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關燈
托馬斯·莫爾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英國傑出的人文主義者,1478年生,由于據說在宗教問題上違抗英王亨利八世,被判處死刑而不得不泰然自若地走上斷頭台,時在1535年。

     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大都思想比較先進,反對中世紀的禁欲觀念和神權主義,堅持以人為本位,相信人的力量,力求滿足人的情感和興趣。

    莫爾當然也具有上述的特征。

    但是由于多數人文主義者畢竟主要地是新興資産階級的代表,他們不可能在利益上和人民大衆取得更大程度的一緻。

    莫爾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實意義,恰在于其能高度關心人民大衆的生活。

    他在《烏托邦》這部不朽的著作中,為當日英國廣大勞苦群衆所遭受的水深火熱的痛苦,慷慨陳詞,大聲疾呼。

    不僅如此,他還指出造成這種痛苦的根源,并提出具體的辦法和措施,要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他認為是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社會問題。

    在這一點上,他表現出豐富的才華,巨大的熱情,過人的膽略,并闡述了精辟的見解。

     莫爾在大學讀書時代,已經對希臘拉丁古典文學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詣,頭角峥嵘,受到一些前輩學者的器重。

    以後他又和歐洲大陸上著名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莫斯(Desiderious Erasmus〔約1466&mdash1536〕)成為莫逆之交,反複商量問題,切磋學問。

    書本上的東西以及師友的交往,都對他心智的成長有極大的幫助。

    而更重要的是,他後來成為一個經曆豐富、見聞廣博、又頗為留心新事物的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

    他是英國人,供職本國政府,對于自己同胞在都铎王朝專制統治下所受的苦難,觀察直接,了解特别深刻。

    例如英王對内百般聚斂,巧取豪奪,用刑嚴酷,殺人如麻;對外好戰尚武,不講信義,妄圖稱霸于一時。

    他的一些寵臣,不但不犯顔力谏,反去阿谀奉承,逢君之惡。

    莫爾最關心而且急于想糾正的,是大批農民被暴力從自己耕地上攆走及因此而引起的一系列嚴重後果。

    貴族豪紳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變做牧場,用來養羊,提供紡織毛呢需要的羊毛。

    這就是所謂圈地運動。

    成千上萬的農民被迫離開累世居住的家園,無法就業,到處流浪,以緻或是餓死溝壑,或是流為盜匪。

    在英王政府的血腥統治下,流浪有罪,讨飯有罪,盜竊當然更有罪,總之,刑律苛煩,百姓動辄得咎,性命不保。

    在都铎王朝卵翼下的英國大貴族、大商人,為了喂肥自己,不惜和反動政府狼狽為奸,剝削鎮壓勞動群衆。

    莫爾在《烏托邦》中關于他那個時代&mdash&mdash資本原始積累的初期所謂&ldquo羊吃人&rdquo的情況的描繪非常逼真,令讀者為之感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部分地加以引用。

     莫爾對時政的不滿與批評,達到異常坦率的地步。

    可是由于他所面對的亨利八世,是一個剛愎殘忍的暴君,他覺得如果用隐蔽假托的方式陳述自己的觀點,可能會有好的效果。

    這種方式頗類似我國古代詩人的主文谲谏,可惜仍然不曾取得應有的效果,隻是使他的書留傳後世,作為文學傑作,尤其是作為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的一部偉大的文獻;這也是作者幾百年來享有盛名的主要原因。

     莫爾在1516年寫成《烏托邦》,采取了非常嚴肅的态度,使用的是當時學術界通行的拉丁語,但是書中人名、地名以及其他專名,都是杜撰。

    &ldquo烏托邦&rdquo(Utopia)這個詞本身就是據古希臘語虛造出來的,六個字母中有四個元音,讀起來很響,指的卻是&ldquo無何有之鄉&rdquo,不存在于客觀世界。

     很明顯,莫爾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人,他寫作的動機是積極的,是渴望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的。

    然而烏托邦社會主義卻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同義詞,烏托邦在後代被人們和空想等同起來。

    這也許非莫爾始料所及。

     他的時代是地理發現的大時代。

    新的航路,新的陸地,新的人民,一齊湧現出來,使歐洲人眼界頓開,打破了成見,解放了思想。

    在這樣的氣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