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導寺信輔的前半生:一種思想的畫面
關燈
小
中
大
《紮拉圖斯拉》。
這是兩個多月之前,他賣掉的沾滿手垢的《紮拉圖斯拉》。
他仁立在店頭,東一段西一段地讀這本舊的《紮拉圖斯拉》。
重讀起來愛不釋手,漸漸産生了懷念之情。
①紮拉圖斯拉生于公元前七世紀,七十七歲時死去,據說是古代波斯拜火教的始祖。
此處指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者尼采(1844-1900)的哲學著作《紮拉圖斯拉如是說》(1883-1891)。
此書采用散文叙事詩的體裁,假托紮拉圖斯拉作為預言家,下山向大衆宣揚“超人”思想。
“這本書多少錢?” 站立了十幾分鐘之後,他把《紮拉圖斯拉》拿到舊書店的女老闆那兒問。
“一圓六角錢,您如果喜歡,那就給一圓五角錢吧!” 信輔記得這本書隻賣了七角錢。
然而,讨價還價的結果,好容易以賣價的兩倍——一圓四角錢,終于又一次把它買了下來。
雪夜的路上,房屋和電車都籠罩在一種說不上來的微妙的寂靜中。
他在這條大路上回到很遠的本所的途中,不時感覺出他衣袋裡鐵青色封面的《紮拉圖斯拉》。
而同時他喃喃自語,幾次嘲笑着自己…… 六朋友們 信輔從來不能不問才能怎樣就去交朋友。
譬如說哪怕是什麼樣的君子也好,除品行之外簡直毫無長處的青年,對他來說就是沒有用的路人——不,還不如說是每次見面他都少不了要予以挪揄的醜角。
這對操行是六分的他來說,是理所當然的态度。
他從中學到高等學校,從高等學校到大學,在經曆幾個學校的過程中,不斷地對他們加以嘲笑。
當然他們之中有人對他的嘲笑很氣憤。
但其中也有人是十足的模範君子,對他的嘲笑渾然不覺。
他在被斥之為“讨厭的家夥”時,常常略感到愉快。
然而,不論怎麼嘲笑也沒有任何反響,就隻能使他憤恨。
另外還有這樣一個君子——某高等學校文科的學生,利文斯通①的崇拜者。
住在同一個宿舍裡的信輔,有一次對他信口開河地說,連拜倫讀利文古斯頓的傳記時都感動得哭泣不止。
爾來已曆二十年的今天,這位利文斯通的崇拜者在某基督教會的機關雜志上,照舊歌頌利文斯通。
而他的文章是用這樣一行文字開始的:“連惡魔詩人拜倫讀了利文斯通的傳記都竟然流淚,這教給了我們什麼呢?” ①利文斯通(1813-1873),英國傳教士,橫越非洲的探險家,着有《南非傳教旅行考察記》等書。
信輔從來不能不問才能怎樣就去交朋友。
即使不是君子,如果他是沒有強烈求知欲的青年,對他來說仍是陌生的路人。
他并不希求他的朋友們都那麼溫文爾雅,他的朋友們是沒有青年人的熱情的青年人也未始不可。
唔,他對親密的朋友倒是畏懼的,然而他的朋友們應該具有頭腦。
應該有頭腦——有極其聰明的頭腦。
不管是多麼漂亮的年輕人,都不如擁有這種頭腦的人更為他所喜愛。
同時也不管是什麼樣的君子,都不如擁有這種頭腦的人更為他所憎惡。
實際上他的友情總是在某些愛中孕育着憎惡的情感。
信輔至今還堅信,在這種情感之外沒有友情。
至少他相信在這種情感之外,沒有不帶HerrundKnecht①氣味的友情。
況且當時的朋友們,在另一方面正是互不相容的死敵。
他以自己的頭腦為武器不斷不息地同他們格鬥。
惠特曼②,自由詩,創造的進化③——幾乎到處都是戰場。
他在這些戰場上,或者打倒他的朋友們,或者被他的朋友們打倒。
這種精神上的格鬥,簡直是由于他最嗜好屠殺而挑起來的。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表現出新的觀念和新的美的格調,那也是事實。
午夜三點的蠟燭的火焰怎樣照耀着他們的争論,武者小路實笃的作品又是怎樣支配了他們的争論。
……信輔非常清楚地記得九月的一個夜晚,有幾隻很大的燈蛾向蠟燭飛來。
燈蛾是在深夜裡突然燦爛華麗地誕生出來的。
可是,一觸到火焰上,就過早地、令人難以置信地撲拉拉死去了。
就是到了現在這也許是并沒有什麼稀奇價值的事。
然而信輔直到現在每當想起這件小事——每當想起這個不可思議的美麗的燈蛾的生死,不知為什麼他的内心深處就多少感到凄涼…… ①德語:主人與侍從。
②惠特曼(1819-1892),美國詩人,着有《草葉集》等。
③法國哲學家帕格森(1859-1941),着有《創造進化論》一書。
信輔從來不能不問才能怎樣就去交朋友。
标準不過如此而已。
但是這個标準也并不是完全沒有例外。
這就是把他的朋友們和他之間的關系截斷的社會的階級的差别。
對和他出身差不多的中産階級的青年,信輔沒有什麼抵觸。
但是,對他所熟悉的少數上流階級的青年——有時甚至對中流上層階級的青年,卻多少感到格格不人,像陌生人般的憎惡。
他們當中有的怠惰,有的懦怯,有的是肉欲的奴隸。
然而他并不隻是由于這些原因才憎惡他們。
不,和這些相比,毋甯說是由于某種說不清的原因。
其實他們當中的某些人連自己也意識不到地憎惡着這種說不清的“什麼”。
由于這個原因,對下層階級——對他們的社會的對立面感到病态的失望。
他對他們是同情的。
然而他的同情畢竟是沒有用的。
每當這個某種說不清的“什麼”和他在一起時,總是像針似地刺傷了他的手。
記得是一個有風的寒冷的四月的午後,當時是高等學校的學生的他和他們之中的一個人——某男爵的長子,站立在江之島①的懸崖上。
眼下就是波濤洶湧的海岸。
他們為“潛水”的少年們扔出去不少銅币。
每當銅币落下去,少年們就撲通撲通跳到海裡去。
但是有一個潛水采貝的漁家女,在懸崖下燃燒着海草的火堆旁隻是看着笑。
①江之島,也叫繪之島,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片瀕海岸附近的小島,名勝地。
“這次也讓這個家夥跳進去!” 他的朋友把一枚銅币,用煙卷盒裡的錫紙包起來。
于是猛向後轉身,用盡全身力氣把銅币扔了出去。
銅币閃閃發光,向風大浪高的海裡飛去。
在那一刹那,漁家女也搶先跳進海裡。
信輔至今還曆曆在目地記得他的朋友嘴邊浮現出的殘酷的微笑。
他的朋友具有超衆過人的外語才能,可是也确實具有超衆過人的鋒利的犬齒…… 附記:此篇小說另拟續寫這個的三四倍長。
此次發表者僅《大導寺信輔的前半生》,其題并不吻合,然亦無他題可代,是為不得已而用之。
《大導寺信輔的前半生》以之為第一篇幸甚也。
大正十三年十二月九日,作者記。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作 呂元明譯
這是兩個多月之前,他賣掉的沾滿手垢的《紮拉圖斯拉》。
他仁立在店頭,東一段西一段地讀這本舊的《紮拉圖斯拉》。
重讀起來愛不釋手,漸漸産生了懷念之情。
①紮拉圖斯拉生于公元前七世紀,七十七歲時死去,據說是古代波斯拜火教的始祖。
此處指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者尼采(1844-1900)的哲學著作《紮拉圖斯拉如是說》(1883-1891)。
此書采用散文叙事詩的體裁,假托紮拉圖斯拉作為預言家,下山向大衆宣揚“超人”思想。
“這本書多少錢?” 站立了十幾分鐘之後,他把《紮拉圖斯拉》拿到舊書店的女老闆那兒問。
“一圓六角錢,您如果喜歡,那就給一圓五角錢吧!” 信輔記得這本書隻賣了七角錢。
然而,讨價還價的結果,好容易以賣價的兩倍——一圓四角錢,終于又一次把它買了下來。
雪夜的路上,房屋和電車都籠罩在一種說不上來的微妙的寂靜中。
他在這條大路上回到很遠的本所的途中,不時感覺出他衣袋裡鐵青色封面的《紮拉圖斯拉》。
而同時他喃喃自語,幾次嘲笑着自己…… 六朋友們 信輔從來不能不問才能怎樣就去交朋友。
譬如說哪怕是什麼樣的君子也好,除品行之外簡直毫無長處的青年,對他來說就是沒有用的路人——不,還不如說是每次見面他都少不了要予以挪揄的醜角。
這對操行是六分的他來說,是理所當然的态度。
他從中學到高等學校,從高等學校到大學,在經曆幾個學校的過程中,不斷地對他們加以嘲笑。
當然他們之中有人對他的嘲笑很氣憤。
但其中也有人是十足的模範君子,對他的嘲笑渾然不覺。
他在被斥之為“讨厭的家夥”時,常常略感到愉快。
然而,不論怎麼嘲笑也沒有任何反響,就隻能使他憤恨。
另外還有這樣一個君子——某高等學校文科的學生,利文斯通①的崇拜者。
住在同一個宿舍裡的信輔,有一次對他信口開河地說,連拜倫讀利文古斯頓的傳記時都感動得哭泣不止。
爾來已曆二十年的今天,這位利文斯通的崇拜者在某基督教會的機關雜志上,照舊歌頌利文斯通。
而他的文章是用這樣一行文字開始的:“連惡魔詩人拜倫讀了利文斯通的傳記都竟然流淚,這教給了我們什麼呢?” ①利文斯通(1813-1873),英國傳教士,橫越非洲的探險家,着有《南非傳教旅行考察記》等書。
信輔從來不能不問才能怎樣就去交朋友。
即使不是君子,如果他是沒有強烈求知欲的青年,對他來說仍是陌生的路人。
他并不希求他的朋友們都那麼溫文爾雅,他的朋友們是沒有青年人的熱情的青年人也未始不可。
唔,他對親密的朋友倒是畏懼的,然而他的朋友們應該具有頭腦。
應該有頭腦——有極其聰明的頭腦。
不管是多麼漂亮的年輕人,都不如擁有這種頭腦的人更為他所喜愛。
同時也不管是什麼樣的君子,都不如擁有這種頭腦的人更為他所憎惡。
實際上他的友情總是在某些愛中孕育着憎惡的情感。
信輔至今還堅信,在這種情感之外沒有友情。
至少他相信在這種情感之外,沒有不帶HerrundKnecht①氣味的友情。
況且當時的朋友們,在另一方面正是互不相容的死敵。
他以自己的頭腦為武器不斷不息地同他們格鬥。
惠特曼②,自由詩,創造的進化③——幾乎到處都是戰場。
他在這些戰場上,或者打倒他的朋友們,或者被他的朋友們打倒。
這種精神上的格鬥,簡直是由于他最嗜好屠殺而挑起來的。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表現出新的觀念和新的美的格調,那也是事實。
午夜三點的蠟燭的火焰怎樣照耀着他們的争論,武者小路實笃的作品又是怎樣支配了他們的争論。
……信輔非常清楚地記得九月的一個夜晚,有幾隻很大的燈蛾向蠟燭飛來。
燈蛾是在深夜裡突然燦爛華麗地誕生出來的。
可是,一觸到火焰上,就過早地、令人難以置信地撲拉拉死去了。
就是到了現在這也許是并沒有什麼稀奇價值的事。
然而信輔直到現在每當想起這件小事——每當想起這個不可思議的美麗的燈蛾的生死,不知為什麼他的内心深處就多少感到凄涼…… ①德語:主人與侍從。
②惠特曼(1819-1892),美國詩人,着有《草葉集》等。
③法國哲學家帕格森(1859-1941),着有《創造進化論》一書。
信輔從來不能不問才能怎樣就去交朋友。
标準不過如此而已。
但是這個标準也并不是完全沒有例外。
這就是把他的朋友們和他之間的關系截斷的社會的階級的差别。
對和他出身差不多的中産階級的青年,信輔沒有什麼抵觸。
但是,對他所熟悉的少數上流階級的青年——有時甚至對中流上層階級的青年,卻多少感到格格不人,像陌生人般的憎惡。
他們當中有的怠惰,有的懦怯,有的是肉欲的奴隸。
然而他并不隻是由于這些原因才憎惡他們。
不,和這些相比,毋甯說是由于某種說不清的原因。
其實他們當中的某些人連自己也意識不到地憎惡着這種說不清的“什麼”。
由于這個原因,對下層階級——對他們的社會的對立面感到病态的失望。
他對他們是同情的。
然而他的同情畢竟是沒有用的。
每當這個某種說不清的“什麼”和他在一起時,總是像針似地刺傷了他的手。
記得是一個有風的寒冷的四月的午後,當時是高等學校的學生的他和他們之中的一個人——某男爵的長子,站立在江之島①的懸崖上。
眼下就是波濤洶湧的海岸。
他們為“潛水”的少年們扔出去不少銅币。
每當銅币落下去,少年們就撲通撲通跳到海裡去。
但是有一個潛水采貝的漁家女,在懸崖下燃燒着海草的火堆旁隻是看着笑。
①江之島,也叫繪之島,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片瀕海岸附近的小島,名勝地。
“這次也讓這個家夥跳進去!” 他的朋友把一枚銅币,用煙卷盒裡的錫紙包起來。
于是猛向後轉身,用盡全身力氣把銅币扔了出去。
銅币閃閃發光,向風大浪高的海裡飛去。
在那一刹那,漁家女也搶先跳進海裡。
信輔至今還曆曆在目地記得他的朋友嘴邊浮現出的殘酷的微笑。
他的朋友具有超衆過人的外語才能,可是也确實具有超衆過人的鋒利的犬齒…… 附記:此篇小說另拟續寫這個的三四倍長。
此次發表者僅《大導寺信輔的前半生》,其題并不吻合,然亦無他題可代,是為不得已而用之。
《大導寺信輔的前半生》以之為第一篇幸甚也。
大正十三年十二月九日,作者記。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作 呂元明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