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城市,特别是亞馬烏羅提城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隻要熟悉其中一個城市,也就熟悉全部城市了,因為在地形所許可的範圍内,這些城市一模一樣。所以我将舉一個城市來描寫(究竟哪一個城市,無關緊要)。但還有什麼城比亞馬烏羅提更适宜呢?首先,沒有别的城市比它地位更高,其餘城市都推它為元老院會議所在地。其次,沒有别的城市最為我所熟悉,因為它是我住過整整五年的城市。
請聽我說下去。亞馬烏羅提位于一個不太陡的山坡上,幾成正方形。它寬達兩哩左右,從近山頂處蜿蜒而下,直達阿尼德羅河。它沿河部分延伸稍微長些。
阿尼德羅河發源于距城八十哩上遊的一小股水,由于若幹支流的彙注而河身加寬(其中兩條支流水勢頗大),使阿尼德羅河在城前流過時達半哩寬。稍遠,河水更加浩闊,一瀉六十哩,注入大海。從城到海這一段河道,甚至直到城那邊的上遊,每隔六小時有海水漲落,潮勢兇猛。每當潮起,河水被迫後退,海水侵入河床達二十哩。這時,連遠至三十哩之外,河水都是鹹的。更上,水味漸淡,所以阿尼德羅河在城附近一段是不受海潮污染的。一旦潮退,河中澄清的水又流往下方到河口一帶。
該城有橋通河的對岸,橋基不是用木樁而是用巨大的石拱建成。這個橋位置于距海最遠的地方,因而船隻可無妨礙地沿城的這一面全程航行。
這兒還另有一條小河,水流舒緩而怡人心目。它發源于城基所在的那座山,穿過城的中部流入阿尼德羅河。由于這條河的源頭在城郊,居民便在該處築成外圍工事,和城連接起來,以防一旦敵人進攻,河流不緻被截斷或改道,也不緻被放毒污染。居民從源頭用瓦管将水分流到城中較低各處。凡因地勢而不适于安設水管的地方,有容積大的雨水池,同樣稱便。
繞城有高而厚的城牆,其上密布望樓和雉堞。城的三面築有碉堡,其下周圍是既闊且深的幹壕,其中荊棘叢生,難以越過。剩下的一面就用那道河作為護城河。
街道的布局利于交通,也免于風害。建築是美觀的,排成長條,栉比相連,和街對面的建築一樣。各段建築的住屋正面相互隔開,中間為二十呎寬的大路。整段建築的住屋後面是寬敞的花園,四圍為建築的背部,花園恰在其中。每家前門通街,後門通花園。此外,裝的是折門,便于用手推開,然後自動關上,任何人可随意進入。因而,任何地方都沒有一樣東西是私産。事實上,他們每隔十年用抽簽方式調換房屋。
烏托邦人酷愛自己的花園,園中種有葡萄、各種果樹及花花草草,栽培得法,郁郁蔥蔥,果實之多及可口确為生平第一次見到。他們搞好花園的熱忱,由于從中得到享樂以及各街區于此争奇鬥勝而不斷受到鼓勵。一見而知,花園是對全城人民最富于實惠及娛樂性的事物。這個城的建立者所最愛護的似乎也是花園。
實際上,烏托邦人宣稱,該城的全部設計是最初由烏托普國王本人拟出草圖的。至于修飾加工,他看到這不是一個人畢生力量所能完成,就留給後代去做。他們的紀事史長達一千七百六十年,寫得翔實認真。史書載明,最初住屋低矮,與棚舍無異,随便用任何到手的木料構成,圍以泥牆。屋面陡斜,用草葺成。
今天則各戶外觀都很美,為三層的樓房。牆面用堅石或塗上泥灰,也有磚砌的,牆心用碎石填充。屋面為平頂,覆蓋着一層廉價水泥,調制極精,可以防火,對于抵抗風暴又比鉛闆優越。他們用玻璃窗防風,玻璃在烏托邦使用極廣;也間或用細麻布代玻璃裝窗,布上塗透明的油料或琥珀。這個辦法具有兩個優點,光線較充足,抗風更有效。
請聽我說下去。亞馬烏羅提位于一個不太陡的山坡上,幾成正方形。它寬達兩哩左右,從近山頂處蜿蜒而下,直達阿尼德羅河。它沿河部分延伸稍微長些。
阿尼德羅河發源于距城八十哩上遊的一小股水,由于若幹支流的彙注而河身加寬(其中兩條支流水勢頗大),使阿尼德羅河在城前流過時達半哩寬。稍遠,河水更加浩闊,一瀉六十哩,注入大海。從城到海這一段河道,甚至直到城那邊的上遊,每隔六小時有海水漲落,潮勢兇猛。每當潮起,河水被迫後退,海水侵入河床達二十哩。這時,連遠至三十哩之外,河水都是鹹的。更上,水味漸淡,所以阿尼德羅河在城附近一段是不受海潮污染的。一旦潮退,河中澄清的水又流往下方到河口一帶。
該城有橋通河的對岸,橋基不是用木樁而是用巨大的石拱建成。這個橋位置于距海最遠的地方,因而船隻可無妨礙地沿城的這一面全程航行。
這兒還另有一條小河,水流舒緩而怡人心目。它發源于城基所在的那座山,穿過城的中部流入阿尼德羅河。由于這條河的源頭在城郊,居民便在該處築成外圍工事,和城連接起來,以防一旦敵人進攻,河流不緻被截斷或改道,也不緻被放毒污染。居民從源頭用瓦管将水分流到城中較低各處。凡因地勢而不适于安設水管的地方,有容積大的雨水池,同樣稱便。
繞城有高而厚的城牆,其上密布望樓和雉堞。城的三面築有碉堡,其下周圍是既闊且深的幹壕,其中荊棘叢生,難以越過。剩下的一面就用那道河作為護城河。
街道的布局利于交通,也免于風害。建築是美觀的,排成長條,栉比相連,和街對面的建築一樣。各段建築的住屋正面相互隔開,中間為二十呎寬的大路。整段建築的住屋後面是寬敞的花園,四圍為建築的背部,花園恰在其中。每家前門通街,後門通花園。此外,裝的是折門,便于用手推開,然後自動關上,任何人可随意進入。因而,任何地方都沒有一樣東西是私産。事實上,他們每隔十年用抽簽方式調換房屋。
烏托邦人酷愛自己的花園,園中種有葡萄、各種果樹及花花草草,栽培得法,郁郁蔥蔥,果實之多及可口确為生平第一次見到。他們搞好花園的熱忱,由于從中得到享樂以及各街區于此争奇鬥勝而不斷受到鼓勵。一見而知,花園是對全城人民最富于實惠及娛樂性的事物。這個城的建立者所最愛護的似乎也是花園。
實際上,烏托邦人宣稱,該城的全部設計是最初由烏托普國王本人拟出草圖的。至于修飾加工,他看到這不是一個人畢生力量所能完成,就留給後代去做。他們的紀事史長達一千七百六十年,寫得翔實認真。史書載明,最初住屋低矮,與棚舍無異,随便用任何到手的木料構成,圍以泥牆。屋面陡斜,用草葺成。
今天則各戶外觀都很美,為三層的樓房。牆面用堅石或塗上泥灰,也有磚砌的,牆心用碎石填充。屋面為平頂,覆蓋着一層廉價水泥,調制極精,可以防火,對于抵抗風暴又比鉛闆優越。他們用玻璃窗防風,玻璃在烏托邦使用極廣;也間或用細麻布代玻璃裝窗,布上塗透明的油料或琥珀。這個辦法具有兩個優點,光線較充足,抗風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