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關燈
,莫爾從一位航海家口裡叙出一個烏托邦來,的确真假難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

     原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談到一個不合理的社會,熟悉英國這個時期曆史的人一望而知,這指的是莫爾置身其中的英國社會。

    這一部分抨擊了英國政治和社會的種種黑暗。

    然而作者點染巧妙,隐約其詞,運用虛實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強固執的英王也無從問罪作者。

    第二部分描繪烏托邦這個理想國,它同第一部分的内容形成鮮明的對照。

    作者關于未來的完美社會的全部設想都包含在這一部分。

    以下拟就六個方面分别來談談: 一 财産公有 财産公有是烏托邦的最大特點,也是莫爾社會主義思想中最可貴的要素。

    莫爾斷言私有制是萬惡的根源,私有制存在,就不可能根除貪婪、争訟、掠奪、戰争及一切社會不安的因素。

    在這種制度下,總是兇狠狡黠的人占便宜,取得最多的财富,他們是人口中的少數。

    至于占多數的質樸真誠的勞動人民,對社會作出很大的貢獻,卻窮困潦倒,生活無着。

    世界再沒有比這更不公平的事了。

    在烏托邦,全部社會财富是大家所公有的。

    不管什麼産品,用的還是吃的,都彙聚到每座城市的幾個指定的市場。

    家家戶戶到市場領取全部所需要的東西,不付錢,不付任何代價,也不受數量限制,但是從來無人多領,因為烏托邦物資充裕,取之不盡,如果在自己家中積存物資,真是多此一舉。

    總之,烏托邦實行财産公有,按需分配,其前提是物資非常充足,産品非常豐富。

    莫爾着重地提出這一點,這是其有遠見之處。

     不但一個城市的分配如此,而且城鄉之間,各個城市之間,無不平均分享物資,互通有無,不需補償。

    整個烏托邦就是一個共産主義大家庭。

     二 生産勞動 讀者不禁要問,烏托邦不計其數的産品究竟從何而來的呢?回答是,這與烏托邦所嚴格執行的生産勞動制度分不開。

     莫爾不曾用過生産勞動這個名稱,但我們發現,烏托邦所有的勞動都是用于增進國家财富,提高社會福利,有益于全體人民衣食住行各種生活狀況的改進,所以這種勞動是生産性的。

    淫巧的工藝,徒供奢侈享受而無益于國計民生的物品,都在一概禁絕之列,不許把勞動花在這上面。

     在烏托邦,除極少數人以外,人人都須參加這種有益的勞動。

    首先是農業勞動。

    但除此之外,每人還須學一項專門手藝;學好一門之後,願意學兩門的聽其自便。

    他們學紡織,學冶煉,學做木工或泥水匠,這些都是與改善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行業。

     烏托邦沒有貴族、地主等這些隻圖享受的寄生蟲,沒有二流子,沒有乞讨為生的人。

    烏托邦人雖然每天隻是白天勞動六小時,産品卻十分豐富。

     三 務農為本 烏托邦人牢牢地樹立了務農為本的觀念,特别重視農業勞動。

    無論男女,從小就在學校接受農業教育,并到田地上實踐。

    城市中每個公民都須在農村住兩年,以種田為業。

    凡樂于務農的可以申請在農村多住幾年。

    城市公民如到本城郊區觀光,必須參加當地的農業勞動才能得到食物供應。

    這一切說明農業是很受尊敬的一種勞動。

     他們種田,重視利用畜力,并備有各種農具。

    他們非常珍惜每人分到的谷物,谷物隻充食用,不得造酒。

    造酒的原料限于果類,如葡萄或梨子。

     關于每個城市及郊區的用糧,他們事先有正确的估計,然而他們對于生産谷物及飼養牲畜,總是從寬打算,甯可使其有餘,用以接濟鄰近的地區,但決不允許浪費。

     四 城市規劃 烏托邦的城市規劃也頗值得注意。

    首先,城市人口有嚴格限制,不得過分集中。

    除郊區外,每座城市隻規定六千個住戶,每戶的成年人,少則十名,最多十六名。

    如超過限額,則将多餘人口移居到人口稀少的城市。

    如整個烏托邦人口過多,則向國外鄰近地區移民,開荒懇地,從事生産。

    人口密度問題在烏托邦已受到一定的重視。

     每座城市劃為均等的四個部分,各有市場(貨物總棧與食品供應站)、醫院與公共食堂(烏托邦人習慣于在這種食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