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關燈
小
中
大
很富裕的生活,正是莫爾所企求的。
富與懶惰有無必然的聯系呢?莫爾認為沒有必然的聯系。
烏托邦這個國家是很富的了,甚至黃金賤如糞土,然而人民卻在辛勤地勞動,盡管由于物資充足,每天隻須工作六小時。
他們把業餘的時間用于學習,用于正當文娛,并不遊手好閑。
在莫爾的理想社會中,既有勞動的任務以創造集體财富,又有學習任務以提高知識及技術水平。
這些就是列甯所稱許的&ldquo偉大的老空想家們提出來的&rdquo①思想,是難能可貴的。
柏拉圖不能預見到一個富裕的公有制社會,反而認為富必然帶來懶。
他把公有制局限于社會上的一個等級。
而莫爾則要推行一個公有制的社會,一個公有制的國家。
莫爾的基本論點是:财産私有為社會上萬惡之源。
這個論點的深刻性遠不是柏拉圖所能理解的。
①列甯:《民粹主義空想計劃的典型》,見《列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13頁。
&mdash&mdash譯者 然而莫爾畢竟是他的時代的産兒,他的觀點帶有極大的時代局限性。
《烏托邦》在1516年寫成并出版。
當時,自然科學尚未從神學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生産技術從十字軍東征以來雖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基本上還處于中世紀手工業時期。
《烏托邦》作者雖能設想一個産品豐富到用之不竭、人人都可以按需分配的理想社會,但卻不能想象生産力能夠迅速增長。
莫爾所津津樂道的,是以家庭為基本經濟單位的手工業生産。
烏托邦能輸出的基本上隻是些原料,如羊毛、亞麻、木材、染劑、生皮、黃蠟、油脂,以及蜂蜜、谷物、牲口之類。
烏托邦人穿的衣服樸素簡單,在其他生活方面也崇尚儉樸。
總之,烏托邦大體上還保存自然經濟的特點,其生産力的發展水平相當于十六世紀初英國的水平。
莫爾看不出生産力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莫爾的未來理想社會既是建築在手工業家庭作坊上面,當然就不可能實現以豐富的物質财富為基礎的公有制社會。
他的那些設想恰恰是他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反映。
烏托邦人民生活中需要解決重勞動和肮髒勞動的問題。
據莫爾說,這些由奴隸去幹。
烏托邦的奴隸為數是不少的,起碼每一農戶就配有兩名奴隸。
因而讀者不免得出這樣的印象,這個理想的社會居然有不齒于一般公民的賤民。
這顯然不平等,和理想的社會不名實相符。
莫爾可以說,奴隸當中一部分是罪犯。
這個答複還是難令人滿意的。
可以看出,莫爾的思想中還保有奴隸社會中奴隸主思想的殘餘。
在莫爾生活的時代,資本主義還處于萌芽狀态,資産者和無産者的矛盾開始産生。
雖然莫爾對廣大勞苦群衆深感同情,促使他寫成《烏托邦》一書,但他看不到勞苦群衆有改變社會制度的力量,更不能設想無産者有朝一日作為一個階級将是革命的主力并是一切革命力量的領導階級。
因此,莫爾沒有、也不可能清楚地交代烏托邦的公有制是怎樣産生的,是在什麼條件下形成的。
至少讀者獲得的印象是,在烏托邦,人們發現這個制度優越,通過實行各種規劃,特别是通過實行生産勞動及産品按需分配的措施,人們就自然而然地和平地進入共産主義社會。
這個已有一千七百六十年之久的國家,據說曆史文獻很完善,然而莫爾隻字不曾提及人民和統治者有過什麼樣的矛盾,進行過什麼樣的鬥争。
相反,他把那個開國君主描寫得很賢明,很有能力,幾乎達到神化他的地步。
那麼,烏托邦所以能夠享受幸福的生活,公有制所以能夠維持而不遭到破壞,是否和曆代統治者施政得宜有關呢?類似的問題從《烏托邦》一書中是找不到答複的。
因而,他的烏托邦缺乏科學根據,隻能是一種&ldquo空想&rdquo。
由此可見,莫爾隻是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
然而衆所公認,他是西歐第一個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
我們舉出他的一些具有進步意義的見解,這些見解是他自己的。
我們也指明他的主要局限性,這種局限性是屬于他那個時代和他所屬的階級的。
戴镏齡 1981年1月
富與懶惰有無必然的聯系呢?莫爾認為沒有必然的聯系。
烏托邦這個國家是很富的了,甚至黃金賤如糞土,然而人民卻在辛勤地勞動,盡管由于物資充足,每天隻須工作六小時。
他們把業餘的時間用于學習,用于正當文娛,并不遊手好閑。
在莫爾的理想社會中,既有勞動的任務以創造集體财富,又有學習任務以提高知識及技術水平。
這些就是列甯所稱許的&ldquo偉大的老空想家們提出來的&rdquo①思想,是難能可貴的。
柏拉圖不能預見到一個富裕的公有制社會,反而認為富必然帶來懶。
他把公有制局限于社會上的一個等級。
而莫爾則要推行一個公有制的社會,一個公有制的國家。
莫爾的基本論點是:财産私有為社會上萬惡之源。
這個論點的深刻性遠不是柏拉圖所能理解的。
①列甯:《民粹主義空想計劃的典型》,見《列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13頁。
&mdash&mdash譯者 然而莫爾畢竟是他的時代的産兒,他的觀點帶有極大的時代局限性。
《烏托邦》在1516年寫成并出版。
當時,自然科學尚未從神學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生産技術從十字軍東征以來雖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基本上還處于中世紀手工業時期。
《烏托邦》作者雖能設想一個産品豐富到用之不竭、人人都可以按需分配的理想社會,但卻不能想象生産力能夠迅速增長。
莫爾所津津樂道的,是以家庭為基本經濟單位的手工業生産。
烏托邦能輸出的基本上隻是些原料,如羊毛、亞麻、木材、染劑、生皮、黃蠟、油脂,以及蜂蜜、谷物、牲口之類。
烏托邦人穿的衣服樸素簡單,在其他生活方面也崇尚儉樸。
總之,烏托邦大體上還保存自然經濟的特點,其生産力的發展水平相當于十六世紀初英國的水平。
莫爾看不出生産力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莫爾的未來理想社會既是建築在手工業家庭作坊上面,當然就不可能實現以豐富的物質财富為基礎的公有制社會。
他的那些設想恰恰是他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反映。
烏托邦人民生活中需要解決重勞動和肮髒勞動的問題。
據莫爾說,這些由奴隸去幹。
烏托邦的奴隸為數是不少的,起碼每一農戶就配有兩名奴隸。
因而讀者不免得出這樣的印象,這個理想的社會居然有不齒于一般公民的賤民。
這顯然不平等,和理想的社會不名實相符。
莫爾可以說,奴隸當中一部分是罪犯。
這個答複還是難令人滿意的。
可以看出,莫爾的思想中還保有奴隸社會中奴隸主思想的殘餘。
在莫爾生活的時代,資本主義還處于萌芽狀态,資産者和無産者的矛盾開始産生。
雖然莫爾對廣大勞苦群衆深感同情,促使他寫成《烏托邦》一書,但他看不到勞苦群衆有改變社會制度的力量,更不能設想無産者有朝一日作為一個階級将是革命的主力并是一切革命力量的領導階級。
因此,莫爾沒有、也不可能清楚地交代烏托邦的公有制是怎樣産生的,是在什麼條件下形成的。
至少讀者獲得的印象是,在烏托邦,人們發現這個制度優越,通過實行各種規劃,特别是通過實行生産勞動及産品按需分配的措施,人們就自然而然地和平地進入共産主義社會。
這個已有一千七百六十年之久的國家,據說曆史文獻很完善,然而莫爾隻字不曾提及人民和統治者有過什麼樣的矛盾,進行過什麼樣的鬥争。
相反,他把那個開國君主描寫得很賢明,很有能力,幾乎達到神化他的地步。
那麼,烏托邦所以能夠享受幸福的生活,公有制所以能夠維持而不遭到破壞,是否和曆代統治者施政得宜有關呢?類似的問題從《烏托邦》一書中是找不到答複的。
因而,他的烏托邦缺乏科學根據,隻能是一種&ldquo空想&rdquo。
由此可見,莫爾隻是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
然而衆所公認,他是西歐第一個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
我們舉出他的一些具有進步意義的見解,這些見解是他自己的。
我們也指明他的主要局限性,這種局限性是屬于他那個時代和他所屬的階級的。
戴镏齡 198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