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第一部
關燈
小
中
大
sh中譯者
&ldquo這時紅衣主教很溫和地告誡托缽僧平靜下來,但是他回答說:
&ldquo&lsquo不,大人,我說話出于一片善良的熱切之心,我應該這樣。
由于聖潔的人是有熱切之心的,因此聖書說:&ldquo我因為你的廟殿而心裡熱切,如同火燒。
&rdquo①全教堂發出共鳴的歌聲:&ldquo當以利沙②向教堂走去,嘲笑他的人感受到這個秃頭者的熱切之心。
&rdquo那個開下流玩笑的家夥也許同樣有所感受吧。
&rsquo ①見《舊約全書詩篇》,第69篇,第9節。
&mdash&mdash中譯者 ②以利沙(Elisha,公元前850?&mdash795?)&mdash&mdash古代猶太預言家。
以利沙對嘲笑他秃頭的兒童進行惡狠報複事,見《舊約全書列王紀下》,第2章,第23、24節。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lsquo或許,&rsquo紅衣主教說,&lsquo你的表現出于正當的心情。
可是據我看,你若是不和一個笨蛋鬥智,不和一個傻瓜進行傻的争辯,你雖未必顯得更有道行,至少顯得更加聰明。
&rsquo &ldquo&lsquo不,大人,&rsquo他回答說,&lsquo我不會顯得更加聰明。
最聰明的所羅門說:&ldquo要照傻瓜的傻話回答傻瓜&rdquo③&mdash&mdash我現在就是這樣作。
我向他指出他如不小心就會掉進去的那個深坑。
因為,如果許多人嘲笑唯一秃頭的以利沙,感受到秃頭者的熱切之心,那末,一個人取笑那麼多托缽僧,其中秃頭的不在少數,這個人應該怎樣更加有如此的感受呢!此外,還有教皇的谕旨,可根據谕旨把嘲笑我們的人開除教籍。
&rsquo ③見《舊約全書箴言》,第26章,第5節。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紅衣主教看到這件事罷休不了,用頭示意那清客走開,機智地轉到另一個話題。
不一會兒,他從飯桌起身,去聽取訴狀,把我們打發走了。
&ldquo親愛的莫爾,我的羅唆故事使你聽起來夠累的了。
若不是你很想聽,并且不肯放過談話中任何一個部分,我真不好意思把時間拉長。
我必須叙述這個談話,雖然叙述得還是簡要一些,以便揭露那些人的态度,他們不以先從我口裡說出的話為然,可是一看到紅衣主教對這樣的話不加非難,他們就立即也表示贊同。
他們如此逢迎紅衣主教,甚至那個清客的空想,紅衣主教隻是當做玩笑,不曾駁斥,他們也表示贊許,幾乎認起真來。
由此你可以斷定,這些奉承者對我以及我的意見會多麼地輕視。
&rdquo &ldquo不待說,親愛的拉斐爾,&rdquo我評論說,&ldquo你使我很高興,因為你所說的既有道理,又有風趣。
而且,我聽你叙說時,覺得此身是在故鄉英國,又覺得由于愉快地追憶起紅衣主教,仿佛回到我的童年了,我小時正是在紅衣主教的宮廷受到培養的。
你既然很懷念紅衣主教,你真難相信我是多麼因此更加對你有好感了,盡管我已經對你具有很大的好感。
然而,即使是目前,我不能改變心意,而必須認為如果你能說服自己不回避帝王宮廷,從而陳述你的謀劃,你可以為社會造最大的福。
這是你的責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任何善良的人的責任。
你愛讀的作家柏拉圖有這樣的意見,隻有哲學家做國王或是國王從事研究哲學,國家最後才能康樂。
假如哲學家甚至不屑于向國王獻計進言,康樂将是一件多麼遙遠的事!&rdquo &ldquo哲學家并非如此不通情達理,&rdquo他回答說,&ldquo以至不願意這樣做&mdash&mdash事實上,許多哲學家借著書立說這樣做了&mdash&mdash隻要統治者肯采納嘉謀嘉默。
但是無疑,柏拉圖有過正确的預見:如果國王本人不從事研究哲學,國王就決不會贊同真正哲學家的意見,因為國王是自小就受錯誤觀念的熏染了。
柏拉圖從自己和代俄尼喜阿①交往的經驗中,得到以上的真理。
假如我對某一國王作出有益的條陳,徹底清除他靈魂上的毒素,難道你料想不到我會不是馬上被攆走就是受到奚落嗎? ①柏拉圖&mdash&mdash見本書第10頁注,在其所著的《理想國》中,他主張由哲學家管理國家。
他曾作過西西裡島的統治者代俄尼喜阿(稱小代俄尼喜阿Dionysiusthe Younger,公元前四世紀)的哲學老師。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好,假使我供職法王②宮廷,參加他的樞密會議。
在他親自主持的一個秘密會上,一群最精明的謀臣絞盡腦汁,究竟用什麼妙策可以占住米蘭不放,奪回失去的那不勒斯,然後擊敗威尼斯,征服全意大利;更進而統治法蘭德斯,布拉邦特,終而全勃艮第③&mdash&mdash還有别的國家,其領土是法王早就有意并吞的。
②法王&mdash&mdash此指路易十二(LouisⅫ,1498&mdash1515年在位),通過其外家勢力希圖霸占今意大利的米蘭(Milan),觊觎那不勒斯(Naples)以及威尼斯(Venice),以上各城當時都是幾個小公國。
&mdash&mdash中譯者 ③勃艮第(Burgundy)&mdash&mdash在今法國東南部,自九世紀起為獨立公爵領地,1477年曾為法國兼并。
布拉邦特(Brabant)在中世紀為公爵領地,1430并入勃艮第,後與勃艮第大部分北部領地同并入奧地利的哈普斯堡(Hapsburg)王室。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在這個會上,一個謀臣建議和威尼斯人達成協定,隻要法王認為便利,協定便持續下去,有事和威尼斯人商議,并讓他們享受一部分掠奪物,等到事情如願以償,不妨索回原物。
另一個謀臣提出召募德意志雇傭兵,還有謀臣想賄買瑞士人,更有謀臣要國王用黃金作為可以接受的禮物,消解皇帝陛下①的怒氣。
又有謀臣獻計須和阿拉貢國王②言歸于好,作為和平的保證,應把屬于别人的納瓦爾國③割讓于他。
也還有謀臣建議讓卡斯提爾國王④上鈎,使他指望和法國聯姻,并用固定的年金收買他宮廷上某些貴族,使倒向法國。
①皇帝&mdash&mdash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1508&mdash1519年在位)。
&mdash&mdash中譯者 ②阿拉貢(Aragon)國王&mdash&mdash據這個王位稱斐迪南二世(FerdinandⅡ,1479&mdash1516年在位),通稱斐迪南五世(Ferdinand Ⅴ),為英王亨利八世最初妻子凱瑟琳(Catherine)的父親。
&mdash&mdash中譯者 ③納瓦爾國(Navarre)&mdash&mdash以前歐洲的王國,界于西班牙及法國之間,十六世紀兩者相互争奪它。
&mdash&mdash中譯者 ④卡斯提爾國王&mdash&mdash即查理五世,見本書第8頁注。
此處似指當時查理與路易十二最幼女議婚事。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同時,有一個最令人苦惱的問題:怎樣對付英國?大家公認,必須進行和平談判;對于一個脆弱的聯盟,充其量隻能用堅固的契約去加強,必須稱英國人為朋友,暗防他們是敵人。
因此,要使蘇格蘭人有所準備,英國人一有動靜,就讓蘇格蘭人抓住機會對他們下手。
此外,必須暗中支持某個流亡在外的貴族&mdash&mdash既有條約,就不好公開支持&mdash&mdash贊助他對于英國王位的要求,借此箝制一個不堪信任的國王。
&ldquo在這樣的會上,嗨,大家如此賣力,許多傑出的人才競相提出屬于戰争性質的建議,像我這個無足輕重的人,如果我起立建議改變方針,将會怎樣呢?假定我表示不要去幹涉意大利。
假定我用辯論證明,我們應該呆在本國,因為法國本身已經大得不是一個人所能治理得宜的,所以法王不應夢想擴大自己管轄的領土。
假定,然後,我對他們陳述烏托邦島東南南方大陸上的阿科裡亞人①所作的決定。
①阿科裡亞人(Achoriens)&mdash&mdash用希臘語成分杜撰,意謂無何有之鄉的人,其構成類似&ldquo烏托邦&rdquo的意義。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曾經有個時候,阿科裡亞人為他們的國王争奪另一個王國而從事戰争,這個國王根據和那國的舊的聯姻關系,自認是它的合法繼承人。
在阿科裡亞人将其奪取後,他們發見,由于要保住它而來的麻煩不亞于花氣力取得它。
在這些新掠奪來的臣民中,經常發生着内部叛亂和外來侵略的萌芽。
阿科裡亞人認識到,對于這些臣民,他們不得不經常作戰加以保護或加以制裁,因而保持一支常備不懈的軍隊。
同時,阿科裡亞人遭到洗劫,他們的金錢流出國外,他們為别人的區區榮譽而流血,但和平卻不比過去更加牢固,因為戰争使國内的道德風尚趨于敗壞,酷嗜盜竊成為第二天性,戰場上的殺戮使人們敢于铤而走險去犯罪,法律受到蔑視&mdash&mdash這都是因為這個國王要為管理兩個王國分心,結果其中任何一國不能治理得宜。
&ldquo後來,阿科裡亞人發現要結束這一切災難絕無别法,就一起商議,非常恭順地請求國王對那兩王國隻保留一個,任憑他自願選擇。
他不能兩個王國兼顧,因為他無從分身統治那麼衆多的人,正如同誰也不贊同雇用哪怕是一名騾夫,如果須和另一個主人合雇。
這位賢明的國王不得不滿足于自己的王國,而把新獲得的王國讓給一個朋友,後來不久這個朋友被趕走了。
&ldquo再者,假定我表明,由于法國國王而那麼許多國家陷于擾攘不安的這一切窮兵黩武,在消耗了他的财庫和殲滅了他的人民之後,終必至于不幸一無所獲,所以,他不如去治理這個祖傳的王國,竭力使其繁榮昌盛,愛臣民并為臣民所愛,和他們一同生活,政事寬而不嚴,不觊觎别的王國,因為他所統轄的土地對他已經綽有餘裕了。
親愛的莫爾,我這番話,你想聽的人将會怎樣去接受呢?&rdquo &ldquo當然,不會樂意接受,&rdquo我說。
&ldquo那麼,再說下去罷,&rdquo他繼續說。
&ldquo設想這樣一個情景:某一國王正傾聽一批廷臣大發議論,籌劃如何為他聚斂财富。
一個廷臣獻計,國王支付時可将貨币升值,當他收進時,可将其貶值至法定率以下&mdash&mdash這就可以雙收其利,既用少量的錢還大量的債,又可以從應收進的小筆欠款撈一筆錢。
另一個廷臣獻計虛張聲勢作戰,以此為借口籌集款項,然後在國王認為合适時莊嚴地講和,蒙蔽純樸的老百姓,都是因為仁慈的國王出于好心腸,不忍塗炭生靈呀! &ldquo還有廷臣向國王提起某些陳舊斷爛的法典,因長期不用而廢除的法典,誰也記不起頒布過,誰也就不遵守。
國王應對不遵守這些法典的人科以罰金,這是最大的生财之道,又最名正言順,因為是以執法為幌子!又有廷臣獻策,國王規定許多禁例,侵犯國民生計更是禁例,違者嚴厲處分。
然後,他又從因禁例而利益受損的人收取金錢,特許對他們開禁。
這樣,他既博得老百姓的歡心,又有雙重進項:既向貪圖橫财以緻陷于法網的人勒索罰金,又向另一些人出賣專利&mdash&mdash的确,賣價越高,國王越賢明,因為國王極不願給私人以侵害公益的專利,如要給與,必須私人付出重價! &ldquo還有廷臣勸說國王将法官約束起來,聽從他的節制,這樣,法官判決每一案件,都将有利于國王。
而且,他須召法官到王宮,要他們當他的面辯論有關他的事務。
國王所作所為盡管顯然不正當,法官對此,或是存心反駁别人,或是羞于雷同其他意見,或是一意邀寵,總可以在法律條文中找到漏洞,加以曲解。
當各個法官意見參差不一,本來很清楚的一個問題卻引起争議,真理成為可疑,國王正好借此親自解釋法律條文,使符合他本人的利益。
别人或是恬不知恥,或是心裡害怕,無不随聲附和。
(随着,這個決議竟毫無顧忌地被說成是法庭作的!)然後,站在國王一邊作判決,總不怕找不到借口。
為了能對國王有利,隻要或是說國王是公正的,或是死扣法律條文的字眼,或是歪曲書面文字的意義,或是舉出無可争議的國王特權,最後這一條對于有責任心的法官是高出一切法律之上的! &ldquo所有的廷臣都贊成革拉蘇①的名言:一個必須維持一支軍隊的國王,不管他的錢怎樣多,總是不夠的。
而且,即使國王想做錯,也不至于做錯,因為凡是老百姓所有的都是國王所有的,連老百姓本身都是屬于國王的,隻是由于國王開恩而不曾取去的那一些才是每個人自己的财産。
每個人自己的财産越少越好,這是對國王極其有利的。
因為國王的保障在于老百姓不能從有錢有自由而變為犯上無禮。
老百姓一旦又有錢又有自由,就不肯接受苛刻而不公道的政令。
相反,貧困可以磨折他們的志氣,使他們忍受,使受壓迫者失去高貴的反抗精神。
①革拉蘇(Crassus,公元前約115&mdash53)&mdash&mdash古羅馬顯宦及富人。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在這個時候,假使我又起身争辯,說這些進言有損于國王的光榮和安全,因為不但國王的光榮,而且他的安全,系于老百姓的富裕,而不是系于他自己的富裕。
假使我還指出,老百姓選出國王,不是為國王,而是為他們自己,直率地說,要求國王辛勤從政,他們可以安居樂業,不遭受欺侮和冤屈。
正由于此,國王應該更多關心的是老百姓的而不是他個人的幸福,猶如牧羊人作為一個牧羊人,其職責是喂飽羊,不是喂飽自己。
&ldquo事實的确如此,這些謀臣的錯誤在于認為,百姓窮就導緻國家太平。
然而在叫化子中間不是争吵最多嗎?還有比不滿意生活現狀的人更急于造反的嗎?還有比一無所有的人更不顧一切極力去搗亂、想混水摸魚的嗎?如果某一國王被老百姓輕視憎恨,為了鎮壓他們,不得不從事虐待、掠奪、查抄、把他們淪為乞丐,那麼,他的确倒不如辭去王位,免得由于保持王位而采用那些手段,徒有國王之名,毫無尊嚴可言。
國王所統治的不是繁榮幸福的人民,而是一群乞丐,這樣的國王還象什麼話。
這點正是正直高尚的腓布裡喜①的意見,他答複别人說,他甯可治理富有的老百姓,不願意自己富有。
①腓布裡喜(Fabricius,?&mdash公元前約250)&mdash&mdash羅馬執政官,以清廉著稱。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誠然,要是一個人享樂縱欲,周圍卻是一片呻吟哀号,那就意味着他不是管理國家的,而是管理監獄的。
總之,給人治好頭病卻帶來腳病的那是庸醫,同樣,為了改善公民的生活
由于聖潔的人是有熱切之心的,因此聖書說:&ldquo我因為你的廟殿而心裡熱切,如同火燒。
&rdquo①全教堂發出共鳴的歌聲:&ldquo當以利沙②向教堂走去,嘲笑他的人感受到這個秃頭者的熱切之心。
&rdquo那個開下流玩笑的家夥也許同樣有所感受吧。
&rsquo ①見《舊約全書詩篇》,第69篇,第9節。
&mdash&mdash中譯者 ②以利沙(Elisha,公元前850?&mdash795?)&mdash&mdash古代猶太預言家。
以利沙對嘲笑他秃頭的兒童進行惡狠報複事,見《舊約全書列王紀下》,第2章,第23、24節。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lsquo或許,&rsquo紅衣主教說,&lsquo你的表現出于正當的心情。
可是據我看,你若是不和一個笨蛋鬥智,不和一個傻瓜進行傻的争辯,你雖未必顯得更有道行,至少顯得更加聰明。
&rsquo &ldquo&lsquo不,大人,&rsquo他回答說,&lsquo我不會顯得更加聰明。
最聰明的所羅門說:&ldquo要照傻瓜的傻話回答傻瓜&rdquo③&mdash&mdash我現在就是這樣作。
我向他指出他如不小心就會掉進去的那個深坑。
因為,如果許多人嘲笑唯一秃頭的以利沙,感受到秃頭者的熱切之心,那末,一個人取笑那麼多托缽僧,其中秃頭的不在少數,這個人應該怎樣更加有如此的感受呢!此外,還有教皇的谕旨,可根據谕旨把嘲笑我們的人開除教籍。
&rsquo ③見《舊約全書箴言》,第26章,第5節。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紅衣主教看到這件事罷休不了,用頭示意那清客走開,機智地轉到另一個話題。
不一會兒,他從飯桌起身,去聽取訴狀,把我們打發走了。
&ldquo親愛的莫爾,我的羅唆故事使你聽起來夠累的了。
若不是你很想聽,并且不肯放過談話中任何一個部分,我真不好意思把時間拉長。
我必須叙述這個談話,雖然叙述得還是簡要一些,以便揭露那些人的态度,他們不以先從我口裡說出的話為然,可是一看到紅衣主教對這樣的話不加非難,他們就立即也表示贊同。
他們如此逢迎紅衣主教,甚至那個清客的空想,紅衣主教隻是當做玩笑,不曾駁斥,他們也表示贊許,幾乎認起真來。
由此你可以斷定,這些奉承者對我以及我的意見會多麼地輕視。
&rdquo &ldquo不待說,親愛的拉斐爾,&rdquo我評論說,&ldquo你使我很高興,因為你所說的既有道理,又有風趣。
而且,我聽你叙說時,覺得此身是在故鄉英國,又覺得由于愉快地追憶起紅衣主教,仿佛回到我的童年了,我小時正是在紅衣主教的宮廷受到培養的。
你既然很懷念紅衣主教,你真難相信我是多麼因此更加對你有好感了,盡管我已經對你具有很大的好感。
然而,即使是目前,我不能改變心意,而必須認為如果你能說服自己不回避帝王宮廷,從而陳述你的謀劃,你可以為社會造最大的福。
這是你的責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任何善良的人的責任。
你愛讀的作家柏拉圖有這樣的意見,隻有哲學家做國王或是國王從事研究哲學,國家最後才能康樂。
假如哲學家甚至不屑于向國王獻計進言,康樂将是一件多麼遙遠的事!&rdquo &ldquo哲學家并非如此不通情達理,&rdquo他回答說,&ldquo以至不願意這樣做&mdash&mdash事實上,許多哲學家借著書立說這樣做了&mdash&mdash隻要統治者肯采納嘉謀嘉默。
但是無疑,柏拉圖有過正确的預見:如果國王本人不從事研究哲學,國王就決不會贊同真正哲學家的意見,因為國王是自小就受錯誤觀念的熏染了。
柏拉圖從自己和代俄尼喜阿①交往的經驗中,得到以上的真理。
假如我對某一國王作出有益的條陳,徹底清除他靈魂上的毒素,難道你料想不到我會不是馬上被攆走就是受到奚落嗎? ①柏拉圖&mdash&mdash見本書第10頁注,在其所著的《理想國》中,他主張由哲學家管理國家。
他曾作過西西裡島的統治者代俄尼喜阿(稱小代俄尼喜阿Dionysiusthe Younger,公元前四世紀)的哲學老師。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好,假使我供職法王②宮廷,參加他的樞密會議。
在他親自主持的一個秘密會上,一群最精明的謀臣絞盡腦汁,究竟用什麼妙策可以占住米蘭不放,奪回失去的那不勒斯,然後擊敗威尼斯,征服全意大利;更進而統治法蘭德斯,布拉邦特,終而全勃艮第③&mdash&mdash還有别的國家,其領土是法王早就有意并吞的。
②法王&mdash&mdash此指路易十二(LouisⅫ,1498&mdash1515年在位),通過其外家勢力希圖霸占今意大利的米蘭(Milan),觊觎那不勒斯(Naples)以及威尼斯(Venice),以上各城當時都是幾個小公國。
&mdash&mdash中譯者 ③勃艮第(Burgundy)&mdash&mdash在今法國東南部,自九世紀起為獨立公爵領地,1477年曾為法國兼并。
布拉邦特(Brabant)在中世紀為公爵領地,1430并入勃艮第,後與勃艮第大部分北部領地同并入奧地利的哈普斯堡(Hapsburg)王室。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在這個會上,一個謀臣建議和威尼斯人達成協定,隻要法王認為便利,協定便持續下去,有事和威尼斯人商議,并讓他們享受一部分掠奪物,等到事情如願以償,不妨索回原物。
另一個謀臣提出召募德意志雇傭兵,還有謀臣想賄買瑞士人,更有謀臣要國王用黃金作為可以接受的禮物,消解皇帝陛下①的怒氣。
又有謀臣獻計須和阿拉貢國王②言歸于好,作為和平的保證,應把屬于别人的納瓦爾國③割讓于他。
也還有謀臣建議讓卡斯提爾國王④上鈎,使他指望和法國聯姻,并用固定的年金收買他宮廷上某些貴族,使倒向法國。
①皇帝&mdash&mdash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1508&mdash1519年在位)。
&mdash&mdash中譯者 ②阿拉貢(Aragon)國王&mdash&mdash據這個王位稱斐迪南二世(FerdinandⅡ,1479&mdash1516年在位),通稱斐迪南五世(Ferdinand Ⅴ),為英王亨利八世最初妻子凱瑟琳(Catherine)的父親。
&mdash&mdash中譯者 ③納瓦爾國(Navarre)&mdash&mdash以前歐洲的王國,界于西班牙及法國之間,十六世紀兩者相互争奪它。
&mdash&mdash中譯者 ④卡斯提爾國王&mdash&mdash即查理五世,見本書第8頁注。
此處似指當時查理與路易十二最幼女議婚事。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同時,有一個最令人苦惱的問題:怎樣對付英國?大家公認,必須進行和平談判;對于一個脆弱的聯盟,充其量隻能用堅固的契約去加強,必須稱英國人為朋友,暗防他們是敵人。
因此,要使蘇格蘭人有所準備,英國人一有動靜,就讓蘇格蘭人抓住機會對他們下手。
此外,必須暗中支持某個流亡在外的貴族&mdash&mdash既有條約,就不好公開支持&mdash&mdash贊助他對于英國王位的要求,借此箝制一個不堪信任的國王。
&ldquo在這樣的會上,嗨,大家如此賣力,許多傑出的人才競相提出屬于戰争性質的建議,像我這個無足輕重的人,如果我起立建議改變方針,将會怎樣呢?假定我表示不要去幹涉意大利。
假定我用辯論證明,我們應該呆在本國,因為法國本身已經大得不是一個人所能治理得宜的,所以法王不應夢想擴大自己管轄的領土。
假定,然後,我對他們陳述烏托邦島東南南方大陸上的阿科裡亞人①所作的決定。
①阿科裡亞人(Achoriens)&mdash&mdash用希臘語成分杜撰,意謂無何有之鄉的人,其構成類似&ldquo烏托邦&rdquo的意義。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曾經有個時候,阿科裡亞人為他們的國王争奪另一個王國而從事戰争,這個國王根據和那國的舊的聯姻關系,自認是它的合法繼承人。
在阿科裡亞人将其奪取後,他們發見,由于要保住它而來的麻煩不亞于花氣力取得它。
在這些新掠奪來的臣民中,經常發生着内部叛亂和外來侵略的萌芽。
阿科裡亞人認識到,對于這些臣民,他們不得不經常作戰加以保護或加以制裁,因而保持一支常備不懈的軍隊。
同時,阿科裡亞人遭到洗劫,他們的金錢流出國外,他們為别人的區區榮譽而流血,但和平卻不比過去更加牢固,因為戰争使國内的道德風尚趨于敗壞,酷嗜盜竊成為第二天性,戰場上的殺戮使人們敢于铤而走險去犯罪,法律受到蔑視&mdash&mdash這都是因為這個國王要為管理兩個王國分心,結果其中任何一國不能治理得宜。
&ldquo後來,阿科裡亞人發現要結束這一切災難絕無别法,就一起商議,非常恭順地請求國王對那兩王國隻保留一個,任憑他自願選擇。
他不能兩個王國兼顧,因為他無從分身統治那麼衆多的人,正如同誰也不贊同雇用哪怕是一名騾夫,如果須和另一個主人合雇。
這位賢明的國王不得不滿足于自己的王國,而把新獲得的王國讓給一個朋友,後來不久這個朋友被趕走了。
&ldquo再者,假定我表明,由于法國國王而那麼許多國家陷于擾攘不安的這一切窮兵黩武,在消耗了他的财庫和殲滅了他的人民之後,終必至于不幸一無所獲,所以,他不如去治理這個祖傳的王國,竭力使其繁榮昌盛,愛臣民并為臣民所愛,和他們一同生活,政事寬而不嚴,不觊觎别的王國,因為他所統轄的土地對他已經綽有餘裕了。
親愛的莫爾,我這番話,你想聽的人将會怎樣去接受呢?&rdquo &ldquo當然,不會樂意接受,&rdquo我說。
&ldquo那麼,再說下去罷,&rdquo他繼續說。
&ldquo設想這樣一個情景:某一國王正傾聽一批廷臣大發議論,籌劃如何為他聚斂财富。
一個廷臣獻計,國王支付時可将貨币升值,當他收進時,可将其貶值至法定率以下&mdash&mdash這就可以雙收其利,既用少量的錢還大量的債,又可以從應收進的小筆欠款撈一筆錢。
另一個廷臣獻計虛張聲勢作戰,以此為借口籌集款項,然後在國王認為合适時莊嚴地講和,蒙蔽純樸的老百姓,都是因為仁慈的國王出于好心腸,不忍塗炭生靈呀! &ldquo還有廷臣向國王提起某些陳舊斷爛的法典,因長期不用而廢除的法典,誰也記不起頒布過,誰也就不遵守。
國王應對不遵守這些法典的人科以罰金,這是最大的生财之道,又最名正言順,因為是以執法為幌子!又有廷臣獻策,國王規定許多禁例,侵犯國民生計更是禁例,違者嚴厲處分。
然後,他又從因禁例而利益受損的人收取金錢,特許對他們開禁。
這樣,他既博得老百姓的歡心,又有雙重進項:既向貪圖橫财以緻陷于法網的人勒索罰金,又向另一些人出賣專利&mdash&mdash的确,賣價越高,國王越賢明,因為國王極不願給私人以侵害公益的專利,如要給與,必須私人付出重價! &ldquo還有廷臣勸說國王将法官約束起來,聽從他的節制,這樣,法官判決每一案件,都将有利于國王。
而且,他須召法官到王宮,要他們當他的面辯論有關他的事務。
國王所作所為盡管顯然不正當,法官對此,或是存心反駁别人,或是羞于雷同其他意見,或是一意邀寵,總可以在法律條文中找到漏洞,加以曲解。
當各個法官意見參差不一,本來很清楚的一個問題卻引起争議,真理成為可疑,國王正好借此親自解釋法律條文,使符合他本人的利益。
别人或是恬不知恥,或是心裡害怕,無不随聲附和。
(随着,這個決議竟毫無顧忌地被說成是法庭作的!)然後,站在國王一邊作判決,總不怕找不到借口。
為了能對國王有利,隻要或是說國王是公正的,或是死扣法律條文的字眼,或是歪曲書面文字的意義,或是舉出無可争議的國王特權,最後這一條對于有責任心的法官是高出一切法律之上的! &ldquo所有的廷臣都贊成革拉蘇①的名言:一個必須維持一支軍隊的國王,不管他的錢怎樣多,總是不夠的。
而且,即使國王想做錯,也不至于做錯,因為凡是老百姓所有的都是國王所有的,連老百姓本身都是屬于國王的,隻是由于國王開恩而不曾取去的那一些才是每個人自己的财産。
每個人自己的财産越少越好,這是對國王極其有利的。
因為國王的保障在于老百姓不能從有錢有自由而變為犯上無禮。
老百姓一旦又有錢又有自由,就不肯接受苛刻而不公道的政令。
相反,貧困可以磨折他們的志氣,使他們忍受,使受壓迫者失去高貴的反抗精神。
①革拉蘇(Crassus,公元前約115&mdash53)&mdash&mdash古羅馬顯宦及富人。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在這個時候,假使我又起身争辯,說這些進言有損于國王的光榮和安全,因為不但國王的光榮,而且他的安全,系于老百姓的富裕,而不是系于他自己的富裕。
假使我還指出,老百姓選出國王,不是為國王,而是為他們自己,直率地說,要求國王辛勤從政,他們可以安居樂業,不遭受欺侮和冤屈。
正由于此,國王應該更多關心的是老百姓的而不是他個人的幸福,猶如牧羊人作為一個牧羊人,其職責是喂飽羊,不是喂飽自己。
&ldquo事實的确如此,這些謀臣的錯誤在于認為,百姓窮就導緻國家太平。
然而在叫化子中間不是争吵最多嗎?還有比不滿意生活現狀的人更急于造反的嗎?還有比一無所有的人更不顧一切極力去搗亂、想混水摸魚的嗎?如果某一國王被老百姓輕視憎恨,為了鎮壓他們,不得不從事虐待、掠奪、查抄、把他們淪為乞丐,那麼,他的确倒不如辭去王位,免得由于保持王位而采用那些手段,徒有國王之名,毫無尊嚴可言。
國王所統治的不是繁榮幸福的人民,而是一群乞丐,這樣的國王還象什麼話。
這點正是正直高尚的腓布裡喜①的意見,他答複别人說,他甯可治理富有的老百姓,不願意自己富有。
①腓布裡喜(Fabricius,?&mdash公元前約250)&mdash&mdash羅馬執政官,以清廉著稱。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誠然,要是一個人享樂縱欲,周圍卻是一片呻吟哀号,那就意味着他不是管理國家的,而是管理監獄的。
總之,給人治好頭病卻帶來腳病的那是庸醫,同樣,為了改善公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