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中國長城的時候
關燈
小
中
大
中國長城是在其最靠北的地方竣工的。
此項工程分别由東南和西南開始,最後交彙在這裡。
在東西兩路築牆大軍中,又在更小的範圍裡實行這種分段修築的方法,于是修築城牆的人就被分成一個個二十人左右的小隊,每個小隊負責修築出五百米,然後一個相鄰的小隊再朝他們修築同樣長的一段。
可是當這兩段連通之後,卻并沒有接着這一千米的頭繼續往下修,更确切地說,這兩個小隊又被派往完全不同的地區去修築長城。
采用這種方法自然就産生了許多大豁口,它們是逐步緩慢地填補起來的,有些甚至到長城宣布竣工之後才填補上。
是的,據說有些豁口根本未被堵上,雖然這是一種大概隻能在圍繞這項工程而産生的衆多傳說中見到的看法,但由于這項工程規模太大,靠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标準是無法核實這些傳說的,至少單個的人做不到。
起初人們認為,無論從哪種意義上說,連起來修,至少兩大部分各自連起來修更為有利。
誰都在說,誰都知道,修築長城是出于抵禦北方諸族的考慮。
然而一道未連起來修築的長城如何進行抵禦。
不能,一道這樣的長城不僅無法抵禦,而且建築本身也總是處在危機之中。
處在荒涼地區無人看管的一段段牆很易遭受遊牧民族的一再破壞,由于修築長城他們受了驚吓,像蝗蟲似的飛快地變換着居住地,因此他們大概比我們修築者更能了解整體的情況。
盡管如此,這面工程的實施大概隻能采用這種實際采用的方法。
若要理解這些必須這樣考慮:此長城應當成為幾個世紀的屏障;絕對認真的修築,利用各朝各代和各個民族的建築智慧,修築者持之以恒的個人責任感,這些都是修造長城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那些粗活雖然可以使用無知的民夫,男的、女人、少的、都是為了掙大錢而自薦其身,但指揮四個民夫的伍長則應是個有頭腦、受過建築業教育的人,應是個能從心底體會出此事意義何在的人。
要求越高,成效就越高。
實際上,雖然當時這種人才的數量滿足不了工程所需,但也十分可觀。
當時動工并不輕率。
在此項工程開工前五十年,在大概已用牆圈起來的整個中國,建築技術,特别是泥瓦手藝已被宣布為最重要的科學,而其它各業僅僅在與其有關聯時才能獲得承認。
我還十分清楚地記得,還是在做小孩的時候,我們的小腿剛能立穩,就站在先生的小花園裡,得用卵石砌起一種牆,當先生撩起長衫撞向那堵牆時,它當然全倒塌了,先生訓斥我們砌得不牢,吓得我們哭着叫着四下跑開去找自己的父母。
雖是一樁小事,但卻典型地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精神。
我很幸運,當我二十歲完成了初等學校的最高級考試時,正好趕上長城開工。
我說幸運,那是因為有許多人早已完成他們所能享受的學業,但多年沒有用武之地,胸藏宏偉的建築構想,但卻徒勞地四處奔波,大批地潦倒了。
不過那些終于作為工程領導者——盡管屬于最低等級——來從事這項工程的人,事實上是堪當此任的。
他們是對這項工程進行過許多思考而且還在繼續思考的泥瓦匠人,自打第一塊基石埋入土中,他們就感到已與這項工程融為一體。
當然,除了渴望能夠從事最基礎的工作,驅使這些泥瓦匠人的還有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工程終于完美無瑕地竣工的心情。
民夫可沒有這種心情,驅使他們的隻有工錢。
至于高層領導者,甚至中層領導者,為了保持精神方面的強大,他們讨厭工程多方展開。
然而對那些地位較低、才智未盡其用的人,則必須采取别的措施,例如不能讓他們一連數月、甚至數年在離家千裡的荒山野嶺一塊又一塊地砌牆磚,這種辛勤的勞動可能幹一輩子也沒什麼結果,若對它失望就會使他們喪失信心,最重要的是會使他們在工作中愈加失去作用。
因此人們選擇了分段修築的方法。
五百米約五年即可完成,此時這些小頭目自然已是精疲力盡,對自己、對工程、對世界都失去了信心。
所以當他們還在為一千米城牆連通典禮而歡欣鼓舞時,就又給派往很遠很遠的地方。
旅途中,他們不時看到一段段竣工的城牆巍峨聳立,路經上司的駐地時,他們得到頒發的勳章,耳中聽到的是新從内地湧來的築牆大軍的歡呼聲,眼裡看到的是為做手腳架而伐倒的森林,一座座石山被敲成了城磚,在各個聖地還能聽到虔誠的人們祈求工程竣工的歌聲。
這一切都緩和了他們焦急的心情。
在家鄉過了一段平靜的生活,他們變得更加健壯。
修築長城的人享有的聲譽,人們聽他們講述修長城時的虔誠敬意,沉默的普通老百姓對長城終将完工的信心,這一切又繃緊了他們的心弦。
他們像永遠懷着希望的孩子一樣辭别了家鄉,再為民族大業盡力的欲望變得無法抑制。
他們還沒到時間就從家裡出來,半個村子的人一直把他們送出好遠好遠。
每條路上都能看見一隊隊人,一面面角旗,一面面彩旗,他們從未發現,自己的國家這麼遼闊,這麼富裕,這麼美麗,這麼可愛。
每個農人都是兄弟,要為他們築起一道屏障,為此他将用他的一切感激一輩子。
多麼協調!多麼一緻!胸貼着胸,一種民間輪舞,血液不再被禁锢在可憐的體内循環之中,而是在無邊無際的中國甜蜜地往複流淌。
通過這些分段修築的方法就變得容易理解了,不過它大概還有種種其它原因。
我在這個問題
此項工程分别由東南和西南開始,最後交彙在這裡。
在東西兩路築牆大軍中,又在更小的範圍裡實行這種分段修築的方法,于是修築城牆的人就被分成一個個二十人左右的小隊,每個小隊負責修築出五百米,然後一個相鄰的小隊再朝他們修築同樣長的一段。
可是當這兩段連通之後,卻并沒有接着這一千米的頭繼續往下修,更确切地說,這兩個小隊又被派往完全不同的地區去修築長城。
采用這種方法自然就産生了許多大豁口,它們是逐步緩慢地填補起來的,有些甚至到長城宣布竣工之後才填補上。
是的,據說有些豁口根本未被堵上,雖然這是一種大概隻能在圍繞這項工程而産生的衆多傳說中見到的看法,但由于這項工程規模太大,靠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标準是無法核實這些傳說的,至少單個的人做不到。
起初人們認為,無論從哪種意義上說,連起來修,至少兩大部分各自連起來修更為有利。
誰都在說,誰都知道,修築長城是出于抵禦北方諸族的考慮。
然而一道未連起來修築的長城如何進行抵禦。
不能,一道這樣的長城不僅無法抵禦,而且建築本身也總是處在危機之中。
處在荒涼地區無人看管的一段段牆很易遭受遊牧民族的一再破壞,由于修築長城他們受了驚吓,像蝗蟲似的飛快地變換着居住地,因此他們大概比我們修築者更能了解整體的情況。
盡管如此,這面工程的實施大概隻能采用這種實際采用的方法。
若要理解這些必須這樣考慮:此長城應當成為幾個世紀的屏障;絕對認真的修築,利用各朝各代和各個民族的建築智慧,修築者持之以恒的個人責任感,這些都是修造長城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那些粗活雖然可以使用無知的民夫,男的、女人、少的、都是為了掙大錢而自薦其身,但指揮四個民夫的伍長則應是個有頭腦、受過建築業教育的人,應是個能從心底體會出此事意義何在的人。
要求越高,成效就越高。
實際上,雖然當時這種人才的數量滿足不了工程所需,但也十分可觀。
當時動工并不輕率。
在此項工程開工前五十年,在大概已用牆圈起來的整個中國,建築技術,特别是泥瓦手藝已被宣布為最重要的科學,而其它各業僅僅在與其有關聯時才能獲得承認。
我還十分清楚地記得,還是在做小孩的時候,我們的小腿剛能立穩,就站在先生的小花園裡,得用卵石砌起一種牆,當先生撩起長衫撞向那堵牆時,它當然全倒塌了,先生訓斥我們砌得不牢,吓得我們哭着叫着四下跑開去找自己的父母。
雖是一樁小事,但卻典型地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精神。
我很幸運,當我二十歲完成了初等學校的最高級考試時,正好趕上長城開工。
我說幸運,那是因為有許多人早已完成他們所能享受的學業,但多年沒有用武之地,胸藏宏偉的建築構想,但卻徒勞地四處奔波,大批地潦倒了。
不過那些終于作為工程領導者——盡管屬于最低等級——來從事這項工程的人,事實上是堪當此任的。
他們是對這項工程進行過許多思考而且還在繼續思考的泥瓦匠人,自打第一塊基石埋入土中,他們就感到已與這項工程融為一體。
當然,除了渴望能夠從事最基礎的工作,驅使這些泥瓦匠人的還有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工程終于完美無瑕地竣工的心情。
民夫可沒有這種心情,驅使他們的隻有工錢。
至于高層領導者,甚至中層領導者,為了保持精神方面的強大,他們讨厭工程多方展開。
然而對那些地位較低、才智未盡其用的人,則必須采取别的措施,例如不能讓他們一連數月、甚至數年在離家千裡的荒山野嶺一塊又一塊地砌牆磚,這種辛勤的勞動可能幹一輩子也沒什麼結果,若對它失望就會使他們喪失信心,最重要的是會使他們在工作中愈加失去作用。
因此人們選擇了分段修築的方法。
五百米約五年即可完成,此時這些小頭目自然已是精疲力盡,對自己、對工程、對世界都失去了信心。
所以當他們還在為一千米城牆連通典禮而歡欣鼓舞時,就又給派往很遠很遠的地方。
旅途中,他們不時看到一段段竣工的城牆巍峨聳立,路經上司的駐地時,他們得到頒發的勳章,耳中聽到的是新從内地湧來的築牆大軍的歡呼聲,眼裡看到的是為做手腳架而伐倒的森林,一座座石山被敲成了城磚,在各個聖地還能聽到虔誠的人們祈求工程竣工的歌聲。
這一切都緩和了他們焦急的心情。
在家鄉過了一段平靜的生活,他們變得更加健壯。
修築長城的人享有的聲譽,人們聽他們講述修長城時的虔誠敬意,沉默的普通老百姓對長城終将完工的信心,這一切又繃緊了他們的心弦。
他們像永遠懷着希望的孩子一樣辭别了家鄉,再為民族大業盡力的欲望變得無法抑制。
他們還沒到時間就從家裡出來,半個村子的人一直把他們送出好遠好遠。
每條路上都能看見一隊隊人,一面面角旗,一面面彩旗,他們從未發現,自己的國家這麼遼闊,這麼富裕,這麼美麗,這麼可愛。
每個農人都是兄弟,要為他們築起一道屏障,為此他将用他的一切感激一輩子。
多麼協調!多麼一緻!胸貼着胸,一種民間輪舞,血液不再被禁锢在可憐的體内循環之中,而是在無邊無際的中國甜蜜地往複流淌。
通過這些分段修築的方法就變得容易理解了,不過它大概還有種種其它原因。
我在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