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第一部
關燈
小
中
大
你的事務經驗不豐富,你有淵博的學問;或者即使你沒有學問,你的事務經驗是豐富的&mdash&mdash因此你在任何國王的議事會上都是一個能臣。
&rdquo &ldquo親愛的莫爾,&rdquo他說,&ldquo你有兩方面的錯誤。
第一,就我而言;第二,就事情本身而言。
我并不如你所說的那麼有才能。
即使我那麼有才能,在打亂我的安靜生活的同時,我并無從為公衆謀福利。
首先,幾乎一切國王都樂于追求武功,我不懂武,也不願意懂武。
他們甯可不從事光榮的和平活動。
他們更關心的,是想方設法奪取新的王國,而不是治理好已獲得的王國。
&ldquo其次,朝廷大臣都的确人人聰明,無須别人進言代謀;或是自以為聰明,不屑于傾聽别人的意見。
可是,他們對國王的頭等寵臣的謬論,卻随聲附和,想列名門下,通過獻媚得到青眼相看。
本來,認為自己的見解最高明,是人情之常,如同烏鴉和猴子對自己的仔總是十分鐘愛。
&ldquo在這些妒忌别人的創見而重視自己的創見的人當中,如有人提出他所閱讀到的異時異地的事,聽者就顯得似乎在才智方面所負的盛名有全部破産之虞,似乎此後将隻會被看成是傻瓜,除非他們對别人的創見能夠吹毛求疵。
當一切企圖都告失敗的時候,他們便發表這樣的議論作為最後的對策:&lsquo這樣的事是我們的祖先所喜歡的,但求我們有我們的祖先那樣明智。
&rsquo然後,他們覺得這一妙論似乎結束了全部問題,就在自己位置上坐下&mdash&mdash當然意思是說,如果在任何一點上顯得比我們的祖先更明智,那會是危險的。
然而,不管我們的祖先有什麼好的見解,我們總是漠然不顧。
可是,如果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的祖先的行動方向不那麼明智,這個缺點就成為我們抓住的把柄,不肯放過。
這種傲慢、荒謬而頑固的偏見,我曾在别的國家屢見不鮮,有一次也在英國見過。
&rdquo &ldquo什麼,&rdquo我說,&ldquo你到過我的國家?&rdquo &ldquo是呀,&rdquo他回答說,&ldquo我在那兒住過幾個月,在英國西部人民起義反抗英王慘遭失敗①後不久;起義受到鎮壓,殺戮很重。
那時,我很感謝尊敬的約翰·莫頓②紅衣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又是當日英國大法官。
親愛的彼得(我是專對你說的,莫爾深知大主教,不須向我了解),這位大主教是值得尊敬的,因為他深謀遠慮,德高而又望重。
他是中等身材,絲毫不顯得年老。
他的儀容令人覺得可敬而不必生畏。
他的談吐沉着莊嚴,但聽起來愉快舒适。
對于谒見有所請求的人,他愛用粗率語言相待,加以考驗,但是完全出于一片好意,要觀察一下對方的膽識和鎮靜自若的程度。
坦然無懼的态度是他所賞識的,隻要不流于冒失;因為這近似他的性情,而且對于奉公職的人是相宜的,從而他才加以贊美。
他的談吐精練犀利,法律知識精深。
他的能力非常強,記憶非常好。
學問和閱曆使他的不凡天賦更善更美。
①指居住在康瓦爾(Cornwall)地區的人民于1497年起兵抗稅,後被英王亨利七世(Henry Ⅶ,1485&mdash1509年在位)鎮壓。
&mdash&mdash中譯者 ②約翰,莫頓(John Morton,1420&mdash1500)&mdash&mdash曾任紅衣主教及英王亨利七世的首相。
莫爾青年時當過莫頓家的侍從。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英王十分聽信他的意見。
我在英國時,他似乎是國家所倚仗的棟梁。
不出一般人所預料,他幾乎在很年輕時就從學校進入宮廷,一生處理重大政務,經過種種的世運浮沉,從而在許多驚風駭浪中獲得了一個政治家的遠見,這樣從親身經曆中來的遠見是不容易忘的。
&ldquo某日,我正和他共餐,有一個精通英國法律的未奉聖職的俗人在座。
這個人不知怎地找到一個機會咬文嚼字地談起英國當日對盜竊犯執法的嚴峻。
他們到處被執行死刑。
據他說,送上絞刑台的有時一次達二十人之多。
他又說,他感到更加驚奇的是,盡管漏網的人極少,為何不幸全國仍然盜竊犯橫行呢?當時我不揣冒昧,在紅衣主教席上毫不隐諱地發表了我的意見,我說: &ldquo&lsquo你無須驚奇,因為這樣處罰盜竊犯是越法的,對社會不利。
對于盜竊,這是過于嚴厲的處分,但又不能制止盜竊。
僅僅盜竊不是應處以死刑的重罪,而除盜竊外走投無路的人,随你想出什麼懲治的辦法,也還是要從事盜竊。
在這點上,你們英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地方一樣,很類似誤人子弟的教書匠,他們甯可鞭撻學生,而不去教育學生。
你們對一個盜竊犯頒布了可怕的嚴刑,其實更好的辦法是,給以謀生之道,使任何人不至于冒始而盜竊繼而被處死的危險。
&rsquo &ldquo&lsquo對這種情況,&rsquo這人說,&lsquo我們已采取了充分的措施。
我們有手藝。
我們有農活。
隻要一個人不甘心為非作歹,他就可以做這些工作謀生。
&rsquo &ldquo&lsquo不,&rsquo就反駁說,&lsquo你不會這樣輕易擺脫得了。
我們且不提在對外和對内戰争中變成殘廢回到家園的人,例如最近英國人和康瓦爾人①作戰以及不久前對法國作戰,都有這種情況。
這些英國人為他們的國和王效勞,竟弄得四肢不全。
他們由于殘廢而無從幹自己的行當,由于年紀不小又不能學新行當。
我們且不考慮這些人,因為戰争總是偶爾才有。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每天都有的情況。
①康瓦爾人(Cornishmen),見本書第17頁注。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lsquo首先,有大批貴族,這些人象雄蜂一樣,一事不做,靠别人的勞動養活自己,例如,靠在自己田莊上做活的佃農,盡力剝削這些佃農,以增加收入,(他們唯獨在這點上锱铢必較,否則他們總是揮金如土,把自己搞窮搞光!)而且帶着大批從未學過任何糊口技藝的遊手好閑的随從。
隻要主人一死,或者他們自己生病,這批人便立刻被趕出去。
主人甯養閑客,不養病号。
後嗣也往往無力象先人一樣維持偌大的門戶,至少一開始無力這樣做。
&ldquo&lsquo同時,這些人如不盡可能從事盜竊,就隻有盡可能挨餓。
的确,他們能怎樣辦?流浪的生活逐漸使他們的衣服破爛不堪,并且身體衰弱不堪,既然如此貧病交迫,任何紳士都不屑于去雇用他們,農民也對他們望而生畏。
農民深知,一個人習慣于舒适懶散,挂刀持盾,對周圍的人自吹自誇,擺出神氣十足的樣子,他就不會為了些微的報酬和粗淡的飯食,去拿起鐵鍬和鋤頭,老老實實地替貧苦老百姓幹活。
&rsquo &ldquo&lsquo可是這種人,&rsquo那個精通法律的家夥反駁說,&lsquo正是我們要盡力加以贊助的。
一旦我們需要作戰,我們軍隊的支柱正是要這種人來當,他們比做工的和種田的有更大的氣魄。
&rsquo &ldquo&lsquo當然啦,&rsquo我說,&lsquo你倒不如說,為了作戰,我們就必須鼓勵盜竊犯。
隻要你養這類的人,你決不能使盜竊犯絕迹。
而且,盜竊犯當兵,并非是最不活躍的;當兵的幹盜竊,也并非是最缺少勁頭的。
兩者竟是如此巧妙地互通。
可是,這個毛病在你們的國家雖然很猖獗,倒不是你們所獨有,而是幾乎一切國家所共有的。
&ldquo&lsquo法國患有另一種更嚴重的災難。
即使在和平時期(假如你可以稱它為和平時期),法國到處擠滿了雇傭兵,因為法國人和英國人想法一樣,認為養一批懶散的随從是好事。
這些自作聰明的人的想法是:若要社會安全,必須随時備有一支堅強可靠的守衛部隊,主要由老兵組成,因為他們不信任新兵。
這種看法使他們不得不經常尋找戰争的口實,專供士兵獲得臨陣的經驗,盲目殺人,惟恐,如同塞拉斯特①所作的妙論,&ldquo無論是心或手,不用就不靈。
&rdquo然而,法國吃了大虧才認識到,豢養這般野蠻畜牲是多麼危險,這點也從羅馬、迦太基、叙利亞②和别的許多國家的事例得到證明。
後面這些國家的常備軍,不但毀滅了他們國家的最高權力,而且連土地城市也毀滅了。
①塞拉斯特(Sallust,公元前86&mdash約34)&mdash&mdash古羅馬曆史家,引言見其所著《卡特林的陰謀政變》第16章。
&mdash&mdash中譯者 ②羅馬及迦太基用雇傭兵作戰,在古代西方史中是較突出的。
此處所說叙利亞,當系指公元前塞琉古(Seleucus)王國。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lsquo這種軍隊之無須乎維持,從這點可清楚地得到證明:即使從小就在行伍中認真訓練的法國士兵,也不敢誇口如果和你們征來的新兵作戰,可以經常得勝。
這點我無須多談,以免好象露骨地奉承你們。
無論如何,你們城市中長大的手藝人或是種田的鄉下佬,除掉體格不夠健壯與勇猛者外,除掉因家中吃用不夠而志氣受磨折者外,據信是全不害怕那些伺候紳士的懶散随從的。
因此,這些随從,一度身強力壯(因為紳士所要特意腐蝕的恰巧是經過精選的漢子),現在卻由于懶散而趨于衰弱,由于幹的缺乏男子氣概的活而變成軟綿綿的。
如果一旦通過鍛煉,做老實的工去養自己,幹結結實實的粗活,倒無須擔心挺不起腰杆作丈夫! &ldquo&lsquo不管怎樣,為了應付緊急戰争,養一大批這類擾亂治安的人,在我看來,不利于為社會造福。
你們不要戰争,就決不會有戰争,而你們所更應該重視的是和平,不是戰争。
但這并不是使盜竊成為不可避免的唯一情況。
還有另一種我認為是英國人的特殊情況。
&rsquo &ldquo&lsquo那是什麼情況?&rsquo紅衣主教問。
&ldquo&lsquo你們的羊,&rsquo我回答說,&lsquo一向是那麼馴服,那麼容易喂飽,據說現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以至于吃人,并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躏成廢墟。
全國各處,凡出産最精緻貴重的羊毛的,無不有貴族豪紳,以及天知道什麼聖人之流的一些主教,覺得祖傳地産上慣例的歲租年金不能滿足他們了。
他們過着閑适奢侈的生活,對國家絲毫無補,覺得不夠,還橫下一條心要對它造成嚴重的危害。
他們使所有的地耕種不成,把每寸土都圍起來做牧場,房屋和城鎮給毀掉了,隻留下教堂當作羊欄。
并且,好象他們浪費于鳥獸園囿上的英國土地還不夠多,這般家夥還把用于居住和耕種的每塊地都弄成一片荒蕪。
&ldquo&lsquo因此①,佃農從地上被攆走,為的是一種确是為害本國的貪食無餍者,可以用一條欄栅把成千上萬畝地圈上。
有些佃農則是在欺詐和暴力手段之下被剝奪了自己的所有,或是受盡冤屈損害而不得不賣掉本人的一切。
這些不幸的人在各種逼迫之下非離開家園不可&mdash&mdash男人、女人、丈夫、妻子、孤兒、寡婦、攜帶兒童的父母,以及生活資料少而人口衆多的全家,因為種田是需要許多人手的。
嗨,他們離開啦,離開他們所熟悉的唯一家鄉,卻找不到安身的去處。
他們的全部家當,如等到買主,本來值錢無多,既然他們被迫出走,于是就半文一錢地将其脫手。
①此處馬克思曾引用,參見《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04頁注221a.&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lsquo他們在浪流中花完這半文一錢之後,除去從事盜竊以緻受絞刑外(這是罪有應得,你會說),或是除去沿途讨飯為生外,還有什麼别的辦法?何況即使讨飯為生,他們也是被當做到處浪蕩不務正業的遊民抓進監獄,而其實他們非常想就業,卻找不到雇主。
他們是對種田素有專長的,可是找不到種田的活,由于已無供耕種的田。
一度需要多人耕作才産糧食的地,用于放牧,隻要一個牧人就夠。
&ldquo&lsquo這種情況使許多地區糧價劇增。
而生羊毛的價格又如此高漲,一向織毛呢的英國窮人買不起它,于是大批賦閑。
因為,牧場既然擴大了,曾有許多頭羊死于一場瘟疫,好象老天在羊身上降瘟,作為對貪婪的懲罰,其實在羊的主人的頭上降瘟才更公道些。
可是,不管羊的繁殖量多麼地提高,羊的價格絲毫未跌,因為,售戶不止一人,固然未便指為壟斷,但出售方式無疑地是寡頭操縱,所有的羊落到極少數人手中,這些是少數富有的人,他們不想賣,就不必賣,而他們得不到要求的價格,就不想實。
&ldquo&lsquo到了這時刻,其他全部牲畜也由于這個理由而同樣漲價,而且變本加厲,其原因是,農莊遭到破壞,農業趨于蕭條,無人從事飼養牲畜。
富人不象自己養小羊那樣養小牛。
他們從國外用廉價買進瘦弱的小牛,在牧場上喂肥後,用高價賣出。
照我看來,這種方式的全部危害還不曾被人感覺到。
直到現在,這些商販在把牲畜脫手的地方才大擡價格,可是,一旦他們在産地采購頻繁,超過該地飼養的速度,那麼,來源市場既然供應逐漸減少,結果一定遠遠供不應求。
&ldquo&lsquo這樣,由于少數人貪得無厭,對你們這個島國本來認為是帶來極大幸運的東西,現在是遭到毀滅了。
糧食騰貴的結果,家家盡量減少雇傭。
請問,這些被解雇的人,不去乞讨,或不去搶劫(有膽子的人更容易走的一條路),還有什麼辦法呢? &ldquo&lsquo而且,一面窮困不堪,而另一面又是奢侈無度。
不但貴族的仆從,還有手工人,甚至幾乎農民本身,實際上各種人一無例外,都是講究穿着,縱情吃喝。
諸如賭廳妓院,以及聲名狼藉不下于妓院的場所(象那些酒樓餐館),還有不正當的遊戲,什麼骰子、紙牌、雙陸、玩球、擲鐵圈等,這一切不是能使嗜好者很快把錢花光、走上搶劫之途嗎? &ldquo&lsquo戒絕這些害人的東西吧。
用法律規定,凡破壞農莊和鄉村者須親自加以恢複,或将其轉交給願意加以恢複并樂于從事建設的人。
對富有者囤積居奇的權利以及利用這項權利壟斷市場,須嚴加控制。
少養活些好吃懶做的人。
振興農業。
恢複織布,讓它成為光榮的職業,安插一大批有用的但閑着的人手,他們或是迄今被貧窮驅為盜竊犯,或是目前非流浪即幫閑,終究都會淪為盜竊犯。
毫無疑問,除非你們醫治這些弊病,光是誇口你們如何執法懲辦盜竊犯,那是無用的。
這樣的執法,表面好看,實則不公正,不收效。
你們讓青年人受不良的熏染,甚至從小就一天天堕落下去,待到他們成長後,犯下他們兒童時代起早就總是顯得要犯的罪惡,這時,當然啦,予以處分。
你們始而縱民為盜,繼而充當辦盜的人,你們幹的事不正是這樣嗎?&rsquo &ldquo我在發這個長議論時,那律師就忙于準備答複,并決定采用辯論家的慣常方式,即把已說過的話努力
&rdquo &ldquo親愛的莫爾,&rdquo他說,&ldquo你有兩方面的錯誤。
第一,就我而言;第二,就事情本身而言。
我并不如你所說的那麼有才能。
即使我那麼有才能,在打亂我的安靜生活的同時,我并無從為公衆謀福利。
首先,幾乎一切國王都樂于追求武功,我不懂武,也不願意懂武。
他們甯可不從事光榮的和平活動。
他們更關心的,是想方設法奪取新的王國,而不是治理好已獲得的王國。
&ldquo其次,朝廷大臣都的确人人聰明,無須别人進言代謀;或是自以為聰明,不屑于傾聽别人的意見。
可是,他們對國王的頭等寵臣的謬論,卻随聲附和,想列名門下,通過獻媚得到青眼相看。
本來,認為自己的見解最高明,是人情之常,如同烏鴉和猴子對自己的仔總是十分鐘愛。
&ldquo在這些妒忌别人的創見而重視自己的創見的人當中,如有人提出他所閱讀到的異時異地的事,聽者就顯得似乎在才智方面所負的盛名有全部破産之虞,似乎此後将隻會被看成是傻瓜,除非他們對别人的創見能夠吹毛求疵。
當一切企圖都告失敗的時候,他們便發表這樣的議論作為最後的對策:&lsquo這樣的事是我們的祖先所喜歡的,但求我們有我們的祖先那樣明智。
&rsquo然後,他們覺得這一妙論似乎結束了全部問題,就在自己位置上坐下&mdash&mdash當然意思是說,如果在任何一點上顯得比我們的祖先更明智,那會是危險的。
然而,不管我們的祖先有什麼好的見解,我們總是漠然不顧。
可是,如果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的祖先的行動方向不那麼明智,這個缺點就成為我們抓住的把柄,不肯放過。
這種傲慢、荒謬而頑固的偏見,我曾在别的國家屢見不鮮,有一次也在英國見過。
&rdquo &ldquo什麼,&rdquo我說,&ldquo你到過我的國家?&rdquo &ldquo是呀,&rdquo他回答說,&ldquo我在那兒住過幾個月,在英國西部人民起義反抗英王慘遭失敗①後不久;起義受到鎮壓,殺戮很重。
那時,我很感謝尊敬的約翰·莫頓②紅衣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又是當日英國大法官。
親愛的彼得(我是專對你說的,莫爾深知大主教,不須向我了解),這位大主教是值得尊敬的,因為他深謀遠慮,德高而又望重。
他是中等身材,絲毫不顯得年老。
他的儀容令人覺得可敬而不必生畏。
他的談吐沉着莊嚴,但聽起來愉快舒适。
對于谒見有所請求的人,他愛用粗率語言相待,加以考驗,但是完全出于一片好意,要觀察一下對方的膽識和鎮靜自若的程度。
坦然無懼的态度是他所賞識的,隻要不流于冒失;因為這近似他的性情,而且對于奉公職的人是相宜的,從而他才加以贊美。
他的談吐精練犀利,法律知識精深。
他的能力非常強,記憶非常好。
學問和閱曆使他的不凡天賦更善更美。
①指居住在康瓦爾(Cornwall)地區的人民于1497年起兵抗稅,後被英王亨利七世(Henry Ⅶ,1485&mdash1509年在位)鎮壓。
&mdash&mdash中譯者 ②約翰,莫頓(John Morton,1420&mdash1500)&mdash&mdash曾任紅衣主教及英王亨利七世的首相。
莫爾青年時當過莫頓家的侍從。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英王十分聽信他的意見。
我在英國時,他似乎是國家所倚仗的棟梁。
不出一般人所預料,他幾乎在很年輕時就從學校進入宮廷,一生處理重大政務,經過種種的世運浮沉,從而在許多驚風駭浪中獲得了一個政治家的遠見,這樣從親身經曆中來的遠見是不容易忘的。
&ldquo某日,我正和他共餐,有一個精通英國法律的未奉聖職的俗人在座。
這個人不知怎地找到一個機會咬文嚼字地談起英國當日對盜竊犯執法的嚴峻。
他們到處被執行死刑。
據他說,送上絞刑台的有時一次達二十人之多。
他又說,他感到更加驚奇的是,盡管漏網的人極少,為何不幸全國仍然盜竊犯橫行呢?當時我不揣冒昧,在紅衣主教席上毫不隐諱地發表了我的意見,我說: &ldquo&lsquo你無須驚奇,因為這樣處罰盜竊犯是越法的,對社會不利。
對于盜竊,這是過于嚴厲的處分,但又不能制止盜竊。
僅僅盜竊不是應處以死刑的重罪,而除盜竊外走投無路的人,随你想出什麼懲治的辦法,也還是要從事盜竊。
在這點上,你們英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地方一樣,很類似誤人子弟的教書匠,他們甯可鞭撻學生,而不去教育學生。
你們對一個盜竊犯頒布了可怕的嚴刑,其實更好的辦法是,給以謀生之道,使任何人不至于冒始而盜竊繼而被處死的危險。
&rsquo &ldquo&lsquo對這種情況,&rsquo這人說,&lsquo我們已采取了充分的措施。
我們有手藝。
我們有農活。
隻要一個人不甘心為非作歹,他就可以做這些工作謀生。
&rsquo &ldquo&lsquo不,&rsquo就反駁說,&lsquo你不會這樣輕易擺脫得了。
我們且不提在對外和對内戰争中變成殘廢回到家園的人,例如最近英國人和康瓦爾人①作戰以及不久前對法國作戰,都有這種情況。
這些英國人為他們的國和王效勞,竟弄得四肢不全。
他們由于殘廢而無從幹自己的行當,由于年紀不小又不能學新行當。
我們且不考慮這些人,因為戰争總是偶爾才有。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每天都有的情況。
①康瓦爾人(Cornishmen),見本書第17頁注。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lsquo首先,有大批貴族,這些人象雄蜂一樣,一事不做,靠别人的勞動養活自己,例如,靠在自己田莊上做活的佃農,盡力剝削這些佃農,以增加收入,(他們唯獨在這點上锱铢必較,否則他們總是揮金如土,把自己搞窮搞光!)而且帶着大批從未學過任何糊口技藝的遊手好閑的随從。
隻要主人一死,或者他們自己生病,這批人便立刻被趕出去。
主人甯養閑客,不養病号。
後嗣也往往無力象先人一樣維持偌大的門戶,至少一開始無力這樣做。
&ldquo&lsquo同時,這些人如不盡可能從事盜竊,就隻有盡可能挨餓。
的确,他們能怎樣辦?流浪的生活逐漸使他們的衣服破爛不堪,并且身體衰弱不堪,既然如此貧病交迫,任何紳士都不屑于去雇用他們,農民也對他們望而生畏。
農民深知,一個人習慣于舒适懶散,挂刀持盾,對周圍的人自吹自誇,擺出神氣十足的樣子,他就不會為了些微的報酬和粗淡的飯食,去拿起鐵鍬和鋤頭,老老實實地替貧苦老百姓幹活。
&rsquo &ldquo&lsquo可是這種人,&rsquo那個精通法律的家夥反駁說,&lsquo正是我們要盡力加以贊助的。
一旦我們需要作戰,我們軍隊的支柱正是要這種人來當,他們比做工的和種田的有更大的氣魄。
&rsquo &ldquo&lsquo當然啦,&rsquo我說,&lsquo你倒不如說,為了作戰,我們就必須鼓勵盜竊犯。
隻要你養這類的人,你決不能使盜竊犯絕迹。
而且,盜竊犯當兵,并非是最不活躍的;當兵的幹盜竊,也并非是最缺少勁頭的。
兩者竟是如此巧妙地互通。
可是,這個毛病在你們的國家雖然很猖獗,倒不是你們所獨有,而是幾乎一切國家所共有的。
&ldquo&lsquo法國患有另一種更嚴重的災難。
即使在和平時期(假如你可以稱它為和平時期),法國到處擠滿了雇傭兵,因為法國人和英國人想法一樣,認為養一批懶散的随從是好事。
這些自作聰明的人的想法是:若要社會安全,必須随時備有一支堅強可靠的守衛部隊,主要由老兵組成,因為他們不信任新兵。
這種看法使他們不得不經常尋找戰争的口實,專供士兵獲得臨陣的經驗,盲目殺人,惟恐,如同塞拉斯特①所作的妙論,&ldquo無論是心或手,不用就不靈。
&rdquo然而,法國吃了大虧才認識到,豢養這般野蠻畜牲是多麼危險,這點也從羅馬、迦太基、叙利亞②和别的許多國家的事例得到證明。
後面這些國家的常備軍,不但毀滅了他們國家的最高權力,而且連土地城市也毀滅了。
①塞拉斯特(Sallust,公元前86&mdash約34)&mdash&mdash古羅馬曆史家,引言見其所著《卡特林的陰謀政變》第16章。
&mdash&mdash中譯者 ②羅馬及迦太基用雇傭兵作戰,在古代西方史中是較突出的。
此處所說叙利亞,當系指公元前塞琉古(Seleucus)王國。
&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lsquo這種軍隊之無須乎維持,從這點可清楚地得到證明:即使從小就在行伍中認真訓練的法國士兵,也不敢誇口如果和你們征來的新兵作戰,可以經常得勝。
這點我無須多談,以免好象露骨地奉承你們。
無論如何,你們城市中長大的手藝人或是種田的鄉下佬,除掉體格不夠健壯與勇猛者外,除掉因家中吃用不夠而志氣受磨折者外,據信是全不害怕那些伺候紳士的懶散随從的。
因此,這些随從,一度身強力壯(因為紳士所要特意腐蝕的恰巧是經過精選的漢子),現在卻由于懶散而趨于衰弱,由于幹的缺乏男子氣概的活而變成軟綿綿的。
如果一旦通過鍛煉,做老實的工去養自己,幹結結實實的粗活,倒無須擔心挺不起腰杆作丈夫! &ldquo&lsquo不管怎樣,為了應付緊急戰争,養一大批這類擾亂治安的人,在我看來,不利于為社會造福。
你們不要戰争,就決不會有戰争,而你們所更應該重視的是和平,不是戰争。
但這并不是使盜竊成為不可避免的唯一情況。
還有另一種我認為是英國人的特殊情況。
&rsquo &ldquo&lsquo那是什麼情況?&rsquo紅衣主教問。
&ldquo&lsquo你們的羊,&rsquo我回答說,&lsquo一向是那麼馴服,那麼容易喂飽,據說現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以至于吃人,并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躏成廢墟。
全國各處,凡出産最精緻貴重的羊毛的,無不有貴族豪紳,以及天知道什麼聖人之流的一些主教,覺得祖傳地産上慣例的歲租年金不能滿足他們了。
他們過着閑适奢侈的生活,對國家絲毫無補,覺得不夠,還橫下一條心要對它造成嚴重的危害。
他們使所有的地耕種不成,把每寸土都圍起來做牧場,房屋和城鎮給毀掉了,隻留下教堂當作羊欄。
并且,好象他們浪費于鳥獸園囿上的英國土地還不夠多,這般家夥還把用于居住和耕種的每塊地都弄成一片荒蕪。
&ldquo&lsquo因此①,佃農從地上被攆走,為的是一種确是為害本國的貪食無餍者,可以用一條欄栅把成千上萬畝地圈上。
有些佃農則是在欺詐和暴力手段之下被剝奪了自己的所有,或是受盡冤屈損害而不得不賣掉本人的一切。
這些不幸的人在各種逼迫之下非離開家園不可&mdash&mdash男人、女人、丈夫、妻子、孤兒、寡婦、攜帶兒童的父母,以及生活資料少而人口衆多的全家,因為種田是需要許多人手的。
嗨,他們離開啦,離開他們所熟悉的唯一家鄉,卻找不到安身的去處。
他們的全部家當,如等到買主,本來值錢無多,既然他們被迫出走,于是就半文一錢地将其脫手。
①此處馬克思曾引用,參見《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04頁注221a.&mdash&mdash中譯者 &ldquo&lsquo他們在浪流中花完這半文一錢之後,除去從事盜竊以緻受絞刑外(這是罪有應得,你會說),或是除去沿途讨飯為生外,還有什麼别的辦法?何況即使讨飯為生,他們也是被當做到處浪蕩不務正業的遊民抓進監獄,而其實他們非常想就業,卻找不到雇主。
他們是對種田素有專長的,可是找不到種田的活,由于已無供耕種的田。
一度需要多人耕作才産糧食的地,用于放牧,隻要一個牧人就夠。
&ldquo&lsquo這種情況使許多地區糧價劇增。
而生羊毛的價格又如此高漲,一向織毛呢的英國窮人買不起它,于是大批賦閑。
因為,牧場既然擴大了,曾有許多頭羊死于一場瘟疫,好象老天在羊身上降瘟,作為對貪婪的懲罰,其實在羊的主人的頭上降瘟才更公道些。
可是,不管羊的繁殖量多麼地提高,羊的價格絲毫未跌,因為,售戶不止一人,固然未便指為壟斷,但出售方式無疑地是寡頭操縱,所有的羊落到極少數人手中,這些是少數富有的人,他們不想賣,就不必賣,而他們得不到要求的價格,就不想實。
&ldquo&lsquo到了這時刻,其他全部牲畜也由于這個理由而同樣漲價,而且變本加厲,其原因是,農莊遭到破壞,農業趨于蕭條,無人從事飼養牲畜。
富人不象自己養小羊那樣養小牛。
他們從國外用廉價買進瘦弱的小牛,在牧場上喂肥後,用高價賣出。
照我看來,這種方式的全部危害還不曾被人感覺到。
直到現在,這些商販在把牲畜脫手的地方才大擡價格,可是,一旦他們在産地采購頻繁,超過該地飼養的速度,那麼,來源市場既然供應逐漸減少,結果一定遠遠供不應求。
&ldquo&lsquo這樣,由于少數人貪得無厭,對你們這個島國本來認為是帶來極大幸運的東西,現在是遭到毀滅了。
糧食騰貴的結果,家家盡量減少雇傭。
請問,這些被解雇的人,不去乞讨,或不去搶劫(有膽子的人更容易走的一條路),還有什麼辦法呢? &ldquo&lsquo而且,一面窮困不堪,而另一面又是奢侈無度。
不但貴族的仆從,還有手工人,甚至幾乎農民本身,實際上各種人一無例外,都是講究穿着,縱情吃喝。
諸如賭廳妓院,以及聲名狼藉不下于妓院的場所(象那些酒樓餐館),還有不正當的遊戲,什麼骰子、紙牌、雙陸、玩球、擲鐵圈等,這一切不是能使嗜好者很快把錢花光、走上搶劫之途嗎? &ldquo&lsquo戒絕這些害人的東西吧。
用法律規定,凡破壞農莊和鄉村者須親自加以恢複,或将其轉交給願意加以恢複并樂于從事建設的人。
對富有者囤積居奇的權利以及利用這項權利壟斷市場,須嚴加控制。
少養活些好吃懶做的人。
振興農業。
恢複織布,讓它成為光榮的職業,安插一大批有用的但閑着的人手,他們或是迄今被貧窮驅為盜竊犯,或是目前非流浪即幫閑,終究都會淪為盜竊犯。
毫無疑問,除非你們醫治這些弊病,光是誇口你們如何執法懲辦盜竊犯,那是無用的。
這樣的執法,表面好看,實則不公正,不收效。
你們讓青年人受不良的熏染,甚至從小就一天天堕落下去,待到他們成長後,犯下他們兒童時代起早就總是顯得要犯的罪惡,這時,當然啦,予以處分。
你們始而縱民為盜,繼而充當辦盜的人,你們幹的事不正是這樣嗎?&rsquo &ldquo我在發這個長議論時,那律師就忙于準備答複,并決定采用辯論家的慣常方式,即把已說過的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