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直木雖然還沒去,可他讀過的導遊手冊告訴他:宮崎神宮的左手,往北登上小山坡,豎立着一座高塔,視野開闊的小山坡現在是個公園。

    今天,那座塔叫做“和平之塔”,公園叫做“和平台”,都是日本戰敗後改的名字。

    那塔模仿祭神驅邪幡,高三十七米,是作為紀念皇紀二千六百年的一項活動建造的。

    皇紀二千六百年是昭和十五年(1940年),那時,日本正陷入“支那事變”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第二年,昭和十六年,美國、英國開始加入了那場窮途末路的戰争。

    就在昭和十五年,“皇紀二千六百年”被認為是把日本尊為神國的極好機會,于是,舉國上下進行了神聖的慶祝活動,為了讓國民士氣高漲,加強團結,于是,不管什麼地方,都争相舉行各種紀念活動。

    神武天皇東征前的皇宮,後來傳下來成為宮崎神宮;宮崎神宮的所在地宮崎縣,理所當然地把建造這個塔作為盛大慶祝活動的一環。

     塔叫做“八炫之基柱”。

    日本戰争的理想曾用“八炫一宇”這樣的話來概括。

    說“八炫”就是“全世界”,“八炫之柱”就是“全世界支柱”的意思;作為“世界中心”的象征,建造了這個塔。

    不論是宮崎市還是宮崎縣,被稱為日本的支柱而令人精神振奮。

    塔的正面大門上,用浮雕刻出神武天皇的神話故事,那是用全國各地小學生那裡募捐來的一分錢銅币,熔化後做成銅闆刻出來的。

    造塔的石塊,不用說也是從全國各地收集來的,還有不少是住在中國、巴西、秘魯、加拿大等國的日本人遠涉重洋送來的。

    也有親近日本的外國人捐獻的石塊。

     塔的設計者是日名子實三,現在已經作古了。

     大門表面上,本有關于“八柱炫之塔”的來曆,塔的生命的文字,在日本戰敗後,被毫不留情地卸了下來。

    塔改名為“和平之塔”,小山坡更名為“和平台”。

    塔台上的四面都有一尊神像,軍神之像讓取了下來。

    可是,塔裡面鑲嵌的銅闆上刻着的紀念“皇紀二千六百年”文字,卻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

    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這塊銅闆。

     “八炫之基柱”變為“和平之塔”,它所在的小山坡,作為和平公園,觀光旅遊車已把它作為一個景點。

    站在小山坡上能極目遠眺,背後的樹林也很美。

     到了昭和三十九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時,國内“聖火接力”第二路線的起點,選在了宮崎。

    由沖繩用飛機載來的聖火,9月9日清晨抵達宮崎,傍晚時分到宮崎神宮,然後運抵“和平台”,點燃了和平之塔前的聖火台。

    在這兒舉行了“聖火”國内傳遞出發的儀式。

    自從把“八炫之基柱”改成“和平之塔”之後,大概這次“傳遞”可以點燃起複蘇之火吧。

    當時那個寬大的聖火盤,做成了繩文土器風格,那是由宮崎有名的陶瓷公司制造的。

     這個培成為奧林匹克“聖火”的出發點,把它與某種毫不相幹的“複蘇”相提并論,也許有些牽強,但是近年來,否定提倡複活紀元節的理論,就是因為有複活論興起,才會有反對議論的。

    随着這些論調的擴展,因與神武天皇的神話有關,所以在建造起了大塔的宮崎後,也有人聲稱應該将戰敗後卸下的“八炫之基柱”的文字闆恢複原樣挂到塔的外面來,直木是從宮崎的報紙上讀到的。

    直木還沒有看到那塔,但是,“八炫之基柱”的文字闆卸下後,“和平之塔”的文字盤還沒有鑲嵌進去,該有塔名的地方,像是留下了一道傷痕。

     “既然如此,就返回‘八炫之基柱’的名稱嘛……”直木在一葉之濱,一個人嘀咕着。

     “八炫”這個詞的意思,直木知道得并不很确切。

    如果戰争中,“八炫一字”中倡導的“八炫”是全世界的意思,那麼,“八炫之基柱”是用來表彰宮崎的,現在看來實在是毫無道理的。

    假如把“八炫”狹意的理解為日本,那麼把塔作為神話傳說的紀念也未嘗不可,但也許還是留下來,作為日本戰敗紀念塔更好一些吧。

    明亮的小山坡上,對高高聳立的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時引起人們發思古之幽情,有時讓人回憶起塔名被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