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導寺信輔的前半生:一種思想的畫面
關燈
小
中
大
弱,他的秘密必然會被他的朋友們看破。
為了這件事,他時時刻刻準備接受他的朋友們的挑戰。
不用說這種挑戰一次也沒有發生。
有時候他不用竿子也跳過了禦竹倉的大水溝。
有時候不用梯子,他也爬上了回向院高大的銀杏樹。
有時候他也會和他的朋友中的某個人,相互出手打起架來。
當信輔走到水溝跟前的時候,不由地就覺得膝頭發抖。
可是一橫心全當看不見,使盡全身力氣一跳,就跳過飄浮着綠藻的水面。
當他往回向院高大的銀杏樹上爬的時候,當他和他的朋友中的某個人要打起來的時候,這種恐怖和躊躇也會向他襲來。
但是他在這時候勇敢地把這些征服了。
這也許是産生于迷信吧,不過肯定是由于斯巴達式的訓練。
這個斯巴達式的訓練,在他的右膝蓋留下了一生也不會消失的傷痕。
他的性格也許是——信輔至今記得盛氣淩人的父親責備他的話:“你這個人就是不争氣,不管幹什麼都沒有毅力。
” ②夥見鳥羽戰役,也作鳥羽伏見戰役,1868年初德川幕府保守派同薩摩、長州藩倒幕派在京都郊外鳥羽、夥見地方發生沖突,以薩長藩為主力的新政府軍擊敗了三倍于己的敵人,結束了幕府的統治。
但可慶幸的是他的迷信逐漸地消逝了。
不單是這樣,他還在歐洲史裡發現了對他的迷信近似反證的東西。
書裡的一節說,給羅馬國家創始人羅慕路斯①喂奶的是一隻狼。
打那以後他對不知道母親的奶是什麼這件事,進一步淡薄了。
而且他還為吃牛奶這件事驕傲起來了。
信輔仍然記得他進中學那年春天,他和上了年紀的叔父一起,到當時叔父經營的牧場去的事。
他清楚地記得他好不容易爬上牛欄,把穿着學生制服的胸脯靠在欄杆上,給走到跟前的白牛喂幹草。
牛往上看着他的臉,安靜溫和地向幹草伸出了鼻子。
他看着牛的面孔,突然發現那牛的瞳孔裡有什麼接近人的東西。
這是胡思亂想嗎?——也許是胡思亂想。
但是,在他的記憶裡總是有一頭大白牛,在仰頭看着花兒盛開的杏樹枝下倚着欄杆的他。
親切地、依戀地看着…… ①羅慕路斯,也譯作羅慕洛,傳說中羅馬城的建立者。
據說他和他的孿生兄弟勒莫斯都是戰神馬爾斯之子。
被其篡奪了王位的叔叔扔到河裡,後被一隻母狼所救,并把他們喂養成人。
三貧困 信輔的家庭是貧困的。
可是他們的貧困并不是住在連檐房裡的下層階級的那種貧困,而是為了保持體面不得不忍受更多的痛苦的中下層的貧困。
他的退休官吏的父親,除了一點點存款利息之外,一年有五百圓的養老金,加上女仆在内的全家五口人隻能靠這個糊口。
因此,必須節儉而又節儉。
他們住在包括門廳在内共五間房的住宅裡——是個有着小小庭院并有街門的家。
然而很少有誰做上一件新衣服。
父親常以晚酌自娛,但那隻是不足以待客的劣酒。
母親也在和服外褂下邊遮掩着滿是補釘的腰帶。
至于信輔——他仍然記得經常散布着假漆味兒的他的桌子。
桌子雖是買的舊貨,但上面鋪着綠色的呢絨,閃着銀光的抽鬥的金屬拉手,乍一看還顯得蠻漂亮。
但是,事實上呢絨已經很薄了,抽鬥從來也沒有順利地開合過。
這與其說是他的桌子,還不如說是他家的象征!是不得不經常修飾體面的他家生活的象征! 信輔憎惡這種貧困。
哦,時至今日當時的憎惡在他内心的深處,仍然殘留着難以消失的反響。
他買不起書,也上不了暑期進修學校,也穿不上新大衣。
可是,他的朋友們卻總是享用着這些。
他羨慕他們,有時候也嫉妒他們。
可是他不肯承認他的這種嫉妒和羨慕。
這是因為他瞧不起他們的才能。
然而對于貧困的憎惡,并沒有因此而有多少改變。
他對舊鋪席、對暗淡的洋燈、對常春藤畫快剝落了的紙隔扇、對家裡的一切寒碜相,都憎惡。
但是,這還算好的。
因為寒碜,他甚至對生了他的雙親也憎惡。
特别是憎惡比他身材矮、秃了頭的父親。
父親經常參加學校保證人會議。
信輔恥于在他朋友面前看到這樣的父親。
同時對看不起生身之父的他本人内心的卑鄙也感到憎惡。
他模仿國木田獨步寫作的《勿自欺記》,在發黃的一張格紙上留下這樣一段話:“我不能愛我之父母。
否,并非不能愛之。
我雖愛父母本人,卻不愛父母之外表。
常雲以貌取人,君子所恥,況父母之貌乎!然無論如何,我終不能愛父母之外表……” 然而比這種寒碜更引起他憎惡的,是由于貧困而産生的虛僞。
母親在“風月”①點心盒裡裝進蛋糕,當禮品送親戚。
可是,那裡邊裝的東西哪是什麼“風月”的,那是附近點心鋪的蛋糕啊!父親——也俨乎其然地教育他要“勤儉尚武”。
根據父親的教導,除了一本陳舊的《玉篇》②之外,就是買《漢和辭典》也仍然是一種“奢侈文弱”!不單單是這樣,信輔本人之善于謊言,也不亞于他的父母。
每月有五角零用錢,他總想額外弄到一些,哪怕是多一分錢也好,以便買比什麼都渴求的書和雜志。
他時而說找回來的錢丢了,時而說要去買筆記本,時而說要交學友會的會費——在一切行之有效的口實之下,騙父母的錢。
即便是這樣,錢還是不夠用的時候,就巧妙地騙取雙親的歡心,好把下個月的零用錢弄到手。
他尤其谄媚溺愛他的老母親。
當然,他對自己的謊話和對雙親的謊話一樣,是很不喜歡的。
但是他說了謊。
大膽地、狡猾地說謊。
這對他來說,比什麼都特别需要,但同時又使他得了病态的愉快——好像殺了什麼天神似的愉快。
在這一點上他确實和品行不端的少年差不多了。
他的《勿自欺記》的最後一頁,記載着這樣幾行字: 獨步謂彼戀眷戀愛,吾則厭惡憎惡。
對于貧困,對于虛僞,對于一切之憎惡均厭惡之…… ①“風月”是日本明治時期東京的一家名糕點鋪,現仍營業。
②《玉篇》是一部文字學著述,中國南朝梁陳之間顧野王撰,共三十卷。
這道出了信輔的衷曲,不知什麼時候他産生了厭惡那種憎惡貧困的心情。
這種雙重的憎惡,使他在滿二十四歲之前一直苦惱。
當然他也不是全然沒有一點幸福的。
每次考試他都取得第三名或第四名的成績。
還有一個低年級的美少年,主動地向他表示了情愛。
可是這些對信輔來說,隻是陰沉的天空露出的一絲陽光。
憎惡比什麼感情都沉重地壓在他的心上。
不僅如此,憎惡不知什麼時候在他的心上留下了難以消除的痕迹。
他在擺脫了貧困之後,仍然不能不憎惡貧困。
同時,也和對待貧困一樣,也不能不憎惡奢侈。
——對這種奢侈的憎惡是中流下層階級的貧困給打下的烙印。
或者說
為了這件事,他時時刻刻準備接受他的朋友們的挑戰。
不用說這種挑戰一次也沒有發生。
有時候他不用竿子也跳過了禦竹倉的大水溝。
有時候不用梯子,他也爬上了回向院高大的銀杏樹。
有時候他也會和他的朋友中的某個人,相互出手打起架來。
當信輔走到水溝跟前的時候,不由地就覺得膝頭發抖。
可是一橫心全當看不見,使盡全身力氣一跳,就跳過飄浮着綠藻的水面。
當他往回向院高大的銀杏樹上爬的時候,當他和他的朋友中的某個人要打起來的時候,這種恐怖和躊躇也會向他襲來。
但是他在這時候勇敢地把這些征服了。
這也許是産生于迷信吧,不過肯定是由于斯巴達式的訓練。
這個斯巴達式的訓練,在他的右膝蓋留下了一生也不會消失的傷痕。
他的性格也許是——信輔至今記得盛氣淩人的父親責備他的話:“你這個人就是不争氣,不管幹什麼都沒有毅力。
” ②夥見鳥羽戰役,也作鳥羽伏見戰役,1868年初德川幕府保守派同薩摩、長州藩倒幕派在京都郊外鳥羽、夥見地方發生沖突,以薩長藩為主力的新政府軍擊敗了三倍于己的敵人,結束了幕府的統治。
但可慶幸的是他的迷信逐漸地消逝了。
不單是這樣,他還在歐洲史裡發現了對他的迷信近似反證的東西。
書裡的一節說,給羅馬國家創始人羅慕路斯①喂奶的是一隻狼。
打那以後他對不知道母親的奶是什麼這件事,進一步淡薄了。
而且他還為吃牛奶這件事驕傲起來了。
信輔仍然記得他進中學那年春天,他和上了年紀的叔父一起,到當時叔父經營的牧場去的事。
他清楚地記得他好不容易爬上牛欄,把穿着學生制服的胸脯靠在欄杆上,給走到跟前的白牛喂幹草。
牛往上看着他的臉,安靜溫和地向幹草伸出了鼻子。
他看着牛的面孔,突然發現那牛的瞳孔裡有什麼接近人的東西。
這是胡思亂想嗎?——也許是胡思亂想。
但是,在他的記憶裡總是有一頭大白牛,在仰頭看着花兒盛開的杏樹枝下倚着欄杆的他。
親切地、依戀地看着…… ①羅慕路斯,也譯作羅慕洛,傳說中羅馬城的建立者。
據說他和他的孿生兄弟勒莫斯都是戰神馬爾斯之子。
被其篡奪了王位的叔叔扔到河裡,後被一隻母狼所救,并把他們喂養成人。
三貧困 信輔的家庭是貧困的。
可是他們的貧困并不是住在連檐房裡的下層階級的那種貧困,而是為了保持體面不得不忍受更多的痛苦的中下層的貧困。
他的退休官吏的父親,除了一點點存款利息之外,一年有五百圓的養老金,加上女仆在内的全家五口人隻能靠這個糊口。
因此,必須節儉而又節儉。
他們住在包括門廳在内共五間房的住宅裡——是個有着小小庭院并有街門的家。
然而很少有誰做上一件新衣服。
父親常以晚酌自娛,但那隻是不足以待客的劣酒。
母親也在和服外褂下邊遮掩着滿是補釘的腰帶。
至于信輔——他仍然記得經常散布着假漆味兒的他的桌子。
桌子雖是買的舊貨,但上面鋪着綠色的呢絨,閃着銀光的抽鬥的金屬拉手,乍一看還顯得蠻漂亮。
但是,事實上呢絨已經很薄了,抽鬥從來也沒有順利地開合過。
這與其說是他的桌子,還不如說是他家的象征!是不得不經常修飾體面的他家生活的象征! 信輔憎惡這種貧困。
哦,時至今日當時的憎惡在他内心的深處,仍然殘留着難以消失的反響。
他買不起書,也上不了暑期進修學校,也穿不上新大衣。
可是,他的朋友們卻總是享用着這些。
他羨慕他們,有時候也嫉妒他們。
可是他不肯承認他的這種嫉妒和羨慕。
這是因為他瞧不起他們的才能。
然而對于貧困的憎惡,并沒有因此而有多少改變。
他對舊鋪席、對暗淡的洋燈、對常春藤畫快剝落了的紙隔扇、對家裡的一切寒碜相,都憎惡。
但是,這還算好的。
因為寒碜,他甚至對生了他的雙親也憎惡。
特别是憎惡比他身材矮、秃了頭的父親。
父親經常參加學校保證人會議。
信輔恥于在他朋友面前看到這樣的父親。
同時對看不起生身之父的他本人内心的卑鄙也感到憎惡。
他模仿國木田獨步寫作的《勿自欺記》,在發黃的一張格紙上留下這樣一段話:“我不能愛我之父母。
否,并非不能愛之。
我雖愛父母本人,卻不愛父母之外表。
常雲以貌取人,君子所恥,況父母之貌乎!然無論如何,我終不能愛父母之外表……” 然而比這種寒碜更引起他憎惡的,是由于貧困而産生的虛僞。
母親在“風月”①點心盒裡裝進蛋糕,當禮品送親戚。
可是,那裡邊裝的東西哪是什麼“風月”的,那是附近點心鋪的蛋糕啊!父親——也俨乎其然地教育他要“勤儉尚武”。
根據父親的教導,除了一本陳舊的《玉篇》②之外,就是買《漢和辭典》也仍然是一種“奢侈文弱”!不單單是這樣,信輔本人之善于謊言,也不亞于他的父母。
每月有五角零用錢,他總想額外弄到一些,哪怕是多一分錢也好,以便買比什麼都渴求的書和雜志。
他時而說找回來的錢丢了,時而說要去買筆記本,時而說要交學友會的會費——在一切行之有效的口實之下,騙父母的錢。
即便是這樣,錢還是不夠用的時候,就巧妙地騙取雙親的歡心,好把下個月的零用錢弄到手。
他尤其谄媚溺愛他的老母親。
當然,他對自己的謊話和對雙親的謊話一樣,是很不喜歡的。
但是他說了謊。
大膽地、狡猾地說謊。
這對他來說,比什麼都特别需要,但同時又使他得了病态的愉快——好像殺了什麼天神似的愉快。
在這一點上他确實和品行不端的少年差不多了。
他的《勿自欺記》的最後一頁,記載着這樣幾行字: 獨步謂彼戀眷戀愛,吾則厭惡憎惡。
對于貧困,對于虛僞,對于一切之憎惡均厭惡之…… ①“風月”是日本明治時期東京的一家名糕點鋪,現仍營業。
②《玉篇》是一部文字學著述,中國南朝梁陳之間顧野王撰,共三十卷。
這道出了信輔的衷曲,不知什麼時候他産生了厭惡那種憎惡貧困的心情。
這種雙重的憎惡,使他在滿二十四歲之前一直苦惱。
當然他也不是全然沒有一點幸福的。
每次考試他都取得第三名或第四名的成績。
還有一個低年級的美少年,主動地向他表示了情愛。
可是這些對信輔來說,隻是陰沉的天空露出的一絲陽光。
憎惡比什麼感情都沉重地壓在他的心上。
不僅如此,憎惡不知什麼時候在他的心上留下了難以消除的痕迹。
他在擺脫了貧困之後,仍然不能不憎惡貧困。
同時,也和對待貧困一樣,也不能不憎惡奢侈。
——對這種奢侈的憎惡是中流下層階級的貧困給打下的烙印。
或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