞。

    既有懊悔于将來,不如挽回于現在。

    ”祖父看信稿看到這地方他說,傳弟,你真是成人了,證明你是配有自由權的了,因為又按古禮,又不得罪二表弟,又成全他母子日後免傷感情。

    我知道你将來對于自己的事情對于幫人家的事情都會弄的好的。

     我說,我不敢說,我怕大伯和姑母一定還要跟我大鬧的,因為姑母近來常說我懂事了,她一定不肯丢手的。

    (我因為怕姑母說我好,所以當她的面就常常的更裝出不好的樣子來給她看。

    )祖父說,你還有五個月想想呢。

    到那時有必要的時候我有權可以幫你說話。

    你現在回學堂安心讀書好了,就當沒有事情一樣。

     我把信稿折起來,封在一個空白信封裡,暑假一完就回上海中西去上學去了。

    這次跟祖父談的一番話就隻郎二姊一個人在旁邊聽見,她就替我守了五個月的秘密。

     我在中西有一度考慮過轉學蘇州景海。

    後來又因為學校要我進教,鬧的我停學。

    我旅甯的同學蔡蘇娟自從我到了中西,她的父親死後她就到蘇州景海女校念書,想要我去。

    我回信說差不多都是一樣的教會學堂,不願再換;以前的不高興也是為大姊死,又為自已婚姻問題種種原因,所以使我在學校裡更不快活;這半年來覺得好點。

    可是學校方面對人行為我總覺得洋氣太重,無聊的事太多。

    暑假後我就到蘇州去看看,覺得那兒也是一樣的,所以還是回中西。

     十月裡美以美會大年會,美國派大教士來,先到蘇州東吳大學和景海女校開會演講。

    完了就問誰現在忏悔來受洗禮?蔡蘇娟就站起來說我懂了,我現在願意受洗禮。

    蘇州各校大哄起來,一下大家就傳到各處去,因為那時官家閨秀入教的還很少呢。

    蔡蘇娟又告訴她們校長白小姐說我在中西,叫她們勸我入教。

    所以她們到上海來,白小姐告訴中西校長預備叫我也在那時受洗禮,我不肯。

    那幾天上下午和晚上都叫我到校長室去禱告,并叫我以前的英文先生孫小姐勸我進教。

    有一次在我床前禱告禱告我睡着了。

    因為這大不敬的事,學校還給我記過。

     後來弄的我真煩起來了,我對她們說我絕對不能入教的,因為我家裡一定不願意;雖然我祖父說宗教自由,可是我現在對這個一點沒有研究,入教也不過是盲從而已,我連活着做人我都要由我自己細想了再定如何,我現在怎麼肯給我的生後聽人說說就照着信了?她們見我再三不信,就不高興,校長說到畢業時總是要入教的。

    我回這是這個學校的條件嗎?她說雖然沒有這個章程,可是到現在還沒有未進教畢業的學生呢。

    我說到那時再說吧。

    到十二月正大考時家内接二連三的信催我回家,因為他們也知道蔡蘇娟進教和現在她們逼我的情形。

    所以這都是我後來退學的原因。

     十月間父親有事到上海,要接我出來住幾天玩玩,叫五叔家的五弟弟去接我去(其時四五弟都在上海進學堂)。

    中西的規矩家不在上海的,除指定的親戚可接以外,其餘的都不能接。

    這次是我父親到了特别打電話給校長他才允許的。

    但是還要給我叫了去問,可是你的親生的父親。

    他是外國人說中國話那樣說法。

    沒有料到正問在我的病上,父親雖然是父親,可不是親生的。

    我向來讨厭他們的腐敗和專制,懶得解說給他聽過繼不過繼。

    我就回他我叫父親總是父親,總沒有人因為要出去玩而亂認父親的。

    五弟來接時,校長又叫五弟和我一同到她書房去問這是你的親弟弟嗎?五弟快快的回她是的。

    她又問是你同父的嗎?五弟點點頭。

    又問是你同母的嗎?五弟回她我家可沒有姨太太!她笑了,說中國像你們這種人家沒有姨太太很少的,那個意思還不相信似的。

    (我常覺得,她們這些人以為不在教的都不是好人,可是我可以指的出多少在教的很多是壞人來,在中國從前進教的人倚賴教會外國人的勢力做壞事的不知多少,所以才使得一般人看不起他們。

    )我和五弟出來以後,就到大馬路東亞旅館看我父親。

    他高興的不得了,可是詫異我為什麼帶孝,我就告訴他學校裡為帶國孝的事還鬧了一點小的風潮。

    我們雖不要給旗人帶孝,可是為國家體面關系不得不這樣做。

    父親笑笑說,這不是家裡,你在街上說話要留心一點。

     說到帶國孝的事是這樣的。

    一九〇八年光緒和慈禧太後兩人同幾天之内死了,學生們要求放假和做一個特别禮拜算國喪。

    起初校長不肯,說我們是教會學堂,不管你們中國事。

    學生們回他說我們都是中國人怎麼能說不管中國事呢?教會是勸告人信教,不是叫人不要國。

    這樣子我們覺得她太拿中國人看不起了,全體大鬧起來,并公推漢文教員範子美先生去交涉,結果放了三天假18,在禮拜堂做了一個國喪的禮拜。

    我們全體學生還紮上黃頭繩子,就像外國人紮塊黑布似的表示喪事。

     我把這些情形講了給父親聽。

    講完了父親就帶了我和四、五弟三個人到處玩,買東西,又給我做了好些衣服,還打了一對金押發給我。

     這三天因為放假,所以我們玩了個夠。

    空閑時我就拿出預備好了的退婚信稿給父親看。

    他看了歎了一口氣說你一定要這樣辦,我也不勉強你,可是對二表弟有點對不起似的。

    我回他一個人要改革一樣事,總要有犧牲的才能成功,不幸給他遭到了,我隻能對他抱歉就是了,我不願因此不做。

    父親說那末你可不可以在信上加一筆聲明犧牲你自己不嫁,将來自己獨立?我也是向來拿你當兒子看待的。

    我回答,那太可笑了。

    第一我不要有條件的改革婚姻制度;第二他也不見得為着和我退了婚将來就不娶,我何必白貼在裡頭呢?第三因為這個緣故,我更應該嫁才能給這個風俗打破。

    但是我嫁不嫁須看我将來認識的人而定19,我自然不會專為破除風俗亂找一個人來嫁,自然有好的我才嫁呢。

    我現在何必要來一個聲明管着我自己将來不和男子往來呢?父親說那一切由你好了。

    我也不贊成,也不破壞。

     既是祖父出頭,大伯和姑母不能不答應的。

    若是他們拿我推,你就說我已經知道了。

    我們四個人在上海一共玩了三天半,父親就給我送回學校,他又辦了三天公事就回大冶了。

    我是十一月初三生日,初四我就給信寄給二表弟,一直到二十才得着他的回信,也沒有說可否,隻罵我不懂他的苦衷而已,我就以此為了了。

     十二月十六放年假回家,一看我父親也從大冶回來了,我吓了一大跳,不知何事他回南京。

    祖父再起頭告訴我,我信出來以後,二表弟給信拿出來給姑母和大伯看。

    姑母不依,對大伯說,你生的好女兒!大伯氣的不得了,當時就要給我從上海叫回來提了嫁,不嫁就處死我。

    姨姨說,你不能管,雖然是我們生的,可是出世就過繼了,須由二叔來作主。

    祖父就罵大伯,這樣大歲數了,一開口就處死人。

    這個事我早知道,現在誰也不準鬧,等年假傳弟回家時一同給老二叫回來由我作主定當這個事。

    所以我回家時父親已回來了兩天了,并且偷偷的告訴我不要亂鬧,一切等祖父說話。

     祖父一開口就說一個人若是總不願這樣事,一定要他做,一生不能好好過的。

    所以從古以來不知犧牲多少人。

    我們人類總要給各種事往好裡改良。

    婚姻這樣事幾千年下來流弊不知多少。

    就照外國半自由也不能說全好。

    不過如能自由在精神上總有一時的痛快。

    你們現在口口聲聲的說母命不能違,那麼我是父親,我可以能來給悔這個約。

    從現在起誰都不能再鬧了,要說不能悔母約,父命也是不能違的。

    将來傳弟有不規矩的行為你們做父母的自然還是要管她的,可是這件事誰都不準再提了。

     大伯氣的不得了,但是不敢違悖祖父的命令,隻說了一聲,那麼以後不準再嫁。

    我正要說:“那為什麼&mdash&mdash” 父親站在我背後,推我一下,輕輕的說,現在不要多說了。

    所以我半句話還沒有說完,這就把十九年以來的仗給打勝了,現在可以算是無條件的自由了。

    我有生以來到現在第一次我才是我自已的人。

     第十六章 祖父 說到宗教的事情,我不能不說點我家信佛而祖父提倡佛學的前因後果來。

    我祖父是個不迷信而研究佛學的人,并且非常提倡新學,絕對不是因為不要我進教會學校進教的緣故而讓我退出中西女塾的。

    在這兒我不得不說點我家對佛教的看法。

    并且要先談點我祖父對研究佛學的起源,和我祖父的一小段略傳。

     我祖父名文會,字仁山,生在安徽石埭縣,正是曾祖中進士後數日,或前數日,我不清楚了,又是曾祖母生了五個女兒以後的第一個男孩子。

    祖父出世的三天就定下了祖母,年紀大六歲(中國的嬌慣兒子都要給他定年歲大的妻子,因為可以照應丈夫)。

    祖父三歲時就随着父母到北京,因為曾祖中進士後就職京官,叫什麼員外郎中書科中書的官銜。

    在祖父十一歲時祖母在家鄉出天花。

    她沒有她後來孫女的運氣那麼好,結果破了相,一臉一身的大麻。

    外曾祖特别派人到北京去說允許退婚。

    曾祖父母就問祖父如何?祖父回說,不要緊,他們不是說的“一麻三俏,不麻不要”嗎? 十五歲就回到家鄉結婚。

    曾祖母一看見新婦那樣麻,不覺大哭起來,因為祖父是男子中的美男子,又絕頂聰明。

    三朝新婦回娘家,外曾祖父母都對祖父說,可以另娶一個妻子将來你可以作兩頭大(就是兩個妻子都算正妻),隻要不欺我們的女兒就是了。

     以後洪楊之變起來了,全家搬到杭州去住。

    曾祖就叫祖父到曾國藩處從軍,因為曾國藩同曾祖是同年進士,又是很好的朋友。

    我那時不知道我祖父為什麼總不去考科舉。

     祖父在曾處非常重用。

    不久在安徽打仗時忽起了革命思想起來,勸曾不要出力打,或可反正,何必給異族為奴?曾未回答。

    過後第二晚就派祖父離開軍隊到杭州,着曾祖和祖父代管糧台事,意思就是恐怕祖父起革命活動。

     祖父到杭不久認識一鄰家女兒叫巧姐的,知書識字,又美又溫柔。

    女無父母,隻跟哥哥嫂嫂同住。

    因此亂世的時候,大家也不避嫌疑,每日見面。

    兩面相愛很深,又聞此女詩詞都好.祖父提出外曾祖的諾言,曾祖父和祖母都答應了。

    可是曾祖母說,等祖母生了小孩後若是女的就讓祖父再娶一個并妻,若是生男的祖父就不應該再娶雙妻了。

    這也不是那時候中國人的定例,不過其時祖母正有孕,等到祖母分娩是男孩,就是我的生父(大伯)。

    所以祖父再娶并妻的事就被打消了。

    要是做妾的話,那面又不肯。

    這些都是祖父以後親口告訴我們的。

    他說他允許過祖母倘若有诰封兩面同等,有富貴同享,絕不相負,但是祖母有婆婆的庇護,又有兒子了,所以絕不肯讓步,因此祖父無聊極了,就一天到晚在西湖邊走來走去的遊玩。

     有一天,偶然看見書攤子上有一本《大乘起信論》(以後有人說祖父是在安徽看見《起信論》的,我想不對),他就大看而特看起來了,自己就想研究佛學以了終身,絕不做官。

    不過因為不久曾祖去世,為維持家人生活計,不能不做事。

    曾國藩打下南京,又叫祖父到南京,(家到南京從這時候起),可是祖父不願做官。

    以後他就叫祖父管工程,就造南京制台衙門。

    其時同周馥(玉山)同事,周在祖父手下管會計(那時叫賬房)。

    以後他做兩江總督時祖父勸他辦南邊第一個女子學校的,也就是我進的第一個學堂,叫旅甯學堂,我又是那個學堂總在前三名内的學生,前文已詳細提過。

    那麼由一八六九年起祖父就起頭用自己的錢刻佛經了。

     以後聞曾死時交代其子紀澤雲,楊仁山是個大有作用的人,一定要好好關照他,不過你須随他所願意做的事叫他做,不可勉強他。

    所以在一八七八年曾放英法欽差大臣時(其時英法是一個欽差),就問祖父願不願到外國?祖父非常願意,就派了祖父做參贊。

    祖父并帶了大伯同時到英,算使館随員,以後派大伯到法、德研究科學,學習測量等事。

    祖父自己除辦公外,就研究各種科學儀器,買了一大些天文儀,天文鏡,地球儀,地上望遠鏡,照相鏡(上海出名寶記照相館的第一套鏡子就是我家轉賣給他們的,上文曾略提過),鐘表等等。

    他就盡所有的薪水都買了儀器,打算回國辦學校等等之用,一個錢不寄家用。

    (祖母在國内兒女嫁娶和維持生活皆靠田産。

    )别人看我祖父把錢這樣用法都覺得有點古怪。

     可是在使館裡頭倒是做出了一件有點古怪的事情。

    初到英時,他們看見每一個睡房内都有一個很好看的大花蓋瓷鍋在床面前櫃子裡,覺得很希奇。

    到過年時大家就合起來做中國一品鍋吃(使館雖有廚子是歸欽差用的)。

    每人從櫃子裡拿出一個大“鍋”來,一共做了五鼎大菜,擺在桌上,同時也請英國女書記他們來吃飯。

    不料四個女書記來到飯廳一看笑不可仰,都不肯坐下來吃。

    大家莫名其妙,再三請,他們更大笑不止。

    等到知道原委了,祖父就說一定要照個像留下以為紀念。

    可惜此照不在手邊,還在南京老家裡,這些年恐怕在兵災政變中都毀了。

    現在沒有照相隻得請讀者想像當時的樣子了。

     這段故事最可笑的地方我還沒說呢。

    最使我要笑的是,這件不可告人的事終久慢慢的傳了出去傳走了樣子了,有的說自己當場的。

    要是資格不夠老的就說某某親戚或是朋友在場的。

    他們又把故事搬到巴黎,搬到華盛頓,把笑話又加在李鴻章,加在伍廷芳身上,對我說的原原本本有根有據的,沒知道和我家裡有關系的。

    他們都講給外國人聽呢,因為現在中國人沒有恐洋病了,說說自己鬧的笑話也不在乎了。

     祖父在英國一共五年回國。

    下任欽差劉芝田出使,聞我祖父辦事好,又指派祖父為參贊。

    這次祖父是帶我父親出去的,一八八九年巴黎鐵塔成功開展覽會,也是我祖父代表中國出席的。

    我這個讨厭精也是那年出世的,上文已經說過。

     這次祖父在英國又買了不少的新式儀器,又認漢了李嘉白、南條文雄等人,都是研究佛學的。

    回國以後大伯已保舉同知官銜辦事。

    父親回國後就随劉到廣東,劉做廣東府台,父親做總賬房,接家眷同去了,保舉了知府銜。

     那時家内大姑母已嫁,隻有五叔和二姑母未成人。

    曾祖母還在,已八十多歲了(曾祖母九十八歲才去世的)。

    祖父說現在兩個大兒子已獨立了。

    家内有田産夠過活,叫五叔他們将來不必考科舉,學科學不怕沒有飯吃。

    祖父說,我現在起頭一心研究佛學了。

    從此祖父不管家人的生活了。

     但是祖母則抱恨終天,因祖父未出來做官,所以祖父在外國時他就逼三、四兩叔叔20日夜讀書,夏天太熱又有蚊子,就挂起紗帳子在院子裡讀書。

    三叔十二歲,四叔十一歲兄弟同科進學,可是隻半年兩人都得白喉病死了。

     大姑母麼是嫁在揚州監運使的程家做孫媳婦,上文已提(我也是定給她家)。

    姑父是長子過繼給大房無子的寡婦伯母。

    十七歲娶姑母時還要兩個用人背着走,學問好又聰明,可是不去考科舉,為了怕考場太苦的緣故。

    祖母因自身未受到大富大貴,總希望兒子和女婿都做大官就和祖父争這口氣,豈知兩處都不如願,就氣的吃常素念佛不管家事,一切都交姨姨管理,大姊管帳目,可是又做了一樣事被我這個不孝的孫女兒來打碎了。

    (以上也略提過了。

    ) 還有一樣事做到我身上的,我可沒有打破,因為這樣事于我大有利,我的一生幸福都是從這個上面得來的,就是祖母遺恨告訴子女不論何人不準娶妾,就是無子女的也不準(中國古風雲,四十無子應當娶妾,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是生女不算數)。

    所以我(過繼)父親結婚多年無小孩,祖母就命令大伯,若是生子過繼給弟弟為子,生女給大姑母為媳。

    但是生下來是女,大姑母也要,二房也要。

    祖母就給定了,并取名傳弟,意思可以給帶個弟弟來。

    (弟弟以後是帶來了,可不是親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