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作三昧

關燈
會兒,馬琴說:“但是,年輕人首先要懂得好歹,想方設法活下去。

    命嘛,什麼時候都可以拼。

    ” 他知道華山的政治觀點,這時忽然感到一陣不安。

    但華山隻是淡淡地一笑,沒有回答。

     十三 華山回去後,馬琴依然感到興奮,他就在這股勁頭的推動下,為了續《八犬傳》的稿子,像往常那樣對著書桌坐下來。

    他一向有個習慣,總是把頭一天寫的部分通讀一遍再往下續。

    于是,今天他也把行間相距很近、用紅筆改得密密麻麻的幾頁原稿細心地慢慢重讀一遍。

     不知怎的,文章和他的心情不那麼吻合。

    字裡行間蘊含着不純的雜音,處處破壞全文的協調。

    起初他還以為這是自己肝火旺所緻。

     “我現在心情不佳。

    我本來是盡自己的一切力量寫的啊。

    ” 他這麼想着,又重讀一遍。

    但跟剛才完全一樣,還是不對頭。

    他心裡慌得厲害,簡直不像是個老人了。

     “前一段怎麼樣呢?” 他又翻看前面的文章。

    這裡還是那樣,極其粗糙的詞句,觸目皆是。

    他一段接一段地往前讀下去。

     可是,越讀,拙劣的結構和雜亂無章的句子越展現在眼前。

    這裡有着給人留不下任何印象的叙景,一點也不感動人的詠歎,以及不合邏輯的說理。

    他花費幾天時間寫成的幾章原槁,現在讀來,覺得全是無用的饒舌而已。

    他猛地感到鑽心的痛苦。

     “隻好從頭改寫啦。

    ” 他心裡這麼喊着,狠狠地把原稿推開,用胳膊支着腦袋,一骨碌躺在鋪席上。

    但是,大概還惦記着稿子的事,眼睛一直盯著書桌。

    《弓張月》和《南柯夢》都是在這張書桌上寫的,目前他正在寫《八犬傳》。

    擺在書桌上的端溪①硯,狀如蹲螭②的鎮紙,蛤蟆形鋼水盂,浮雕着獅子和牡丹的青磁硯屏,以及刻有蘭花的孟宗竹根筆筒——這一切文具,老早就對他文思枯竭之苦習以為常了。

    這些,無不使他覺得目前的失敗給自己畢生的巨著投下了陰影——這似乎說明了他本人的寫作能力根本就值得懷疑,從而使他不禁産生不祥的憂慮。

     ①端溪是我國廣東省西部德慶縣的古名,以産硯石著稱。

     ②螭是古代傳說中的天角龍。

    古代建築中或工藝品上常用它的形狀做裝飾。

    這裡是指壓紙用的文具作蹲着的龍狀。

     “直到剛才我還打算寫一部在我國無與倫比的巨著來着。

    但是說不定這也跟一般人一樣,不過是一種自負罷了。

    ” 這種憂慮給他帶來了比什麼都難以忍受的、凄涼孤獨之感。

    他在自己所尊敬的日漢的天才面前,一向是謙虛的。

    正因為如此,對待同時代的庸庸碌碌的作家,他是極為傲慢不遜的。

    那末,他又怎麼能輕易承認,歸根結蒂,自己的能力也不過跟他們不相上下,而且自己竟是個讨厭的遼東豕①。

    但是他的個性太強,精神又那麼飽滿,決不甘心于從此“認命”,逃避到“大徹大悟”中去。

     ①遼東豕的典故見《後漢書·朱浮傳》。

    大意是說,在遼東白豬是個罕物,到了河東就不稀奇了,以喻由于缺乏見識而自鳴得意。

     他就這樣躺在書桌前面邊用一種活像船長在看着觸礁後沉向海底的船那樣的眼神打量着這份寫失敗了的原稿,邊靜悄悄地和強烈的絕望搏鬥着。

    這當兒,他背後的紙隔扇嘩啦一聲拉開了,“爺爺,我回來啦”的話音未落,一雙柔嫩的小手摟住了他的脖子。

    不然的話,他還會一直愁悶下去呢。

    孫子太郎精神抖擻地一下子蹦到馬琴的腿上。

    隻有小娃娃才這樣爽直,肆無忌憚。

     “爺爺,我回來了。

    ” “哦,回來得真快呀。

    ”滿臉皺紋的《八犬傳》的作者,簡直像是換了個人似的頓時喜形于色了。

     十四 從飯廳那邊熱熱鬧鬧地傳來了老伴兒阿百的尖嗓子和為人腼腆的兒媳婦阿路的聲音。

    時而還夾雜着男人的粗嗓門,看來兒子宗伯剛好也回來了。

    太郎騎在爺爺的腿上,故意一本正經地瞧着天花闆,好像是在側着耳朵聽那些聲音似的。

    他的臉蛋子給外面的冷空氣吹得通紅,随着呼吸,小小的鼻翼一掀一掀的。

     穿着土紅色小禮服的太郎突然說道:“我說呀,爺爺。

    ” 他在一個勁兒想事情,同時又竭力憋着笑,所以臉上的酒窩一會兒露出來,一會兒又消失了——馬琴看到他這副樣子,不由得引起微笑。

     “每天多多……” “哦,每天多多?……"”用功吧。

    “ 馬琴終于噗哧一聲笑了出來。

    他邊笑邊接茬兒問道:“還有呢?” “還有……嗯……别發脾氣。

    ” “哎呀呀,一沒有了嗎?” “還有哪。

    ” 太郎說着,仰起那挽着線髻①的頭,自己也笑起來了。

    馬琴看着他笑得眯起眼睛,露出白白的牙,面頰上一對小酒窩,他怎樣也難以想象這個孩子長大後會變得像世間一般人那樣形容猥瑣。

    馬琴沉浸在幸福的感受當中,這麼思忖着。

    于是心裡越發樂不可支。

     ①原文作系鬓,江戶時代前期兒童、演員和俠客梳的一種發式,将頭發剃光,隻在兩鬓留下細細的一絡,在後腦勺打成髻,故名。

     “還有什麼?” “還有好多事兒哪。

    ” “什麼事兒?” “唔……爺爺啊,以後會變得更偉大,所以……” “會變得更偉大,所以什麼?” “所以要好好忍耐。

    ” “是忍耐着哪。

    ”馬琴不由得認認真真地說。

     “要好好兒、好好兒地忍耐。

    ” “這話是誰說的?” “這個……”太郎調皮地看了一下他的臉,笑了起來。

    “猜猜誰呀?” “唔,今天你朝香去了,是聽廟裡的和尚說的吧?” “不對。

    ”太郎使勁搖搖頭,從馬琴腿上略擡起屁股,将下巴往前伸了伸,說道:“是……” “嗯?” “是淺草的觀音菩薩這麼說的。

    ” 話猶未了,這個孩子一邊用大得全家都聽得見的聲音歡笑,一邊像是怕給馬琴抓住似的,急忙從他身旁跳開了。

    讓爺爺乖乖地上了當,太郎樂得拍着小手,滾也似的向飯廳那邊逃去。

     刹那間,馬琴腦子裡閃過一個嚴肅的念頭。

    他嘴邊綻出幸福的微笑。

    不知什麼時候,他已熱淚盈眶。

    他并不想去追問這個玩笑究竟是太郎自己想出來的,還是爹媽教的。

    此時此刻從孫子口中聽到這樣的話,他感到不可思議。

     “是觀音菩薩這麼說的嗎?多多用功,别發脾氣,好好忍耐。

    ” 六十幾歲的老藝術家含淚笑着,像孩子似的點了點頭。

     十五 當天晚上。

     馬琴在圓形紙罩座燈暗淡的光線下,繼續寫着《八犬傳》的稿子。

    他寫作時,家裡的人都不進這間書房。

    靜悄悄的屋子裡,燈心吸油的聲音,和蟋蟀聲融會在一起,懶洋洋地訴說着漫長的夜晚有多麼寂寥。

     剛剛提筆的時候,他腦子裡閃爍着微光般的東西。

    随着十行、二十行地寫下去,那個光逐漸亮起來。

    馬琴根據自己的經驗,知道這是什麼,就小心翼翼地運筆。

    靈感跟火毫無二緻,不懂得籠火,即使點燃了,也會立即熄滅的…… 馬琴抑制着動辄就要奔騰向前的筆,屢次三番悄悄地告誡自己道:“别着急,要盡量考慮得深刻一些。

    ”剛才的星星之火,已經在腦子裡形成一股比河水還流得快的思潮。

    它越流越湍急,不容分說地把他推向前。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他已經聽不見蟋蟀聲了。

    座燈的光太暗,他也完全不在乎了。

    自然而然地有了筆勢在,紙上一瀉而下。

    他以與神明比高低的态度,幾乎是豁出命地繼續寫着。

     頭腦中的潮水,猶如奔騰在天空上的銀河,不知從什麼地方滾滾湧出。

    來勢之猛,使他覺得害怕。

    他擔心萬一自己的肉體承受不住可怎麼辦。

    于是他緊緊攥着筆,屢次三番地提醒自己道:“竭力寫吧。

    錯過這個時機,說不定就寫不出來了。

    ” 但是恰似朦朦胧胧的光的那道潮流,不但絲毫不曾減緩速度,反而令人眼花缭亂地奔騰着,把一切都淹沒了,洶湧澎湃地向他沖過來。

    他終于徹底給俘虜了,他忘記了一切,對着潮流的方向揮着筆,其勢如暴風驟雨。

     這時,映現在他那帝王般的眼裡的,既不是利害得失,也不是愛憎之情。

    他的情緒再也不會為褒貶所左右了,這裡隻有不可思議的喜悅。

    要麼就是令人陶醉的悲壯的激情。

    不懂得這種激情的人,又怎麼能體會戲作三昧的心境呢?又怎麼能理解戲作家的莊嚴的靈魂呢?看哪,“人生”滌蕩了它的全部殘渣,宛如一塊嶄新的礦石,不是璀璨地閃爍在作者眼前嗎? 這當兒,阿百、阿路婆媳倆,正在飯廳裡面對面坐在燈旁,繼續做針線活。

    大概已經把太郎打發睡了。

    坐在離她們不遠的地方,身子骨看起來挺單薄的宗伯,一直在忙着搓丸藥。

     不久,阿百把針放在擦了油的頭發上蹭了蹭,用不滿意的腔調喃喃地說:“爹還沒睡嗎?” 阿路眼睛仍盯着針腳,回答道:“一定又埋頭寫作呢。

    ” “這個人真沒辦法。

    又拿不了多少錢。

    ” 阿百這麼說着,看了看兒子和媳婦。

    宗伯裝作沒聽見,一聲不響。

    阿路也默默地繼續縫着。

    不論是這裡還是在書房,都一樣能聽到秋蟲唧唧。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 文潔若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