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意

關燈
使當然是隊伍中位置最高的角色。

    過去,是由四個“近衛”來充當,現在則由舊公卿豪族的“掌典”來充當此任。

    古式的服裝,今天讀起來,着實複雜不過。

    “冠”的垂纓有花紋,菱形的花紋。

    束着腰帶,穿着黑色的“阙腋之袍”,半長袖。

    下邊的裙,則是“二藍”底,加進了紅色的菱形圖案。

    白平絹絲的外褂,大紅色的敞口罩褂,右腰上還别着銀色裝點的“魚袋”。

    金色的佩刀則是古風的直刀,刀柄上和刀鞘上都裝飾着花紋。

    腰帶是淡紫碎花圖案的唐綢。

    鞋是紅色繪錦鑲嵌的皂靴。

     他們騎的馬,叫做“佩唐鞍的馬”,罩着銀面具,綴着圓環腳镫,戴着“尾韬”,結着“唐毛”。

    擋泥闆是用叫做“大滑”的皮革做的,胸前和股下都吊着叫做“杏葉”的樹葉形東西,手提缰繩則是“蘇芳”淡黑紅色的細繩。

    馬身上披着織錦緞的馬衣,纏着腹帶,頭上還套着頭飾,尾上戴着“尾套”,缰繩是“蘇芳”淡黑紅色的圓帶。

    “雲珠”馬枷沒有套在馬頸子上,而是讓馬夫拿在手上。

     那敕使的馬,就是這樣一種古代的裝束。

    沒有古代裝束知識的人,簡直看不懂。

    而且,那些東西又并不怎麼打眼地就過去了。

    不用說敕使,就是各種“供奉”“衛士”,也都前呼後擁,還備着返程時的替換馬。

    打着“風流傘”,平添了一種初夏的情趣。

    初夏時節,下鴨神社的“劄之林”、賀茂川堤上,一片青蔥翠綠,與遊行隊伍的色彩相映成趣。

     “牛車”是供“王朝敕使”或“齋王”乘坐的車,是為了讓“行裝”更漂亮而制作的車,稱為“出車”“飾車”和“渡車”。

    車欄和車檻上都裝飾着正當時令的藤花、燕子花,或者是紅梅花、白花。

     “代齋王”穿着俗稱“十二單”的衣服,坐在轎子上。

    “日忌衣”上罩着“小忌衣”,發型當然是披肩長絲式的,還紮着“日陰絲帶”,懷裡揣着紅色的懷紙,手裡拿着桧扇,這不用說也是古式的裝束。

     “代齋王”在祭祀前淨身時,有女童子在背後服侍着。

    祭祀的行列裡,這女童子和男童一起夾在遊行隊伍裡。

    童子和女童頭發上結着紅色“鳥子”紙,童女穿着内襯硬裡子的大褂。

    童子的行列抹上了一片可愛鮮豔的紅色。

    雖然是葵花和雛子花的季節,這些童子的參加,平添了雛介子的風情。

     與平安神宮的新時代祭,舉着長矛巡遊的熱鬧的-園祭比起來,京都的三大祭祀裡,要算葵祭最樸素了,可同時它又是嚴格遵循古制的活動,也許對現代人來說它不太注重外表。

    而且,它又是所謂“賀茂的祭祀”,從京都禦所出來,經過下鴨神社、上茂神社,路程最遠。

     就像《徒然草》裡寫的那樣,公卿、“檢非違使”在松樹之間行進而去,那模樣,令人最能想起王朝的過去,可現在的人隻不過是看看熱鬧而已。

     直木一行打開盒飯,禦園橋那邊,賀茂堤煞是美麗,再眺望葵祭的行列那就更漂亮了。

    不用說,遊行的人是徒步來到這裡的,即使在市政府休息了一會兒,又在下鴨神社舉行了神事,可他們還是相當累的。

     其實,直木本來不打算仔細瞧,也沒懷着研究古典之心來仔細看遊行人的裝束、神事的;幸子和秋子要說知心話,秋子希望向姐姐袒露胸懷,直木是應幸子夫婦的葵祭招待而來的。

     “隊伍到這裡,還要很多時間呢。

    ”幸子說,“我去買上賀茂的特産烤年糕來給你吃。

    ” “好吧。

    ”直木仰望着天空回答說。

     “賀茂川流到這裡,才是京都。

    ”直木反複說,“沒多久以前,大堤和現在不一樣,聽說西面是一大片麥田和菜花田。

    那裡面,平常的農民屋子,東一點兒、西一點兒,看得才清楚呢。

    ” 直木又把手臂枕到頭下,望着天空繼續說: “秋子,你看現在的幸子怎麼樣?” “什麼怎麼樣?”秋子反問了一句。

     “變成京都人了吧?嫁到京都來,看起來幸福吧。

    ” “是啊。

    ”秋子盯了一眼直木,“不管怎麼說,我是一向不太喜歡宮本那個人的。

    ” “嗯。

    ”直木點了點頭,“這話下一回,能不能和幸子好好說一下試試呢?柔和一點地。

    ” 這話不用說也包括秋子自己的事。

    秋子感覺到了,說了聲:“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