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歌手約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關燈
小
中
大
他們隻是驚異地看着她怎麼撅起嘴唇,從小小的牙縫之間吹出氣來,欣賞着她自己發出的聲音,然後又放低聲音,再利用它達到一個新的愈來愈費解的演唱高xdx潮。
但是顯而易見,多數觀衆隻顧低頭沉思,大家在這短短的戰争間歇做着自己的夢,仿佛他們的四肢都松開了,仿佛不得安甯者終于可以在民族的溫暖大床上盡情地伸展四肢躺下了。
有時約瑟費妮的口哨聲會傳到夢中,她稱之為珠落玉盤,我們則稱之為聲如裂帛,但是不管怎麼說,這聲音此時此地都恰到好處,而别處則不行,音樂就幾乎從來沒有這種機緣。
約瑟菲妮的口哨中有我們那可憐而又短暫的童年;有我們那失去的、無法尋找回來的幸福;也有我們日常生活中那小小的、不可思議的、但又實實在在、不可抑制的歡樂。
這一切肯定不能用洪亮的聲音而隻能用輕柔的、耳語般的、親切的、偶爾有些沙啞的聲音表達出來。
當然這是吹口哨,怎麼能不是呢?吹口哨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語言,隻不過有一些同胞吹了一輩子口哨而不明白這一點,但這裡的口哨卻擺脫了日常生活的束縛,也使我們得到了短暫的解脫。
當然這種演出我們是不會錯過的。
然而,這與約瑟菲妮所聲稱的她在這樣的時候給了我們以新的力量等等,還有相當的距離。
當然這是對一般聽衆而言,而對那些約瑟菲妮的谄媚者來說,卻完全不同了,“怎麼能不是這樣?”——他們厚顔無恥地說——“對于演出時門庭若市、聽衆雲集的現象該如何解釋,尤其是災難臨頭時,這種現象有時甚至阻礙了必要的和及時的災難防範。
”不幸的是,最後這句話正好言中,它可不能算是為約瑟菲妮歌功頌德。
尤其是再補充這樣一些情況:當這種集會突然被敵人的暴力驅散時,我們一些同胞不得不為此而喪命,約瑟菲妮本應為此負全部責任,是的,是她的口哨聲引來了敵人,但她這時總是躲在最安全的地方,然後在她的追随者的保護之下,悄悄地以最快的速度第一個逃離現場。
這些事情本來是衆所周知的,但是,當約瑟菲妮下一次随心所欲在某時某地演出時,他們卻又匆忙奔去。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約瑟菲妮幾乎不受法律約束,她可以為所欲為,即使讓全民族遭殃,也不會追究她一點責任。
假如是這樣的話,那麼約瑟菲妮的一些要求也是可以理解的。
是的,從這個民族給予她的自由中,從這個特殊的、别個誰也得不到的、根本與法律相違背的饋贈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這個民族并不理解約瑟菲妮,正如她所說,他們無力地對她的藝術表示驚異,感到自己不佩欣賞它,同時他們又拼命努力,企圖補償由此而帶給約瑟菲妮的痛苦。
然而,正如她的藝術已超越了他們的理解力一樣,他們把約瑟菲妮及其願望都置于他們的管轄權之外,這當然肯定是完全錯誤的。
或許這個民族的成員會輕易地拜倒在約瑟菲妮腳下,但是,正如這個民族不會無條件地向任何人屈服一樣,他們也不會拜倒在她的腳下。
很久以來,或許自約瑟菲妮的藝術生涯開始,她就力争為了她的歌唱藝術而從任何勞動中解脫出來,讓她不必為每日的面包而操心,也不必參加其它一切與我們的生存鬥争相關的活動,這些——或許——應該由這個民族作為整體去承擔。
頭腦簡單者——也确有這種頭腦簡單者——單憑這種要求的特殊性,根據能夠想出這一要求的精神狀态,就會得出結論:此要求具有其内在合理性。
但是我們民族得出的結論卻相反,我們冷靜地拒絕了她的要求,并且對她提出的理由也不去費力反駁。
比如約瑟費妮說:緊張的勞動有害于她的嗓子,雖然勞動不及她唱歌辛苦,但是這樣畢竟會使她在唱歌之後得不到足夠的休息,以便為下一次演出養精蓄銳,在這種情況下,她雖然竭盡全力地演唱,但還從未達到其最佳效果。
大家聽她争辯,權當耳邊風。
這個如此容易被打動的民族有時也會無動于衷。
拒絕有時是那樣冷酷無情,甚至約瑟費妮都會大吃一驚,她佯裝順從,幹起屬于自己的那份活,并盡量好好演唱。
但這隻能是一時半會,接着便又重抖精神投入戰鬥——看來她有的是力量。
但是顯而易見,約瑟費妮所力争的根本不是她所提出要求的滿足。
她是明智的,也不懼怕勞動,我們這兒根本不知何謂懶惰,即使滿足了她的要求,她也肯定不會過一種不同于以往的生活。
勞動根本不是她唱歌的障礙,當然歌聲也不會變得更美妙。
約瑟費妮所力争的隻不過是要大家公開地、明确地、長久地、遠遠地超過所有常規來承認她的藝術。
雖然她幾乎在所有别的事情上都可心想事成,但這件事卻始終是事與願違,不能得逞。
或許一開始她就應該把進攻的目标轉向别處,或許現在她已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她卻不能再回頭,退卻意味着自我背叛,她必須堅持這一要求,否則就會垮台。
假若她真的有敵人,如她所說,那麼他們就會對這場戰争興災樂禍,袖手旁觀。
但是她并沒有敵人,即使有誰偶爾反對過她,這場鬥争也不會使任何一個感到高興。
之所以不這樣,是因為這個民族在這種場合會表現出一種嚴峻的法官的姿态,這在我們這裡平常是罕見的。
雖說你可以贊同這種場合下采取此種态度,但是隻要你想到,有朝一日這個民族也會對你采取類似的做法時,你就絲毫不會感到高興了。
無論拒絕也好,要求也好,問題都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這個民族對待自己的同胞竟如此冷酷,而以往他也曾慈父般地、甚至超過慈父般地、低聲下氣地照顧過這位同胞,相比之下,顯得更加無情了。
假如在這個事情上全民族換成了某個成員,可以想象,這個成員會對約瑟菲妮接連不斷的、咄咄逼人的要求一直讓步,直到最終結束這種讓步。
雖然他做出了巨大讓步,但同時堅信,讓步會有其應有的極限,他之所以做出了過多的不必要的讓步,隻是為了加快事情的發展過程,隻是為了縱容約瑟菲妮,使她得寸進尺,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直至真的提出了這個最後的要求,那時他就自然一口拒絕,因為他早已準備好了。
但是,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這樣,這個民族不需要采用這種手段,況且他對于約瑟菲妮的尊敬是發自内心的,是經受了考驗的。
而且約瑟菲妮的要求确實太高,以緻于每一個不谙世事的小孩子都可以告訴她會有怎樣的結
但是顯而易見,多數觀衆隻顧低頭沉思,大家在這短短的戰争間歇做着自己的夢,仿佛他們的四肢都松開了,仿佛不得安甯者終于可以在民族的溫暖大床上盡情地伸展四肢躺下了。
有時約瑟費妮的口哨聲會傳到夢中,她稱之為珠落玉盤,我們則稱之為聲如裂帛,但是不管怎麼說,這聲音此時此地都恰到好處,而别處則不行,音樂就幾乎從來沒有這種機緣。
約瑟菲妮的口哨中有我們那可憐而又短暫的童年;有我們那失去的、無法尋找回來的幸福;也有我們日常生活中那小小的、不可思議的、但又實實在在、不可抑制的歡樂。
這一切肯定不能用洪亮的聲音而隻能用輕柔的、耳語般的、親切的、偶爾有些沙啞的聲音表達出來。
當然這是吹口哨,怎麼能不是呢?吹口哨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語言,隻不過有一些同胞吹了一輩子口哨而不明白這一點,但這裡的口哨卻擺脫了日常生活的束縛,也使我們得到了短暫的解脫。
當然這種演出我們是不會錯過的。
然而,這與約瑟菲妮所聲稱的她在這樣的時候給了我們以新的力量等等,還有相當的距離。
當然這是對一般聽衆而言,而對那些約瑟菲妮的谄媚者來說,卻完全不同了,“怎麼能不是這樣?”——他們厚顔無恥地說——“對于演出時門庭若市、聽衆雲集的現象該如何解釋,尤其是災難臨頭時,這種現象有時甚至阻礙了必要的和及時的災難防範。
”不幸的是,最後這句話正好言中,它可不能算是為約瑟菲妮歌功頌德。
尤其是再補充這樣一些情況:當這種集會突然被敵人的暴力驅散時,我們一些同胞不得不為此而喪命,約瑟菲妮本應為此負全部責任,是的,是她的口哨聲引來了敵人,但她這時總是躲在最安全的地方,然後在她的追随者的保護之下,悄悄地以最快的速度第一個逃離現場。
這些事情本來是衆所周知的,但是,當約瑟菲妮下一次随心所欲在某時某地演出時,他們卻又匆忙奔去。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約瑟菲妮幾乎不受法律約束,她可以為所欲為,即使讓全民族遭殃,也不會追究她一點責任。
假如是這樣的話,那麼約瑟菲妮的一些要求也是可以理解的。
是的,從這個民族給予她的自由中,從這個特殊的、别個誰也得不到的、根本與法律相違背的饋贈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這個民族并不理解約瑟菲妮,正如她所說,他們無力地對她的藝術表示驚異,感到自己不佩欣賞它,同時他們又拼命努力,企圖補償由此而帶給約瑟菲妮的痛苦。
然而,正如她的藝術已超越了他們的理解力一樣,他們把約瑟菲妮及其願望都置于他們的管轄權之外,這當然肯定是完全錯誤的。
或許這個民族的成員會輕易地拜倒在約瑟菲妮腳下,但是,正如這個民族不會無條件地向任何人屈服一樣,他們也不會拜倒在她的腳下。
很久以來,或許自約瑟菲妮的藝術生涯開始,她就力争為了她的歌唱藝術而從任何勞動中解脫出來,讓她不必為每日的面包而操心,也不必參加其它一切與我們的生存鬥争相關的活動,這些——或許——應該由這個民族作為整體去承擔。
頭腦簡單者——也确有這種頭腦簡單者——單憑這種要求的特殊性,根據能夠想出這一要求的精神狀态,就會得出結論:此要求具有其内在合理性。
但是我們民族得出的結論卻相反,我們冷靜地拒絕了她的要求,并且對她提出的理由也不去費力反駁。
比如約瑟費妮說:緊張的勞動有害于她的嗓子,雖然勞動不及她唱歌辛苦,但是這樣畢竟會使她在唱歌之後得不到足夠的休息,以便為下一次演出養精蓄銳,在這種情況下,她雖然竭盡全力地演唱,但還從未達到其最佳效果。
大家聽她争辯,權當耳邊風。
這個如此容易被打動的民族有時也會無動于衷。
拒絕有時是那樣冷酷無情,甚至約瑟費妮都會大吃一驚,她佯裝順從,幹起屬于自己的那份活,并盡量好好演唱。
但這隻能是一時半會,接着便又重抖精神投入戰鬥——看來她有的是力量。
但是顯而易見,約瑟費妮所力争的根本不是她所提出要求的滿足。
她是明智的,也不懼怕勞動,我們這兒根本不知何謂懶惰,即使滿足了她的要求,她也肯定不會過一種不同于以往的生活。
勞動根本不是她唱歌的障礙,當然歌聲也不會變得更美妙。
約瑟費妮所力争的隻不過是要大家公開地、明确地、長久地、遠遠地超過所有常規來承認她的藝術。
雖然她幾乎在所有别的事情上都可心想事成,但這件事卻始終是事與願違,不能得逞。
或許一開始她就應該把進攻的目标轉向别處,或許現在她已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她卻不能再回頭,退卻意味着自我背叛,她必須堅持這一要求,否則就會垮台。
假若她真的有敵人,如她所說,那麼他們就會對這場戰争興災樂禍,袖手旁觀。
但是她并沒有敵人,即使有誰偶爾反對過她,這場鬥争也不會使任何一個感到高興。
之所以不這樣,是因為這個民族在這種場合會表現出一種嚴峻的法官的姿态,這在我們這裡平常是罕見的。
雖說你可以贊同這種場合下采取此種态度,但是隻要你想到,有朝一日這個民族也會對你采取類似的做法時,你就絲毫不會感到高興了。
無論拒絕也好,要求也好,問題都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這個民族對待自己的同胞竟如此冷酷,而以往他也曾慈父般地、甚至超過慈父般地、低聲下氣地照顧過這位同胞,相比之下,顯得更加無情了。
假如在這個事情上全民族換成了某個成員,可以想象,這個成員會對約瑟菲妮接連不斷的、咄咄逼人的要求一直讓步,直到最終結束這種讓步。
雖然他做出了巨大讓步,但同時堅信,讓步會有其應有的極限,他之所以做出了過多的不必要的讓步,隻是為了加快事情的發展過程,隻是為了縱容約瑟菲妮,使她得寸進尺,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直至真的提出了這個最後的要求,那時他就自然一口拒絕,因為他早已準備好了。
但是,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這樣,這個民族不需要采用這種手段,況且他對于約瑟菲妮的尊敬是發自内心的,是經受了考驗的。
而且約瑟菲妮的要求确實太高,以緻于每一個不谙世事的小孩子都可以告訴她會有怎樣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