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作三昧

關燈
樣下等的事不可。

    于是,他就這麼做了。

    這麼做,無非是意味着他使自己變得跟市兵衛一樣卑賤,也就是說,他被迫堕落到這個地步。

     想到這裡,他就記起前不久曾發生過跟這相類似的一件事。

    住在相州朽木上新田這麼個地方的一個叫長島政兵衛的人,去年春天給他寫來了一封信,要求拜他為師。

    信的大意是:我現在二十三歲了,自從二十一歲上成了聾子,就抱着以文筆聞名天下的決心,專心緻志地從事讀本的寫作。

    不用說,我是《八犬傳》和《巡島記》的熱心讀者。

    但是,呆在這樣的窮鄉僻壤,學習方面總有種種不方便。

    因此,想到府上來當食客,不知可否。

    我還有夠出六冊讀本的原稿,也想請你斧正。

    送到一家像樣子的書店去出版。

    從馬琴看來,對方的要求,淨打的是如意算盤。

    但是正因為自己由于眼睛有毛病而感到苦惱;所以對方耳聾引起了他幾分同情,他回信說,請原諒,不能接受你的要求。

    就馬琴而言,這封信毋甯是寫得非常客氣的。

    那個人寄來的回信,卻從頭到尾都是猛烈的譴責之詞。

     信是這麼開頭的:不論是你的讀本《八犬傳》還是《巡島記》,都寫得又長又臭,我卻耐心地把它們讀完了。

    你呢,連我寫的僅僅六冊讀本都拒絕過目。

    由此可見你的人格有多麼低下了。

    并且是以這樣的人身攻擊結尾的:作為一個老前輩,不肯把後輩收留下來當食客,乃是吝啬所緻。

    馬琴一怒之下,立即寫了回信,還加上了這麼一句:有你這樣的淺薄無聊的讀者,是我終生的恥辱。

    這位仁兄以後就沓無音信了。

    莫非他至今還在寫讀本嗎?并且夢想着有朝一日讓日本全國的人都讀到它嗎?…… 回顧此事的時候,馬琴情不自禁地既覺得長島政兵衛可憐,同時也覺得他自己可憐。

    于是這又使他産生了莫可言喻的寂寥之感。

    太陽一個勁兒地曬着桂花,那香氣越發馥郁了一芭蕉和梧桐也悄無聲息,葉兒一動也不動。

    鹞鷹的鳴叫聲和剛才一樣嘹亮。

    大自然是如此,而人呢……他像做夢般地呆呆地倚着廊柱,直到十分鐘後,女用人阿杉來通知他午飯已經準備好了。

     十 他孤零零地吃完了冷冷清清的午飯,這才回到書房來。

    不知怎的心神不定,很不痛快。

    為了使心情甯靜下來,他翻開了好久沒看過的《水浒傳》。

    順手翻到風雪夜豹子頭林沖在山神廟看到火燒草料場那一段。

    戲劇性的情節照例引起了他的興緻。

    但是讀了一會兒,他反倒感到不安了。

     前去朝香的家裡人還沒回來,房屋裡靜悄悄的。

    他收斂起陰郁的表情,對着《水浒傳》機械地抽着煙。

    在煙霧缭繞中,腦子裡一向存在的一個疑問又浮現出來。

     這個疑問不斷糾纏著作為道德家和作為藝術家的他。

    他從來沒懷疑過“先王之道”。

    正如他公開聲明過的,他的小說正是“先王之道”在藝術上的表現。

    因此,這裡并不存在矛盾。

    但是“先王之道”賦予藝術的價值,以及他在思想感情上想賦予藝術的價值之間竟有很大的距離。

    因而,作為一個道德家,他是肯定前者的,而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當然又肯定後者。

    當然,他也曾想用一種平庸的權宜之計來解決這個矛盾。

    他也确實想在群衆面前打出不痛不癢的協調的幌子,借此掩蓋自己對藝術的暧昧态度。

     但是,即便騙得過群衆,他卻騙不過自己。

    他否定戲作的價值,稱它作“勸善懲惡的工具”,然而一旦接觸到不斷在心中沸騰的藝術靈感,就蓦地覺得不安起來。

    正因為如此,《水浒傳》中的一段恰巧給他的情緒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影響。

     在這方面,馬琴内心裡是怯懦的。

    他默默地抽着煙,強制自己去惦念眼下外出的家屬。

    但是《水浒傳》就擺在跟前。

    他總也排遣不開環繞着《水浒傳》而産生的不安。

    就在這當兒,久違的華山渡邊登①來訪。

    他身穿和服外褂和裙褲,腋下夾着個紫色包袱,大概是來還書的。

     ①渡邊登(1793—1841),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的畫家,号華山。

    國譴責幕府的閉關自守政策,受迫害而自殺。

     馬琴高高興興地特地到門廊去迎接這位好友。

     華山進了書房,果然說道:“今天我是來還書的,順便還想給你看一樣東西。

    ” 一看,除了包袱,華山還拿着個用紙卷着的畫絹般的東西。

     “你如果有空,就請賞光。

    ” “哦,馬上就給我看吧。

    ” 華山好像要掩蓋近乎興奮的心情,矜持地微微一笑,把卷在紙裡的畫絹打開來給馬琴看。

    畫面上或遠或近,疏疏落落畫着幾棵蕭瑟、光秃秃的樹,林間站着兩個拍手談笑的男人。

    不論是撒落地面的黃葉還是群聚樹梢的亂鴉,畫面上處處彌漫着微寒的秋意。

     “馬琴看着這張色彩很淡的寒山拾得像,眼睛裡逐漸閃爍出溫和潤澤的光輝。

     “每一次你都畫得這麼好。

    我想起了王摩潔。

    這裡表達的正是‘食随鳴磬巢烏下,行踏空林落葉聲’的意境啊。

    ” 十一 “這是昨天畫好的,還算滿意,要是你老人家喜歡的話,打算送給你,所以才帶來的。

    ”華山邊撫摸剛剛刮過胡子的發青的下巴,邊躊躇滿志地說。

    “當然,說是滿意,也不過矮子裡挑将軍就是了……什麼時候也畫得不夠理想。

    ” “那大謝謝啦。

    總是承蒙惠贈,真是不敢當。

    ” 馬琴邊看畫、邊喃喃緻謝。

    因為不知怎的,他那還沒完成的工作,忽然在他的腦子裡一閃。

    而華山呢,好像也依然在想着自己的畫。

     “每逢看到古人的畫,我老是想,怎麼畫得這麼出色。

    不論木石還是人物,都畫得惟妙惟肖,而且把古人的心情表達得活靈活現。

    這一點可實在了不起。

    相形之下,我連孩子都不如。

    ” “古人說過:後生可畏。

    ”馬琴用妒忌的心情瞥着老是想着自己的畫的華山,難得地說了這麼一句俏皮話。

     “後生當然也是可畏的。

    但是我們僅僅是夾在古人和後人之間,一動也不能動,一個勁兒地被推着往前走。

    倒也不光我們是這樣。

    古人也是這樣,後生大概也是如此。

    ” “你說得對,要是不前進,馬上就會給推倒了。

    這麼說來,哪怕一步也好,要緊的是研究一下怎樣前進。

    ” “對,這比什麼都要緊。

    ” 主人和客人被自己的話所感動,沉默了片刻,傾聽着劃破秋日的肅穆傳來的響動兒。

     不久,華山把話題一轉,問道:“《八犬傳》依然進行得很順利嗎?” “不,總是遲遲不見進展,真沒辦法。

    從這一點來說,似乎也趕不上古人。

    ” “你老人家說這樣的話,可不好辦啊。

    ” “說到不好辦,我比誰都感到不好辦。

    可是無論如何也得盡自己的力量去寫。

    所以,最近我打定主意和《八犬傳》拼了。

    ”馬琴說到這裡,泛着羞愧的神色苦笑了一下。

    “心裡想,左不過是戲作罷了。

    可是做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

    ” “我的畫也是一樣的。

    既然開了個頭,我也打算盡力畫下去。

    ” “咱倆都把命拼了。

    ” 兩個人朗笑起來。

    笑聲中卻蘊含着隻有他倆才能覺察到的一抹寂寥。

    同時,這種寂寥又使主客雙方都感到強烈的興奮。

     這次輪到馬琴改變話題了:“可是,繪畫是值得羨慕的。

    不會受到官方的譴責,這比什麼都強。

    ” 十二 “那倒不會……不過,你老人家寫東西,也用不着擔心這一點吧。

    ” “哪裡的話,這種事多着呢!”馬琴舉了個實際例子來說明檢查官的書籍檢查粗暴到了極點。

    他寫的小說有一段描寫官員受賄,檢查官就命令他改寫。

     他又議論道:“檢查官越是吹毛求疵,越露馬腳,多有意思。

    由于他們接受賄賂,就不願意人家寫賄賂的事,硬讓你改掉。

    而且,正因為他們自己一來就動下流念頭,不論什麼書,隻要寫了男女之情,馬上就說是誨淫的作品。

    而且還認為自己在道德方面比作者要高,簡直令人恥笑。

    這就好比是猴兒照鏡子,因為自己太低級了,氣得龇牙咧嘴。

    ” 由于馬琴那麼起勁地打着比喻講着,華山不禁失笑。

    他說:“這種情況恐怕多得很。

    可是,即使被迫改寫,也不會丢你老人家的臉。

    不論檢查官怎麼說,偉大的著作也必然是有它的價值的。

    ” “但是蠻不講理的事太多了。

    對了,有一次,隻因為我寫了一段往監獄裡送吃的穿的,也給删掉了五六行。

    ” 馬琴本人邊這麼說着,邊和華山一道哧哧笑起來。

     “但是,再過五十年一百年,檢查官就沒有了,隻有《八犬傳》還留傳于世。

    ” “不管《八犬傳》能不能留傳下去,我總覺得,任何時候都會有檢查官的。

    ” “是嗎?我可不這麼想。

    ” “不,即使檢查官沒有了,檢查官這樣的人可什麼時代都沒斷過。

    你要是認為焚書坑儒隻是從前才有過,那就大錯特錯了。

    ” “近來你老人家淨說洩氣話。

    ” “不是我洩氣,而是檢查官們橫行跋扈的世道,讓我洩氣的啊。

    ” “那你就更加起勁地搞創作好了。

    ” “總之,隻好如此吧。

    ” “咱們都把命拼了吧。

    ” 這一次,兩個人都沒有笑。

    不僅沒笑,馬琴還繃了一下臉,看了看華山,華山這句像是開玩笑的話,竟是如此尖銳。

     過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