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第一部
關燈
小
中
大
傑出人物拉斐爾·希斯拉德關于某一個國家理想盛世的談話,
由英國名城倫敦的公民和行政司法長官、知名人士托馬斯·莫爾轉述
戰無不勝的英王亨利八世①以具有模範君主的一切才德而著名。
他近來和尊貴的卡斯提爾國王查理②殿下在某些重大問題上發生争論。
為了就争論進行商議并取得和解,英王派我出使到法蘭德斯③去,伴随着獨一無二的卡思伯特·滕斯托爾④,他最近被英王任命為案卷法官,大家都為此感到高興。
我不打算說什麼恭維他的話。
這并非擔心一個朋友的見證不易取信于人,而是由于他的正直及學問遠過于我所能贊揚,而且是衆所周知的,無須我的贊揚。
除非我要給人們以這樣的印象,如同俗語所說的,打着燈籠照太陽! ①英王亨利八世(Henry Ⅷ,1509&mdash1547年在位)&mdash&mdash當時英國和西班牙在海外貿易上發生重大矛盾。
在荷蘭逐漸受到西班牙統治勢力支配後,英國禁止向荷蘭輸出羊毛。
因此莫爾應邀出使調解争端。
&mdash&mdash中譯者 ②卡斯提爾國王查理&mdash&mdash即查理五世(Charles Ⅴ),1516&mdash1556年為西班牙國王,1519&mdash1556年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卡斯提爾為英語Castile譯名;西班牙語Castilla,漢譯作卡斯蒂利亞。
卡斯提爾位于西班牙境内,自十世紀起是一個獨立王國,十五世紀後葉與阿拉貢王國聯合成西班牙。
查理五世原為卡斯提爾國王,故這兒如此稱呼他。
&mdash&mdash中譯者 ③法蘭德斯&mdash&mdash中世紀西歐的伯爵領地,區域跨今法、比、荷三國,當時為歐洲織布業中心,需用大量英國輸出的羊毛。
&mdash&mdash中譯者 ④卡思伯特·滕斯托爾(Cuthbert Tunstall,1474&mdash1559)&mdash&mdash英國官員,莫爾的朋友。
&mdash&mdash中譯者 按照事先的安排,卡斯提爾國王委派的處理這個專案的人員(都是非凡的人才)在布魯日①接待了我們,組長為布魯日市長,一個莊嚴的人物,但他們左右一切的中心發言人卻是坦西斯②,加塞爾城③的教會長,口才具有素養,又得力于禀賦,而且精通法律,是外交談判能手,在這方面有天才,又有多年經驗。
經過一兩次會議,我們在若幹點上還未能取得一緻看法。
因此他們就向我們告别幾天,到布魯塞爾④聽取他們的國王的正式意見。
①布魯日(Bruges)&mdash&mdash當時是羊毛紡織業中心,在今比利時法蘭德斯省。
&mdash&mdash中譯者 ②坦西斯(George Temsice)&mdash&mdash布魯日城人,寫過一本地方史,此外無考。
&mdash&mdash中譯者 ③加塞爾(Cassel)&mdash&mdash今法國西北部的城鎮。
&mdash&mdash中譯者 ④布魯塞爾(Brussels)&mdash&mdash當時為&ldquo低地國家&rdquo首都,今比利時首都。
&mdash&mdash中譯者 這時,我因事前往安特衛普⑤。
我停留在該城期間,有一個彼得·賈爾斯,是來訪衆客之一,又是所有他們這些人中最受歡迎的一個來客。
他當地出生,是一個有地位的榮譽人物,然而卻應該享有最崇高的地位,因為他年輕而學問和品格兩方面都很出色。
他極有德行及教養,對所有的人都很殷勤,而對朋友則胸懷坦率,親愛忠誠,因此,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一個人或兩個人,能象他那樣從各方面來看都稱得起是完美的朋友。
他異乎尋常地謙遜,比誰都更絲毫不矯揉造作,比任何人都更天真單純而又不失為明智慎重。
此外,他的談吐文雅,饒有風趣而不使聽者感到不滿。
所以,我既和他快樂相處,進行愉快的交談,我對鄉土的懷念就大為消失,不象以前那樣意識到和家人的别離,和妻兒的分手,我離開他們已經四個多月,我曾是多麼急于回到他們身邊呀。
⑤安特衛普&mdash&mdash當時屬法蘭德斯,今為比利時重要商港。
&mdash&mdash中譯者 有一天,我在聖母院做禮拜,這是全城最美最擁擠的一座教堂。
我做完禮拜,打算回到住所,這時碰巧看見彼得和一個外地人談話,那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老頭兒,面孔曬得黝黑,胡須頗長,一件鬥篷不介意地披在他的肩上。
從他的外貌和衣着,我看出他象是一個船長。
彼得一見到我,就走來和我打招呼。
我正待回禮,他把我拉到一旁,指着剛才和他交談的那人,問我說: &ldquo你看見那人麼?我正要把他馬上帶到你那兒去。
&rdquo &ldquo非常歡迎,&rdquo我說,&ldquo為了你的原故。
&rdquo &ldquo不,&rdquo他說,&ldquo為了他的原故,如果你認識他的話。
除他外,當今沒有第二個人能對陌生的人民和國家作出這樣的報道,我了解這是你急切想聽的題材。
&rdquo &ldquo啊,那麼,&rdquo我說,&ldquo我猜得不錯。
我一看到他,就斷定他是海船的船長。
&rdquo &ldquo可你完全錯啦,&rdquo他說,&ldquo因為他的航行不象巴利紐拉斯①那樣,而是象奧德修斯②,或不如說象柏拉圖③吧。
這位拉斐爾&mdash&mdash這是他的名字,他姓希斯拉德&mdash&mdash不但精通拉丁文,而且深曉希臘文。
他對希臘文下的工夫比對拉丁文還要深些,因為他竭盡精力去搞哲學,他覺得關于哲學這門學問,拉丁文中除了辛尼加④和西塞羅⑤的一些論文外,缺乏有價值的東西。
他把祖先遺産留給家中兄弟們之後,由于急想看看這個世界(他是葡萄牙人),就加入亞美利哥·韋斯浦契⑥一行,作為他四次出航中後三次的遊伴,始終跟随着韋斯浦契。
這四次出航,人人都已閱讀到了。
可是最後一次,他不曾同韋斯浦契一同回來。
他請求甚至要挾韋斯浦契同意讓自己成為留在第四次航程終點的要塞上二十四人中之一。
因此他就留下,可以随自己的意辦事:他更熱中于浪遊,甯可生死付之度外。
他有老不離口的兩句俗話:&lsquo死後沒棺材,青天做遮蓋&rsquo,以及&lsquo上天堂的路到處遠近一樣。
&rsquo要不是老天保佑,他這種态度是會叫他大吃苦頭的。
可是,自從韋斯浦契離去後,他便和要塞上的五個同伴航遊了許多國家。
一個意外的機會把他帶到錫蘭①,又轉到卡利卡特②,在該處他便中碰到幾條葡萄牙船,最後很出乎意外地又回到本國。
&rdquo ①巴利紐拉斯(Palinurus)&mdash&mdash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公元前70&mdash19)所著史詩《伊尼特》(Aeneid)主人公伊尼斯的船上的舵手,曾堕海失事,此處殆借喻為不高明的航海員。
&mdash&mdash中譯者 ②奧德修斯(Odysseus)&mdash&mdash古希臘詩人荷馬(Homer)所著史詩《奧德賽》(Od-yssey)的主人公,著名航海冒險家。
&mdash&mdash中譯者 ③柏拉圖(Plato,公元前約428&mdash約348)&mdash&mdash古希臘哲學家,相傳為了追求知識,曾在國外廣泛旅行。
&mdash&mdash中譯者 ④辛尼加(Seneca,公元前約4&mdash65)&mdash&mdash古羅馬哲學家。
&mdash&mdash中譯者 ⑤西塞羅(Cicero,公元前106&mdash43)&mdash&mdash古羅馬政治家,希臘哲學的普及者。
&mdash&mdash中譯者 ⑥亞美利哥·韋斯浦契(Amerigo Vespucci,1454&mdash1512)&mdash&mdash意大利航海家,美洲(亞美利加)從他得名。
&mdash&mdash中譯者 ①錫蘭&mdash&mdash今作斯裡蘭卡。
&mdash&mdash中譯者 ②卡利卡特(Calicut)&mdash&mdash印度海港。
萄萄牙航海家伽馬(Vasco daGama,約1460&mdash1524)繞好望角東航,曾于1498年到達此港。
&mdash&mdash中譯者 彼得說完後,我感謝他的好意,他花費了很大的氣力,無非要我和那人接談,希望那人的談話能使我高興。
我就轉向拉斐爾,互相緻敬,說了生人初見面時慣用的一番客套話,然後我們一同來到我的住所,坐在花園中草苔叢生的長凳上,我們開始交談起來。
拉斐爾描述說,自從韋斯浦契離去後,他和留在要塞上的夥伴們,由于不斷和當地人見面,對他們客氣,漸漸獲得他們的好感,直到既不覺得從他們那兒會帶來危險,而且實際上彼此間産生了友誼,此外,還得到一位領袖的賞識和好感(這位領袖何名,屬于何國,我都記不起了)。
由于這位領袖慷慨好施,他和其餘五個同伴得到充分的供應品以及旅費,并沿途配給了一個可靠的向導,部分是水路乘筏,部分是陸路乘車,被引到别的領袖那兒去,帶有非常殷切的介紹信,請求予以照拂。
拉斐爾說,他們遊曆多日,到過各種城鎮都市以及熙熙攘攘、制度優越的國家。
他說,誠然,在赤道的下方以及這條線兩旁幾乎遠至太陽運行所達到的地方,有熱氣不斷熏灼的沙漠。
到處無非一片陰森可怖,草木不生,令人厭惡,栖息着野獸毒蛇,或者和獸類一樣野蠻有害的人。
可是,稍微更向前進,風物就逐漸較為宜人,氣候不那麼酷熱,地面上長滿可愛的青草,獸類的性格也較為溫順些。
最後,他們逢到人和城鎮。
在這些城鎮之間以及附近,并且和遼遠的國家,都經常有水陸貿易。
拉斐爾說,當時他們有訪問四下許多國家的機會,因為凡是準備開出的任何航線上的船,都歡迎他和他的同伴搭乘。
他們在最初旅行的地方所看到的船都是平底,航行時用一種紙草或柳枝編成的帆,也有時用皮革制成的帆。
往後,他們又遇見有尖龍骨和帆布篷的船,實際上全和我們的船一樣了。
他們的水手善于使自己和海洋及氣候相适應。
但是據拉斐爾說,由于他指點他們怎樣使用指南針,他就獲得了他們異常的好感。
他們以前關于這個東西是完全無知的,因此對于信從海洋擺布,不免猶豫不決,而隻有在夏季,才這樣做過。
現在,他們依靠指南針,在冬季也不覺得可怕,這就過于自信,反而招緻危險。
這樣,本來認為會給他們很大好處的東西,由于輕率,倒有給他們帶來極大危害之虞。
拉斐爾談及的他到過的每一個地方,說來話長,也不符合本書的意圖。
我們也許會在另一個場合講述他所說的故事,尤其是任何對讀者會有益的東西,首先是在那些文明共處的人民中的明智慎重的法律條文,這是他所注意到的。
因為,關于這樣的題材,我們熱切地向他提問,他也同樣樂意談論。
可是,陳腐的海客奇談,我們不愛打聽。
西拉①和貪饞的塞利諾②,吃人的雷斯特利哥尼人③,以及類似的可怕怪物,這些是極其常見的。
可是,治理有方的公民倒不是随處可以遇見的。
①西拉(Scylla)&mdash&mdash古代希臘傳說中的怪物,岩礁的化身,為害海中船隻。
&mdash&mdash中譯者 ②塞利諾(Celaeno)&mdash&mdash古希臘傳說中鳥身女面的三妖之一,巨風的化身,有利爪,能将人攫走。
&mdash&mdash中譯者 ③雷斯特利哥尼人(Laestrygones)&mdash&mdash古希臘傳說中海島上毀壞航船以吃人為生的巨怪,見史詩《奧德賽》第10卷。
&mdash&mdash中譯者 的确,拉斐爾既提請注意這些新發現的國家有許多不合理的風俗,也詳細舉出若幹點,我們的城市,王國以及不同民族和人種都可以借鑒,用于改正自己的錯誤。
我已經說過,這些事例我必須留待另一個場合去叙述。
現在我隻想講一講他所說的關于烏托邦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然而首先得講一講引起他提到這個國家的談話。
拉斐爾很明智地論及我們這半球的缺點,以及那半球的缺點,他發見兩方面都是缺點不少。
他也對我們中間和他們中間的明智措施作出了比較。
他對每一國家的風俗習慣回憶起來,如同在他僅一度到過的地方曾經住了一輩子。
彼得用如下的話對這個人表示了他的驚歎: &ldquo啊唷,親愛的拉斐爾,我不明白你何以不去依附一個國王呢。
我相信沒有一個國王不歡迎你,因為你的學問,你對各種風土人情的通曉,既給他以喜悅的心情,又可以向他提供榜樣,發出對他有所幫助的忠告。
這樣,不但對你自己極其有利,而且對于你的全部親友也很能使他們得到提拔。
&rdquo &ldquo提起我的親友,&rdquo他回答說,&ldquo我不十分為他們操心,因為我想我對他們已很好地盡了應有的義務。
别人對财産不到年老多病不肯放棄,而且即使那時也是十分勉強地放棄,盡管要保留已無能為力。
當我還不是壯年,實際上在年輕時,我就把财産分給親友。
我想我的親友對我的慷慨應感到滿足,而不額外地要求或期望我為了他們的原故去臣奉國王。
&rdquo &ldquo說得妙!&rdquo彼得宣稱,&ldquo我的意思是要你侍奉國王,并非臣奉國王。
&rdquo &ldquo臣奉和侍奉不過一個音節之差,&rdquo他說。
&ldquo不過我确信,&rdquo彼得接着說,&ldquo不管你怎樣稱呼這樣的生活,它不失為一種手段,能對别人有好處,不管是對私人,還是全國所有的公民,并且你自己也可以更加發迹。
&rdquo &ldquo我必須,&rdquo拉斐爾說,&ldquo用我内心所厭惡的辦法以便更加發迹嗎?事實上,我現在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相信朝廷貴臣很少能象我這樣的。
而且,巴結權貴的人為數很多,你不要以為權貴身旁沒有我或是一兩個象我這樣的人,就造成很大的損失。
&rdquo &ldquo嘿,&rdquo我于是說,&ldquo很明顯,親愛的拉斐爾,你是不羨慕金錢和權勢的人。
毫無疑問,我尊敬具有你這樣胸襟的人,如同我尊敬非常有地位的大人物一樣。
可是我覺得,如果你在自己生活中把聰明勤奮用于為公衆謀福利,即使這會使你個人吃虧,然而那才和你相稱,和你的寬宏而真正富于哲理的氣概相稱。
要很有成效地做到這一點,你就必須當一個偉大國王的謀臣,勸他采取(我深信你能使他采取)誠實榮譽的行動方針。
從國王那兒,正如同從永不枯竭的泉源那兒,湧出的是所有能造福或為害全國的一條水。
縱然
他近來和尊貴的卡斯提爾國王查理②殿下在某些重大問題上發生争論。
為了就争論進行商議并取得和解,英王派我出使到法蘭德斯③去,伴随着獨一無二的卡思伯特·滕斯托爾④,他最近被英王任命為案卷法官,大家都為此感到高興。
我不打算說什麼恭維他的話。
這并非擔心一個朋友的見證不易取信于人,而是由于他的正直及學問遠過于我所能贊揚,而且是衆所周知的,無須我的贊揚。
除非我要給人們以這樣的印象,如同俗語所說的,打着燈籠照太陽! ①英王亨利八世(Henry Ⅷ,1509&mdash1547年在位)&mdash&mdash當時英國和西班牙在海外貿易上發生重大矛盾。
在荷蘭逐漸受到西班牙統治勢力支配後,英國禁止向荷蘭輸出羊毛。
因此莫爾應邀出使調解争端。
&mdash&mdash中譯者 ②卡斯提爾國王查理&mdash&mdash即查理五世(Charles Ⅴ),1516&mdash1556年為西班牙國王,1519&mdash1556年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卡斯提爾為英語Castile譯名;西班牙語Castilla,漢譯作卡斯蒂利亞。
卡斯提爾位于西班牙境内,自十世紀起是一個獨立王國,十五世紀後葉與阿拉貢王國聯合成西班牙。
查理五世原為卡斯提爾國王,故這兒如此稱呼他。
&mdash&mdash中譯者 ③法蘭德斯&mdash&mdash中世紀西歐的伯爵領地,區域跨今法、比、荷三國,當時為歐洲織布業中心,需用大量英國輸出的羊毛。
&mdash&mdash中譯者 ④卡思伯特·滕斯托爾(Cuthbert Tunstall,1474&mdash1559)&mdash&mdash英國官員,莫爾的朋友。
&mdash&mdash中譯者 按照事先的安排,卡斯提爾國王委派的處理這個專案的人員(都是非凡的人才)在布魯日①接待了我們,組長為布魯日市長,一個莊嚴的人物,但他們左右一切的中心發言人卻是坦西斯②,加塞爾城③的教會長,口才具有素養,又得力于禀賦,而且精通法律,是外交談判能手,在這方面有天才,又有多年經驗。
經過一兩次會議,我們在若幹點上還未能取得一緻看法。
因此他們就向我們告别幾天,到布魯塞爾④聽取他們的國王的正式意見。
①布魯日(Bruges)&mdash&mdash當時是羊毛紡織業中心,在今比利時法蘭德斯省。
&mdash&mdash中譯者 ②坦西斯(George Temsice)&mdash&mdash布魯日城人,寫過一本地方史,此外無考。
&mdash&mdash中譯者 ③加塞爾(Cassel)&mdash&mdash今法國西北部的城鎮。
&mdash&mdash中譯者 ④布魯塞爾(Brussels)&mdash&mdash當時為&ldquo低地國家&rdquo首都,今比利時首都。
&mdash&mdash中譯者 這時,我因事前往安特衛普⑤。
我停留在該城期間,有一個彼得·賈爾斯,是來訪衆客之一,又是所有他們這些人中最受歡迎的一個來客。
他當地出生,是一個有地位的榮譽人物,然而卻應該享有最崇高的地位,因為他年輕而學問和品格兩方面都很出色。
他極有德行及教養,對所有的人都很殷勤,而對朋友則胸懷坦率,親愛忠誠,因此,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一個人或兩個人,能象他那樣從各方面來看都稱得起是完美的朋友。
他異乎尋常地謙遜,比誰都更絲毫不矯揉造作,比任何人都更天真單純而又不失為明智慎重。
此外,他的談吐文雅,饒有風趣而不使聽者感到不滿。
所以,我既和他快樂相處,進行愉快的交談,我對鄉土的懷念就大為消失,不象以前那樣意識到和家人的别離,和妻兒的分手,我離開他們已經四個多月,我曾是多麼急于回到他們身邊呀。
⑤安特衛普&mdash&mdash當時屬法蘭德斯,今為比利時重要商港。
&mdash&mdash中譯者 有一天,我在聖母院做禮拜,這是全城最美最擁擠的一座教堂。
我做完禮拜,打算回到住所,這時碰巧看見彼得和一個外地人談話,那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老頭兒,面孔曬得黝黑,胡須頗長,一件鬥篷不介意地披在他的肩上。
從他的外貌和衣着,我看出他象是一個船長。
彼得一見到我,就走來和我打招呼。
我正待回禮,他把我拉到一旁,指着剛才和他交談的那人,問我說: &ldquo你看見那人麼?我正要把他馬上帶到你那兒去。
&rdquo &ldquo非常歡迎,&rdquo我說,&ldquo為了你的原故。
&rdquo &ldquo不,&rdquo他說,&ldquo為了他的原故,如果你認識他的話。
除他外,當今沒有第二個人能對陌生的人民和國家作出這樣的報道,我了解這是你急切想聽的題材。
&rdquo &ldquo啊,那麼,&rdquo我說,&ldquo我猜得不錯。
我一看到他,就斷定他是海船的船長。
&rdquo &ldquo可你完全錯啦,&rdquo他說,&ldquo因為他的航行不象巴利紐拉斯①那樣,而是象奧德修斯②,或不如說象柏拉圖③吧。
這位拉斐爾&mdash&mdash這是他的名字,他姓希斯拉德&mdash&mdash不但精通拉丁文,而且深曉希臘文。
他對希臘文下的工夫比對拉丁文還要深些,因為他竭盡精力去搞哲學,他覺得關于哲學這門學問,拉丁文中除了辛尼加④和西塞羅⑤的一些論文外,缺乏有價值的東西。
他把祖先遺産留給家中兄弟們之後,由于急想看看這個世界(他是葡萄牙人),就加入亞美利哥·韋斯浦契⑥一行,作為他四次出航中後三次的遊伴,始終跟随着韋斯浦契。
這四次出航,人人都已閱讀到了。
可是最後一次,他不曾同韋斯浦契一同回來。
他請求甚至要挾韋斯浦契同意讓自己成為留在第四次航程終點的要塞上二十四人中之一。
因此他就留下,可以随自己的意辦事:他更熱中于浪遊,甯可生死付之度外。
他有老不離口的兩句俗話:&lsquo死後沒棺材,青天做遮蓋&rsquo,以及&lsquo上天堂的路到處遠近一樣。
&rsquo要不是老天保佑,他這種态度是會叫他大吃苦頭的。
可是,自從韋斯浦契離去後,他便和要塞上的五個同伴航遊了許多國家。
一個意外的機會把他帶到錫蘭①,又轉到卡利卡特②,在該處他便中碰到幾條葡萄牙船,最後很出乎意外地又回到本國。
&rdquo ①巴利紐拉斯(Palinurus)&mdash&mdash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公元前70&mdash19)所著史詩《伊尼特》(Aeneid)主人公伊尼斯的船上的舵手,曾堕海失事,此處殆借喻為不高明的航海員。
&mdash&mdash中譯者 ②奧德修斯(Odysseus)&mdash&mdash古希臘詩人荷馬(Homer)所著史詩《奧德賽》(Od-yssey)的主人公,著名航海冒險家。
&mdash&mdash中譯者 ③柏拉圖(Plato,公元前約428&mdash約348)&mdash&mdash古希臘哲學家,相傳為了追求知識,曾在國外廣泛旅行。
&mdash&mdash中譯者 ④辛尼加(Seneca,公元前約4&mdash65)&mdash&mdash古羅馬哲學家。
&mdash&mdash中譯者 ⑤西塞羅(Cicero,公元前106&mdash43)&mdash&mdash古羅馬政治家,希臘哲學的普及者。
&mdash&mdash中譯者 ⑥亞美利哥·韋斯浦契(Amerigo Vespucci,1454&mdash1512)&mdash&mdash意大利航海家,美洲(亞美利加)從他得名。
&mdash&mdash中譯者 ①錫蘭&mdash&mdash今作斯裡蘭卡。
&mdash&mdash中譯者 ②卡利卡特(Calicut)&mdash&mdash印度海港。
萄萄牙航海家伽馬(Vasco daGama,約1460&mdash1524)繞好望角東航,曾于1498年到達此港。
&mdash&mdash中譯者 彼得說完後,我感謝他的好意,他花費了很大的氣力,無非要我和那人接談,希望那人的談話能使我高興。
我就轉向拉斐爾,互相緻敬,說了生人初見面時慣用的一番客套話,然後我們一同來到我的住所,坐在花園中草苔叢生的長凳上,我們開始交談起來。
拉斐爾描述說,自從韋斯浦契離去後,他和留在要塞上的夥伴們,由于不斷和當地人見面,對他們客氣,漸漸獲得他們的好感,直到既不覺得從他們那兒會帶來危險,而且實際上彼此間産生了友誼,此外,還得到一位領袖的賞識和好感(這位領袖何名,屬于何國,我都記不起了)。
由于這位領袖慷慨好施,他和其餘五個同伴得到充分的供應品以及旅費,并沿途配給了一個可靠的向導,部分是水路乘筏,部分是陸路乘車,被引到别的領袖那兒去,帶有非常殷切的介紹信,請求予以照拂。
拉斐爾說,他們遊曆多日,到過各種城鎮都市以及熙熙攘攘、制度優越的國家。
他說,誠然,在赤道的下方以及這條線兩旁幾乎遠至太陽運行所達到的地方,有熱氣不斷熏灼的沙漠。
到處無非一片陰森可怖,草木不生,令人厭惡,栖息着野獸毒蛇,或者和獸類一樣野蠻有害的人。
可是,稍微更向前進,風物就逐漸較為宜人,氣候不那麼酷熱,地面上長滿可愛的青草,獸類的性格也較為溫順些。
最後,他們逢到人和城鎮。
在這些城鎮之間以及附近,并且和遼遠的國家,都經常有水陸貿易。
拉斐爾說,當時他們有訪問四下許多國家的機會,因為凡是準備開出的任何航線上的船,都歡迎他和他的同伴搭乘。
他們在最初旅行的地方所看到的船都是平底,航行時用一種紙草或柳枝編成的帆,也有時用皮革制成的帆。
往後,他們又遇見有尖龍骨和帆布篷的船,實際上全和我們的船一樣了。
他們的水手善于使自己和海洋及氣候相适應。
但是據拉斐爾說,由于他指點他們怎樣使用指南針,他就獲得了他們異常的好感。
他們以前關于這個東西是完全無知的,因此對于信從海洋擺布,不免猶豫不決,而隻有在夏季,才這樣做過。
現在,他們依靠指南針,在冬季也不覺得可怕,這就過于自信,反而招緻危險。
這樣,本來認為會給他們很大好處的東西,由于輕率,倒有給他們帶來極大危害之虞。
拉斐爾談及的他到過的每一個地方,說來話長,也不符合本書的意圖。
我們也許會在另一個場合講述他所說的故事,尤其是任何對讀者會有益的東西,首先是在那些文明共處的人民中的明智慎重的法律條文,這是他所注意到的。
因為,關于這樣的題材,我們熱切地向他提問,他也同樣樂意談論。
可是,陳腐的海客奇談,我們不愛打聽。
西拉①和貪饞的塞利諾②,吃人的雷斯特利哥尼人③,以及類似的可怕怪物,這些是極其常見的。
可是,治理有方的公民倒不是随處可以遇見的。
①西拉(Scylla)&mdash&mdash古代希臘傳說中的怪物,岩礁的化身,為害海中船隻。
&mdash&mdash中譯者 ②塞利諾(Celaeno)&mdash&mdash古希臘傳說中鳥身女面的三妖之一,巨風的化身,有利爪,能将人攫走。
&mdash&mdash中譯者 ③雷斯特利哥尼人(Laestrygones)&mdash&mdash古希臘傳說中海島上毀壞航船以吃人為生的巨怪,見史詩《奧德賽》第10卷。
&mdash&mdash中譯者 的确,拉斐爾既提請注意這些新發現的國家有許多不合理的風俗,也詳細舉出若幹點,我們的城市,王國以及不同民族和人種都可以借鑒,用于改正自己的錯誤。
我已經說過,這些事例我必須留待另一個場合去叙述。
現在我隻想講一講他所說的關于烏托邦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然而首先得講一講引起他提到這個國家的談話。
拉斐爾很明智地論及我們這半球的缺點,以及那半球的缺點,他發見兩方面都是缺點不少。
他也對我們中間和他們中間的明智措施作出了比較。
他對每一國家的風俗習慣回憶起來,如同在他僅一度到過的地方曾經住了一輩子。
彼得用如下的話對這個人表示了他的驚歎: &ldquo啊唷,親愛的拉斐爾,我不明白你何以不去依附一個國王呢。
我相信沒有一個國王不歡迎你,因為你的學問,你對各種風土人情的通曉,既給他以喜悅的心情,又可以向他提供榜樣,發出對他有所幫助的忠告。
這樣,不但對你自己極其有利,而且對于你的全部親友也很能使他們得到提拔。
&rdquo &ldquo提起我的親友,&rdquo他回答說,&ldquo我不十分為他們操心,因為我想我對他們已很好地盡了應有的義務。
别人對财産不到年老多病不肯放棄,而且即使那時也是十分勉強地放棄,盡管要保留已無能為力。
當我還不是壯年,實際上在年輕時,我就把财産分給親友。
我想我的親友對我的慷慨應感到滿足,而不額外地要求或期望我為了他們的原故去臣奉國王。
&rdquo &ldquo說得妙!&rdquo彼得宣稱,&ldquo我的意思是要你侍奉國王,并非臣奉國王。
&rdquo &ldquo臣奉和侍奉不過一個音節之差,&rdquo他說。
&ldquo不過我确信,&rdquo彼得接着說,&ldquo不管你怎樣稱呼這樣的生活,它不失為一種手段,能對别人有好處,不管是對私人,還是全國所有的公民,并且你自己也可以更加發迹。
&rdquo &ldquo我必須,&rdquo拉斐爾說,&ldquo用我内心所厭惡的辦法以便更加發迹嗎?事實上,我現在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相信朝廷貴臣很少能象我這樣的。
而且,巴結權貴的人為數很多,你不要以為權貴身旁沒有我或是一兩個象我這樣的人,就造成很大的損失。
&rdquo &ldquo嘿,&rdquo我于是說,&ldquo很明顯,親愛的拉斐爾,你是不羨慕金錢和權勢的人。
毫無疑問,我尊敬具有你這樣胸襟的人,如同我尊敬非常有地位的大人物一樣。
可是我覺得,如果你在自己生活中把聰明勤奮用于為公衆謀福利,即使這會使你個人吃虧,然而那才和你相稱,和你的寬宏而真正富于哲理的氣概相稱。
要很有成效地做到這一點,你就必須當一個偉大國王的謀臣,勸他采取(我深信你能使他采取)誠實榮譽的行動方針。
從國王那兒,正如同從永不枯竭的泉源那兒,湧出的是所有能造福或為害全國的一條水。
縱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