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歌手約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民族慣于忍辱負重,毫不顧惜自己,當機立斷,大義凜然,視死如歸,隻不過他們長期生活在這種争勇好鬥的氣氛中,表面上看起來膽小、懦弱。
此外,這個民族的繁殖力也很強——我是說,事後裝扮成這個民族的救星是輕而易舉的。
這個民族始終在以各種方式自救,盡管要做出犧牲——犧牲之大足使曆史學家觸目驚心(我們民族總是忽略曆史研究)。
然而,事實上在各種危難時刻我們都恰恰能更好地傾聽約瑟菲妮的聲音。
大難臨頭使我們更加安靜、謙恭,對約瑟菲妮的指揮更加百依百順。
尤其當磨難我們的大事即将出現時,我們願意聚合在一起,擠作一團,仿佛我們還要在戰鬥前匆匆地共飲一杯和平酒——是的,必須抓緊時間,這一點約瑟菲妮常常忘掉。
這又不大像是一個演唱會,而更像是一個群衆集會,除了前面那輕輕的口哨聲外,到處一片寂靜。
這種時刻太莊嚴了,以緻于誰也不想再對她瞎嚼舌了。
當然,約瑟菲妮對這樣一種關系是根本不會滿意的。
由于她的地位從未完全明确,因此她總是神經質地感到不快。
盡管這樣,她還是常常受自信心的迷惑而看不到一些事情,并且,不費力氣就可以使她忽略更多的事情。
于是,一幫谄媚者便不斷活動,起一些有利的作用,——但是他們隻讓她在一個集會的角落裡唱歌,而且是随便附帶的,并不受重視。
她肯定不會為此把她的歌聲奉獻出來,盡管這根本不算是輕視貶低她。
但是,她也不必這樣,因為她的藝術并非不受重視。
盡管我們考慮着其它事情,會場上的甯靜不僅僅隻是為了聽歌,有的根本不擡頭,而是把臉貼在同伴的毛皮裡,好像約瑟菲妮在上面是白費力氣,其實——不可否認——她的口哨聲或多或少地灌進了我們的耳朵裡。
口哨聲一響起,全體都要保持沉默,好像民族對個體發出了重要信息。
約瑟菲妮那尖細的口哨聲面對的是難以做出決定的我們,就像我們這個可憐的民族生存在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之混亂中。
約瑟菲妮堅持着,盡管她的聲音并非與衆不同,盡管她的成績微不足道,但她還是堅持着,打通了連接我們的道路,使我們去思考。
假使這時我們中間出現了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我們是肯定不會容忍的,而且會認為他的表演是瞎胡鬧并一同加以抵制。
但願她沒有認識到:我們願意聽她唱歌這一事實證明了她并非是在唱歌。
對此她一定有所感覺,否則為什麼她總是極力否認我們在聽她唱歌呢?但她又總是在唱,将這種感覺抛至一邊。
但是,她還總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們一定程度上确實在聽她唱歌,就像在聽一個藝術家演唱。
她達到了一個藝術家在我們這兒竭盡全力也達不到的效果,并且這種效果僅僅恰巧是因為她的方法欠缺所緻。
這大概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有關。
我們這個民族不知何為青年,大家也幾乎沒有青年時代。
雖然不斷地提出這種要求:應該保證孩子一種特殊的自由和一種特殊的照料,讓他們有權利稍稍自由些,稍稍過分地胡鬧幾下,并多多少少地玩一玩。
應該承認孩子們有這一權利,并幫助實現它。
提出這類要求時個個都贊成,再沒有比贊成它更值得贊成的了。
可是,也再沒有比我們現實生活中更不能兌現的東西了。
大家贊成這些要求,但是過不了多久,一切就又變成了老樣子。
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個孩子,隻要他剛剛學會走路,剛剛稍微能辨認四周環境,他就必須像成年人那樣照顧自己。
由于經濟原因,我們分散居住的地域過于遼闊,我們的敵人過多,危機四伏,防不勝防——我們不能讓孩子避離生存競争,假使我們這樣做了,那孩子們将會過早地夭折。
除了這些可悲的原因外,自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我們這個民族的繁殖能力極強。
一代緊接着一代,每一代都不計其數。
孩子們沒有時間當孩子。
而在其它民族,孩子們會受到精心的照料,并為他們建立學校。
從學校裡每天蜂擁出來的那些孩子們是民族的未來,在較長的時間内日複一日從那裡出來的都是同一批孩子。
我們沒有學校,但在最短的時間間隔,卻會從我們民族湧現出一群又一群孩子,不計其數。
當他們還不會吹口哨的時候,便快活地發出尖細的嘶嘶聲;當還不會跑的時候,便打滾或擠在一起滾個不停;當還看不見東西的時候,便合夥笨拙地将一切都拖走。
我們的孩子喲!不像那些學校裡的同一批孩子,不,我們的孩子不斷湧現,沒有止境,沒有間斷,一個孩子剛出世不久,他便無法再做孩子了,他的身後又湧出了新的孩子面容,他們匆匆出世,歡歡喜喜,數量之多,無法辨認。
當然,盡管這是好事,盡管其它民族會因此而嫉妒我們,但是我們卻無法給孩子一個真正的童年。
這事自有其後果。
我們民族滲透着某種消除不掉的、根深蒂固的孩子氣,這同我們可靠的講求實際的思維方式這一最大優點恰恰相矛盾。
有時我們的行為極其愚蠢,跟孩子們幹傻事一模一樣,沒有意義,浪費,慷慨,輕率,而所有這些經常僅僅是為了開一個小小的玩笑。
當然我們從中得到的樂趣不如孩子們的多,但肯定還是有那麼一些。
約瑟菲妮就一直從我們民族的這種孩子氣中得到好處。
我們民族不僅隻有孩子氣,在一定程度上它還未老先衰,我們這裡的童年和老年與别處不一樣。
我們沒有青年時期,我們一下子就成年了,而且成年階段又太長,所以,某種厭倦和失望就會在我們這個如此頑強和自信的性格中劃上痕迹。
我們缺乏音樂才能大概與此有關。
我們太老了,搞不了音樂,音樂的激情與亢奮與我們生活的艱難不合拍,我們疲憊不堪地拒絕了它,回到了我們的口哨上。
偶爾稍微吹幾聲,就會感到恰如其分,心滿意足。
誰知道我們當中有沒有音樂天才,即使有,肯定也會在他們的才能得到發揮之前被我們同伴的這種性格抑制扼殺掉了。
與此相反,約瑟菲妮卻可以随心所欲地吹口哨或者說是唱歌——她願意怎麼講都行——這并不妨礙我們,正适合我們,我們完全可以接受它。
假如這裡包含着丁點兒音樂成分的話,那也是微乎其微的。
某種音樂傳統被保持了下來,但它卻絲毫沒有加重我們的負擔。
然而,約瑟菲妮帶給這個具有此種心情的民族的要更多一些。
在她的音樂會上,尤其是形勢嚴峻的時候,隻有那些男孩子們會對約瑟菲妮本身感興趣。
此外,這個民族的繁殖力也很強——我是說,事後裝扮成這個民族的救星是輕而易舉的。
這個民族始終在以各種方式自救,盡管要做出犧牲——犧牲之大足使曆史學家觸目驚心(我們民族總是忽略曆史研究)。
然而,事實上在各種危難時刻我們都恰恰能更好地傾聽約瑟菲妮的聲音。
大難臨頭使我們更加安靜、謙恭,對約瑟菲妮的指揮更加百依百順。
尤其當磨難我們的大事即将出現時,我們願意聚合在一起,擠作一團,仿佛我們還要在戰鬥前匆匆地共飲一杯和平酒——是的,必須抓緊時間,這一點約瑟菲妮常常忘掉。
這又不大像是一個演唱會,而更像是一個群衆集會,除了前面那輕輕的口哨聲外,到處一片寂靜。
這種時刻太莊嚴了,以緻于誰也不想再對她瞎嚼舌了。
當然,約瑟菲妮對這樣一種關系是根本不會滿意的。
由于她的地位從未完全明确,因此她總是神經質地感到不快。
盡管這樣,她還是常常受自信心的迷惑而看不到一些事情,并且,不費力氣就可以使她忽略更多的事情。
于是,一幫谄媚者便不斷活動,起一些有利的作用,——但是他們隻讓她在一個集會的角落裡唱歌,而且是随便附帶的,并不受重視。
她肯定不會為此把她的歌聲奉獻出來,盡管這根本不算是輕視貶低她。
但是,她也不必這樣,因為她的藝術并非不受重視。
盡管我們考慮着其它事情,會場上的甯靜不僅僅隻是為了聽歌,有的根本不擡頭,而是把臉貼在同伴的毛皮裡,好像約瑟菲妮在上面是白費力氣,其實——不可否認——她的口哨聲或多或少地灌進了我們的耳朵裡。
口哨聲一響起,全體都要保持沉默,好像民族對個體發出了重要信息。
約瑟菲妮那尖細的口哨聲面對的是難以做出決定的我們,就像我們這個可憐的民族生存在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之混亂中。
約瑟菲妮堅持着,盡管她的聲音并非與衆不同,盡管她的成績微不足道,但她還是堅持着,打通了連接我們的道路,使我們去思考。
假使這時我們中間出現了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我們是肯定不會容忍的,而且會認為他的表演是瞎胡鬧并一同加以抵制。
但願她沒有認識到:我們願意聽她唱歌這一事實證明了她并非是在唱歌。
對此她一定有所感覺,否則為什麼她總是極力否認我們在聽她唱歌呢?但她又總是在唱,将這種感覺抛至一邊。
但是,她還總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們一定程度上确實在聽她唱歌,就像在聽一個藝術家演唱。
她達到了一個藝術家在我們這兒竭盡全力也達不到的效果,并且這種效果僅僅恰巧是因為她的方法欠缺所緻。
這大概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有關。
我們這個民族不知何為青年,大家也幾乎沒有青年時代。
雖然不斷地提出這種要求:應該保證孩子一種特殊的自由和一種特殊的照料,讓他們有權利稍稍自由些,稍稍過分地胡鬧幾下,并多多少少地玩一玩。
應該承認孩子們有這一權利,并幫助實現它。
提出這類要求時個個都贊成,再沒有比贊成它更值得贊成的了。
可是,也再沒有比我們現實生活中更不能兌現的東西了。
大家贊成這些要求,但是過不了多久,一切就又變成了老樣子。
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個孩子,隻要他剛剛學會走路,剛剛稍微能辨認四周環境,他就必須像成年人那樣照顧自己。
由于經濟原因,我們分散居住的地域過于遼闊,我們的敵人過多,危機四伏,防不勝防——我們不能讓孩子避離生存競争,假使我們這樣做了,那孩子們将會過早地夭折。
除了這些可悲的原因外,自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我們這個民族的繁殖能力極強。
一代緊接着一代,每一代都不計其數。
孩子們沒有時間當孩子。
而在其它民族,孩子們會受到精心的照料,并為他們建立學校。
從學校裡每天蜂擁出來的那些孩子們是民族的未來,在較長的時間内日複一日從那裡出來的都是同一批孩子。
我們沒有學校,但在最短的時間間隔,卻會從我們民族湧現出一群又一群孩子,不計其數。
當他們還不會吹口哨的時候,便快活地發出尖細的嘶嘶聲;當還不會跑的時候,便打滾或擠在一起滾個不停;當還看不見東西的時候,便合夥笨拙地将一切都拖走。
我們的孩子喲!不像那些學校裡的同一批孩子,不,我們的孩子不斷湧現,沒有止境,沒有間斷,一個孩子剛出世不久,他便無法再做孩子了,他的身後又湧出了新的孩子面容,他們匆匆出世,歡歡喜喜,數量之多,無法辨認。
當然,盡管這是好事,盡管其它民族會因此而嫉妒我們,但是我們卻無法給孩子一個真正的童年。
這事自有其後果。
我們民族滲透着某種消除不掉的、根深蒂固的孩子氣,這同我們可靠的講求實際的思維方式這一最大優點恰恰相矛盾。
有時我們的行為極其愚蠢,跟孩子們幹傻事一模一樣,沒有意義,浪費,慷慨,輕率,而所有這些經常僅僅是為了開一個小小的玩笑。
當然我們從中得到的樂趣不如孩子們的多,但肯定還是有那麼一些。
約瑟菲妮就一直從我們民族的這種孩子氣中得到好處。
我們民族不僅隻有孩子氣,在一定程度上它還未老先衰,我們這裡的童年和老年與别處不一樣。
我們沒有青年時期,我們一下子就成年了,而且成年階段又太長,所以,某種厭倦和失望就會在我們這個如此頑強和自信的性格中劃上痕迹。
我們缺乏音樂才能大概與此有關。
我們太老了,搞不了音樂,音樂的激情與亢奮與我們生活的艱難不合拍,我們疲憊不堪地拒絕了它,回到了我們的口哨上。
偶爾稍微吹幾聲,就會感到恰如其分,心滿意足。
誰知道我們當中有沒有音樂天才,即使有,肯定也會在他們的才能得到發揮之前被我們同伴的這種性格抑制扼殺掉了。
與此相反,約瑟菲妮卻可以随心所欲地吹口哨或者說是唱歌——她願意怎麼講都行——這并不妨礙我們,正适合我們,我們完全可以接受它。
假如這裡包含着丁點兒音樂成分的話,那也是微乎其微的。
某種音樂傳統被保持了下來,但它卻絲毫沒有加重我們的負擔。
然而,約瑟菲妮帶給這個具有此種心情的民族的要更多一些。
在她的音樂會上,尤其是形勢嚴峻的時候,隻有那些男孩子們會對約瑟菲妮本身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