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中國長城的時候
關燈
小
中
大
這裡擠出,帶着遺诏也不行——然而每當黃昏降臨時,你就坐在窗邊夢想着那道遺诏。
我們的百姓就是這樣看皇上,既那樣失望,又是那樣滿懷希望。
他們不知道誰是當朝皇帝,甚至對朝名也心存疑問。
學校裡依照順序學着許多這類東西,然而人們在這方面普遍感到疑惑,因而連最好的學生也隻能跟着疑惑。
早已駕崩的皇上在我們這些村子裡正在登基,隻在歌中還能聽到的那位皇上不久前還頒布了一道诏書,由和尚在祭壇前宣讀了它。
最古老的曆史戰役現在才打起來,鄰居滿臉通紅沖進你家送來這個消息。
後宮的女人被奢養在錦墊繡枕之中,狡猾的侍從使她們疏遠了高尚的品德,權欲膨脹,貪得無厭,恣意行樂,一再重新犯下一樁樁罪行。
時間過得越久,一切色彩就越是豔麗得可怕。
有一次全村人在悲号中得知,幾千年前曾有一個皇後大口大口飲過自己丈夫的血。
百姓就是這樣對待過去的君主,但又将當朝君主混進死人堆裡。
有一次,那是某一代的某一次,一個正在省内巡視的皇室官員偶然來到我們村子,他以當朝皇上的名義提了某些要求,核查了稅單,聽了學校的課,向和尚詢問了我們的所作所為,在上轎之前,他對被驅趕過來的村民長篇大論地訓誡了一番,将一切又總結了一遍,這時大家的臉上都掠過一陣微笑,你瞟我一眼,我又瞄他一下,接着都低下頭看着孩子,免得讓那位官員注意自己。
怎麼回事,大家暗想,他講死人就跟講活人一樣,可這位皇上早已駕崩,這個朝代也早已覆亡,官員先生是在拿我們開心吧,不過我們裝作并未覺察,以免傷了他的面子。
可人們隻能真正服從當朝君主,因為其它一切都是罪孽。
在匆匆離去的官轎後面,某個被從已經坍塌的骨灰壇中攙起的人一跺腳變成了這個村子的主人。
同樣,我們這裡的人通常很少與朝政的變更和當代的戰争有什麼關聯。
我還記得少年時代的一件事。
一個鄰省,雖是鄰省但相距卻十分遙遠,暴發了一場暴動。
暴動的原因我想不起來了,而且它們也不重要,那地方每天早晨都會産生暴動的理由。
那地方的人情緒激動。
有一天,一個遊遍那個省的乞丐将一份暴動者的傳單帶到我父親家裡。
當時正好逢節,我們家裡賓客滿堂。
和尚坐在正中間仔細看着這份傳單。
突然大家哄然而笑,傳單在你搶我奪中扯碎了,收受了不少東西的乞丐被一頓棍棒趕出了門,大家四散而去,趕着享受那美好的日子。
為什麼會這樣?鄰省的方言與我們的完全不同,這種差異也表現在書面語的某些形式上,對我們來說,這些形式帶有古文的味道。
和尚還沒讀完兩頁,大家都已經做出了判斷。
老掉牙的東西,早就聽說了,早就沒擱在心裡了。
盡管——我記得好像是這樣——乞丐的話無可辯駁地證實了那種可怕的生活,可大家卻笑着晃着腦袋,一個字也不想聽了。
我們這裡的人就是如此樂意抹殺現在。
如果能從這種現象中推斷出,我們的心底根本沒有皇上,那就離真實不遠了。
我得反複地說:也許再也沒有比我們南方百姓更忠于皇上的百姓了,不過這種忠誠給皇上也帶不來益處。
雖然我們村口的小柱子上盤着神聖的龍,有史以來就正對着北京方向崇敬地噴吐着火熱的氣息,但村裡的人覺得北京比來世還要陌生許多。
難道真有那麼個村子,那裡房屋麟次栉比,布滿田野,站在我們的小山上怎麼看也看不到,房子之間晝夜都站着摩肩接踵的人,真有那麼個村鎮嗎?對我們來說,想象這樣一座城市的模樣太難了,還不如就當北京和皇上是一回事,或許就是一片雲,一片在太陽底下靜靜漫步在時間長河中的雲。
這些看法的結果就是一種比較自由、無羁無絆的生活,但絕不是不講道德,我在旅途中幾乎從未遇到過像我故鄉那種純真的道德。
這是一種不受當今任何法律約束、隻遵從由古代延續給我們的訓示和告誡的生活。
我得避免一概而論,我并不認為我們省上千個村子的情況都是這樣,中國的五百個省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也許我可以根據我讀過的有關這個題目的文字材料,根據我自己的觀察——修築長城期間人的資料尤為豐富,觀察者借此機會可以探索幾乎所有省份的人的心靈——根據這一切也許我可以說,各個地區關于皇上的主要看法顯示出的基本特征與我家鄉的總是一緻的。
我毫無将這種看法作為一種美德的意思。
它主要是由統治集團造成的,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裡,統治集團直到今天也沒有能力或忽視了将帝制機構訓練得如此清晰,以使其影響力能持續不斷地直接到達帝國最遠的邊境。
不過另一方面,百姓的想象力或猜測力欠缺也與此有關,帝制僅在北京是活生生的,隻在北京才能讓當代人感受到,百姓沒有能力将它拉到自己這臣仆的胸前,他們的胸膛除了感受一下這種接觸并在這種接觸中消亡,再也别無所求。
這種看法也許并不是一種美德。
更為奇特的是,這種欠缺似乎正是我們民族最重要的凝聚劑之一,是的,如果允許表達得更大膽的話,那就是我們生活于其上的這片土地。
在這裡詳細說明一種指責的理由并不是在震撼我們的心靈,而是在搖撼我們的雙腿,這更加糟糕。
因此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我暫時不想再搞下去了。
(周新建譯)
我們的百姓就是這樣看皇上,既那樣失望,又是那樣滿懷希望。
他們不知道誰是當朝皇帝,甚至對朝名也心存疑問。
學校裡依照順序學着許多這類東西,然而人們在這方面普遍感到疑惑,因而連最好的學生也隻能跟着疑惑。
早已駕崩的皇上在我們這些村子裡正在登基,隻在歌中還能聽到的那位皇上不久前還頒布了一道诏書,由和尚在祭壇前宣讀了它。
最古老的曆史戰役現在才打起來,鄰居滿臉通紅沖進你家送來這個消息。
後宮的女人被奢養在錦墊繡枕之中,狡猾的侍從使她們疏遠了高尚的品德,權欲膨脹,貪得無厭,恣意行樂,一再重新犯下一樁樁罪行。
時間過得越久,一切色彩就越是豔麗得可怕。
有一次全村人在悲号中得知,幾千年前曾有一個皇後大口大口飲過自己丈夫的血。
百姓就是這樣對待過去的君主,但又将當朝君主混進死人堆裡。
有一次,那是某一代的某一次,一個正在省内巡視的皇室官員偶然來到我們村子,他以當朝皇上的名義提了某些要求,核查了稅單,聽了學校的課,向和尚詢問了我們的所作所為,在上轎之前,他對被驅趕過來的村民長篇大論地訓誡了一番,将一切又總結了一遍,這時大家的臉上都掠過一陣微笑,你瞟我一眼,我又瞄他一下,接着都低下頭看着孩子,免得讓那位官員注意自己。
怎麼回事,大家暗想,他講死人就跟講活人一樣,可這位皇上早已駕崩,這個朝代也早已覆亡,官員先生是在拿我們開心吧,不過我們裝作并未覺察,以免傷了他的面子。
可人們隻能真正服從當朝君主,因為其它一切都是罪孽。
在匆匆離去的官轎後面,某個被從已經坍塌的骨灰壇中攙起的人一跺腳變成了這個村子的主人。
同樣,我們這裡的人通常很少與朝政的變更和當代的戰争有什麼關聯。
我還記得少年時代的一件事。
一個鄰省,雖是鄰省但相距卻十分遙遠,暴發了一場暴動。
暴動的原因我想不起來了,而且它們也不重要,那地方每天早晨都會産生暴動的理由。
那地方的人情緒激動。
有一天,一個遊遍那個省的乞丐将一份暴動者的傳單帶到我父親家裡。
當時正好逢節,我們家裡賓客滿堂。
和尚坐在正中間仔細看着這份傳單。
突然大家哄然而笑,傳單在你搶我奪中扯碎了,收受了不少東西的乞丐被一頓棍棒趕出了門,大家四散而去,趕着享受那美好的日子。
為什麼會這樣?鄰省的方言與我們的完全不同,這種差異也表現在書面語的某些形式上,對我們來說,這些形式帶有古文的味道。
和尚還沒讀完兩頁,大家都已經做出了判斷。
老掉牙的東西,早就聽說了,早就沒擱在心裡了。
盡管——我記得好像是這樣——乞丐的話無可辯駁地證實了那種可怕的生活,可大家卻笑着晃着腦袋,一個字也不想聽了。
我們這裡的人就是如此樂意抹殺現在。
如果能從這種現象中推斷出,我們的心底根本沒有皇上,那就離真實不遠了。
我得反複地說:也許再也沒有比我們南方百姓更忠于皇上的百姓了,不過這種忠誠給皇上也帶不來益處。
雖然我們村口的小柱子上盤着神聖的龍,有史以來就正對着北京方向崇敬地噴吐着火熱的氣息,但村裡的人覺得北京比來世還要陌生許多。
難道真有那麼個村子,那裡房屋麟次栉比,布滿田野,站在我們的小山上怎麼看也看不到,房子之間晝夜都站着摩肩接踵的人,真有那麼個村鎮嗎?對我們來說,想象這樣一座城市的模樣太難了,還不如就當北京和皇上是一回事,或許就是一片雲,一片在太陽底下靜靜漫步在時間長河中的雲。
這些看法的結果就是一種比較自由、無羁無絆的生活,但絕不是不講道德,我在旅途中幾乎從未遇到過像我故鄉那種純真的道德。
這是一種不受當今任何法律約束、隻遵從由古代延續給我們的訓示和告誡的生活。
我得避免一概而論,我并不認為我們省上千個村子的情況都是這樣,中國的五百個省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也許我可以根據我讀過的有關這個題目的文字材料,根據我自己的觀察——修築長城期間人的資料尤為豐富,觀察者借此機會可以探索幾乎所有省份的人的心靈——根據這一切也許我可以說,各個地區關于皇上的主要看法顯示出的基本特征與我家鄉的總是一緻的。
我毫無将這種看法作為一種美德的意思。
它主要是由統治集團造成的,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裡,統治集團直到今天也沒有能力或忽視了将帝制機構訓練得如此清晰,以使其影響力能持續不斷地直接到達帝國最遠的邊境。
不過另一方面,百姓的想象力或猜測力欠缺也與此有關,帝制僅在北京是活生生的,隻在北京才能讓當代人感受到,百姓沒有能力将它拉到自己這臣仆的胸前,他們的胸膛除了感受一下這種接觸并在這種接觸中消亡,再也别無所求。
這種看法也許并不是一種美德。
更為奇特的是,這種欠缺似乎正是我們民族最重要的凝聚劑之一,是的,如果允許表達得更大膽的話,那就是我們生活于其上的這片土地。
在這裡詳細說明一種指責的理由并不是在震撼我們的心靈,而是在搖撼我們的雙腿,這更加糟糕。
因此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我暫時不想再搞下去了。
(周新建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