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導寺信輔的前半生:一種思想的畫面

關燈
還要真實。

    他不知多少次手持木劍,對着院子裡挂着的曬幹菜,和《水浒傳》裡的人物——一支青扈三娘、花和尚魯智深格鬥。

    三十年來,這種激情一直在支配着他。

    他清楚記得他曾經多次把書放在面前而徹夜不眠。

    哎,豈止這樣,在桌上,車上,廁所裡——有時候在路上,他也熱心地耽讀着。

    當然,打《水浒傳》以後,他沒有再操過木劍,但他不止一次,為書上的事時而笑,時而哭,進入了“移人”忘我的境界,也就是說變成書裡的人物了。

    他就像天竺的佛那樣超脫了無數的人生前世,變成了伊凡·卡拉馬佐夫②,變成了哈姆萊特,變成了公爵安德烈③,變成了唐璜④,變成了靡非斯特⑤,變成了列那狐⑥,——并且這之中有的人物也并不是興至一時的忘我。

    在一個秋天的午後,他為了要零花錢,去訪問過叔父。

    叔父是長州萩⑦這地方的人。

    他就特意在叔父面前,滔滔不絕地論起維新的偉業,對上至村田清風⑧,下至山縣有朋⑨的長州人材都加以贊揚。

    然而這個充滿了虛僞的感激、臉色蒼白的高等學校的學生,與其說是當時的大導寺信輔,還不如說是比他小的于連·索黑爾——《紅與黑》的主人公。

     ①帝國文庫是日本明治時期由博文館出版的日本中世、近世的文學作品叢書,共五十卷。

    coc2②伊凡·卡拉馬佐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着長篇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的主人公。

     ③安德烈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着長篇小說《戰争與和平》的主人公之一。

     ④唐璜是西班牙傳說裡的放蕩人物,為西歐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莫裡哀的喜劇、莫紮特的歌劇、拜倫的長詩都曾以唐璜作主人公。

     ⑤靡非斯特是德國作家歌德(1749-1832)的詩劇《浮士德》中的魔鬼。

     ⑥列那狐是中世紀德國傳說中的狡猾的狐狸。

     ⑦長州藩領有周防、長門二國,在今山口縣。

    萩在山口縣中部,曾是長州藩的政治中心,明治維新的很多志士出身于此地。

     ⑧村田清風(1783-1855),日本德川幕府末期的長州藩士,主張日本維新。

     ⑨山縣有朋(1838-1922),長州藩出身的日本軍人、政治家。

     這樣的信輔,當然一切都是從書本裡學來的。

    至少可以說不依賴書本的事,他一件也不曾做過。

    實際上他為了理解人生,并沒有去觀察街頭的行人。

    倒可以說,為了觀察行人,他才去了解書本裡的人生。

    或者說不定這也是通曉人生的迂回之策。

    但是街頭的行人,對他來說也隻是行人而已。

    他為了了解他們——為了了解他們的愛,他們的憎,他們的虛榮心,就是讀書。

    讀書——特别是讀世紀末歐洲産生的小說和戲劇①。

    他在這冰冷的光輝中總算發現了在他面前展開的人間喜劇。

    或者說吧,發現了善惡不分的他自身的靈魂。

    這也不隻限于人生。

    他發現了本所許多街道上的自然美,可是,靠了幾本愛讀的書——特别是元祿的徘諧,他觀察自然的眼光才變得尖銳了一些。

    由于讀了這些,他發現了“京都附近的山勢”②,“郁金香地裡的秋風”③,“海上陣雨裡的主帆和偏帆”④,“黑夜裡飛過的蒼鹭的叫聲”⑤——發現了本所的街道未曾使他懂得的自然美。

    這種“從書本到現實”,常常是信輔的真理。

    他在自己的半生中也曾對幾個女性産生過愛情。

    然而她們卻沒有一個使他懂得女性的美。

    至少沒有使他懂得書本以外的女性美。

    “透過陽光的耳朵”和“落在面頰上的睫毛的影子”,他都是從戈蒂耶⑥、巴爾紮克、托爾斯泰那裡學來的。

    正是由于這些,信輔今天才懂得女性的美,不然的話,他也許隻能懂得女性的性…… ①指十九世紀末葉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學所産生的頹廢、沒落的傾向。

     ②見《續猿蓑》,全句是:“松蕈喲,京都附近的山勢!”俳人廣濑惟然(?-1710)作。

     ③見《猿蓑》,全句是:“早晨的露水喲,和郁金香地裡的秋風。

    ”徘人凡兆(?-1714)作。

     ④見《猿蓑》,全句是:“忙匆匆呀,海上陣雨裡的主帆和偏帆!”徘人向井去來(1561-1704)作。

     ⑤見《續猿蓑》,全句是:“閃電伴着黑夜裡飛過的蒼鹭的叫聲。

    ”俳人松尾芭蕉(1644-1694)作。

     ⑥戈蒂耶(1811-1872),法國詩人、小說家。

     可是貧窮的信輔卻沒有辦法随心所欲地買他要讀的書。

    他想方設法來擺脫這種困難,第一是依靠圖書館,第二是依靠借書鋪,第三是依靠招來吝啬之譏的他的節儉。

    他清楚地記得面對大水溝的借書鋪,為人很好的借書鋪的老婆婆,以及老婆婆所從事的做花簪的家庭副業。

    老婆婆很信任好容易上了小學的“哥兒”的誠實。

    但是,這個“哥兒”卻神不知鬼不覺地發明了裝扮成找書的樣子,偷偷地讀書。

    他也還清楚地記得舊書店一家挨一家的二十年前的神保町大街,舊書店的屋頂後面,可以看到陽光照射着的九段坂①的斜坡。

    當然那時的神保町大街既不通電車,也不通馬車。

    他——十二歲的小學生,胳肢窩下夾着飯盒和筆記本,為了上大橋圖書館②,多次在這條大街上往複。

    往複路程一裡半。

    從大橋圖書館又上帝國圖書館③。

    他仍然記得帝國圖書館給他的第一個印象。

    ——對高高的圖書館大廳頂棚的恐懼,對高大的窗子的恐懼,對坐滿無數椅子的無數的人們的恐懼。

    但是,恐懼幸而在去過兩三次之後就消失了。

    他很快地就對閱覽室、對鐵的階梯、對目錄箱、對地下食堂有了親密的感情。

    這之後他又到了大學圖書館和高等學校圖書館。

    他在這些圖書館裡不知道借過幾百冊書。

    而在這些書裡,也不知道愛上了幾十本書。

    然而—— ①九段坂是從市谷經靖國神社至神田的長坡,在東京千代田區。

     ②大橋圖書館是博文館負責人大橋新太郎創建的私立圖書館,在東京千代田區。

     ③帝國圖書館是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分館,上野圖書館的舊稱。

     然而他愛的——幾乎不管内容如何都愛的,還是他自己買的書。

    信輔為了買書,連咖啡館也不去。

    可是,他的零用錢總是不夠用。

    他為了解決零用錢,每周三次給一個親戚家的中學生教數學(!)。

    即便是這樣錢仍不夠用的時候,就不得不去賣書了。

    然而賣書的價錢,還不到買新書的一半價。

    不僅如此,把長年保存的書賣給舊書店,常常是他的悲劇。

    他曾在一個細雪飄落的夜晚,浏覽神保町大街的一家又一家的舊書店。

    他在一家舊書店裡發現了《紮拉圖斯拉》①。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