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伊登,”那位個兒高、膚色黝黑的女掌櫃一邊快嘴重複着,一邊用手直揉腦門子。
“讓我想想看,您别是要一本寫那位英國政治家②的書吧?對嗎?” “我指的是,”普甯說,“那位著名的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寫的一本著名的作品。
” “倫敦,倫敦,倫敦,”那個女人說,雙手按住太陽穴。
她的丈夫,一位姓特威德的先生,愛寫點有關時事問題的詩,手裡拿着煙鬥,過來解圍了。
經過一陣搜索,他從他那不很富裕的店鋪的灰塵撲撲的家底子裡找出一本老版的《狼的兒子》。
“恐怕,”他說,“小店隻有這位作家這本書啦。
” “怪事!”普甯說。
“聲名的盛衰啊!我記得當年在俄國,人人——小孩子啦,大人啦,醫生啦,律師啦——人人反複讀他的書。
這本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不過嘛,好啦,好啦,我就買它得了。
” 回到他那年寄宿的住所,普甯教授就把球和書擺在樓上客房的書桌上。
他昂起腦袋,仔細觀察這兩樣禮物。
球包着紙不象個樣子,很不雅觀,他就剝去包裝紙。
這樣一來就露出漂亮的皮革。
那間屋子又幹淨又舒适。
中學生一定喜歡牆上那張雪球打掉一名教授的大禮帽的圖片。
床鋪剛由①《馬丁?伊登》(1909):傑克?倫敦的代表作,前半部帶有自傳性,取材于他早年經曆和後來的成名過程。
②指英國政治家安東尼?艾登,1955-1957年曾任首相。
1 10女仆整理好;房東比爾?謝潑德老頭兒已經從樓下上來過一趟,鄭重其事地給台燈換了個新燈泡。
一陣潮濕的暖風從那扇敞開的窗戶強襲進來,人可以聽見下面一條小河汩汩的流水聲。
天要下雨了。
普甯把窗戶關好。
他在同一層樓上自己那間屋子裡發現一張便條,是由電話傳來的維克多一封簡短的電文,說他整整要遲到二十四個小時。
維克多和另外五個孩子由于在閣樓裡偷着抽雪茄煙而正被拘留在學校裡度過複活節一周假期裡寶貴的一天。
維克多胃易嘔吐,鼻子也不愛聞這聞那(這兩種毛病他都仁慈地向溫德夫婦隐瞞了),其實并沒真正參加抽煙,隻苦着臉吸了兩口;有好幾次他都順從地跟随他兩個最要好的朋友——喜歡冒險、吵吵鬧鬧的湯尼?小布萊德和蘭斯?博克,到那個嚴禁攀登的閣樓上去。
你穿過那個行李間,登上那個恰恰在屋頂下面窄過道裡的鐵梯子就到了。
在這兒,樓房迷人而古怪的脆骨架就看得見、摸得着了,梁椽和木闆啦,撲朔迷離的隔闆啦,一塊塊陰影啦,還有那薄而脆的闆條,腳一踩上去就陷進空檔,使底下看不見的天花闆上的灰泥撲撲脫落,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
這條迷津之路的盡頭是尖角閣樓頂端的凹處,一個帶頂篷的小平台,那兒有亂七八糟一大堆舊連環漫畫書和新近的雪茄煙灰。
煙灰被發現了, 孩子們也招認了。
湯尼?小布萊德是一位前任的著名校長的孫兒,因為家中有事而特準離校:有一位多情的表親在去歐洲之前想見他一面,可是湯尼明智地要求跟其他夥伴一起拘留在學校。
維克多入學那個時期的校長,我前面已經提過,是霍佩爾牧師,一個黑頭發、氣色好、招人喜歡的庸庸碌碌之輩,得到波斯頓主婦極大的贊揚。
維克多和他的共謀犯同霍佩爾一家人共進晚餐時,席間時不時會透露種種水晶般清晰的暗示,尤其是從聲調甜美的霍佩爾夫人嘴裡透露出來,她是個英國女人,姨媽嫁給了一位伯爵;牧師原本可能發慈悲,昨天晚上帶六個孩子進城去看場電影,而不是讓他們早早去睡覺。
飯後,她親切地擠了一下眼,叫他們趕快跟上那位正朝過道輕快走去的牧師。
老派的受托人可能覺得赦免一頓鞭打還是恰當的,霍佩爾在他那短暫而不出色的經曆中已經對一些特殊罪犯使用過一兩次那種懲罰了;但是最叫孩子受不住的是校長撇着紅嘴唇發出來的刻薄的嘻嘻假笑聲,那當兒他正在過道裡停下來拿起一套折疊得方方整整的袍服——他的黑僧袍和白法衣;門口停着一輛旅行汽車,正如孩子們所說“扭住了處罰不放”,這位假模假式的牧師帶領他們到十二英裡以外的魯貝恩一座冰涼的磚瓦教堂去觀賞一場給稀稀拉拉的教徒上演的特邀宗教節目。
1 1按理說,從克蘭頓到溫代爾最簡便的辦法是乘出租汽車到佛拉明漢去搭一班開往阿爾巴尼的快車,然後再搭朝西北方向駛去的慢車,經過一段很短的路程就到了;可是說實在的,這種最簡便的辦法是最不切合實際的。
不管那兩條鐵路彼此是否有某種嚴重的宿仇,還是因為它們聯合起來賞給其他運輸工具一個公平的機會,那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永遠存在這樣一種局面:不管您怎樣擺弄時間表,您在阿爾巴尼換車,至少也得等上三個鐘頭。
上午十一點有一班公共汽車從阿爾巴尼出發,下午三點左右抵達溫代爾,可是這就得搭清晨六點三十一分從佛拉明漢開出的那班火車;維克多覺得他不一定能按時起床,于是就改乘稍晚一班走得相當慢的慢車,趕上阿爾巴尼最後一班去溫代爾的公共汽車,這樣夜裡八點半便可以安然到達。
一路上都下雨。
他到達溫代爾終點站時,雨還淅淅瀝瀝下個沒完。
維克多生來有點神志恍惚,心不在焉,因此不管排什麼隊,他都一向站在緊末尾。
他早就對自己這點毛病習慣了,就跟人慢慢對自己的視力差或者腿瘸習慣一樣。
他由于個兒高便哈着點腰,并不急躁地跟着其他旅客魚貫下車,踩到閃閃發光的柏油路上;旅客當中包括兩位身穿半透明雨衣、臃腫不堪的老太婆,活象玻璃紙包着 的山藥蛋;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剃着小平頭,長着凹陷嬌嫩的後脖頸;一個身體呈現多角形的、怵怵怛怛的老瘸子,不要任何人攙扶,身子一部分一部分從車上慢慢下來;三個溫代爾學院的女學生,穿着短褲,膝蓋凍得通紅;那個小孩的媽媽累得精疲力竭;還有其他一些旅客;最後就是維克多,拎着一個手提包,腋下夾着兩本雜志。
在公共汽車站的拱廊裡,一位皮膚帶點棕色、頭秃得挺徹底的男人,戴着墨鏡,拎着一個黑色公事皮包,正在和顔悅色地伛着身子探詢那個瘦脖頸的小孩,他呢,一個勁兒搖晃腦袋,手指着他的母親,後者正等着她的行李從那輛旅行車的肚子裡提出來呐。
維克多腼腆而愉快地打斷了這種認錯人的局面。
那位秃着棕色腦袋的紳士摘掉墨鏡,慢慢直起腰來,朝上,朝上,再朝上,瞧高、高、高個兒的維克多,瞧他的藍眼睛和棕裡透紅的頭發。
普甯顴骨上長得挺好的兩塊肉疙瘩鼓了起來,使他那曬得黝黑的臉變圓了;他的腦門,鼻子,甚至那對漂亮的大耳朵都投入了這一微笑。
總的來說,這是一次叫人非常滿意的會面。
普甯提議把行李暫存車站,兩人先溜溜——要是維克多不怕淋雨的話(這當兒,雨正傾盆而下,柏油路面在嘩嘩響的大樹下象山間小湖似的,在黑暗裡閃閃發亮)。
普甯心想請孩子去一家小飯館吃頓夜宵一定會使他高興的。
“一路上還好嗎?沒遇到什麼不痛快的事吧?” “沒有,先生。
” “很餓了吧?” 1 11“不,先生。
不特别餓。
” “我的名字是鐵莫菲,”他倆在一家寒伧的老飯館靠窗戶的一張桌子前坐定之後,普甯說道。
“第二個音節照‘莫弗’①那樣發音,濃(重)音放在末尾音節上,這裡的元音照‘潑瑞②那樣發音,不過拖長一點。
‘鐵莫菲?巴甫洛威奇?普甯’,意思就是‘保羅之子鐵莫菲’。
當中那個源于父名的名字濃(重) 音放在第一個音節上,後面可以含混一帶而過,就成了鐵莫菲?巴爾奇。
我思想鬥争了好久——咱們擦擦刀叉吧——最後決定你應該就管我叫鐵姆先生,要麼更短些,就跟我的一些要好的同事那樣,幹脆叫我鐵姆好了。
這當然是——你想吃點什麼?炸小牛肉片?好,我也吃炸小牛肉片——這當然是對我的新祖國美國的一大讓步,奇妙的美國有時叫我驚訝,但總是激起尊敬。
一開始,我感到窘極了——” 一開始,普甯對美國人那種随意擺弄教名的輕松勁兒感到窘迫不堪:參加一次宴會,一杯帶冰塊的威士忌打頭,許多杯攙點水的威士忌結尾,然後你就應該管一位陰陽怪氣的陌生人叫“傑姆”,他呢,也就永遠管你叫“鐵姆”。
你要是第二天早晨忘了這個碴兒,管他叫埃弗雷特教授(對你來說,這是他的真名),這就(對他來說)是個極大的侮辱。
鐵莫菲,巴爾奇一回想他在歐洲和美國的俄國朋友就很容易數出至少六十位好人兒來,都是從,嗯,一九二○年起便跟他很熟了,可他壓根兒也沒給他們改過名字,而是一直管他們叫瓦傑①意笨蛋。
②意犧牲品。
姆?瓦傑米奇啦,伊萬?赫裡斯多弗羅威奇啦,薩缪依爾?伊茲拉伊列威奇啦,等等;他們一遇見他,也洋溢着同樣的熱情,熱烈地握手,稱呼他的教名和父名:“啊,鐵莫菲?巴爾奇!Nukak?(您好嗎?)Av?,baten’kazdorovopostareli①(哎呀呀,老弟,您可真的不再少俊了)!” 普甯說個沒完。
他的談話并沒叫維克多感到驚奇,他聽見過許多俄國人說英語,普甯把英語裡的“
“讓我想想看,您别是要一本寫那位英國政治家②的書吧?對嗎?” “我指的是,”普甯說,“那位著名的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寫的一本著名的作品。
” “倫敦,倫敦,倫敦,”那個女人說,雙手按住太陽穴。
她的丈夫,一位姓特威德的先生,愛寫點有關時事問題的詩,手裡拿着煙鬥,過來解圍了。
經過一陣搜索,他從他那不很富裕的店鋪的灰塵撲撲的家底子裡找出一本老版的《狼的兒子》。
“恐怕,”他說,“小店隻有這位作家這本書啦。
” “怪事!”普甯說。
“聲名的盛衰啊!我記得當年在俄國,人人——小孩子啦,大人啦,醫生啦,律師啦——人人反複讀他的書。
這本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不過嘛,好啦,好啦,我就買它得了。
” 回到他那年寄宿的住所,普甯教授就把球和書擺在樓上客房的書桌上。
他昂起腦袋,仔細觀察這兩樣禮物。
球包着紙不象個樣子,很不雅觀,他就剝去包裝紙。
這樣一來就露出漂亮的皮革。
那間屋子又幹淨又舒适。
中學生一定喜歡牆上那張雪球打掉一名教授的大禮帽的圖片。
床鋪剛由①《馬丁?伊登》(1909):傑克?倫敦的代表作,前半部帶有自傳性,取材于他早年經曆和後來的成名過程。
②指英國政治家安東尼?艾登,1955-1957年曾任首相。
1 10女仆整理好;房東比爾?謝潑德老頭兒已經從樓下上來過一趟,鄭重其事地給台燈換了個新燈泡。
一陣潮濕的暖風從那扇敞開的窗戶強襲進來,人可以聽見下面一條小河汩汩的流水聲。
天要下雨了。
普甯把窗戶關好。
他在同一層樓上自己那間屋子裡發現一張便條,是由電話傳來的維克多一封簡短的電文,說他整整要遲到二十四個小時。
維克多和另外五個孩子由于在閣樓裡偷着抽雪茄煙而正被拘留在學校裡度過複活節一周假期裡寶貴的一天。
維克多胃易嘔吐,鼻子也不愛聞這聞那(這兩種毛病他都仁慈地向溫德夫婦隐瞞了),其實并沒真正參加抽煙,隻苦着臉吸了兩口;有好幾次他都順從地跟随他兩個最要好的朋友——喜歡冒險、吵吵鬧鬧的湯尼?小布萊德和蘭斯?博克,到那個嚴禁攀登的閣樓上去。
你穿過那個行李間,登上那個恰恰在屋頂下面窄過道裡的鐵梯子就到了。
在這兒,樓房迷人而古怪的脆骨架就看得見、摸得着了,梁椽和木闆啦,撲朔迷離的隔闆啦,一塊塊陰影啦,還有那薄而脆的闆條,腳一踩上去就陷進空檔,使底下看不見的天花闆上的灰泥撲撲脫落,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
這條迷津之路的盡頭是尖角閣樓頂端的凹處,一個帶頂篷的小平台,那兒有亂七八糟一大堆舊連環漫畫書和新近的雪茄煙灰。
煙灰被發現了, 孩子們也招認了。
湯尼?小布萊德是一位前任的著名校長的孫兒,因為家中有事而特準離校:有一位多情的表親在去歐洲之前想見他一面,可是湯尼明智地要求跟其他夥伴一起拘留在學校。
維克多入學那個時期的校長,我前面已經提過,是霍佩爾牧師,一個黑頭發、氣色好、招人喜歡的庸庸碌碌之輩,得到波斯頓主婦極大的贊揚。
維克多和他的共謀犯同霍佩爾一家人共進晚餐時,席間時不時會透露種種水晶般清晰的暗示,尤其是從聲調甜美的霍佩爾夫人嘴裡透露出來,她是個英國女人,姨媽嫁給了一位伯爵;牧師原本可能發慈悲,昨天晚上帶六個孩子進城去看場電影,而不是讓他們早早去睡覺。
飯後,她親切地擠了一下眼,叫他們趕快跟上那位正朝過道輕快走去的牧師。
老派的受托人可能覺得赦免一頓鞭打還是恰當的,霍佩爾在他那短暫而不出色的經曆中已經對一些特殊罪犯使用過一兩次那種懲罰了;但是最叫孩子受不住的是校長撇着紅嘴唇發出來的刻薄的嘻嘻假笑聲,那當兒他正在過道裡停下來拿起一套折疊得方方整整的袍服——他的黑僧袍和白法衣;門口停着一輛旅行汽車,正如孩子們所說“扭住了處罰不放”,這位假模假式的牧師帶領他們到十二英裡以外的魯貝恩一座冰涼的磚瓦教堂去觀賞一場給稀稀拉拉的教徒上演的特邀宗教節目。
1 1按理說,從克蘭頓到溫代爾最簡便的辦法是乘出租汽車到佛拉明漢去搭一班開往阿爾巴尼的快車,然後再搭朝西北方向駛去的慢車,經過一段很短的路程就到了;可是說實在的,這種最簡便的辦法是最不切合實際的。
不管那兩條鐵路彼此是否有某種嚴重的宿仇,還是因為它們聯合起來賞給其他運輸工具一個公平的機會,那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永遠存在這樣一種局面:不管您怎樣擺弄時間表,您在阿爾巴尼換車,至少也得等上三個鐘頭。
上午十一點有一班公共汽車從阿爾巴尼出發,下午三點左右抵達溫代爾,可是這就得搭清晨六點三十一分從佛拉明漢開出的那班火車;維克多覺得他不一定能按時起床,于是就改乘稍晚一班走得相當慢的慢車,趕上阿爾巴尼最後一班去溫代爾的公共汽車,這樣夜裡八點半便可以安然到達。
一路上都下雨。
他到達溫代爾終點站時,雨還淅淅瀝瀝下個沒完。
維克多生來有點神志恍惚,心不在焉,因此不管排什麼隊,他都一向站在緊末尾。
他早就對自己這點毛病習慣了,就跟人慢慢對自己的視力差或者腿瘸習慣一樣。
他由于個兒高便哈着點腰,并不急躁地跟着其他旅客魚貫下車,踩到閃閃發光的柏油路上;旅客當中包括兩位身穿半透明雨衣、臃腫不堪的老太婆,活象玻璃紙包着 的山藥蛋;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剃着小平頭,長着凹陷嬌嫩的後脖頸;一個身體呈現多角形的、怵怵怛怛的老瘸子,不要任何人攙扶,身子一部分一部分從車上慢慢下來;三個溫代爾學院的女學生,穿着短褲,膝蓋凍得通紅;那個小孩的媽媽累得精疲力竭;還有其他一些旅客;最後就是維克多,拎着一個手提包,腋下夾着兩本雜志。
在公共汽車站的拱廊裡,一位皮膚帶點棕色、頭秃得挺徹底的男人,戴着墨鏡,拎着一個黑色公事皮包,正在和顔悅色地伛着身子探詢那個瘦脖頸的小孩,他呢,一個勁兒搖晃腦袋,手指着他的母親,後者正等着她的行李從那輛旅行車的肚子裡提出來呐。
維克多腼腆而愉快地打斷了這種認錯人的局面。
那位秃着棕色腦袋的紳士摘掉墨鏡,慢慢直起腰來,朝上,朝上,再朝上,瞧高、高、高個兒的維克多,瞧他的藍眼睛和棕裡透紅的頭發。
普甯顴骨上長得挺好的兩塊肉疙瘩鼓了起來,使他那曬得黝黑的臉變圓了;他的腦門,鼻子,甚至那對漂亮的大耳朵都投入了這一微笑。
總的來說,這是一次叫人非常滿意的會面。
普甯提議把行李暫存車站,兩人先溜溜——要是維克多不怕淋雨的話(這當兒,雨正傾盆而下,柏油路面在嘩嘩響的大樹下象山間小湖似的,在黑暗裡閃閃發亮)。
普甯心想請孩子去一家小飯館吃頓夜宵一定會使他高興的。
“一路上還好嗎?沒遇到什麼不痛快的事吧?” “沒有,先生。
” “很餓了吧?” 1 11“不,先生。
不特别餓。
” “我的名字是鐵莫菲,”他倆在一家寒伧的老飯館靠窗戶的一張桌子前坐定之後,普甯說道。
“第二個音節照‘莫弗’①那樣發音,濃(重)音放在末尾音節上,這裡的元音照‘潑瑞②那樣發音,不過拖長一點。
‘鐵莫菲?巴甫洛威奇?普甯’,意思就是‘保羅之子鐵莫菲’。
當中那個源于父名的名字濃(重) 音放在第一個音節上,後面可以含混一帶而過,就成了鐵莫菲?巴爾奇。
我思想鬥争了好久——咱們擦擦刀叉吧——最後決定你應該就管我叫鐵姆先生,要麼更短些,就跟我的一些要好的同事那樣,幹脆叫我鐵姆好了。
這當然是——你想吃點什麼?炸小牛肉片?好,我也吃炸小牛肉片——這當然是對我的新祖國美國的一大讓步,奇妙的美國有時叫我驚訝,但總是激起尊敬。
一開始,我感到窘極了——” 一開始,普甯對美國人那種随意擺弄教名的輕松勁兒感到窘迫不堪:參加一次宴會,一杯帶冰塊的威士忌打頭,許多杯攙點水的威士忌結尾,然後你就應該管一位陰陽怪氣的陌生人叫“傑姆”,他呢,也就永遠管你叫“鐵姆”。
你要是第二天早晨忘了這個碴兒,管他叫埃弗雷特教授(對你來說,這是他的真名),這就(對他來說)是個極大的侮辱。
鐵莫菲,巴爾奇一回想他在歐洲和美國的俄國朋友就很容易數出至少六十位好人兒來,都是從,嗯,一九二○年起便跟他很熟了,可他壓根兒也沒給他們改過名字,而是一直管他們叫瓦傑①意笨蛋。
②意犧牲品。
姆?瓦傑米奇啦,伊萬?赫裡斯多弗羅威奇啦,薩缪依爾?伊茲拉伊列威奇啦,等等;他們一遇見他,也洋溢着同樣的熱情,熱烈地握手,稱呼他的教名和父名:“啊,鐵莫菲?巴爾奇!Nukak?(您好嗎?)Av?,baten’kazdorovopostareli①(哎呀呀,老弟,您可真的不再少俊了)!” 普甯說個沒完。
他的談話并沒叫維克多感到驚奇,他聽見過許多俄國人說英語,普甯把英語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