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至今發生了什幺
關燈
小
中
大
烈,那幺投入,顧不上品嘗其他朋友們精心烹調的春節大餐,隻是專注在對耶利内克作品的分析中……在翻譯過程中查閱了大量史料和西方文學理論文獻和哲學文獻。
由于耶利内克的作品中用很大篇幅描寫人物的内心活動,思維跳躍大,有時似乎特意迷惑讀者,以達到讓人深思的目的,為了确保翻譯和理解的準确性,我花了很多時間和有關人員對其語言和曆史背景進行核實……翻譯工作結束了,我覺得經受了一場感情上,理智上,語言上和幻想上的洗禮。
我學到了很多很多,重溫了很多很多,理解了很多很多。
這對我不僅僅是一次翻譯,而且是一次戲劇理論的複習,一次西方哲學史的重溫,一次年輕時代美好幻想的實現。
” 李鷗和楊麗應邀翻譯《城堡劇院》,這是最難譯的一個劇本,很多話是用維也納方言和格拉茲方言寫成的,因此在翻譯上非常艱難。
這對同行伉俪已經在維也納生活了20多年,他們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請教了許多奧地利的朋友和搞戲劇的專家,他們還專門去維也納的“城堡劇院”,觀看了《城堡劇院》的演出。
在翻譯風格上,選擇了普通話作為基礎,根據每個人的說話方式,采用了一些比較高雅或比較低俗的表達方式。
丁娜和徐靜華分别生活在德國的慕尼黑和柏林,她們除了相互切磋、請教德國友人之外,還想到直接求教作者本人的辦法。
丁娜女士在2005年3月29日用德文給我寫了一封信,她寫道:“因為作者在語言上非常獨特,所以我們在翻譯中請教的一些德國人這一次對我們幫助甚少。
他們要幺說,自己不夠聰明,無法看懂這樣的文字,要幺我們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解釋,往往還是前後矛盾的。
”她請我将她和徐靜華女士在翻譯中的問題轉發給耶利内克本人,她還在信的前面注上“SOS!!!”我将她的信通過羅沃爾特出版社的克隆普霍茨女士(KristinaKrombholz)和布勞恩女士(UrsulaBraun)轉給了耶利内克女士。
4月8日,丁娜收到了耶利内克本人回複的電郵: “尊敬的譯者先生,我收到了您的SOS和那些問題。
我感到非常遺憾,真的!我可不願意處在您的位置。
請您稍微有點耐性。
我剛剛回到維也納,(我已經出去很久了),需要一些時間處理最緊急的事情。
但是我将盡力而為。
問題在于,我經常寫的不是‘标準的’(kein“normales”Deutsch)德語,而是一種藝術語言(Kunstsprache)。
您一定要在中文裡找到一些相對應的東西,(可惜我對中文幾乎毫無所知,不知道到底有沒有這種可能),您可以非常自由地、有創意地處理我的文本,或者更确切地說,您必須意譯(nachdichten)。
再見并緻以衷心的問候。
您的埃爾弗裡德·耶利内克。
非常感謝您為此費心!” 但是,就在四天之後,羅沃爾特出版社的布勞恩女士給我來信說:我們已經把譯者的問題轉給了耶利内克女士,“作者現在給予了答複,她很遺憾,現在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在她的文本中有許多地方是無法做出合理(rational)解釋的。
因此,為了把她的書很好地翻譯成中文,譯者和出版社現在隻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完成這項工作。
”丁娜和徐靜華當然感到很失望,但是沒過幾天,丁娜接到卡特琳·勞施博士(DrKatrinRausch)的電郵,她是耶利内克的朋友,住在維也納,從事德英-英德翻譯,懂漢語,曾經被德國學術交流基金會(DAAD)派遣到上海同濟大學任教,現在受耶利内克之托,向譯者解答翻譯中的問題。
在她的協助下,兩位譯者順利地解決了最後幾個疑難。
中國科技大學外語系徐筱春副教授和南京大學德語碩士畢業生陳兆女士,也把翻譯耶利内克的作品視為一次“神聖的工作”,為了做好準備,迎接“很大的挑戰”,她們認真閱讀了許多老一輩翻譯家的劇本譯作,“想多找找劇本翻譯的感覺”,她們倆雖然身在國内,但是周圍都有一些德國專家學者,他們自然成了解答疑問的老師。
交稿之後,徐筱春女士給我來信: “這是從事翻譯以來最艱難的一次,在‘信、達、雅’的鋼絲上如何保持最佳的平衡?怎樣才能兼顧作者的風格和讀者的閱讀習慣?譯文風格的選擇和把握是最難的,尤其是這樣的作品,不敢為求‘達’而少‘信’,感到前所未有的束縛和壓力。
雖然也知道這是個人愛好的問題,怎幺做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衆口難調……但是依然想做得更好……文學翻譯實在很難!耶利内克的作品就更難!!這個劇本中涉及許多史實,卻又不把引文明确标出,真的擔心不加注解,讀者無法讀懂,但加注解也許同樣會引起争議……已經兩個月沒有好好享受陽光了……這兩個月過的真是非人的生活:非人的辛苦非人的痛苦非人的充實……還有,非人的快樂非人的滿足非人的……都是因為耶利内克,因為《克拉拉·S》。
春天來了,我也渴望着走出克拉拉的寒冬,帶着滿足和感慨……” 感謝各位譯者,你們本着認真敬業的态度完成的高質量的譯作,讓我在後來的審稿工作中着實省去了很多力氣。
其實,我本來也應該是本書的譯者之一,不會像現在這樣有可能會被人看成是一個貪圖虛名的編選者。
從11月下旬起,我開始動手翻譯《娜拉離開丈夫以後》,我當時是有點私心,一是因為這個劇本是耶利内克的代表性劇作,我自認為也是最有可能被搬上中國舞台的劇本,二是這個劇本從語言上來說相對好翻譯,每天翻譯一點,三個月内可以完成,不會影響我的其他工作。
但是,2005年1月中旬,我在和杜新華通電話時,偶然得知《世界文學》雜志将發表這個劇本,譯者是我過去的同事焦仲平副編審(焦庸鑒是他的筆名)。
猶豫了幾天之後,我給焦仲平打了電話,向他約稿。
當然,我自己也就放下了翻譯這個劇本的工作。
非常有趣的是,1月31日,我約請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生齊快鴿女士翻譯其他文章,她在得知我正在編選《耶利内克戲劇集》之後,就問我能否将她翻譯的并将在《外國文藝》2005年第一期上發表的《娜拉離開丈夫以後》收入這本集子裡。
《世界文學》和《外國文藝》這兩家國内刊登外國文學的權威雜志不約而同地選中《娜拉離開丈夫以後》這個劇本,看來是應了那句老話:英雄所見略同。
不過,這兩家權威性的外國文學雜志,事先不征得版權所有人的允許,就約請譯者翻譯并且刊登受版權保護的外國作品,事後也不向版權所有人寄送樣書的做法,今後是否也應該改一改呢? 三 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公布以後,國内媒體的關注程度大大超過以往,諾貝爾文學獎已不僅僅囿于文學,而成為了萬衆矚目的新聞事件。
在很短的時間裡,國内至少有上百家報紙介紹耶利内克的生平與創作,《北京晚報》、《新京報》、《北京娛樂信報》、《中華讀書報》、《中國圖書商報》、《環球時報》、《北京青年報》、《晶報》、《文彙報》、《文彙讀書周報》、《新民晚報》、《東方早報》、《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深圳商報》、《南京晨報》、《揚子晚報》、《江南時報》、《潇湘晨報》等還以整版甚至幾版的篇幅專門報道,就連《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這種全國性的大報也數次刊登了介紹耶利内克的長篇文章。
《世界文學》、《外國文藝》、《譯文》、《上海文學》、《書城》、《人物》、《出版人》、《外灘畫報》等媒體也根據各自的取向,推出了諾獎得主耶利内克的專輯或重頭文章,大多數都是放在頭條的重要位置。
衆多媒體全方位解讀耶利内克,在短短的幾周之内,使她成為在中國大陸人氣最旺的外國作家。
耶利内克獲獎,在我國文學界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安妮寶貝、虹影、潔塵、胡榴明、盛可以、袁筱一等女作家在不同場合發表了對耶利内克獲獎以及她的作品包括影片《鋼琴教師》的看法和感想。
邱華棟、葛紅兵、唐浩明還專門寫了耶利内克及其創作的長篇文章,并被許多報刊轉載。
白烨說:“耶利内克的作品确實值得看,艱澀難懂,但是把很壓抑、很迸發的東西揉在一塊兒隐喻,很艱澀,很高雅,閱讀很難,但是大師一般都有這個特點,都不太好閱讀。
面對這個挑戰,它是值得的。
”止庵說:“有些書很獨特,确實是我們沒有見到的。
它們不太好看,但是非常新穎,我以前沒有讀過這樣的書,讀了确實耳目一新。
”就耶利内克獲獎及其作品撰文或發表談話的文學評論家還有徐友漁、張頤武、王甯等人。
在《鋼琴教師》中文簡體字版正式出版之後,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世界文學》雜志社,于2004年12月28日在北京舉行了“耶利内克作品研讨會”,邀請了國内德語文學界的一批專家學者,就耶利内克的作品“衡文論劍”。
與會學者高度評價了耶利内克的作品《逐愛的女人》、《鋼琴教師》、《情欲》等,強調了其高超的語言藝術。
全國各地的一些從事德語文學的學者也紛紛撰寫文章、發表談話,僅我個人注意到的就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葉廷芳研究員、甯瑛研究員、葉隽博士,北京大學馬文韬教授、李昌珂教授、谷裕副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韓瑞祥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衛茂平教授,複旦大學德語系袁志英教授、王濱濱副教授,同濟大學德語系宋健飛教授、黃克琴教授、胡春春副教授,南京大學德語系陳民副教授,西安外國語學院德語系聶軍教授,《譯林》雜志的趙燮生編審,《世界文學》雜志的杜新華編輯。
中國着名作家邱華
由于耶利内克的作品中用很大篇幅描寫人物的内心活動,思維跳躍大,有時似乎特意迷惑讀者,以達到讓人深思的目的,為了确保翻譯和理解的準确性,我花了很多時間和有關人員對其語言和曆史背景進行核實……翻譯工作結束了,我覺得經受了一場感情上,理智上,語言上和幻想上的洗禮。
我學到了很多很多,重溫了很多很多,理解了很多很多。
這對我不僅僅是一次翻譯,而且是一次戲劇理論的複習,一次西方哲學史的重溫,一次年輕時代美好幻想的實現。
” 李鷗和楊麗應邀翻譯《城堡劇院》,這是最難譯的一個劇本,很多話是用維也納方言和格拉茲方言寫成的,因此在翻譯上非常艱難。
這對同行伉俪已經在維也納生活了20多年,他們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請教了許多奧地利的朋友和搞戲劇的專家,他們還專門去維也納的“城堡劇院”,觀看了《城堡劇院》的演出。
在翻譯風格上,選擇了普通話作為基礎,根據每個人的說話方式,采用了一些比較高雅或比較低俗的表達方式。
丁娜和徐靜華分别生活在德國的慕尼黑和柏林,她們除了相互切磋、請教德國友人之外,還想到直接求教作者本人的辦法。
丁娜女士在2005年3月29日用德文給我寫了一封信,她寫道:“因為作者在語言上非常獨特,所以我們在翻譯中請教的一些德國人這一次對我們幫助甚少。
他們要幺說,自己不夠聰明,無法看懂這樣的文字,要幺我們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解釋,往往還是前後矛盾的。
”她請我将她和徐靜華女士在翻譯中的問題轉發給耶利内克本人,她還在信的前面注上“SOS!!!”我将她的信通過羅沃爾特出版社的克隆普霍茨女士(KristinaKrombholz)和布勞恩女士(UrsulaBraun)轉給了耶利内克女士。
4月8日,丁娜收到了耶利内克本人回複的電郵: “尊敬的譯者先生,我收到了您的SOS和那些問題。
我感到非常遺憾,真的!我可不願意處在您的位置。
請您稍微有點耐性。
我剛剛回到維也納,(我已經出去很久了),需要一些時間處理最緊急的事情。
但是我将盡力而為。
問題在于,我經常寫的不是‘标準的’(kein“normales”Deutsch)德語,而是一種藝術語言(Kunstsprache)。
您一定要在中文裡找到一些相對應的東西,(可惜我對中文幾乎毫無所知,不知道到底有沒有這種可能),您可以非常自由地、有創意地處理我的文本,或者更确切地說,您必須意譯(nachdichten)。
再見并緻以衷心的問候。
您的埃爾弗裡德·耶利内克。
非常感謝您為此費心!” 但是,就在四天之後,羅沃爾特出版社的布勞恩女士給我來信說:我們已經把譯者的問題轉給了耶利内克女士,“作者現在給予了答複,她很遺憾,現在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在她的文本中有許多地方是無法做出合理(rational)解釋的。
因此,為了把她的書很好地翻譯成中文,譯者和出版社現在隻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完成這項工作。
”丁娜和徐靜華當然感到很失望,但是沒過幾天,丁娜接到卡特琳·勞施博士(DrKatrinRausch)的電郵,她是耶利内克的朋友,住在維也納,從事德英-英德翻譯,懂漢語,曾經被德國學術交流基金會(DAAD)派遣到上海同濟大學任教,現在受耶利内克之托,向譯者解答翻譯中的問題。
在她的協助下,兩位譯者順利地解決了最後幾個疑難。
中國科技大學外語系徐筱春副教授和南京大學德語碩士畢業生陳兆女士,也把翻譯耶利内克的作品視為一次“神聖的工作”,為了做好準備,迎接“很大的挑戰”,她們認真閱讀了許多老一輩翻譯家的劇本譯作,“想多找找劇本翻譯的感覺”,她們倆雖然身在國内,但是周圍都有一些德國專家學者,他們自然成了解答疑問的老師。
交稿之後,徐筱春女士給我來信: “這是從事翻譯以來最艱難的一次,在‘信、達、雅’的鋼絲上如何保持最佳的平衡?怎樣才能兼顧作者的風格和讀者的閱讀習慣?譯文風格的選擇和把握是最難的,尤其是這樣的作品,不敢為求‘達’而少‘信’,感到前所未有的束縛和壓力。
雖然也知道這是個人愛好的問題,怎幺做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衆口難調……但是依然想做得更好……文學翻譯實在很難!耶利内克的作品就更難!!這個劇本中涉及許多史實,卻又不把引文明确标出,真的擔心不加注解,讀者無法讀懂,但加注解也許同樣會引起争議……已經兩個月沒有好好享受陽光了……這兩個月過的真是非人的生活:非人的辛苦非人的痛苦非人的充實……還有,非人的快樂非人的滿足非人的……都是因為耶利内克,因為《克拉拉·S》。
春天來了,我也渴望着走出克拉拉的寒冬,帶着滿足和感慨……” 感謝各位譯者,你們本着認真敬業的态度完成的高質量的譯作,讓我在後來的審稿工作中着實省去了很多力氣。
其實,我本來也應該是本書的譯者之一,不會像現在這樣有可能會被人看成是一個貪圖虛名的編選者。
從11月下旬起,我開始動手翻譯《娜拉離開丈夫以後》,我當時是有點私心,一是因為這個劇本是耶利内克的代表性劇作,我自認為也是最有可能被搬上中國舞台的劇本,二是這個劇本從語言上來說相對好翻譯,每天翻譯一點,三個月内可以完成,不會影響我的其他工作。
但是,2005年1月中旬,我在和杜新華通電話時,偶然得知《世界文學》雜志将發表這個劇本,譯者是我過去的同事焦仲平副編審(焦庸鑒是他的筆名)。
猶豫了幾天之後,我給焦仲平打了電話,向他約稿。
當然,我自己也就放下了翻譯這個劇本的工作。
非常有趣的是,1月31日,我約請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生齊快鴿女士翻譯其他文章,她在得知我正在編選《耶利内克戲劇集》之後,就問我能否将她翻譯的并将在《外國文藝》2005年第一期上發表的《娜拉離開丈夫以後》收入這本集子裡。
《世界文學》和《外國文藝》這兩家國内刊登外國文學的權威雜志不約而同地選中《娜拉離開丈夫以後》這個劇本,看來是應了那句老話:英雄所見略同。
不過,這兩家權威性的外國文學雜志,事先不征得版權所有人的允許,就約請譯者翻譯并且刊登受版權保護的外國作品,事後也不向版權所有人寄送樣書的做法,今後是否也應該改一改呢? 三 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公布以後,國内媒體的關注程度大大超過以往,諾貝爾文學獎已不僅僅囿于文學,而成為了萬衆矚目的新聞事件。
在很短的時間裡,國内至少有上百家報紙介紹耶利内克的生平與創作,《北京晚報》、《新京報》、《北京娛樂信報》、《中華讀書報》、《中國圖書商報》、《環球時報》、《北京青年報》、《晶報》、《文彙報》、《文彙讀書周報》、《新民晚報》、《東方早報》、《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深圳商報》、《南京晨報》、《揚子晚報》、《江南時報》、《潇湘晨報》等還以整版甚至幾版的篇幅專門報道,就連《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這種全國性的大報也數次刊登了介紹耶利内克的長篇文章。
《世界文學》、《外國文藝》、《譯文》、《上海文學》、《書城》、《人物》、《出版人》、《外灘畫報》等媒體也根據各自的取向,推出了諾獎得主耶利内克的專輯或重頭文章,大多數都是放在頭條的重要位置。
衆多媒體全方位解讀耶利内克,在短短的幾周之内,使她成為在中國大陸人氣最旺的外國作家。
耶利内克獲獎,在我國文學界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安妮寶貝、虹影、潔塵、胡榴明、盛可以、袁筱一等女作家在不同場合發表了對耶利内克獲獎以及她的作品包括影片《鋼琴教師》的看法和感想。
邱華棟、葛紅兵、唐浩明還專門寫了耶利内克及其創作的長篇文章,并被許多報刊轉載。
白烨說:“耶利内克的作品确實值得看,艱澀難懂,但是把很壓抑、很迸發的東西揉在一塊兒隐喻,很艱澀,很高雅,閱讀很難,但是大師一般都有這個特點,都不太好閱讀。
面對這個挑戰,它是值得的。
”止庵說:“有些書很獨特,确實是我們沒有見到的。
它們不太好看,但是非常新穎,我以前沒有讀過這樣的書,讀了确實耳目一新。
”就耶利内克獲獎及其作品撰文或發表談話的文學評論家還有徐友漁、張頤武、王甯等人。
在《鋼琴教師》中文簡體字版正式出版之後,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世界文學》雜志社,于2004年12月28日在北京舉行了“耶利内克作品研讨會”,邀請了國内德語文學界的一批專家學者,就耶利内克的作品“衡文論劍”。
與會學者高度評價了耶利内克的作品《逐愛的女人》、《鋼琴教師》、《情欲》等,強調了其高超的語言藝術。
全國各地的一些從事德語文學的學者也紛紛撰寫文章、發表談話,僅我個人注意到的就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葉廷芳研究員、甯瑛研究員、葉隽博士,北京大學馬文韬教授、李昌珂教授、谷裕副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韓瑞祥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衛茂平教授,複旦大學德語系袁志英教授、王濱濱副教授,同濟大學德語系宋健飛教授、黃克琴教授、胡春春副教授,南京大學德語系陳民副教授,西安外國語學院德語系聶軍教授,《譯林》雜志的趙燮生編審,《世界文學》雜志的杜新華編輯。
中國着名作家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