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交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現在似應說明公民如何彼此來往,他們的社會關系的性質,以及物資分配方法。
城市是由家組成的,家是由有親屬關系的成員共同居住的。
女子成年結婚後,到丈夫家居住。
兒子及孫男則住在自己家中,聽命于年紀最大的家長,除非他已年老昏愦,這樣,他就由次老的人取代其地位。
為使城市人口不過稀也不過密,規定每家成年人不得少于十名,也不得多于十六名。
每一個城市須有六千個這樣的戶,郊區除外。
未成年的兒童當然不限定數目。
這個限制不難遵守,隻須把一戶過多的人口抽出,以填補人口不足的一戶。
如果全城各戶人口都已足額,凡有超出數字的成年人可遷移出來,幫助充實其他人口不足的城市。
如全島人口超出規定的數量,他們就從每一個城市登記公民,按照烏托邦法律,在鄰近大陸無人的荒地上建立殖民地。
如當地人願意前來和他們一起生活,他們就與其聯合起來。
如實行聯合,兩方逐漸容易地融成一體,吸收共同的生活方式及風俗,對兩方都有極大的好處。
烏托邦人通過所采取的步驟,使兩方都有足以維持生活的土地,而這種土地先前是被當地人認為荒蕪不毛的。
對不遵守烏托邦法律的當地人,烏托邦人就從為自己圈定的土地上将他們逐出。
他們若是反抗,烏托邦便出兵讨伐。
如果某個民族聽任自己的土地荒廢,不去利用,又不讓按照自然規律應當依靠這片土地為生的其他民族使用,那麼,烏托邦人認為這是作戰的絕好理由。
假如烏托邦城市因某種禍災而人口減少,不能從島上其他地區取得補充而不損害别的城市的适當人力(據說,這種情形曆來隻有兩次,由于瘟疫流行),他們就從殖民地調回公民充實。
他們甯可讓殖民地消滅,不願看到島上的任何城市削弱。
現在再把話回到公民的彼此交往上。
我上面說過,年紀最老的人當家。
妻子呢,伺候丈夫;兒女呢,服侍父母。
一般說來,年輕人照顧年老人。
每座城市分成四個大小一樣的部分。
每一區的中心是百貨彙聚的市場。
任何一戶的制品都運到市場的指定建築物中。
各種貨物在倉庫中是按類存放。
每一戶的戶主來到倉庫覓取他自己以及他的家人所需要的物資,領回本戶,不付現金,無任何補償。
有什麼理由要拒絕給予所需要的物資呢?首先一切貨品供應充足。
其次無須擔心有人所求超出自己所需。
有什麼理由要懷疑一個人會要求過多的貨品,當他确信貨品決不會不夠?當然,就一切生物而言,貪得無厭的心,都來自唯恐供應缺乏,可是就人而言,則出于自尊感,即認為顯示一下占有的東西超過别人是值得引以為榮的。
這種壞風尚絲毫不存在于烏托邦人的生活習慣中。
在我所說的那市場的近旁是食品市場。
運到這兒的不但有各種蔬菜、水果、面包,還有魚,以及可供食用的禽鳥及牲畜。
全部血腥污穢在城外專地經過流水沖洗掉,然後從這兒将由奴隸屠宰并洗滌過的牲畜軀體運出。
烏托邦人不準自己的公民操屠宰業,認為這會逐漸消滅人性中最可貴的恻隐之心。
而且,他們不允許将任何不潔的東西帶進城市,以防止空氣受腐朽物的污染而引起疾病。
此外,每條街有寬敞的廳館,位置的距離相等,每一座有自己的專名。
攝護格朗特住在這些廳館裡。
一個廳館左方右方各十五戶,共管三十戶,集中在廳館中用膳。
各廳館的夥食經理按時到市場聚齊,根據自己掌管的開夥人數領取食品。
在公醫院治療的病人首先得到特殊照顧。
在每一個城的範圍内,鄰近城郊,有四所公醫院,都是十分寬大,宛如四個小鎮。
其目的有二:第一,不管病人有好多,不至于擠在一起而造成不舒适;其次,患傳染病的人可以盡量隔離。
這些醫院設備完善,凡足以促進健康的用具無不應有盡有。
而且,治療認真而體貼入微,高明醫生親自不斷護理,所以病人被送進醫院雖不帶強迫性,全城居民一
城市是由家組成的,家是由有親屬關系的成員共同居住的。
女子成年結婚後,到丈夫家居住。
兒子及孫男則住在自己家中,聽命于年紀最大的家長,除非他已年老昏愦,這樣,他就由次老的人取代其地位。
為使城市人口不過稀也不過密,規定每家成年人不得少于十名,也不得多于十六名。
每一個城市須有六千個這樣的戶,郊區除外。
未成年的兒童當然不限定數目。
這個限制不難遵守,隻須把一戶過多的人口抽出,以填補人口不足的一戶。
如果全城各戶人口都已足額,凡有超出數字的成年人可遷移出來,幫助充實其他人口不足的城市。
如全島人口超出規定的數量,他們就從每一個城市登記公民,按照烏托邦法律,在鄰近大陸無人的荒地上建立殖民地。
如當地人願意前來和他們一起生活,他們就與其聯合起來。
如實行聯合,兩方逐漸容易地融成一體,吸收共同的生活方式及風俗,對兩方都有極大的好處。
烏托邦人通過所采取的步驟,使兩方都有足以維持生活的土地,而這種土地先前是被當地人認為荒蕪不毛的。
對不遵守烏托邦法律的當地人,烏托邦人就從為自己圈定的土地上将他們逐出。
他們若是反抗,烏托邦便出兵讨伐。
如果某個民族聽任自己的土地荒廢,不去利用,又不讓按照自然規律應當依靠這片土地為生的其他民族使用,那麼,烏托邦人認為這是作戰的絕好理由。
假如烏托邦城市因某種禍災而人口減少,不能從島上其他地區取得補充而不損害别的城市的适當人力(據說,這種情形曆來隻有兩次,由于瘟疫流行),他們就從殖民地調回公民充實。
他們甯可讓殖民地消滅,不願看到島上的任何城市削弱。
現在再把話回到公民的彼此交往上。
我上面說過,年紀最老的人當家。
妻子呢,伺候丈夫;兒女呢,服侍父母。
一般說來,年輕人照顧年老人。
每座城市分成四個大小一樣的部分。
每一區的中心是百貨彙聚的市場。
任何一戶的制品都運到市場的指定建築物中。
各種貨物在倉庫中是按類存放。
每一戶的戶主來到倉庫覓取他自己以及他的家人所需要的物資,領回本戶,不付現金,無任何補償。
有什麼理由要拒絕給予所需要的物資呢?首先一切貨品供應充足。
其次無須擔心有人所求超出自己所需。
有什麼理由要懷疑一個人會要求過多的貨品,當他确信貨品決不會不夠?當然,就一切生物而言,貪得無厭的心,都來自唯恐供應缺乏,可是就人而言,則出于自尊感,即認為顯示一下占有的東西超過别人是值得引以為榮的。
這種壞風尚絲毫不存在于烏托邦人的生活習慣中。
在我所說的那市場的近旁是食品市場。
運到這兒的不但有各種蔬菜、水果、面包,還有魚,以及可供食用的禽鳥及牲畜。
全部血腥污穢在城外專地經過流水沖洗掉,然後從這兒将由奴隸屠宰并洗滌過的牲畜軀體運出。
烏托邦人不準自己的公民操屠宰業,認為這會逐漸消滅人性中最可貴的恻隐之心。
而且,他們不允許将任何不潔的東西帶進城市,以防止空氣受腐朽物的污染而引起疾病。
此外,每條街有寬敞的廳館,位置的距離相等,每一座有自己的專名。
攝護格朗特住在這些廳館裡。
一個廳館左方右方各十五戶,共管三十戶,集中在廳館中用膳。
各廳館的夥食經理按時到市場聚齊,根據自己掌管的開夥人數領取食品。
在公醫院治療的病人首先得到特殊照顧。
在每一個城的範圍内,鄰近城郊,有四所公醫院,都是十分寬大,宛如四個小鎮。
其目的有二:第一,不管病人有好多,不至于擠在一起而造成不舒适;其次,患傳染病的人可以盡量隔離。
這些醫院設備完善,凡足以促進健康的用具無不應有盡有。
而且,治療認真而體貼入微,高明醫生親自不斷護理,所以病人被送進醫院雖不帶強迫性,全城居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