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一九五四年秋季學期業已開始。
人文樓前廳安放的一尊不怎麼漂亮的維納斯①大理石像脖頸上又讓人用唇膏瞎塗了一個親吻的紅嘴印。
《溫代爾紀實》刊物上又在讨論校内停車問題。
認真讀書的一年級學生又在圖書館書籍頁邊空白處用筆标上“自然的描繪”或“諷刺”這類有益的評注;一位特别有才能的訓诂學者已經在一本馬拉美②詩集漂亮的版本上用紫墨水在“oiseaux” ③這個難字下面劃了一條線,還在上面注了一個潦草的“鳥”字。
秋風卷落葉,又把枯葉吹起來貼附在那條從人文樓通往弗裡茲樓的花格走廊的一面上。
晴朗的下午,橙褐色的大蝴蝶又在柏油路和草坪上拍動翅膀,懶懶散散地朝南飛去,黑腿沒有完全收攏起來,低低地耷拉在它們圓點花紋的軀體下面。
學院的工作依舊在進行。
一些發奮的研究生,在懷孕的妻子陪伴下,還在寫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西蒙納?德 ①維納斯:希臘神話中執掌愛情之神。
②馬拉美(1842-1898):法國象征派詩人。
③系法語。
博瓦爾①的學位論文。
各文學系還在那種認為司湯達②、高爾斯華綏③、德萊塞④和曼⑤都是偉大作家的印象下埋頭苦幹。
“沖突”和“樣式”這類辭彙仍在流行。
一如既往,拿不出成果的教員靠寫點文章評論他們比較豐産的同事們的著作成功地作為“生産”;一如既往,一幫鴻運高照的教員正在享受或者打算享受年初榮獲的花色繁多的獎金。
由此,一筆挺有意思的、數目不大的獎金提供給多才多藝的斯塔爾夫婦——藝術系的娃娃臉克裡斯托弗?斯塔爾和他年輕的妻子路易絲——使這對少俊極了的夫婦有個難得的機會,不知怎地獲得了許可滲入東德去記錄戰後的民歌。
人類學教授特裡斯特拉姆?維?湯馬斯(朋友們管他叫“湯姆”)因對古巴漁民和棕榈樹攀登者的吃飯習慣所做的研究而獲得孟德維爾基金會一萬美元的獎金。
另一家慈善機構居然資助布多?馮?法特恩弗爾斯博士,使他得以完成一本《近年來有關評價尼采信徒對近代思想的影響的專著和手稿目錄》。
最後但絕非不重要的是一份特别慷慨的獎金贈給了溫代爾的著名精神治療學家盧道夫?奧拉大夫,使他得以對一萬名小學生進行一種所謂手指入碗的測驗,讓孩子把食指浸入幾個盛着不同顔色的溶液碗裡,然後量一下全指長度和沾濕部分長度作一比較,用各式各樣誘人的圖表顯示出來。
秋季學期業已開始,哈根博士遇到一種尴尬的處境。
這年夏天,有位老朋友非正式地征求他的意見,是否可以考慮明年接受一所比溫代爾學院重要得多的學府西堡德大學報酬優厚的教授聘書。
這類問題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可是另一方面卻遺留下一樁叫人寒心的事:他嘔心瀝血辦起來的那個系,連布勞倫吉那個基金遠較雄厚的法文系都沒法在文化影響上與它相抗衡,眼看就會落到背信棄義的法特恩弗爾斯的爪子裡,這人是他哈根親自從奧地利聘請來的,而居然搖身一變反對起他來了——事實上已經用見不得人的手段設法把哈根從一九四五年創辦起來的一份頗有影響的《新歐洲》季刊的領導權奪了過去。
哈根打算離校這件事——直到目前為止他還沒向同事們透露一點風聲——會引起一種更叫人傷心的後果:普甯助理教授必然被撇下來,處于危難的境地。
溫代爾學院從來沒有正式成立俄文系,我們這位可憐的朋友一向靠德語系為附設比較文學這一分支課程而聘請的,從而保住了教書這個飯碗。
布多純粹出于私憤,準會砍掉那一分支,普甯在溫代爾又沒有終身任職權,必定會被迫離去,除非其他哪個語言文學系同意收留他。
看來隻有英文系和法文系或許還有點商量的餘地。
可是英文系主任傑克?考克瑞爾素來反對哈根的所作所為,認為普甯是個笑柄,而且他确實非正式而有可能地争取一位了不起的英俄混血的作家來執教,那人如果需要的話,可以教普甯賴以生存而講授的所有課程。
作為最後一着,哈根隻有找布勞倫吉想想辦法看。
法國語言文學系主任倫納德?布勞倫吉有兩個挺有意思的優點:一不喜歡文學,二不會法語。
可這并沒妨礙他到處旅行,出席現代語言會議,他會在會上炫耀自己的無知,好象是一種無上的風趣似的,而且對于任何想把他誘入微妙的法語圈套裡的企圖,他都會插科打诨地說些立足點健康的趣話兒把它岔開。
他又是一位很會弄錢的能手,最近就說服一位過去有三所了不起的大學奉承過而都沒說動心的老富翁,捐贈一大筆可觀的款子來促進一批研究生在加拿大人斯拉夫斯基博士指導下搞起來的轟轟烈烈的研究工作,同時還計劃在溫代爾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建造一個“法國村”,兩條街和一個廣場,全都仿照多爾多涅省①古老的萬代爾小鎮的款式。
盡管他在行政工作上的想法往往含有浮誇的因素,布勞倫吉本人倒是個清心寡欲的人。
他碰巧跟溫代爾學院山姆?波爾院長是同學,兩人多年來經常,甚至于後者雙目失明之後也照舊一樣,到一個荒涼、多風的湖邊去釣魚,這個湖座落在溫代爾北邊七十英裡以外,按自然條件來說,近似貧民窟那樣凄涼的矮栎樹和小松樹叢生的鄉間,有一條兩旁長着荒草的礫石道直通湖邊。
他的老婆是一位資曆簡單而可愛的女人,在她的俱樂部裡提到他時總稱呼他為“布勞倫吉教授”。
他講授一門叫作“偉大的法國人”的課程,内容全是他讓秘書從他在一間閣樓裡發現的而學院圖書館沒入藏的一套一八八二年到一八九四年的《黑斯廷斯曆史和哲學雜志》上抄下來的。
普甯剛租了一所小房子,邀請了哈根夫婦、克萊門茨夫婦、賽耶夫婦和貝蒂?勃裡斯來參加他慶祝遷居的宴會。
就在那天早晨,好心腸的哈根博士到布勞倫吉辦公室作了一次孤注一擲的拜訪,向他,隻向他一個人,透露了全部情況。
他對布勞倫吉說法特恩弗爾斯是一個強烈反對普甯的人,布勞倫吉幹巴巴地附和道,他本人也是;事實上,他在社交場合中接觸過普甯之後,就“斷然覺得”(這幫講求實際的人多麼傾向于感覺而不是思想,這也确實是件怪事)普甯連在美國學府附近溜達溜達都不配。
很講義氣的哈根說普甯一連幾個學期非常出色地講授了浪漫主義運動,在法文系的贊助下講講夏多勃裡昂和維克多?雨果是肯定沒問題的。
“斯拉夫斯基博士包下了那一夥作家,”布勞倫吉說。
“有時我确實認為咱們在文學方面搞得過頭了。
你看,這星期莫帕蘇埃絲夏小姐開始講存在主義作家,你的那位布多 講羅曼?羅蘭。
我要做關于布朗熱①将軍和德?貝朗熱②的報告。
不行,咱們在這方面的玩意兒已經夠多的了。
” 哈根又打出他最後一張牌,提出普甯可以教教法語:咱們這位朋友就象許多俄國人一樣,起小有法國保姆,革命之後又在巴黎住過不止十五年。
“你是說,”布勞倫吉嚴峻地問,“他會說法國話嗎?” 哈根對布勞倫吉的特殊要求一向很了解,這當兒有點含糊了。
“說啊,海爾曼!會還是不會?” “我敢肯定他夠格。
” “這麼一說,他确實會說法國話,對不?” “嗯。
” “要是那樣的話,”布勞倫吉說,“一年級法語我們沒法用他,因為這對我們的史密斯先生可就太不公平了。
他這學期教初級班法語,隻要求他比學生們先多會一課就行了。
嗯,橋本先生那個滿滿騰騰的中級法語班湊巧倒需要一名助手。
你那個人掌握法語讀和說都一樣在行嗎?” “我再重複一遍,他完全夠格,”哈根躲躲閃閃地說。
“我理解夠格是什麼意思,”布勞倫吉皺着眉頭說。
“一九五○年,哈希離職時,我聘請了那個瑞士滑雪教練員來教法語,他私運進來一些舊法文文選的油印本。
這一下子可費了我們差不多一年時間才把那個班又拉回到它原來的水平上去。
現在,那位叫什麼來着,要是不會讀法語——” “我想他能讀,”哈根歎口氣說。
“那我們就更不能用他了。
你是知道的,我們隻相信會話教學唱片和其他機器設備。
不允許看任何書。
” “還有高級法語班呢,”哈根喃喃說。
“那一部分由卡羅琳娜?斯拉夫斯基和我本人包下了,” 布勞倫吉答道。
普甯對他那位保護人的苦惱毫不知曉,這個新的秋季學期對他來說反倒開始得特别順利:要他操心的學生從來沒有這樣少過,自己用來研究的時間從來沒有這樣多過。
他的研究工作早已進入迷人階段,探索超過了預定目标而形成一個新的有機體,也可說是成了那個成熟的果實的寄生蟲。
普甯把思想的視線從原來工作目标上轉移開,你可以在他的著作中一目了然地發現這兒升起一個星号,那兒炫耀一個“原文如此!”的标注。
這種研究方法原應避免,因為它破壞了一切,使人達到沒完沒了的着迷程度。
索引卡片越積越多,裝滿了一個皮鞋盒子,分量也很實在。
兩種傳說之間的核實啦;一個禮儀或服裝方面的寶貴細節啦;一個出處一經核對而發現由于無知、疏忽或僞造而不可靠啦;恰當的推 測引起的一陣透脊梁骨的愉快啦;數不盡的bezkor?stn?y①(無偏見的、忠實的)學術研究所取得的勝利啦——這一切都把普甯毀了,把他弄成一個歡天喜地的注腳迷,他打擾一本一英尺厚的、沉悶的書中的蛀書蟲,為了要找到一本更沉悶的書的一個出處。
但是,他也有通人情的一面,那就是新近租住了峭壁大街拐角陶德路上的一所小磚房。
這所小房子原是已故馬丁?謝潑德一家人住的,馬丁是普甯以前克裡克街那個房東的本家叔叔,多年來一直是陶德産業的看管人,溫代爾市鎮當局把那份産業買了過去,為的是把其中雜亂無章的宅邸改建為一所新式療養院。
常春藤和雲杉圍住了它那上了鎖的大門,普甯從他峭壁大街的新居一扇北窗戶望出去,遠遠可以看到它的屋頂。
這條大街是“T”字上面的橫杆,普甯住在橫杆左半邊。
他的房子對面,一過陶德路(“T”字的豎杆)就從路東一塊玉米地延伸過來一條修補過的柏油路,路邊沙地上種着一排屏風似的榆樹,而路西則是一排一般高的小枞樹,在一道籬笆後面朝校園排去,幾乎一直排到離普甯家南邊半英裡遠的另一所住房——大學足球代表隊教練處那個放大了的雪茄煙盒似的房子那裡。
普甯三十五年來無一定居,受盡折磨,暈頭轉向,缺乏一種内在的精神生活,他早就對這種狀況感到不耐煩了,如今他獨自住在一所四面無鄰居的房子裡,對他來說真是無比高興,十分滿意。
這裡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安靜——天堂一般,富有田園氣氛,而且十分安全,因此同他過去租住的那些沒完沒了的噪音從六面傳來、把他團團圍住的房間相比,真可說是天壤之别。
再說這小小的房子多寬敞啊!普甯甚至懷着感恩的驚訝心情,認為根本就沒發生過俄國革命,沒有背井離鄉,沒有移居法國,沒有加入美國籍,一切——充其量不過是這樣,充其量不過是這樣,鐵莫菲啊! ——都會一模一樣:在哈爾科夫①或
人文樓前廳安放的一尊不怎麼漂亮的維納斯①大理石像脖頸上又讓人用唇膏瞎塗了一個親吻的紅嘴印。
《溫代爾紀實》刊物上又在讨論校内停車問題。
認真讀書的一年級學生又在圖書館書籍頁邊空白處用筆标上“自然的描繪”或“諷刺”這類有益的評注;一位特别有才能的訓诂學者已經在一本馬拉美②詩集漂亮的版本上用紫墨水在“oiseaux” ③這個難字下面劃了一條線,還在上面注了一個潦草的“鳥”字。
秋風卷落葉,又把枯葉吹起來貼附在那條從人文樓通往弗裡茲樓的花格走廊的一面上。
晴朗的下午,橙褐色的大蝴蝶又在柏油路和草坪上拍動翅膀,懶懶散散地朝南飛去,黑腿沒有完全收攏起來,低低地耷拉在它們圓點花紋的軀體下面。
學院的工作依舊在進行。
一些發奮的研究生,在懷孕的妻子陪伴下,還在寫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西蒙納?德 ①維納斯:希臘神話中執掌愛情之神。
②馬拉美(1842-1898):法國象征派詩人。
③系法語。
博瓦爾①的學位論文。
各文學系還在那種認為司湯達②、高爾斯華綏③、德萊塞④和曼⑤都是偉大作家的印象下埋頭苦幹。
“沖突”和“樣式”這類辭彙仍在流行。
一如既往,拿不出成果的教員靠寫點文章評論他們比較豐産的同事們的著作成功地作為“生産”;一如既往,一幫鴻運高照的教員正在享受或者打算享受年初榮獲的花色繁多的獎金。
由此,一筆挺有意思的、數目不大的獎金提供給多才多藝的斯塔爾夫婦——藝術系的娃娃臉克裡斯托弗?斯塔爾和他年輕的妻子路易絲——使這對少俊極了的夫婦有個難得的機會,不知怎地獲得了許可滲入東德去記錄戰後的民歌。
人類學教授特裡斯特拉姆?維?湯馬斯(朋友們管他叫“湯姆”)因對古巴漁民和棕榈樹攀登者的吃飯習慣所做的研究而獲得孟德維爾基金會一萬美元的獎金。
另一家慈善機構居然資助布多?馮?法特恩弗爾斯博士,使他得以完成一本《近年來有關評價尼采信徒對近代思想的影響的專著和手稿目錄》。
最後但絕非不重要的是一份特别慷慨的獎金贈給了溫代爾的著名精神治療學家盧道夫?奧拉大夫,使他得以對一萬名小學生進行一種所謂手指入碗的測驗,讓孩子把食指浸入幾個盛着不同顔色的溶液碗裡,然後量一下全指長度和沾濕部分長度作一比較,用各式各樣誘人的圖表顯示出來。
秋季學期業已開始,哈根博士遇到一種尴尬的處境。
這年夏天,有位老朋友非正式地征求他的意見,是否可以考慮明年接受一所比溫代爾學院重要得多的學府西堡德大學報酬優厚的教授聘書。
這類問題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可是另一方面卻遺留下一樁叫人寒心的事:他嘔心瀝血辦起來的那個系,連布勞倫吉那個基金遠較雄厚的法文系都沒法在文化影響上與它相抗衡,眼看就會落到背信棄義的法特恩弗爾斯的爪子裡,這人是他哈根親自從奧地利聘請來的,而居然搖身一變反對起他來了——事實上已經用見不得人的手段設法把哈根從一九四五年創辦起來的一份頗有影響的《新歐洲》季刊的領導權奪了過去。
哈根打算離校這件事——直到目前為止他還沒向同事們透露一點風聲——會引起一種更叫人傷心的後果:普甯助理教授必然被撇下來,處于危難的境地。
溫代爾學院從來沒有正式成立俄文系,我們這位可憐的朋友一向靠德語系為附設比較文學這一分支課程而聘請的,從而保住了教書這個飯碗。
布多純粹出于私憤,準會砍掉那一分支,普甯在溫代爾又沒有終身任職權,必定會被迫離去,除非其他哪個語言文學系同意收留他。
看來隻有英文系和法文系或許還有點商量的餘地。
可是英文系主任傑克?考克瑞爾素來反對哈根的所作所為,認為普甯是個笑柄,而且他确實非正式而有可能地争取一位了不起的英俄混血的作家來執教,那人如果需要的話,可以教普甯賴以生存而講授的所有課程。
作為最後一着,哈根隻有找布勞倫吉想想辦法看。
法國語言文學系主任倫納德?布勞倫吉有兩個挺有意思的優點:一不喜歡文學,二不會法語。
可這并沒妨礙他到處旅行,出席現代語言會議,他會在會上炫耀自己的無知,好象是一種無上的風趣似的,而且對于任何想把他誘入微妙的法語圈套裡的企圖,他都會插科打诨地說些立足點健康的趣話兒把它岔開。
他又是一位很會弄錢的能手,最近就說服一位過去有三所了不起的大學奉承過而都沒說動心的老富翁,捐贈一大筆可觀的款子來促進一批研究生在加拿大人斯拉夫斯基博士指導下搞起來的轟轟烈烈的研究工作,同時還計劃在溫代爾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建造一個“法國村”,兩條街和一個廣場,全都仿照多爾多涅省①古老的萬代爾小鎮的款式。
盡管他在行政工作上的想法往往含有浮誇的因素,布勞倫吉本人倒是個清心寡欲的人。
他碰巧跟溫代爾學院山姆?波爾院長是同學,兩人多年來經常,甚至于後者雙目失明之後也照舊一樣,到一個荒涼、多風的湖邊去釣魚,這個湖座落在溫代爾北邊七十英裡以外,按自然條件來說,近似貧民窟那樣凄涼的矮栎樹和小松樹叢生的鄉間,有一條兩旁長着荒草的礫石道直通湖邊。
他的老婆是一位資曆簡單而可愛的女人,在她的俱樂部裡提到他時總稱呼他為“布勞倫吉教授”。
他講授一門叫作“偉大的法國人”的課程,内容全是他讓秘書從他在一間閣樓裡發現的而學院圖書館沒入藏的一套一八八二年到一八九四年的《黑斯廷斯曆史和哲學雜志》上抄下來的。
普甯剛租了一所小房子,邀請了哈根夫婦、克萊門茨夫婦、賽耶夫婦和貝蒂?勃裡斯來參加他慶祝遷居的宴會。
就在那天早晨,好心腸的哈根博士到布勞倫吉辦公室作了一次孤注一擲的拜訪,向他,隻向他一個人,透露了全部情況。
他對布勞倫吉說法特恩弗爾斯是一個強烈反對普甯的人,布勞倫吉幹巴巴地附和道,他本人也是;事實上,他在社交場合中接觸過普甯之後,就“斷然覺得”(這幫講求實際的人多麼傾向于感覺而不是思想,這也确實是件怪事)普甯連在美國學府附近溜達溜達都不配。
很講義氣的哈根說普甯一連幾個學期非常出色地講授了浪漫主義運動,在法文系的贊助下講講夏多勃裡昂和維克多?雨果是肯定沒問題的。
“斯拉夫斯基博士包下了那一夥作家,”布勞倫吉說。
“有時我确實認為咱們在文學方面搞得過頭了。
你看,這星期莫帕蘇埃絲夏小姐開始講存在主義作家,你的那位布多 講羅曼?羅蘭。
我要做關于布朗熱①将軍和德?貝朗熱②的報告。
不行,咱們在這方面的玩意兒已經夠多的了。
” 哈根又打出他最後一張牌,提出普甯可以教教法語:咱們這位朋友就象許多俄國人一樣,起小有法國保姆,革命之後又在巴黎住過不止十五年。
“你是說,”布勞倫吉嚴峻地問,“他會說法國話嗎?” 哈根對布勞倫吉的特殊要求一向很了解,這當兒有點含糊了。
“說啊,海爾曼!會還是不會?” “我敢肯定他夠格。
” “這麼一說,他确實會說法國話,對不?” “嗯。
” “要是那樣的話,”布勞倫吉說,“一年級法語我們沒法用他,因為這對我們的史密斯先生可就太不公平了。
他這學期教初級班法語,隻要求他比學生們先多會一課就行了。
嗯,橋本先生那個滿滿騰騰的中級法語班湊巧倒需要一名助手。
你那個人掌握法語讀和說都一樣在行嗎?” “我再重複一遍,他完全夠格,”哈根躲躲閃閃地說。
“我理解夠格是什麼意思,”布勞倫吉皺着眉頭說。
“一九五○年,哈希離職時,我聘請了那個瑞士滑雪教練員來教法語,他私運進來一些舊法文文選的油印本。
這一下子可費了我們差不多一年時間才把那個班又拉回到它原來的水平上去。
現在,那位叫什麼來着,要是不會讀法語——” “我想他能讀,”哈根歎口氣說。
“那我們就更不能用他了。
你是知道的,我們隻相信會話教學唱片和其他機器設備。
不允許看任何書。
” “還有高級法語班呢,”哈根喃喃說。
“那一部分由卡羅琳娜?斯拉夫斯基和我本人包下了,” 布勞倫吉答道。
普甯對他那位保護人的苦惱毫不知曉,這個新的秋季學期對他來說反倒開始得特别順利:要他操心的學生從來沒有這樣少過,自己用來研究的時間從來沒有這樣多過。
他的研究工作早已進入迷人階段,探索超過了預定目标而形成一個新的有機體,也可說是成了那個成熟的果實的寄生蟲。
普甯把思想的視線從原來工作目标上轉移開,你可以在他的著作中一目了然地發現這兒升起一個星号,那兒炫耀一個“原文如此!”的标注。
這種研究方法原應避免,因為它破壞了一切,使人達到沒完沒了的着迷程度。
索引卡片越積越多,裝滿了一個皮鞋盒子,分量也很實在。
兩種傳說之間的核實啦;一個禮儀或服裝方面的寶貴細節啦;一個出處一經核對而發現由于無知、疏忽或僞造而不可靠啦;恰當的推 測引起的一陣透脊梁骨的愉快啦;數不盡的bezkor?stn?y①(無偏見的、忠實的)學術研究所取得的勝利啦——這一切都把普甯毀了,把他弄成一個歡天喜地的注腳迷,他打擾一本一英尺厚的、沉悶的書中的蛀書蟲,為了要找到一本更沉悶的書的一個出處。
但是,他也有通人情的一面,那就是新近租住了峭壁大街拐角陶德路上的一所小磚房。
這所小房子原是已故馬丁?謝潑德一家人住的,馬丁是普甯以前克裡克街那個房東的本家叔叔,多年來一直是陶德産業的看管人,溫代爾市鎮當局把那份産業買了過去,為的是把其中雜亂無章的宅邸改建為一所新式療養院。
常春藤和雲杉圍住了它那上了鎖的大門,普甯從他峭壁大街的新居一扇北窗戶望出去,遠遠可以看到它的屋頂。
這條大街是“T”字上面的橫杆,普甯住在橫杆左半邊。
他的房子對面,一過陶德路(“T”字的豎杆)就從路東一塊玉米地延伸過來一條修補過的柏油路,路邊沙地上種着一排屏風似的榆樹,而路西則是一排一般高的小枞樹,在一道籬笆後面朝校園排去,幾乎一直排到離普甯家南邊半英裡遠的另一所住房——大學足球代表隊教練處那個放大了的雪茄煙盒似的房子那裡。
普甯三十五年來無一定居,受盡折磨,暈頭轉向,缺乏一種内在的精神生活,他早就對這種狀況感到不耐煩了,如今他獨自住在一所四面無鄰居的房子裡,對他來說真是無比高興,十分滿意。
這裡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安靜——天堂一般,富有田園氣氛,而且十分安全,因此同他過去租住的那些沒完沒了的噪音從六面傳來、把他團團圍住的房間相比,真可說是天壤之别。
再說這小小的房子多寬敞啊!普甯甚至懷着感恩的驚訝心情,認為根本就沒發生過俄國革命,沒有背井離鄉,沒有移居法國,沒有加入美國籍,一切——充其量不過是這樣,充其量不過是這樣,鐵莫菲啊! ——都會一模一樣:在哈爾科夫①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