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水匠蜂

關燈
這個農家廚役,很能理解她的煩惱。

    但是,我同時感到遺憾的是,我不能代替她的位置。

    對此,我無能為力。

    如果,我能夠以某種力量,使得這種小動物安安靜靜地固定地在某一穩定的地點建屋居住,那該有多好啊,我肯定會特别高興的。

    這樣一來既便它把家俱弄滿了泥土,那也是不礙事的!我更希望能夠知道它的那種巢的命運。

    如果這個巢是做在不太穩固的東西上,比如,在衣服上,或是在窗幔上,那麼它們該怎麼辦呢? 泥水匠蜂的窠巢是利用硬的灰泥制做而成的。

    一般它的巢都圍繞在樹枝的四周。

    由于是灰泥組成的,所以它就能夠非常堅固地附着在上面。

    但是,泥水匠蜂的窠巢,隻是用泥土做成的,沒有加水泥,或者是其它什麼更能讓它堅固的基礎。

    那麼,它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建築上的材料,并沒有什麼特殊的。

    隻是潮濕的泥土,從那種濕地上取來的。

    因此,河邊的粘土是最合适的選擇。

    但是,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沙石的村莊裡面,河道非常的少。

    然而在我自己的小園子裡,我在種植蔬菜的區域裡,挖掘了一些小溝渠,以便更好地種植。

    因此,有的時候,有一點兒水,便會整天在溝裡流。

    因而,這裡便經常會有舍腰蜂的身影出沒。

    它們在這裡選擇适宜的泥土,于是在無事可做的時候,我就可以觀察這些建築家了。

    這裡倒是一個很好的觀察地點。

     臨近溝渠的時候,它當然就會注意到這件可喜的事情,于是就匆匆忙忙地跑過來取水邊這一點點十分寶貴的泥土。

    它們不肯輕意放過這沒有濕氣的時節極為珍稀的發現。

    那麼它們是怎樣掘取這裡的泥土的呢?它們用下颚刮取溝渠旁邊那層表面光滑的泥,足直立起來,雙翼還振動着,把它那黑色的身體擡舉得相當的高。

    我的管家婦在這泥土的旁邊做工。

    她把她的裙子非常小心謹慎地提起來,以免弄髒了。

    但是事實上,卻很少能夠不沾上污漬。

    可是這樣一群不停地搬取着泥土的黃蜂,原本應該是很髒的,但是事實上它們的身上竟然連一點兒泥迹都沒有。

    之所以會這樣,它們自然有它們自己聰明的辦法。

    它們會把身子提起來,這樣就能使它們全身上下一點兒泥污也沾染不上。

    除去它們的足尖以及用于工作的下颚之外,其它的地方都看不到什麼泥迹之類的髒東西。

     這樣,用不了多長時間,一個泥球就制做成功了。

    差不多能有豌豆那麼大。

    然後,泥水匠蜂會用牙齒把它銜住,飛回去,在它自己的建築物上再增加上一層。

    這項工作完成以後,它歇也不歇一下,便繼續投入新的工作之中。

    接着飛回來,再做第二個泥球。

    在一天中,天氣最為炎熱的時候,隻要那片泥土未幹,仍然是潮濕的,那麼,泥水匠蜂的工作就會不停地堅持下去。

     除了我這園中的小小的溝渠邊這片潮濕的泥土以外,在村子裡,最好的地點,就算是村裡的人牽着驢子去飲水的那片泉水旁邊了。

    在這個地方,無論什麼時候都有潮濕的黑色的爛泥。

    哪怕是那種最熱的太陽,最強烈的風,都不可能把這片泥土吹幹。

    這種泥濘不堪的地方,對于那些走路的人來說,是非常不方便的,也是極不受歡迎的。

    然而,舍腰蜂卻不一樣的。

    它非常喜歡到這個地方來,因為這裡的泥土質量非常好,它也很喜歡在驢子的蹄旁做小泥丸。

    每次它都會有豐富的收獲。

     和泥水匠蜂這位粘土建築家不一樣,黃蜂并不把泥土先做成水泥,它就這樣把現成的泥土拿走,直接應用于建築。

    所以,黃蜂的巢建造得很不結實,更不穩定,完全不能抵擋氣候的千變萬化。

    隻要有一點兒水滴落上去,蜂巢就會變軟,變成了和原來一樣的泥土。

    要是有一陣狂風大雨的話,它的巢穴就會被打成泥漿。

    這主要是因為,這種蜂巢實際上隻不過是由幹了的爛泥做成的,一旦浸了水以後,就會馬上變成和原來一樣的軟泥,自然巢穴也就不複存在了,還須再次辛苦地重建家園。

     事實是很顯然的,即便是幼小的舍腰蜂一點兒也不懼怕寒冷,不怕雨水把蜂巢打得粉碎,那蜂巢也必須建在避雨的地方。

    這就是為什麼這種小動物喜歡選擇人類居住的屋子,特别是選擇溫暖的煙筒裡面來建築自己的住所的緣故。

    看來,安全是很重要的。

     在最後一項裝飾工作──那遮蓋起它辛苦制造的建築的各層──還沒有完全成功之前,舍腰蜂的窠巢确實具有一種非常自然的美感。

    它有一些小窠穴,有的時候它們互相并列成一排,那種形狀有一點兒像口琴。

    不過,那些小巢穴,還是以那種互相堆疊起來成層的居多。

    有的時候,數一下有十五個小巢穴;有的時候,有十個;有時,又減少至三、四個,甚至僅有一個。

     舍腰蜂的巢穴的形狀和一個圓筒子差不多。

    它的口稍微有點兒大,底部又稍小一些。

    大的有一寸多長,半寸多寬,蜂巢有一個非常别緻的表面,它是經過了非常仔細的粉飾而形成的。

    在這個表面上,有一列線狀的凸起圍繞在它的四周,就好像金線帶子上的線一樣。

    每一條線,就是建築物上的一層。

    這些線的形狀,是由于用泥土蓋起每一層已經造好的巢穴而顯露出來的。

    數一數它們,就可以知道,在黃蜂建築它的時候,來回旅行了一共有多少次。

    它們通常是十五到二十層之間。

    每一個巢穴,這位辛辛苦苦的不辭辛勞的建築家在建築它時,大概須用二十次來往返複搬運材料。

    可見,它們有多少勤勞! 蜂窠的口當然是朝着上面的。

    如果一個罐子的口是朝下的,那麼,它還能盛下什麼東西呢?當然什麼也盛不下了。

    道理也便就在這裡。

    黃蜂的窠穴,也并不是什麼特殊的東西,不過就像一個罐子而已,其中預備盛儲的食物便是:一堆小蜘蛛。

     這些巢穴,一一建造好了以後,黃蜂便往裡面塞滿了蜘蛛。

    等它們自己産下卵以後,便把它們全部封閉好。

    但是,這時候,它依然保存着美觀的外表。

    這種外表一直要保持到黃蜂認為巢穴的數量已經足夠多了的時候為止。

    于是,黃蜂會把整個巢穴的四周,再堆上一層泥土,以便使它能夠更加堅固一些,從而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

    這一次黃蜂在工作時,也不進行什麼周密的計算了。

    因此,它做得特别不精巧,更不像從前做巢那樣,鋪加以相當的修飾之物。

    黃蜂能帶回多少泥土,就往上面堆積多少泥土。

    隻要能夠堆積得上去就可以了,再沒有更多的修補、裝璜的動作了。

    泥土一旦取了回來,便堆放到原來的巢穴上去。

    然後,就那麼非常漫不經心地輕輕地敲幾下,使這些泥土可以鋪開。

    這一層包裹物質,一下子把建築物的美觀統統都掩蓋住了。

    這最後一道工序完成以後,蜂巢的最後形狀就形成了。

    此時此刻的蜂巢就好像是一堆泥,一堆人們抛擲到牆壁上的泥。

     三、它的食物  現在,我們都已經很清楚這個裝食物的罐子是怎樣形成的了。

    接下來,我們必須知道的是,在這個罐子裡邊,究竟都隐藏了一些什麼東西。

     幼小的舍腰蜂,是以各種各樣的蜘蛛作為食物的。

    甚至,在同一窠巢中,其食品的形狀各個都不相同,因為,各種各樣的蜘蛛,都可以充當食品,隻是個頭不要過大。

    否則就裝不到罐子裡去了。

    在幼蜂的各種食品中,那種後背上有三個交叉着的白點的十字蜘蛛,是最為常見的美味佳肴。

    這其中的理由,我覺得應該是很簡單的。

    因為,黃蜂不是那種跑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千裡迢迢地捕獵食物的動物。

    它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