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八十年五十年回憶

關燈
這個理由争吵的最多。

    我說元任!你看我一點英文不學,我可以在美國生活下去,信不信由你,過不過由我。

    哪知在美國前後加起來一待快四十年了,我過得很舒坦嘛。

    并且凡是和美國人談論起來很流利的,他們總稱贊我的英文發音真好,在何處學的呢?我回他們不是學的,是聽來的,因為各種階級的人我都去和他們結識,所以說出來的話有各階級不同的,還有不知道如何說法,在人前我也不難為情,就回過頭來問我旁邊的活字典趙元任。

     我們的金婚日子是胡适之給我們谶語定的,他在哈佛講學。

    他寫了一句詩說是賀我們銀婚的,他以為二十年是銀婚,二十五年是金婚,那知他的谶語成為事實了。

    我現在照他的詩也寫一首(見後文)來發發牢騷出出氣,元任你也寫點出出氣吧。

     好說好說!或者應該說豈敢豈敢!這五十年來教你說英文教不好,好象是我的一個大失敗。

    但是英文說錯了也有說錯了的好處。

    你記得前年屋侖法庭傳你去當陪審員,這事情是法不容辭的義務。

    你在裡頭跟縣衙門人談話,我坐在外頭聽。

    那人說:“我們選人完全by.lot(抽簽)。

    ”你就說:“我買了(bought)好幾塊地(lot)呐。

    ”我在外頭聽了你把by聽錯了成buy真高興。

    結果他想你英文不夠當陪審員就算了。

    (最近新聞報上有一件謀殺案,十二個陪審員關在屋子裡吃住了二百二十幾天,那不簡直等于坐監牢嗎?)還有一件事使得我對于會說各種外國話不算有多大本事,就是回想到我當年在法國學院聽大漢學家馬伯樂(HenriMaspero)的課,他講起中國考據什麼的講的頭頭是道,可是說起中國人名、地名,術語,完全用他的法國口音。

    還有我在巴黎大學聽大語言學家梅業(AntoineMeillet)的課。

    不管是講的希臘、拉丁、遠東、近東語文的舉例,一出他的口,都是很純粹的法國口音。

    可是他講的理論仍是清清楚楚的。

    那麼說外國話說的象本地人一樣的口音有什麼學術上的價值呐? 嗳,元任!你說你要寫八十年五十年的回憶,怎麼一跳就跳到後來那麼遠了? 噢,對了,我跳的太快了。

    一跳跳到近年的事了。

    現在再從頭說起吧。

    今年是西曆一九七一,八十年前是一八九一。

    不知道怎麼樣,好象每逢“一”字收尾的年,我們兩個人,我們的家,跟國家,都有什麼事情似的。

    比方一八九一年前後一兩年就是咱們的生年。

    當中經過了甲午戰争,到了一九〇一,就是庚子大亂的第二年。

    這十年當中是咱們進行了所謂“洋學堂”的時代。

    你進的上海中西,我進的南京江南高等。

    (沒料到那麼近的延齡巷就是我将來太太的家。

    )到了一九一一那就是辛亥革命了。

    我在美國東、中、西部混了一陣搞搞算、物、哲、樂還是回國了。

    為什麼呐?因你留日學成了醫學在北京開醫院,到了一九二一年又是一個“一”年了,這就是咱們認得了就結婚的那年了。

    從這兒起這五十年的回憶咱們就一塊兒憶了。

    咱們結了婚頭十年的成績很可觀,因為到了一九三一年這十年當中就生了四個女兒。

    雖然她們跟着我們在中國、美國,有時在歐洲,跑來跑去的,可是都已經學成了。

    這十年當中我們跑的特别多,從南京跑長沙,跑昆明,到了美國一九四一(又是個“一”)珍珠港打起來了,勝利過後預備可以又回國了,可是政府要派我當校長。

    韻卿你是當過校長的。

    我是不喜歡行政也不會行政,所以半路上躲在加州,先是客卿教授,到了一九五一年左右就成了講座教授,一坐就坐了二十多年了。

    一九六一年的前一兩年我們又跑了一趟台灣、日本。

    我最得意的事是那一次見到一位姨母,她說:“我不敢說我還認得你,但是我記得你生的那一天我在你們家裡的。

    ”從此我就不敢對人說自己多老了。

    韻卿你那一次也不覺得老,特别是聲音不老。

    有一次在女子中學校聯合大會大禮堂上講演,擴音器壞了,大聲問“你們後頭聽得見吧?”後頭人嚷說“聽得見!”就這麼對兩三千的聽衆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