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主人公現身

關燈
小說書名頁上的紅玫瑰花瓣和我的女朋友那雙眼睛。

    是的,那雙眼睛我記得!” 伊萬的客人的叙述越來越不連貫,越來越閃爍其詞,往往欲言又止。

    他談到了什麼斜雨,地下室裡的悲觀失望情緒,還講到他後來又去過一些别的地方。

    他極力壓低聲音懇切地說,說他絲毫也不埋怨她。

    是她推動他去鬥争的,但他并不埋怨她,不,不埋怨! “我還記得,記得那張可憎的報紙附頁。

    ”客人嘟哝着,用兩手的手指比劃着那附頁的大小。

    從他那語無倫次的叙述中,伊萬猜到:是另外一位編輯從“大師”的小說中摘了幾章在報上發表了。

     據客人說,沒過兩天有一家報紙就發表了批評家阿裡曼的批判文章,标題是;《編輯卵翼下的敵人》。

    文章作者指責伊萬眼前這位客人利用編輯的麻痹和無知,企圖把頌揚基督耶稣的私貨塞進我們的報刊。

     “噢,這事我記得,記得!”伊萬叫道,“不過,我忘了您的姓名!” “算啦,我再說一遍,别再提我的姓名,它已經沒有了,”客人說,“問題不在于我姓什麼。

    過了一天,又有一家報上登出了署名姆斯季斯拉夫-拉夫羅維奇的文章,文章作者要求:對于販賣‘彼拉多私貨’、妄圖把這類私貨塞進(用的又是這個可詛咒的字眼兒——‘塞進’)我們報刊的那個勾畫聖像的家夥一定要給以打擊,要堅決打擊! “我被‘彼拉多私貨’這個詞吓呆了。

    可我翻開另一份報紙一看,那上面竟然有兩篇文章:一篇是拉銅斯基寫的,另一篇署名‘恩-埃’。

    實話對您說吧,跟拉銅斯基這篇文章比起來,前邊提的阿裡曼和拉夫羅維奇那兩篇簡直可以算是開玩笑了。

    我隻說說拉銅斯基文章的标題,您就會明白了,那标題是:《猖狂的舊教徒》。

    我聚精會神地閱讀着報上批判我的文章,竟沒有察覺她不知不覺地站到我面前了(我忘了關門)。

    她提着一把還在滴水的傘,拿着些淋濕了的報紙,兩眼噴射着火焰,兩手瑟瑟抖動,而且是冰涼冰涼的。

    她先是撲過來吻了吻我,然後便敲着桌子用嘶啞的聲音說她一定要去毒死這個拉銅斯基。

    ” 聽到這裡,伊萬仿佛難為情地哼聊了兩聲,但什麼也沒說。

    客人繼續講道: “從此我們的日子就毫無樂趣了。

    小說已經寫完,再也無事可幹,我們兩人隻有終日坐在爐旁那塊小地毯上觀看爐裡的火光。

    順便提一下,這時期我們分别的時間比從前多了。

    她常出去散步,而我呢,像從前不止一次發生過的那樣:性格發生了奇怪的變化……我突然交了個朋友。

    是的,是的,您想想看,我這個人平素很不喜歡交往,有個讨厭的怪毛病:很難和别人接近,不大相信人,疑心重。

    可是,您想得到嗎,盡管這樣,還是總有個意料不到的人會鑽進我的内心深處。

    這個人突如其來,表面上說不出什麼道理,可我就是最喜歡他。

     “這不,就在那個該死的時期,我記得是在一個爽朗的秋日,我們小院的栅欄門打開了。

    她當時沒在家。

    進來一個男人,他到樓上去找我的房東辦什麼事。

    然後他下樓來,走到小院,不知怎麼很快便和我認識了。

    他自稱是新聞記者。

    這人一下子就使我産生了極大的好感,甚至,您想想看,現在我回憶起來還有些想他呢。

    後來就越來越喜歡他了,他時常到我家來。

    我了解到:他是單身,住在附近,住房和我的差不多,不過,他嫌窄小,等等。

    他從來沒有請我到他家去過。

    我妻子對他非常反感,但我總為他辯護。

    她就說:‘你願意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不過,我告訴你,他給我的印象可是十分讨厭的。

    ’ “對她這些話我報之一笑。

    其實,話說回來,那個人究竟哪一點吸引了我呢?問題在于:假如一個人肚子裡沒有點奇貨、内秀,這人就沒有意思了。

    而阿洛伊吉肚子裡就有這種内秀(噢,我忘了告訴您,我這位新交名字叫阿洛伊吉-莫加雷奇①)。

    的确是這樣,在這之前我從未見過阿洛伊吉這麼聰慧的人,我相信今後再也不會遇到了。

    有時候,我看不懂報上的某條消息,阿洛伊吉每次都能給我講解得清清楚楚,而且,看得出,他解釋起來一點也不費力氣。

    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他都能解釋。

    但這些也還不足以使我折服。

    征服了我的是他對文學的熱愛。

    他執意請求我把那部小說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讀給他聽,直到我答應了,他才罷休。

    聽完之後他大大贊揚了一番。

    但是,他也以驚人的确切程度把編輯對該書的意見全部對我重述了一遍,仿佛他當時在場聽到了這些意見似的,講得百分之百相符。

    此外,他還毫不含糊地向我說明了我的作品不能出版的原因。

    我想,他這些話也準是一點不差的。

    他還直截了當地告訴我:某章某章是絕對通不過的…… ①莫加雷奇,原文意為酬謝請客。

    同根動詞的意思是:向他人勒索謝禮。

    因此這個名字聽來有“勒索者”、“敲竹杠”之意。

     “報上繼續發表批判文章。

    起初一段時間,我對這些文章一概置之一笑。

    但随着篇數的增多,我對它們的态度也逐漸變了。

    第二個階段可以說是我的驚訝階段。

    我感到,盡管這些文章都是氣勢洶洶的,一副理直氣壯的腔調,但每行字裡都不折不扣地透着虛張聲勢、色厲内在的氣息。

    我總覺得,這些文章的作者顯然言不由衷。

    正因為心口不一,他們才越發做出怒不可遏的樣子。

    後來,您知道嗎,我便進入了第三個階段——恐怖階段。

    不,我倒不是害怕那些文章。

    我是害怕其他的、與那些文章和我的小說完全無關的某些東西。

    比方說,您想想看,我竟開始害怕起黑暗來了①。

    總而言之,我進入了一種心理病變的階段。

    每天晚上,臨睡前,隻要把小房間的燈一關,我就覺得有一條人帶魚②似的東西,長着極長極長的冰冷的腕足,從小窗戶往我屋裡爬,雖然窗戶關得很嚴實。

    因此,我不得不每晚都開着燈睡覺。

     ①“黑暗”(Temhota)一同同時有愚昧無知之意。

     ②章魚,通稱八帶魚。

    頭上生有八條長腕足,腕上有吸盤。

    這個詞同時有“貪殘的怪物,吸血鬼”之意。

     “我心上人的變化也很大(我當然沒對她提過八帶魚的事,但她看出我的精神狀态越來越不對頭了)。

    她消瘦了,臉上失去血色,不再笑了,還一再請求我原諒她,因為是她勸我發表小說片斷的。

    這時她建議我放棄一切,到南方去,到黑海海濱去休息一個時期,甯肯把十萬盧布中剩餘的錢全部用光。

     “她固執地堅持這個意見。

    我呢,我總有某種預感,覺得自己去不成黑海海濱了。

    為了不同她争吵,我答應她近日内就動身去南方。

    于是她便說要親自去給我買車票。

    我把全部餘錢,也就是大約一萬盧布,都取出來交給了她。

     “‘怎麼給我這麼多?’她驚奇地問。

     “我解釋了幾句,大意是我怕被偷,請她暫時代我保存。

    她接過錢,裝進小手提包,然後不住地吻我,邊吻邊說:看見我這種樣子,她丢下我一個人走比去死還難受,可是,家裡人等她回去,她不得不走,明天一定來。

    她一再哀求我什麼也不要怕。

     “那正是黃昏,是十月中旬。

    她走了,我躺到沙發上,沒有開燈就昏睡過去。

    我驚醒了涸為覺得八帶魚已經爬進屋裡。

    我勉強摸黑兒開了燈,看看懷表,時針才指着兩點。

    躺下的時候我隻是病。

    躍訴的,這時醒來已經完全是個病人了。

    我忽然覺得,晚秋的黑暗就要擠破窗玻璃,湧進屋裡來,而我将在這黑暗中,就像在墨汁裡一樣,被嗆死。

    我覺得自己已經無法控制自己。

    我大叫一聲,忽然想跑出去找個什麼人,哪怕到樓上去找房東也好。

    我瘋狂地同自己搏鬥,鼓足力氣總算掙紮到了暖爐前,點着了爐裡的劈柴,劈柴噼噼啪啪地着起來,震得爐門咯咯響;我感覺多少好些了……我又沖到前室,把那裡的燈也打開。

    看到有瓶白葡萄酒,便打開它,對着瓶口喝了幾口。

    這一來我的恐懼感似乎減退了些,至少我沒有跑去找房東,而是回到了爐前。

    我打汗爐門,熱氣烘暖了我的臉和手。

    我小聲念叨着:‘願你此刻能想到我上處在危難中,你來吧,來吧,快來吧!’ “但是,誰也沒有來。

    爐火燃得正旺,大雨敲打着玻璃窗。

    這時,便發生了最後那件事。

    我從抽屜裡掏出一本本沉甸甸的小說打字稿,還有幾個草稿本子,開始燒毀這些東西。

    這還很不容易呢,因為寫滿字的紙不易燃着。

    我就用力把本子撕開,撕得我手指甲都折斷了,然後把它們豎着放進爐膛,塞到劈柴中間,再用火鈎子把紙頁打松。

    紙灰時而要占上風,要把火苗壓滅,但我不停地同它鬥争。

    我眼看着那部小說在毀滅,盡管它一直頑強抵抗,還是在一點點地毀滅。

    小說中熟悉的語句在我眼前閃動,金黃色的火舌不住地由下向上吞噬着每一頁紙,勢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