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在大教堂裡
關燈
小
中
大
時,他正忙于收集有用的單詞,翻辭典,抄寫,練發音,最後想法子背熟;他一度極好的記憶力似乎背棄了他。
他常常生意大利人的氣,怪意大利人給他帶來這麼多麻煩。
他把辭典塞到文件堆下面,決心不再往下準備了;可是他又覺得,陪意大利人參觀大教堂的藝術珍品時,不能一言不發,于是,便帶着更大的火氣,又把辭典拿了出來。
九點半,他正要走,電話鈴響了;萊妮祝他早安,問他怎麼樣;K匆匆向她道謝,說是沒時間跟她聊了,因為得上大教堂。
“上大教堂?”萊妮問道。
“對,上大教堂。
”“可是,為什麼上大教堂呀?”萊妮說。
K想試着簡單解釋幾句,可是剛一開口,萊妮就突然說道:“他們逼得你真緊。
”這種他既沒要求也沒料到的同情使他無法忍受,他說了兩聲再見;可是當他挂上電話的時候,卻低聲嘟哝道:“他們逼得我真緊。
”這話一半是對自己講的,一半是對已經聽不見他說話的遠方姑娘講的。
已經不早了,恐怕不能按時赴約,他急忙叫了一輛出租汽車;臨上車前,他想起了那本畫冊。
在此之前,他沒有合适的機會送出去,現在可以帶上了。
他把畫冊擱在膝頭上,一路上煩躁地用手指頭敲着封面。
雨小多了,但是天氣濕冷、陰暗;大教堂裡看得清的東西不會太多,而且,好幾個鐘頭站在冰涼的石闆地上無疑會使K的感冒大大加重。
大教堂廣場上空蕩蕩的;K想起,這個狹長的廣場在他小時候就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周圍的房子幾乎毫無例外,窗戶上都遮着窗簾。
當然,如果在像今天這樣的天氣裡,是容易理解的。
大教堂裡面也是空蕩蕩的,人們當然沒有很多興趣在這種時候來參觀。
K走遍了兩個邊堂①,隻看見一位圍着圍巾的老妪跪在聖母像下,兩眼虔誠地望着聖母。
後來他遠遠看見一位堂守②一瘸一拐地走進側牆的一扇門裡消失了。
K是準時到的,他走進大教堂時,正好敲十點,但是意大利人還沒有來。
K回到大門口,猶豫不決地在那兒待了一會兒,然後冒雨繞着大教堂的外面走了一圈,那個意大利人并沒有在哪個邊門上等着,哪兒也看不到他的人影。
或許經理把時間搞錯了吧?有哪個人敢擔保自己能正确無誤地聽懂那個意大利人講的話呢?不管怎麼樣,K至少也得再等他半個鐘頭。
K累了,想坐下歇歇,于是便重新走進大教堂。
他在一個台階上發現一塊地氈模樣的東西,便用腳尖把它踢到附近的一條長凳邊;他把大衣裹得更緊一些,豎起領子,坐在長凳上。
為了消磨時間,他打開畫冊,心不在焉地翻閱起來;但是沒過多久他就不得不作罷,因為大教堂裡漸漸變黑了。
他擡起頭來,連離得很近的邊堂裡的東西也很難辨認清楚了。
遠處,聖燭排列成一個大三角形,在高高的神壇上閃爍;K不敢斷言,以前是不是見過這些聖燭,也許是剛點燃的。
堂守的職業習慣是舉步輕盈,他們走過時誰也不會注意到。
K偶然轉過身,發現身後不遠處燃點着另一支聖燭,這支聖燭又粗又長,插在廊柱上。
聖燭倒很悅目,但是,隻用聖燭給挂在兩旁昏暗的小禮拜堂中的神壇畫照明是遠遠不夠的,反倒使小禮拜堂顯得更暗了。
意大利人沒有來,一方面是失禮,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很明智,因為即使來了,也看不見什麼,最多隻能順着K的手電筒的光亮,零零碎碎地看幾幅畫,聊以自慰。
K為好奇心驅使,走進旁邊的一個小禮拜堂,登上幾級台階,走到一列低矮的大理石圍欄跟前,探出身去,掏出手電筒,照着神壇畫,想看看到底會産生什麼效果。
手電筒的光亮在畫面上來回移動,好像是一個不速之客。
K首先看見的——部分是猜出的——是畫幅邊緣畫着一位身材魁梧、披着盔甲的騎士。
這位騎士手握劍柄,劍刃插在光秃秃的地裡,那兒除了一、兩株草以外,什麼也沒長。
騎士似乎在聚精會神地注視着一個正在他眼前開展的事件。
叫人納悶的是,他為什麼非得站在原地止步不前,而不走到出事地點的近旁去。
也許他是被指派在那兒站崗的。
K已經很長時間沒看畫了,他久久端詳着這位騎士,盡管手電筒發出的微微發綠的光亮使他覺得眼酸。
他移動着手電筒,照亮神壇畫的其他部分,才發現畫的是基督人墓,顯然是最近畫的,但是風格卻和通常所見的幾乎一樣。
他把手電筒放進口袋,回到剛才坐的地方—— ①比較大的教堂主廳一般由中堂和兩個邊堂組成;中堂與邊堂以廊柱為界——譯注 ②堂守:看守教堂、燃點聖燭、打掃衛生、維持整潔的神職人員——譯注 看來用不着再等那個意大利人了。
不過,外面可能正下着傾盆大雨,大教堂裡邊也不像K預想的那麼冷,于是他便決定暫且在裡面再待一會兒。
大講壇①就在他身旁很近的地方,壇頂甚小,呈拱形,上面斜架着兩個金質的耶稣蒙難十字架,頂部互相交叉。
外沿的欄杆上,以及把欄杆的支柱連接在一起的石雕上,都飾有葉紋,葉紋間雕着許多小天使,有的活潑,有的恬靜。
K走到大講壇跟前,從各個角度細細觀察;石雕纖巧透剔,葉間和葉後樓有一個個深邃幽黑的洞穴,黑暗似乎在這裡被捉住,再也不能脫逸了。
K把手伸進一個石洞,觸觸洞壁。
他從來也不知道此地有這麼個講壇。
他蓦地發現一個堂守站在最近的一排長凳後面。
這位堂守身穿一件寬大、下弛的黑教袍,左手拿着一個鼻煙盒;他在瞧着K。
“他想幹什麼?”K想道,“難道我的模樣可疑嗎?他是想求我施舍嗎?”堂守看見K注意到自己後,就舉起右手,随便指了個方向,手指間還捏着一撮鼻煙。
他的手勢好像沒有什麼含義。
K躊躇了一會兒,但是堂守還在不斷地指指這兒,指指那兒,并且頻頻點頭,強調這個手勢的重要性。
“他到底想幹什麼!”K低聲說,他在這裡不敢擡高聲音;他随即掏出錢包,順着長凳朝堂守走去。
但是堂守馬上做出拒收的動作,聳聳肩,一颠一跛地走開了,K小時候常常模仿一個騎馬的人,邁的也是這種輕盈、敏捷和一颠一破的步子。
“一個稚氣十足的老頭,”K心想,“智力隻夠當個堂守。
瞧,我一停下,他也就停下,看看我是不是還跟着他!”K暗暗發笑,沿着邊堂跟在堂守後邊一直走到大神壇前。
老堂守總是指着一樣東西,K故意不回頭看他到底在指着什麼,這個手勢不會有别的目的,隻是想甩開K而已。
最後,K不再尾随堂守,他不想過于驚動這位老人;另外,如果意大利人萬一來了,最好還是别把這惟一的堂守吓跑—— ①教堂内的附屬建築,一般位于中堂與邊堂相鄰的廊柱邊,高二三米,上有一米見方左右的平台,周圍飾以石欄,下有一根或四根石柱,另有一石梯,供教士上去布道用——譯注 K回到中堂,尋找他剛才把畫冊撂在上面的那個座位;他發現旁邊還有一個小講壇,就築在唱詩班座位附近的石柱上。
這個講壇外形簡單,用沒有紋理的淺色石塊砌成。
講壇很小,遠遠看去,好像是一個裡面将要供上一尊神像的空壁龛。
布道者無法離開石欄往後退一大步,因為地方太小。
石砌的拱形壇頂雖然不帶飾物,但同樣十分低矮,前面部分還向上翹起,因此,連中等個子的人也無法在圓拱下站直,隻能傾身倚着石欄。
整個結構設計得使布道者備受折磨;為什麼這個講壇要設計成這種樣子,而另一個講壇卻既寬大、又裝飾得如此華麗呢?似乎找不到可以解釋的理由。
如果這個講壇上沒有支着一盞點燃的聖燈,K肯定不會注意到它;點燃聖燈通常意味着即将開始布道。
現在要舉行禮拜式嗎?難道就在這座空無一人的教堂裡舉行嗎?K凝視着下面那一小段通向講壇的樓梯,梯級繞着石柱,盤旋而上,梯面狹窄,看上去像是石柱的附屬裝飾品,而不是供人走的樓梯。
不過,在樓梯底部,卻真有一位教士正準備拾級而上;K發出了驚訝的微笑。
這位教士手扶欄杆,眼睛望着K。
他朝K微微點了一下頭;K在胸前劃了個十字,欠了欠身,這些動作他
他常常生意大利人的氣,怪意大利人給他帶來這麼多麻煩。
他把辭典塞到文件堆下面,決心不再往下準備了;可是他又覺得,陪意大利人參觀大教堂的藝術珍品時,不能一言不發,于是,便帶着更大的火氣,又把辭典拿了出來。
九點半,他正要走,電話鈴響了;萊妮祝他早安,問他怎麼樣;K匆匆向她道謝,說是沒時間跟她聊了,因為得上大教堂。
“上大教堂?”萊妮問道。
“對,上大教堂。
”“可是,為什麼上大教堂呀?”萊妮說。
K想試着簡單解釋幾句,可是剛一開口,萊妮就突然說道:“他們逼得你真緊。
”這種他既沒要求也沒料到的同情使他無法忍受,他說了兩聲再見;可是當他挂上電話的時候,卻低聲嘟哝道:“他們逼得我真緊。
”這話一半是對自己講的,一半是對已經聽不見他說話的遠方姑娘講的。
已經不早了,恐怕不能按時赴約,他急忙叫了一輛出租汽車;臨上車前,他想起了那本畫冊。
在此之前,他沒有合适的機會送出去,現在可以帶上了。
他把畫冊擱在膝頭上,一路上煩躁地用手指頭敲着封面。
雨小多了,但是天氣濕冷、陰暗;大教堂裡看得清的東西不會太多,而且,好幾個鐘頭站在冰涼的石闆地上無疑會使K的感冒大大加重。
大教堂廣場上空蕩蕩的;K想起,這個狹長的廣場在他小時候就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周圍的房子幾乎毫無例外,窗戶上都遮着窗簾。
當然,如果在像今天這樣的天氣裡,是容易理解的。
大教堂裡面也是空蕩蕩的,人們當然沒有很多興趣在這種時候來參觀。
K走遍了兩個邊堂①,隻看見一位圍着圍巾的老妪跪在聖母像下,兩眼虔誠地望着聖母。
後來他遠遠看見一位堂守②一瘸一拐地走進側牆的一扇門裡消失了。
K是準時到的,他走進大教堂時,正好敲十點,但是意大利人還沒有來。
K回到大門口,猶豫不決地在那兒待了一會兒,然後冒雨繞着大教堂的外面走了一圈,那個意大利人并沒有在哪個邊門上等着,哪兒也看不到他的人影。
或許經理把時間搞錯了吧?有哪個人敢擔保自己能正确無誤地聽懂那個意大利人講的話呢?不管怎麼樣,K至少也得再等他半個鐘頭。
K累了,想坐下歇歇,于是便重新走進大教堂。
他在一個台階上發現一塊地氈模樣的東西,便用腳尖把它踢到附近的一條長凳邊;他把大衣裹得更緊一些,豎起領子,坐在長凳上。
為了消磨時間,他打開畫冊,心不在焉地翻閱起來;但是沒過多久他就不得不作罷,因為大教堂裡漸漸變黑了。
他擡起頭來,連離得很近的邊堂裡的東西也很難辨認清楚了。
遠處,聖燭排列成一個大三角形,在高高的神壇上閃爍;K不敢斷言,以前是不是見過這些聖燭,也許是剛點燃的。
堂守的職業習慣是舉步輕盈,他們走過時誰也不會注意到。
K偶然轉過身,發現身後不遠處燃點着另一支聖燭,這支聖燭又粗又長,插在廊柱上。
聖燭倒很悅目,但是,隻用聖燭給挂在兩旁昏暗的小禮拜堂中的神壇畫照明是遠遠不夠的,反倒使小禮拜堂顯得更暗了。
意大利人沒有來,一方面是失禮,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很明智,因為即使來了,也看不見什麼,最多隻能順着K的手電筒的光亮,零零碎碎地看幾幅畫,聊以自慰。
K為好奇心驅使,走進旁邊的一個小禮拜堂,登上幾級台階,走到一列低矮的大理石圍欄跟前,探出身去,掏出手電筒,照着神壇畫,想看看到底會産生什麼效果。
手電筒的光亮在畫面上來回移動,好像是一個不速之客。
K首先看見的——部分是猜出的——是畫幅邊緣畫着一位身材魁梧、披着盔甲的騎士。
這位騎士手握劍柄,劍刃插在光秃秃的地裡,那兒除了一、兩株草以外,什麼也沒長。
騎士似乎在聚精會神地注視着一個正在他眼前開展的事件。
叫人納悶的是,他為什麼非得站在原地止步不前,而不走到出事地點的近旁去。
也許他是被指派在那兒站崗的。
K已經很長時間沒看畫了,他久久端詳着這位騎士,盡管手電筒發出的微微發綠的光亮使他覺得眼酸。
他移動着手電筒,照亮神壇畫的其他部分,才發現畫的是基督人墓,顯然是最近畫的,但是風格卻和通常所見的幾乎一樣。
他把手電筒放進口袋,回到剛才坐的地方—— ①比較大的教堂主廳一般由中堂和兩個邊堂組成;中堂與邊堂以廊柱為界——譯注 ②堂守:看守教堂、燃點聖燭、打掃衛生、維持整潔的神職人員——譯注 看來用不着再等那個意大利人了。
不過,外面可能正下着傾盆大雨,大教堂裡邊也不像K預想的那麼冷,于是他便決定暫且在裡面再待一會兒。
大講壇①就在他身旁很近的地方,壇頂甚小,呈拱形,上面斜架着兩個金質的耶稣蒙難十字架,頂部互相交叉。
外沿的欄杆上,以及把欄杆的支柱連接在一起的石雕上,都飾有葉紋,葉紋間雕着許多小天使,有的活潑,有的恬靜。
K走到大講壇跟前,從各個角度細細觀察;石雕纖巧透剔,葉間和葉後樓有一個個深邃幽黑的洞穴,黑暗似乎在這裡被捉住,再也不能脫逸了。
K把手伸進一個石洞,觸觸洞壁。
他從來也不知道此地有這麼個講壇。
他蓦地發現一個堂守站在最近的一排長凳後面。
這位堂守身穿一件寬大、下弛的黑教袍,左手拿着一個鼻煙盒;他在瞧着K。
“他想幹什麼?”K想道,“難道我的模樣可疑嗎?他是想求我施舍嗎?”堂守看見K注意到自己後,就舉起右手,随便指了個方向,手指間還捏着一撮鼻煙。
他的手勢好像沒有什麼含義。
K躊躇了一會兒,但是堂守還在不斷地指指這兒,指指那兒,并且頻頻點頭,強調這個手勢的重要性。
“他到底想幹什麼!”K低聲說,他在這裡不敢擡高聲音;他随即掏出錢包,順着長凳朝堂守走去。
但是堂守馬上做出拒收的動作,聳聳肩,一颠一跛地走開了,K小時候常常模仿一個騎馬的人,邁的也是這種輕盈、敏捷和一颠一破的步子。
“一個稚氣十足的老頭,”K心想,“智力隻夠當個堂守。
瞧,我一停下,他也就停下,看看我是不是還跟着他!”K暗暗發笑,沿着邊堂跟在堂守後邊一直走到大神壇前。
老堂守總是指着一樣東西,K故意不回頭看他到底在指着什麼,這個手勢不會有别的目的,隻是想甩開K而已。
最後,K不再尾随堂守,他不想過于驚動這位老人;另外,如果意大利人萬一來了,最好還是别把這惟一的堂守吓跑—— ①教堂内的附屬建築,一般位于中堂與邊堂相鄰的廊柱邊,高二三米,上有一米見方左右的平台,周圍飾以石欄,下有一根或四根石柱,另有一石梯,供教士上去布道用——譯注 K回到中堂,尋找他剛才把畫冊撂在上面的那個座位;他發現旁邊還有一個小講壇,就築在唱詩班座位附近的石柱上。
這個講壇外形簡單,用沒有紋理的淺色石塊砌成。
講壇很小,遠遠看去,好像是一個裡面将要供上一尊神像的空壁龛。
布道者無法離開石欄往後退一大步,因為地方太小。
石砌的拱形壇頂雖然不帶飾物,但同樣十分低矮,前面部分還向上翹起,因此,連中等個子的人也無法在圓拱下站直,隻能傾身倚着石欄。
整個結構設計得使布道者備受折磨;為什麼這個講壇要設計成這種樣子,而另一個講壇卻既寬大、又裝飾得如此華麗呢?似乎找不到可以解釋的理由。
如果這個講壇上沒有支着一盞點燃的聖燈,K肯定不會注意到它;點燃聖燈通常意味着即将開始布道。
現在要舉行禮拜式嗎?難道就在這座空無一人的教堂裡舉行嗎?K凝視着下面那一小段通向講壇的樓梯,梯級繞着石柱,盤旋而上,梯面狹窄,看上去像是石柱的附屬裝飾品,而不是供人走的樓梯。
不過,在樓梯底部,卻真有一位教士正準備拾級而上;K發出了驚訝的微笑。
這位教士手扶欄杆,眼睛望着K。
他朝K微微點了一下頭;K在胸前劃了個十字,欠了欠身,這些動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