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中國長城的時候
關燈
小
中
大
開家鄉,離開這條河這些橋,離開父母,離開啼哭的妻子和急待教誨的孩子,前往遙遠的城市求學,我們為何還要想着北方的長城?為什麼?去問問領導集團。
他們了解我們。
總在考慮憂心的大事的領導集團知道我們的事,清楚我們這小小的手藝,他們知道我們全坐在低矮的棚屋裡,傍晚父親當着家人做的祈禱他們或許滿意,或許不滿意。
如果允許我這樣想領導集團的話,那我就得說,按照我的觀點,這個領導集團早就存在,但卻不碰頭,大概是受淩晨一個美夢的刺激,朝臣們急急忙忙召開了一次會議,急急忙忙作出決定,到晚上就叫人擊鼓将百姓從床上召集起來解釋種種決定,盡管那無非就是為了辦一次祭神燈會,那神昨天曾向這些先生顯示過吉兆,可到第二天街燈剛剛熄滅,他們就在一個昏暗的角落裡被痛打了一頓。
其實這個領導集團可能一直存在着,修築長城的決定也一樣。
無辜的皇上以為是他下诏修築的長城。
我們修過長城的人知道不是那麼回事,我們沉默着。
從修築長城一直到今天,我幾乎一直單攻比較世界史——有些問題隻有這種方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觸到它們的神經——我在研究中發現,我們中國人對某些民衆和國家的機構無比清楚,而對其它機構又無比模糊。
探尋這些原因,尤其是探尋後一現象曾一直吸引着我,如今也一直吸引着我,而這些問題就涉及到長城的修築。
至少皇室就屬于我們最不清楚的機構之一。
當然在北京,或者說在宮庭侍臣中,對它還清楚一點,雖然這種清楚虛假大于真實。
就連高等學府的國家法教師和曆史教師也裝作對這些事了如指掌,裝作能将了解的情況介紹給大學生。
學校的等級越低,對自己的知識當然就越不疑心,而淺薄的教育則圍着少數幾個數百年一成不變的定理掀起撲天蓋地的巨浪,它們雖然不失為永恒的真理,但在這種雲天霧海中恐怕永遠也分辨不出來。
不過根據我的看法,關于皇室的問題該去問問百姓,因為百姓是皇室最終的支柱。
當然在這裡我又是隻能說說我的故鄉。
除了各位農神以及全年對他們豐富多彩、非常出色的祭祀活動,我們腦子裡裝的隻有皇上,但不是當朝皇上。
其實,如果我們了解當朝皇上,或是知道他某些具體的情況,我們腦子裡就會裝着他。
當然我們總想得知這方面的什麼事,這是我們僅有的好奇心,然而說起來是那麼離奇,要了解到什麼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遊曆衆多的朝聖者那裡了解不到,從遠遠近近的村子裡了解不到,在不僅在我們的小河裡行過船、而且闖過大江大河的船夫那裡也了解不到。
雖然聽到的很多,但從中什麼也推斷不出。
我們國家如此遼闊,哪個童話也出不了它的國境,上天也才剛剛罩住了它……北京僅僅是一個點兒,而皇宮僅僅是一個小點兒。
然而皇帝卻反而大得充滿這世界的每一層。
可當今皇上和我們一樣也是人,他像我們一樣也要躺在一張床上,那床雖然量時綽綽有餘,但可能還是又短又窄。
和我們一樣,他有時也伸伸胳膊展展腿,十分困倦時就用他那細嫩的嘴打打呵欠。
可這些我們怎麼會知道,在幾千裡之外的南方,我們幾乎處在西藏高原的邊緣。
另外,就算每個消息都能傳到我們這裡,那也到得極晚極晚,早就過時了。
皇上周圍簇擁着大批顯赫卻難以看透的朝臣——臣仆和朋友的衣服裡面是惡毒和敵意,他們是帝制的平衡體,他們總想用毒箭把皇帝射下稱盤。
帝制是不朽的,但各個皇帝卻會跌倒垮台,即使整個王朝最終也會倒在地上,咕噜一聲便斷了氣。
關于這些争鬥和苦楚百姓永遠不會知道,他們就像遲到的外地人,站在人頭攢動的小巷的巷尾,靜靜地吃着帶來的幹糧,而前面遠處的集市廣場中央,正在行刑處決他們的主人。
有那麼一個傳說,它清楚地反映出了這種關系。
皇上,故事就是這麼講的,給你,給你個人,給你這可憐的臣仆,給你這在皇上的聖光前逃之夭夭的影子,皇帝臨終前躺在床上偏偏給你下了一道诏。
他讓傳诏人跪在床邊,對着他的耳朵低聲下了诏。
他非常重視這道诏,所以又讓傳诏人對着他的耳朵重複了一遍。
他點了點頭表示重複的诏毫無差錯。
當着所有目睹皇上駕崩的人——一切障礙均被摧毀,在高大寬闊的露天台階上,站着一圈圈帝國的大人物——當着這所有人的面,皇上把傳诏人打發走了。
傳诏人馬上動身。
他身強體壯,不知疲倦,一會兒伸出這隻胳膊,一會兒伸出那隻胳膊,在人群中奮力給自己開路。
遇到抵抗時,他就指指胸前,那裡有太陽的标記,因而他比任何人都更容易往前走。
可擁在一起的人是那麼多,他們的住地一眼望不到頭。
如果面前展現出一片空曠的原野,那他就會疾步如飛,你大概很快就會聽到他的拳頭擂你的門。
但實際上卻并非如此,他的汗水會付諸東流。
他依舊還在内宮的房間内拼命擠着,他将永遠也擠不出來。
即使他能擠出來,那也沒用,他還得奮力擠下台階。
即使擠下台階,也還沒用,還須穿過好幾處院落,穿過院落之後又是一座圈起來的宮殿,又是台階和院落,又是一座宮殿,如此下去得要幾千年。
當他終于沖出最外面那道宮門時——然而這種事永遠永遠也不會發生,京城才出現在他面前,這世界的中心處處塞滿了高處落下的沉積物。
誰也别想從
他們了解我們。
總在考慮憂心的大事的領導集團知道我們的事,清楚我們這小小的手藝,他們知道我們全坐在低矮的棚屋裡,傍晚父親當着家人做的祈禱他們或許滿意,或許不滿意。
如果允許我這樣想領導集團的話,那我就得說,按照我的觀點,這個領導集團早就存在,但卻不碰頭,大概是受淩晨一個美夢的刺激,朝臣們急急忙忙召開了一次會議,急急忙忙作出決定,到晚上就叫人擊鼓将百姓從床上召集起來解釋種種決定,盡管那無非就是為了辦一次祭神燈會,那神昨天曾向這些先生顯示過吉兆,可到第二天街燈剛剛熄滅,他們就在一個昏暗的角落裡被痛打了一頓。
其實這個領導集團可能一直存在着,修築長城的決定也一樣。
無辜的皇上以為是他下诏修築的長城。
我們修過長城的人知道不是那麼回事,我們沉默着。
從修築長城一直到今天,我幾乎一直單攻比較世界史——有些問題隻有這種方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觸到它們的神經——我在研究中發現,我們中國人對某些民衆和國家的機構無比清楚,而對其它機構又無比模糊。
探尋這些原因,尤其是探尋後一現象曾一直吸引着我,如今也一直吸引着我,而這些問題就涉及到長城的修築。
至少皇室就屬于我們最不清楚的機構之一。
當然在北京,或者說在宮庭侍臣中,對它還清楚一點,雖然這種清楚虛假大于真實。
就連高等學府的國家法教師和曆史教師也裝作對這些事了如指掌,裝作能将了解的情況介紹給大學生。
學校的等級越低,對自己的知識當然就越不疑心,而淺薄的教育則圍着少數幾個數百年一成不變的定理掀起撲天蓋地的巨浪,它們雖然不失為永恒的真理,但在這種雲天霧海中恐怕永遠也分辨不出來。
不過根據我的看法,關于皇室的問題該去問問百姓,因為百姓是皇室最終的支柱。
當然在這裡我又是隻能說說我的故鄉。
除了各位農神以及全年對他們豐富多彩、非常出色的祭祀活動,我們腦子裡裝的隻有皇上,但不是當朝皇上。
其實,如果我們了解當朝皇上,或是知道他某些具體的情況,我們腦子裡就會裝着他。
當然我們總想得知這方面的什麼事,這是我們僅有的好奇心,然而說起來是那麼離奇,要了解到什麼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遊曆衆多的朝聖者那裡了解不到,從遠遠近近的村子裡了解不到,在不僅在我們的小河裡行過船、而且闖過大江大河的船夫那裡也了解不到。
雖然聽到的很多,但從中什麼也推斷不出。
我們國家如此遼闊,哪個童話也出不了它的國境,上天也才剛剛罩住了它……北京僅僅是一個點兒,而皇宮僅僅是一個小點兒。
然而皇帝卻反而大得充滿這世界的每一層。
可當今皇上和我們一樣也是人,他像我們一樣也要躺在一張床上,那床雖然量時綽綽有餘,但可能還是又短又窄。
和我們一樣,他有時也伸伸胳膊展展腿,十分困倦時就用他那細嫩的嘴打打呵欠。
可這些我們怎麼會知道,在幾千裡之外的南方,我們幾乎處在西藏高原的邊緣。
另外,就算每個消息都能傳到我們這裡,那也到得極晚極晚,早就過時了。
皇上周圍簇擁着大批顯赫卻難以看透的朝臣——臣仆和朋友的衣服裡面是惡毒和敵意,他們是帝制的平衡體,他們總想用毒箭把皇帝射下稱盤。
帝制是不朽的,但各個皇帝卻會跌倒垮台,即使整個王朝最終也會倒在地上,咕噜一聲便斷了氣。
關于這些争鬥和苦楚百姓永遠不會知道,他們就像遲到的外地人,站在人頭攢動的小巷的巷尾,靜靜地吃着帶來的幹糧,而前面遠處的集市廣場中央,正在行刑處決他們的主人。
有那麼一個傳說,它清楚地反映出了這種關系。
皇上,故事就是這麼講的,給你,給你個人,給你這可憐的臣仆,給你這在皇上的聖光前逃之夭夭的影子,皇帝臨終前躺在床上偏偏給你下了一道诏。
他讓傳诏人跪在床邊,對着他的耳朵低聲下了诏。
他非常重視這道诏,所以又讓傳诏人對着他的耳朵重複了一遍。
他點了點頭表示重複的诏毫無差錯。
當着所有目睹皇上駕崩的人——一切障礙均被摧毀,在高大寬闊的露天台階上,站着一圈圈帝國的大人物——當着這所有人的面,皇上把傳诏人打發走了。
傳诏人馬上動身。
他身強體壯,不知疲倦,一會兒伸出這隻胳膊,一會兒伸出那隻胳膊,在人群中奮力給自己開路。
遇到抵抗時,他就指指胸前,那裡有太陽的标記,因而他比任何人都更容易往前走。
可擁在一起的人是那麼多,他們的住地一眼望不到頭。
如果面前展現出一片空曠的原野,那他就會疾步如飛,你大概很快就會聽到他的拳頭擂你的門。
但實際上卻并非如此,他的汗水會付諸東流。
他依舊還在内宮的房間内拼命擠着,他将永遠也擠不出來。
即使他能擠出來,那也沒用,他還得奮力擠下台階。
即使擠下台階,也還沒用,還須穿過好幾處院落,穿過院落之後又是一座圈起來的宮殿,又是台階和院落,又是一座宮殿,如此下去得要幾千年。
當他終于沖出最外面那道宮門時——然而這種事永遠永遠也不會發生,京城才出現在他面前,這世界的中心處處塞滿了高處落下的沉積物。
誰也别想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