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三章 王室音樂會

關燈
12月21日以後,太陽按照自己的運行軌迹,在南回歸線駐留之後,又開始向北移動。

    太陽放棄了這片海域,任由它遭受寒冬的肆虐,而将夏天送回到北半球。

     樣闆島距南回歸線隻有10度。

    它将繼續南下,直至湯加—塔布群島。

    到達航線規定的最南端,接着折頭往北,保持在最怡人的氣候條件下航行。

    真的,當太陽重新在頭頂上照射時,顯然就無法避免酷熱的時期。

    但是在海風吹拂下,酷熱可能會有所調節。

    再有,離散發熱量的金烏遠了,熾熱也會有些減弱。

     在薩摩亞群島與湯加一塔布群島的主要島嶼之間,有8度的間距,或者說約有900公裡。

    加速就沒必要了,機器島可以漂行在這片始終美麗如畫的海面上。

    海面的甯靜與天空無異,很少遇到暴風雨的騷擾。

    即使是有,也屬罕見,何況來得快去得也快。

    1月初,便能到達湯加一塔布群島。

    在那兒停泊一周,随後,轉向到斐濟群島。

    再從那兒出發,樣闆島即可抵達新赫布裡底群島。

    讓馬來人在那兒上岸後,折向東北,回到馬德蘭海灣,第二次航行便宣告結束了。

     億萬城總是生活在這甯靜如初的環境之中。

    一直過着美洲、或者歐洲大都市的生活;汽輪與電報保持着與新大陸的持續聯系,居民之間走親訪友,兩大敵對家族也出現緩和迹象;散步、遊玩,還有始終受到音樂愛好者鐘愛的“四重奏”音樂會。

     聖誕節來臨。

    無論對天主教還是對基督教來說,該節日都是非常親切的。

    不管是在基督教教堂、在聖·瑪麗教堂,還是在王宮、公館、商業區,都将舉行慶祝活動。

    整個機器島洋溢在一派節日氣氛之中,時間長達一周。

    從聖誕節開始到1月1日元旦。

     此時此刻,樣闆島上的兩家報紙“右舷新聞報”與“新先驅者報”不斷向讀者報道島内外最新消息。

    而且有條同時為兩家報社報道的新聞引起了紛紛議論。

     12月26日的報紙報道說,馬雷卡裡國王前往市政廳,島執政官與他進行了會談。

    國王陛下來訪的目的何在?……什麼動機?……形形色色的風聞傳遍全城,而且全屬毫無根據的假設。

    第二天,報紙刊載了準确的消息。

     馬雷卡裡國王要求到樣闆島的天文台謀職,最高行政當局當即滿足了他的要求。

     “好棒喲,”潘西納大叫起來,“隻有住在億萬城才能看到這類事情……一位君主,眼睛望着天文望遠鏡,觀察着天邊的滿天星鬥!” “地上的星正在詢問它天上的兄弟!……”伊韋爾奈回答說。

     新聞報道沒有失實。

    一位國王陛下為何這般無奈,竟提出謀求此職的要求? 馬雷卡裡國王是位賢明的君主,他妻子是位賢明的王後。

    在歐洲任何一個普通的國家内,他們可以做得非常好。

    他們思想開明、頭腦解放,從不聲稱自己的王朝是天授之國,盡管他們的國家屬于古老大陸中最古老王朝之一。

    這位國王知識廣博,懂科學,曉藝術,尤其嗜好音樂。

    作為一名學者與哲學家,他深刻地了解歐洲君主國的前途。

    一旦臣民不再需要他們時,他們便随時準備退位。

    由于他們沒有直接的繼承人——這并沒有傷害到他們的家庭——,他們在适當的時候便會放棄王位,摘下王冠。

     這個适當的時機三年前來臨了。

    不過在馬雷卡裡國王的王朝中,沒有發生革命,至少沒出現流血的革命。

    通過一緻的同意,國王陛下與他臣民之間的關系便宣告結束了。

    國王成了普通人,他的臣民也成了公民。

    他們以普通乘客的身分購票登上火車離去,任由另一個制度取代了他的政權。

     國王雖說60高齡,但是身體仍舊強健,骨架不錯;可能比他古老王國的結構要好。

    他竭力做到自給自足。

    但是王後的身體相當虛弱,所以他們隻求找個特别住所;希望居住地的氣溫變化不要太過明顯。

    這種氣溫條件近乎不變的地方,除了樣闆島外,再難找到第二處。

    因為人們總不能不顧勞苦,去追逐不同緯度下的四季如春的季節吧!既然連美國最有權勢富豪們都将樣闆島公司作為自己的城市,那麼它當然具備了各種各樣的優點。

     所以機器島一建成,馬雷卡裡國王與王後便決心到億萬城定居。

    他們獲得了居住權,作為一名普通公民住在這兒,不享受任何特權。

    有一點可以肯定;國王與王後陛下也從沒想過要獲得與衆不同的待遇。

    在右舷區,他們在第39大道租了一所小公館。

    公館四周有個小小花園,花園小徑通往公園。

    那兒,便是兩位君主的住所。

    他們離群索居,決不參與兩派之間任何形式的明争暗鬥。

    國王研究天文學,而且興緻很濃。

    王後是虔誠的天主教徒,過着一種半修道似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