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烏托邦人的旅行等等
關燈
小
中
大
凡想到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從事遊覽的公民,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攝護格朗特及特朗尼菩爾的準許,除非有充分理由不讓他們去。
因此,一批出行者組成出發,持有總督的文件,證明他們獲得準許外出,上面規定了回來的日期。
他們可領得一挂車,一名趕車駕牛的公共奴隸。
不過如旅伴中無婦女,他們總是退車,認為有車反而累贅不便。
他們在旅行全程中,什麼都不帶,卻什麼也不缺乏,因為到處象在自己家裡。
如他們在任何地方住留一天以上,每人就在當地幹自己那一行的活,受到同業殷勤的款待。
任何人擅自越過本城轄區,被捕經查明未持有總督的文件後,遭遇是很不光彩的;他作為逃亡者被押回,嚴重處罰。
任何人輕率地重犯這個罪行被貶做奴隸。
任何人如想到本城的郊區觀光,隻要自己的父親允許,妻子贊同,不在禁止之列。
不管他來到鄉村中任何一個地區,他必須做完當天上午的活或晚餐前照例須做的活,然後他受到夥食款待。
一個人隻要遵守這個條件,可以随意訪問本城轄區内任何地方。
這樣,他就如同仍然在那個城市中一樣地作出貢獻。
由此你可以看出,不管在那兒,不容許浪費時間或借口逃避工作。
他們沒有酒館和烈性飲料店,沒有妓院,沒有腐化場所,沒有藏垢納污的暗洞,沒有秘密集會的地方。
相反,在衆目睽睽之下,人們必須幹通常的活,或是正當地消磨業餘時間。
既然這是一般風尚,所有的商品就勢必異常豐富。
商品又是在全部居民中均勻分配,任何人不至于變成窮人或乞丐。
在亞馬烏羅提的元老院會議上(上面我說過,每座城市每年派來三名代表出席),他們首先确定某一特殊地區哪一類商品充足,然後又确定島上哪些地區糧食歉收。
他們立即在兩地之間以有餘濟不足。
這是無補償的供應,他們不向受接濟的一方有所需索。
凡從自己的儲存無報酬地支援某城市的人們,也可以從另一城市免費地取得他們所缺乏的任何東西。
所以全烏托邦島是一個家庭。
當烏托邦人做到本身供應充足後(由于第二年收成不可前定,他們要有兩年的儲備,才認為供應完成),他們将剩餘運銷到别的國家,有大宗谷物、蜂蜜、羊毛、亞麻、木材、大紅和紫色染料、生皮、黃蠟、油脂、熟皮,以及牲口。
他們把上述産品的七分之一送給這些國家的貧民,餘下的廉價出售。
通過這樣的交易,他們運回自己缺乏的商品(實際上缺乏的隻有鐵一項),而且運回大量金銀。
這樣的貿易日複一日繼續下去已經很久,以緻他們國内到處都有大量金銀,多到令人難以相信。
結果,他們目下毫不計較是售貨取得現款,還是用賒欠辦法。
實際上,他們是用賒欠出售大宗貨物。
然而他們對于一切信貸交易,不信任私人,必須有城市當局出面,照例簽訂合法文件。
到了付還款項的一天,該城市當局向私人債戶收齊欠款存入公庫,在烏托邦人提取以前可将其作為資金使用。
其中大部分債務,烏托邦人從不索償。
這筆錢他們用不着,對别人卻有用,因此他們認為将其從别人取去是不公平的。
但如發生一種情況,使他們必須将這筆款項的一部分借給另一國家,他們就收回債款。
當他們必須作戰時也是如此。
其唯一目的是,将他們所有的金錢儲存在國内,作為極端危急時或突然事變中的保障。
他們尤其用這些錢付出異乎尋常的高價召募外國雇傭兵(烏托邦人甯可使這種人上陣冒險,不肯使用本國公民),深知隻要有大量錢币,甚至可以收買和出賣敵人,或使其互懷鬼胎或公開動武而彼此殘殺。
出于以上軍事的理由,烏托邦人儲存了大宗金銀,但不僅僅是作為金銀。
他們如何收藏金銀,說出來實在令我感到難為情,唯恐我所說的難以取信。
我的唯恐心理更證明是正當的,因為我明白,如果我未到過烏托邦親眼看到這一現象,我也難以從别人的報告就對那點信而不疑。
幾乎不可避免地這是一條通例:聽者對于自己越不習慣的東西,越是不信。
然而一個看問題不偏的人既發現他們制度的其他一切方面與我們是如此不同,也許就不會那麼覺得奇怪何以他們使用金銀的方式适合于他們的生活習慣,而不必适合于我們的生活習慣。
如上所說,他們自己不用錢,而是保存它以應付可能發生而又可能永不發生的突然事件。
同時,他們看待鑄錢的金銀,都隻按其本身真實性質所應得的價值,不超過這個價值。
盡人皆知,金銀的有用性遠遜于鐵。
無鐵,猶如無火無水,人類難以生存。
自然所賦予金銀的全部用途,對我們都非必要,假如不是由于人們的愚蠢而被看成物希為貴。
相反,自然如同仁慈而寬容的母親一般,使一切最有用的東西都顯露出來,像空氣、水以及土本身,可是把所有空虛無益的東西盡量遠之又遠地從人類隔離開。
如果金銀在烏托邦是鎖藏在一座塔中,一般人出于胡猜亂想,會疑心這是總督及議事會的騙人詭計,企圖自己從中取利。
如果烏托邦人又将金銀制成飲器以及類此的精巧工藝品,然後有必要又将其悉數熔毀以支付軍饷,那麼,他們明白,作為器皿的主人的老百姓是不願讓出一度心愛的東西的。
烏托邦人有鑒于此,想出一種符合于他們的其他一切制度的辦法。
我們如此重視黃金,如此小心翼翼地保護它,因此那個辦法和我們的制度絕無相同之處,除身曆其境者外,也無人相信。
原來烏托邦人飲食是用陶器及玻璃器皿,制作考究而值錢無幾;至于公共廳館和私人住宅等地的糞桶溺盆之類的用具倒是由金銀鑄成。
再則套在奴隸身上的鍊铐也是取材于金銀。
最後,因犯罪而成為可恥的人都戴着金耳環、金戒指、金項圈以及一頂金冠。
烏托邦人就是這樣用盡心力使金銀成為可恥的标記。
所以别的民族對于金銀喪失,萬分悲痛,好像扒出心肝一般;相反,在烏托邦,全部金銀如有必要被拿走,沒有人會感到損失一分錢。
烏托邦人在海濱撿珍珠,在某些崖壁上采鑽石寶玉。
他們并非有意找這種東西,而是偶然碰到後,打磨加工一番,給小兒做裝飾品,幼小的兒童為此得意,等稍微長大以後,發見隻有孩子佩戴這類玩物,便将其扔掉,不是出于父母的勸告,而是自己過意不去,如同我國的兒童一旦成人也扔掉彈子、撥浪鼓以及洋娃娃。
烏托邦制度和别國制度如此不同,因而思想感情截然相反。
在這方面,阿尼蒙利安人①派來的外交使節們的例子,使我獲得深刻理解。
他們到達亞馬烏羅提時,我正在那兒。
因為他們有要事前來商談,烏托邦每座城市已有三位代表事先在此聚齊。
凡過去光臨過的鄰近各國使節都深悉烏托邦風俗,知道華服盛裝不受重視,絲綢被看成賤品,黃金是可恥的标志。
所以這些外交官來時總是穿得異常樸素。
可是阿尼蒙利安人住得較遠,和烏托邦人素少交往。
他們因聽說在烏托邦大家衣服一樣,而且料子粗陋,便認定烏托邦所不用的東西也就是烏托邦人所沒有的東西。
他們是高傲有餘而聰明不足的人,決心用豪華的裝束把自己打扮成天神一般,叫窮酸的烏托邦人在這般寶光四射的裝扮前眼花缭亂。
①阿尼蒙利安人(Anemolians)&mdash&mdash源于希臘語,意謂刮風的,吹牛的,虛浮的。
&mdash&mdash中譯者 于是那三個使節堂堂皇皇地進入烏托邦,随從一百名,無不穿五顔六色的衣服,大部分用絲綢制成。
三位使節本人在自己的國家是貴族,故穿的金鍛,戴着重金項圈及金耳環,手上有金戒指。
他們的帽子上飾有成串的珍珠及寶石。
他們打扮自己
因此,一批出行者組成出發,持有總督的文件,證明他們獲得準許外出,上面規定了回來的日期。
他們可領得一挂車,一名趕車駕牛的公共奴隸。
不過如旅伴中無婦女,他們總是退車,認為有車反而累贅不便。
他們在旅行全程中,什麼都不帶,卻什麼也不缺乏,因為到處象在自己家裡。
如他們在任何地方住留一天以上,每人就在當地幹自己那一行的活,受到同業殷勤的款待。
任何人擅自越過本城轄區,被捕經查明未持有總督的文件後,遭遇是很不光彩的;他作為逃亡者被押回,嚴重處罰。
任何人輕率地重犯這個罪行被貶做奴隸。
任何人如想到本城的郊區觀光,隻要自己的父親允許,妻子贊同,不在禁止之列。
不管他來到鄉村中任何一個地區,他必須做完當天上午的活或晚餐前照例須做的活,然後他受到夥食款待。
一個人隻要遵守這個條件,可以随意訪問本城轄區内任何地方。
這樣,他就如同仍然在那個城市中一樣地作出貢獻。
由此你可以看出,不管在那兒,不容許浪費時間或借口逃避工作。
他們沒有酒館和烈性飲料店,沒有妓院,沒有腐化場所,沒有藏垢納污的暗洞,沒有秘密集會的地方。
相反,在衆目睽睽之下,人們必須幹通常的活,或是正當地消磨業餘時間。
既然這是一般風尚,所有的商品就勢必異常豐富。
商品又是在全部居民中均勻分配,任何人不至于變成窮人或乞丐。
在亞馬烏羅提的元老院會議上(上面我說過,每座城市每年派來三名代表出席),他們首先确定某一特殊地區哪一類商品充足,然後又确定島上哪些地區糧食歉收。
他們立即在兩地之間以有餘濟不足。
這是無補償的供應,他們不向受接濟的一方有所需索。
凡從自己的儲存無報酬地支援某城市的人們,也可以從另一城市免費地取得他們所缺乏的任何東西。
所以全烏托邦島是一個家庭。
當烏托邦人做到本身供應充足後(由于第二年收成不可前定,他們要有兩年的儲備,才認為供應完成),他們将剩餘運銷到别的國家,有大宗谷物、蜂蜜、羊毛、亞麻、木材、大紅和紫色染料、生皮、黃蠟、油脂、熟皮,以及牲口。
他們把上述産品的七分之一送給這些國家的貧民,餘下的廉價出售。
通過這樣的交易,他們運回自己缺乏的商品(實際上缺乏的隻有鐵一項),而且運回大量金銀。
這樣的貿易日複一日繼續下去已經很久,以緻他們國内到處都有大量金銀,多到令人難以相信。
結果,他們目下毫不計較是售貨取得現款,還是用賒欠辦法。
實際上,他們是用賒欠出售大宗貨物。
然而他們對于一切信貸交易,不信任私人,必須有城市當局出面,照例簽訂合法文件。
到了付還款項的一天,該城市當局向私人債戶收齊欠款存入公庫,在烏托邦人提取以前可将其作為資金使用。
其中大部分債務,烏托邦人從不索償。
這筆錢他們用不着,對别人卻有用,因此他們認為将其從别人取去是不公平的。
但如發生一種情況,使他們必須将這筆款項的一部分借給另一國家,他們就收回債款。
當他們必須作戰時也是如此。
其唯一目的是,将他們所有的金錢儲存在國内,作為極端危急時或突然事變中的保障。
他們尤其用這些錢付出異乎尋常的高價召募外國雇傭兵(烏托邦人甯可使這種人上陣冒險,不肯使用本國公民),深知隻要有大量錢币,甚至可以收買和出賣敵人,或使其互懷鬼胎或公開動武而彼此殘殺。
出于以上軍事的理由,烏托邦人儲存了大宗金銀,但不僅僅是作為金銀。
他們如何收藏金銀,說出來實在令我感到難為情,唯恐我所說的難以取信。
我的唯恐心理更證明是正當的,因為我明白,如果我未到過烏托邦親眼看到這一現象,我也難以從别人的報告就對那點信而不疑。
幾乎不可避免地這是一條通例:聽者對于自己越不習慣的東西,越是不信。
然而一個看問題不偏的人既發現他們制度的其他一切方面與我們是如此不同,也許就不會那麼覺得奇怪何以他們使用金銀的方式适合于他們的生活習慣,而不必适合于我們的生活習慣。
如上所說,他們自己不用錢,而是保存它以應付可能發生而又可能永不發生的突然事件。
同時,他們看待鑄錢的金銀,都隻按其本身真實性質所應得的價值,不超過這個價值。
盡人皆知,金銀的有用性遠遜于鐵。
無鐵,猶如無火無水,人類難以生存。
自然所賦予金銀的全部用途,對我們都非必要,假如不是由于人們的愚蠢而被看成物希為貴。
相反,自然如同仁慈而寬容的母親一般,使一切最有用的東西都顯露出來,像空氣、水以及土本身,可是把所有空虛無益的東西盡量遠之又遠地從人類隔離開。
如果金銀在烏托邦是鎖藏在一座塔中,一般人出于胡猜亂想,會疑心這是總督及議事會的騙人詭計,企圖自己從中取利。
如果烏托邦人又将金銀制成飲器以及類此的精巧工藝品,然後有必要又将其悉數熔毀以支付軍饷,那麼,他們明白,作為器皿的主人的老百姓是不願讓出一度心愛的東西的。
烏托邦人有鑒于此,想出一種符合于他們的其他一切制度的辦法。
我們如此重視黃金,如此小心翼翼地保護它,因此那個辦法和我們的制度絕無相同之處,除身曆其境者外,也無人相信。
原來烏托邦人飲食是用陶器及玻璃器皿,制作考究而值錢無幾;至于公共廳館和私人住宅等地的糞桶溺盆之類的用具倒是由金銀鑄成。
再則套在奴隸身上的鍊铐也是取材于金銀。
最後,因犯罪而成為可恥的人都戴着金耳環、金戒指、金項圈以及一頂金冠。
烏托邦人就是這樣用盡心力使金銀成為可恥的标記。
所以别的民族對于金銀喪失,萬分悲痛,好像扒出心肝一般;相反,在烏托邦,全部金銀如有必要被拿走,沒有人會感到損失一分錢。
烏托邦人在海濱撿珍珠,在某些崖壁上采鑽石寶玉。
他們并非有意找這種東西,而是偶然碰到後,打磨加工一番,給小兒做裝飾品,幼小的兒童為此得意,等稍微長大以後,發見隻有孩子佩戴這類玩物,便将其扔掉,不是出于父母的勸告,而是自己過意不去,如同我國的兒童一旦成人也扔掉彈子、撥浪鼓以及洋娃娃。
烏托邦制度和别國制度如此不同,因而思想感情截然相反。
在這方面,阿尼蒙利安人①派來的外交使節們的例子,使我獲得深刻理解。
他們到達亞馬烏羅提時,我正在那兒。
因為他們有要事前來商談,烏托邦每座城市已有三位代表事先在此聚齊。
凡過去光臨過的鄰近各國使節都深悉烏托邦風俗,知道華服盛裝不受重視,絲綢被看成賤品,黃金是可恥的标志。
所以這些外交官來時總是穿得異常樸素。
可是阿尼蒙利安人住得較遠,和烏托邦人素少交往。
他們因聽說在烏托邦大家衣服一樣,而且料子粗陋,便認定烏托邦所不用的東西也就是烏托邦人所沒有的東西。
他們是高傲有餘而聰明不足的人,決心用豪華的裝束把自己打扮成天神一般,叫窮酸的烏托邦人在這般寶光四射的裝扮前眼花缭亂。
①阿尼蒙利安人(Anemolians)&mdash&mdash源于希臘語,意謂刮風的,吹牛的,虛浮的。
&mdash&mdash中譯者 于是那三個使節堂堂皇皇地進入烏托邦,随從一百名,無不穿五顔六色的衣服,大部分用絲綢制成。
三位使節本人在自己的國家是貴族,故穿的金鍛,戴着重金項圈及金耳環,手上有金戒指。
他們的帽子上飾有成串的珍珠及寶石。
他們打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