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地
關燈
小
中
大
啊。
——可是,婆婆,你換了俺看看,總不能破罐子破摔啊!俺可不圖自己是清白啦,或者是傲氣地當一輩子寡婦。
在腰酸腿痛睡不着覺的夜裡,俺也曾經仔細想過,這麼固執己見,也是出于無可奈何。
雖然說無可奈何,可是轉過念頭一想,這都是為了咱家,為了小廣,于是俺就隻好咬着牙幹下去了……” 阿住隻是茫然望着兒媳的面孔。
這時她不知不覺地弄清了一個事實。
就是不管她怎麼着急,直到她閉上眼睛那一天,她也不用想得到安閑。
阿住等兒媳講完話之後,重新戴上大花鏡。
然後半自言自語地這樣結束了自己的談話:“可是,阿民,在世上光講大道理是行不通的,你也該仔細想想啊!俺不再說什麼了!” 過了二十分鐘,不知是村裡哪個年輕小夥子,用男中音唱着小調,慢慢地從門前走過去了。
“年輕的嫂嫂,今天來割草。
草兒啊,服服帖帖,開鐮割喲!”——小調的聲音離遠了後,阿住又透過老花鏡,偷偷看了一眼阿民的臉色。
然而,阿民朝着油燈長長伸着兩條腿,連連打着哈欠。
“怎麼樣,睡覺吧!好早點起來。
” 阿民剛剛這麼說完,伸手抓起一把鹹豌豆,然後吃力地從爐旁站起身來…… 從那以後有三四年時間,阿住默默地忍受着勞累。
這好比是一匹常年勞累的馬一樣,嘗着套着轭的老馬所經曆過的那種苦楚。
阿民照樣到外邊拼命幹地裡的活。
阿住也照樣辛勤地幹着家務活。
但是看不見的一根鞭子,在不斷地威逼着她。
有時候因為沒有燒洗澡水,有時候因為忘記了曬稻子,有時候因為放牛,阿住經常受到性格倔強的阿民的諷刺和斥責。
但是,阿住從來也不還嘴,一聲不響地忍受着勞累。
這首先是因為她一向就有忍從的精神,其次是因為孫子廣次比對母親更依戀奶奶。
實際上在别人眼裡看來,阿住幾乎和從前一樣,沒有什麼變化。
如果稍有點變化的話,那隻是不像從前那樣誇獎兒媳了。
這樣細小的變化,并沒有特别引起别人的注意。
至少是鄰居的老婆婆,還照樣說阿住是個“來世修好”的人。
盛夏的一個火熱的晌午,阿住在堆房前葡萄架的濃蔭裡,和鄰居的老婆婆談閑天。
四周除了牛棚裡的蒼蠅嗡嗡聲外,一片寂靜。
鄰居的老婆婆一邊聊天,一邊吸着短短的卷煙。
這是從兒子吸完的煙頭裡仔細收集起來的。
“阿民呢?哦,割幹草去了嗎?年紀輕輕的,啥都肯幹!” “哪裡話呀,一個女人家與其到外邊去,俺看最好還是幹家裡的活!” “不呀,喜歡幹地裡活的人可比什麼都強啊。
俺家媳婦過門已經七年了,别說是到地裡去,就是薅草也沒幹過一天呀!每天就是給孩子洗點什麼啦,拆拆縫縫自己的東西啦,就這麼過日子。
” “還是這樣好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自己也利利落落的,現在時興嘛!” “話雖這麼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幹莊稼活呐!——喲,方才是什麼聲音?” “方才的聲音?你可真是的,那是牛放屁喲。
” “是牛放屁呀?你瞧瞧真是的。
——大熱天裡頂着太陽,在谷地裡薅草什麼的,年紀輕輕的,也夠辛苦的了!” 兩個老太婆和睦地這麼閑談着。
仁太郎已經死去八年多了,阿民用女人家一雙手支撐了一家人的生活。
同時阿民的名聲不知什麼時候也傳到村子外邊去了。
阿民已經不再是起早貪黑“幹活”的年輕寡婦了,更不是小夥子們的“年輕的嫂嫂”了。
她卻成了媳婦的榜樣,今世節婦的模範。
“你看看河對岸人家阿民!”——這樣的話和申斥一起從别人的嘴裡說了出來。
阿住并沒有向鄰居的老婆婆講她自己的痛苦。
而且連這種想法也沒有。
但是在她的内心深處,雖然不是明确意識到,卻總有些信賴命運,她的這種信賴也終于成了泡影。
現在除了孫子廣次以外,沒有一點指望了。
阿住對已經是十二三歲的孫子,傾注了她全部的慈愛。
然而這個最後的指望,也屢次遭到挫折。
一個連續晴朗的秋日午後,懷裡挾著書包的孫子廣次,急急忙忙地從學校回家了。
阿住在堆房前邊正靈活地揮動着菜刀,把蜂屋柿子①做成柿餅。
廣次的身子輕松一跳,越過一張晾曬谷子的席子,把兩腳整整齊齊地并在一起,恭恭敬敬地對奶奶行了個舉手禮,然後臉上泛着認真的神色,沒頭沒腦地問道:“奶奶,俺媽真的是個了不起的人嗎?” ①蜂屋柿子原産于日本岐阜縣美濃加茂市蜂屋町,果大,肉細,水分少,适宜作柿餅。
“怎麼回事?” 阿住手裡拿着的菜刀停下了,眼睛緊緊地盯着孫子的面孔。
“是老師在上修身課的時候說的啊。
他說,像廣次的母親那樣了不起的人,在這一帶找不出第二個來!” “是老師說的嗎?” “是,是老師說的。
是撒謊嗎?” 阿住起初很狼狽。
連學校的老師都對孫子撒這麼大的謊——對阿住來說再也沒有比這件事更意外的了。
但是,暫短的狼狽之後,阿住突然火了,像變了一個人似地大罵阿民:“哎呀呀,撒謊啊,簡直
——可是,婆婆,你換了俺看看,總不能破罐子破摔啊!俺可不圖自己是清白啦,或者是傲氣地當一輩子寡婦。
在腰酸腿痛睡不着覺的夜裡,俺也曾經仔細想過,這麼固執己見,也是出于無可奈何。
雖然說無可奈何,可是轉過念頭一想,這都是為了咱家,為了小廣,于是俺就隻好咬着牙幹下去了……” 阿住隻是茫然望着兒媳的面孔。
這時她不知不覺地弄清了一個事實。
就是不管她怎麼着急,直到她閉上眼睛那一天,她也不用想得到安閑。
阿住等兒媳講完話之後,重新戴上大花鏡。
然後半自言自語地這樣結束了自己的談話:“可是,阿民,在世上光講大道理是行不通的,你也該仔細想想啊!俺不再說什麼了!” 過了二十分鐘,不知是村裡哪個年輕小夥子,用男中音唱着小調,慢慢地從門前走過去了。
“年輕的嫂嫂,今天來割草。
草兒啊,服服帖帖,開鐮割喲!”——小調的聲音離遠了後,阿住又透過老花鏡,偷偷看了一眼阿民的臉色。
然而,阿民朝着油燈長長伸着兩條腿,連連打着哈欠。
“怎麼樣,睡覺吧!好早點起來。
” 阿民剛剛這麼說完,伸手抓起一把鹹豌豆,然後吃力地從爐旁站起身來…… 從那以後有三四年時間,阿住默默地忍受着勞累。
這好比是一匹常年勞累的馬一樣,嘗着套着轭的老馬所經曆過的那種苦楚。
阿民照樣到外邊拼命幹地裡的活。
阿住也照樣辛勤地幹着家務活。
但是看不見的一根鞭子,在不斷地威逼着她。
有時候因為沒有燒洗澡水,有時候因為忘記了曬稻子,有時候因為放牛,阿住經常受到性格倔強的阿民的諷刺和斥責。
但是,阿住從來也不還嘴,一聲不響地忍受着勞累。
這首先是因為她一向就有忍從的精神,其次是因為孫子廣次比對母親更依戀奶奶。
實際上在别人眼裡看來,阿住幾乎和從前一樣,沒有什麼變化。
如果稍有點變化的話,那隻是不像從前那樣誇獎兒媳了。
這樣細小的變化,并沒有特别引起别人的注意。
至少是鄰居的老婆婆,還照樣說阿住是個“來世修好”的人。
盛夏的一個火熱的晌午,阿住在堆房前葡萄架的濃蔭裡,和鄰居的老婆婆談閑天。
四周除了牛棚裡的蒼蠅嗡嗡聲外,一片寂靜。
鄰居的老婆婆一邊聊天,一邊吸着短短的卷煙。
這是從兒子吸完的煙頭裡仔細收集起來的。
“阿民呢?哦,割幹草去了嗎?年紀輕輕的,啥都肯幹!” “哪裡話呀,一個女人家與其到外邊去,俺看最好還是幹家裡的活!” “不呀,喜歡幹地裡活的人可比什麼都強啊。
俺家媳婦過門已經七年了,别說是到地裡去,就是薅草也沒幹過一天呀!每天就是給孩子洗點什麼啦,拆拆縫縫自己的東西啦,就這麼過日子。
” “還是這樣好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自己也利利落落的,現在時興嘛!” “話雖這麼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幹莊稼活呐!——喲,方才是什麼聲音?” “方才的聲音?你可真是的,那是牛放屁喲。
” “是牛放屁呀?你瞧瞧真是的。
——大熱天裡頂着太陽,在谷地裡薅草什麼的,年紀輕輕的,也夠辛苦的了!” 兩個老太婆和睦地這麼閑談着。
仁太郎已經死去八年多了,阿民用女人家一雙手支撐了一家人的生活。
同時阿民的名聲不知什麼時候也傳到村子外邊去了。
阿民已經不再是起早貪黑“幹活”的年輕寡婦了,更不是小夥子們的“年輕的嫂嫂”了。
她卻成了媳婦的榜樣,今世節婦的模範。
“你看看河對岸人家阿民!”——這樣的話和申斥一起從别人的嘴裡說了出來。
阿住并沒有向鄰居的老婆婆講她自己的痛苦。
而且連這種想法也沒有。
但是在她的内心深處,雖然不是明确意識到,卻總有些信賴命運,她的這種信賴也終于成了泡影。
現在除了孫子廣次以外,沒有一點指望了。
阿住對已經是十二三歲的孫子,傾注了她全部的慈愛。
然而這個最後的指望,也屢次遭到挫折。
一個連續晴朗的秋日午後,懷裡挾著書包的孫子廣次,急急忙忙地從學校回家了。
阿住在堆房前邊正靈活地揮動着菜刀,把蜂屋柿子①做成柿餅。
廣次的身子輕松一跳,越過一張晾曬谷子的席子,把兩腳整整齊齊地并在一起,恭恭敬敬地對奶奶行了個舉手禮,然後臉上泛着認真的神色,沒頭沒腦地問道:“奶奶,俺媽真的是個了不起的人嗎?” ①蜂屋柿子原産于日本岐阜縣美濃加茂市蜂屋町,果大,肉細,水分少,适宜作柿餅。
“怎麼回事?” 阿住手裡拿着的菜刀停下了,眼睛緊緊地盯着孫子的面孔。
“是老師在上修身課的時候說的啊。
他說,像廣次的母親那樣了不起的人,在這一帶找不出第二個來!” “是老師說的嗎?” “是,是老師說的。
是撒謊嗎?” 阿住起初很狼狽。
連學校的老師都對孫子撒這麼大的謊——對阿住來說再也沒有比這件事更意外的了。
但是,暫短的狼狽之後,阿住突然火了,像變了一個人似地大罵阿民:“哎呀呀,撒謊啊,簡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