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的嗓音,說起話來既粗俗又文雅,攙和得挺好;每個新入學的兒童都得背誦第一六六首贊美詩:《我靈魂裡的太陽》,琅琅之聲不絕于耳;體育館更衣室裡那個帶輪子的簍筐散發出一股古老的汗臭味,裡面裝着公用的護身橡皮三角帶——灰糊糊的一大團,你在運動之前還得想法從中解開一條來戴上——除此之外,從四個運動場傳來陣陣狂喊亂叫聲,又是多麼刺耳和煩人啊!
維克多的智力商數接近一百八十,幾門功課的平均分數是九十,他在全班三十六名學生當中很容易就獲得了第一名;說真的,他還是學校裡三名最優秀的學者之一咧。
大多數老師他都瞧不起,他隻尊敬雷克老師一人,這位教員胖得驚人,眉毛濃粗,手上汗毛很重,在那些體格健壯和臉蛋紅潤的孩子面前(這兩樣維克多全不具備)顯得有點窘。
雷克就象一尊菩薩似地被供奉在一間幹淨得出奇的畫室裡,那與其說是間工作室,倒不如說更象畫廊裡的一間接待室。
淡灰色的牆上很素淨,隻挂了兩張圖片,框子一模一樣:一張是格特魯德?凱賽貝爾那幅象相片一樣逼真的傑作《母與子》(1897)的複制品,沉思的天使般的兒童仰頭朝上瞧(瞧9 10什麼呢?);另一張是倫勃朗①那幅《埃瑪于斯香客》中基督腦袋那一部分的複制品,色調大同小異,眼睛和嘴的表情都同前一幅相同,不過畫得稍微世俗化一點罷了。
雷克出生在俄亥俄州,曾在巴黎和羅馬學習,在厄瓜多爾和日本教過書。
他是一位衆所公認的藝術專家,可他在過去十個寒暑幹嗎要銷聲匿迹地躲在聖?巴托學校裡,則叫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他雖然具有天才那種怪癖,卻缺乏獨創性,對這點他也很有自知之明;他畫的油畫看上去總象臨摹得很巧妙的作品,可您又說不上他到底在摹仿誰的風格。
他熟悉各式各樣的技巧,他不計較“學派”和“潮流”,他讨厭冒充内行的人,他深信過去那種具有透明感的文雅水彩畫同今日譬如說那種老一套的新造型派或者平庸的非客觀派繪畫之間其實沒有多大區别,關鍵在于個人的天才——這些觀點使他成為一名古怪的老師。
校方對雷克的教學方法也好,對它的效果也好,都不特别滿意,可是如今時興教員隊伍裡至少應有一位出名的怪物,所以就一直把他留住。
雷克講授了許多很有趣的學問,其中之一是太陽光譜的色彩順序并不是定規的循環,而是一種螺旋暈,從镉紅和橙色通過锶黃和淡草綠到钴藍和紫色,随後并不順序漸次複歸紅色,而轉入另一螺旋暈,從一種熏衣草灰色開始一直到灰姑娘②的地下室那種陰暗色,超越了人的視覺範圍。
他講①倫勃朗(1606-1669):荷蘭畫家,镂版家。
②灰姑娘是格林童話裡的一個受繼母虐待、日與煤渣為伴的美麗姑娘,後忽得仙姑相助,成為王子的愛人。
課時還說什麼艾希堪派①啦、加什-加什派②啦、康康派③啦,都根本不存在。
那種用繩子、郵票、一張左派報紙和鴿子爪印制造出來的藝術作品,是根據一系列枯燥無味的陳詞濫調創作的。
再也沒有什麼比妄想狂更無聊、更資産階級化了。
達裡④其實是諾曼?羅克威爾⑤的孿生兄弟,嬰孩時期被吉蔔賽人拐走了。
凡?高⑥是個二流畫家,畢加索⑦盡管有商業化的癖好,仍然是了不起的;如果德加⑧能使一輛calèche⑨永垂不朽,維克多?溫德何嘗不可以對一輛汽車也如法炮制一下呢? 辦這類事也許有一種法子,那就是把景緻嵌進汽車。
一輛光亮的黑轎車是個好對象,如果是一輛停放在一條林蔭道十字路口上的車子,選定的日子是一個有點陰沉沉的春天,空中浮現鼓鼓囊囊的灰雲和阿米巴形狀的藍斑,比靜靜的榆樹和迂回的人行道似乎形狀更鮮明,那就更理想了。
先①艾希堪派:又稱八人派,是二十世紀初美國流行的一個寫實主義畫派。
他們畫酒吧間、拳擊賽、街景等等,1908年舉行第一次畫展,遭到非難。
主要成員有羅勃特?亨利、約翰?斯羅恩等人。
②加什-加什派:原文為cache-cache,意為捉迷藏。
③康康派:原文為cancan,原意為一種踢大腿的下流的法國女人舞蹈。
④薩爾瓦多?達裡(1904-):西班牙畫家,超現實主義代表性人物。
⑤諾曼?羅克威爾(1894-1978):美國卓越的現實主義畫家,作品多描述社會生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⑥凡?高(1853-1890):荷蘭後期印象派畫家。
⑦畢加索(1881-1973):當代著名西班牙畫家、雕塑家,屬立體派,超現實主義派。
⑧德加(1834-1917):法國印象派畫家。
⑨法語:敞篷四輪馬車。
1 10設想把那輛車拆散,化為曲線和平面,然後根據自己的思考再把它拼湊起來。
每一部分都會改了樣:頂蓋上面會顯現颠倒的樹木,枝丫模模糊糊,仿佛植根在拍得太淡的相片的天空裡,一座鲸魚般的樓房在旁邊浮遊一因為随後想到了建築物;車篷有一面會鍍上一層濃重的天藍钴色;後窗戶玻璃外層上會映出黑樹枝織成的最精緻的圖案;擋闆前展現一片荒涼非凡的景緻,一片擴展開來的遠景,這兒有座遠處的房屋,那兒有棵孤零零的樹木。
雷克把這種摹拟和綜合的過程稱為人類制成品所必需的“回歸自然化”。
維克多在克蘭頓的大街上可以找到一輛合适的汽車作為标本,圍着它轉來轉去看。
太陽突然被烏雲半遮,卻還耀眼,同他在一起。
維克多在那兒沉思冥想,剽竊現實時,再也找不到比太陽更好的同謀犯了。
在那塊鉻闆上,在那閃着陽光的前燈玻璃邊緣上,他會看到大街和他自己的影像,五百年前凡?愛克①、彼特路斯?克萊斯圖斯②和梅姆林③常在極特别、極奇妙的小凸鏡裡繪制室内景緻(包括微小的人物),把愠怒的商人或家庭主婦背後的東西繪制得詳盡無遺,維克多現在所看到的景緻就可以跟他們所畫的微觀世界相媲美。
①約翰?凡?愛克(1375-1440):法蘭德斯畫家,著名的作品有祭壇裝飾畫《神秘的羔羊》等,所繪的細節,技術的完美,給人一種逼真的感覺。
②彼特路斯?克萊斯圖斯(1410?-1472):法蘭德斯畫家,作品主要為宗教題材。
③梅姆林(1430-1494):法蘭德斯畫家,著名作品有《培薩塔出浴》、《老婦》等,在他筆下,人物因為信仰堅定,有一種特别安靜的氣息。
作品多半是供在祭壇上或小聖堂裡的圖畫。
維克多還為最近一期校刊撰寫了一首論畫家的詩,登載在那位藝名為莫納的畫家所繪的一幅畫的對頁上,詩上面還有一句箴言:“惡劣的紅色應避免使用,即使是精工監制的也仍然是惡劣的”(摘自一部論繪畫技巧的古書,不過卻有政治警句的涵義)。
那首詩起首是:列奧納多①!疑難雜症沖擊着攙鉛的茜草紅:你把莫娜?麗薩的嘴唇畫得那麼紅現在卻變得修女般蒼白。
他一心想學那些古老的大師的辦法,用蜂蜜啦,無花果汁啦,罂粟油啦,粉紅的蝸牛粘液啦,使他的顔料變得柔和些。
他喜愛水彩,他喜愛油彩,但他唯恐彩色粉筆太脆,膠畫顔料太粗糙。
他象一個孜孜不倦的孩子那樣耐心仔細地鑽研他的原材料,就象那些畫家的一名小學徒(這是雷克在想象呐!),短短的頭發,亮晶晶的眼睛,在某一位偉大的意大利投影法畫家的畫室裡,在一個琥珀和光亮的釉料世界裡,連年累月地磨研顔料。
八歲時,他有一次跟他媽說他想畫空氣。
九歲,他已經懂得用彩色漸次塗層而引起感官上的樂趣。
隐秘的明暗配合法和半透明底彩的産物——優美的陰暗對照法,早已在抽象派藝術的牢房裡,在可僧的原始派的①指列奧納多?達?芬奇。
1 10濟貧院裡死去,可這跟他又有什麼相幹?他挨次把各種不同的物體——一個蘋果啦、一支鉛筆啦、一個象棋卒子啦、一把梳子啦——放在一杯水的後面,然後通過那個玻璃杯仔細窺視:紅蘋果變成一條輪廓鮮明的紅帶子,同那半杯幸福的阿拉伯紅海的水平線銜接。
那支短鉛筆如果傾斜就象一條具有某種畫派風格的彎彎扭扭的蛇,如果垂直就變得奇胖無比——幾乎象個金字塔。
那個黑卒子如果動來動去就裂成兩個黑螞蟻。
那把梳子平着放,玻璃杯裡就象充滿了條紋美麗的液體,成了一杯斑馬香槟酒。
在維克多預定來的那一天前夕,普甯走進溫代爾大街一家體育用品商店,要買個足球。
這個季節買它,可有點不合時令,不過店員還是給他拿出來了。
“不對,不對,”普甯說,“我不是要個雞蛋、魚雷什麼的這類玩意兒。
我要買一個普通足球那樣的球。
圓圓的!” 他用手腕和手掌比劃出一個小型的地球。
他在課堂裡講到普希金詩作呈現的那種“和諧的完整”時也常打這樣的手勢。
店員揚起一個手指頭,默不出聲地拿來一個足球。
“對啦,我要買的就是這個,”普甯帶着莊嚴的滿意表情說。
他拿着這個用牛皮紙包好、再用玻璃膠紙粘牢的貨品, 又走進一家書店,要買一本《馬丁?伊登》①。
“伊登,伊登,
大多數老師他都瞧不起,他隻尊敬雷克老師一人,這位教員胖得驚人,眉毛濃粗,手上汗毛很重,在那些體格健壯和臉蛋紅潤的孩子面前(這兩樣維克多全不具備)顯得有點窘。
雷克就象一尊菩薩似地被供奉在一間幹淨得出奇的畫室裡,那與其說是間工作室,倒不如說更象畫廊裡的一間接待室。
淡灰色的牆上很素淨,隻挂了兩張圖片,框子一模一樣:一張是格特魯德?凱賽貝爾那幅象相片一樣逼真的傑作《母與子》(1897)的複制品,沉思的天使般的兒童仰頭朝上瞧(瞧9 10什麼呢?);另一張是倫勃朗①那幅《埃瑪于斯香客》中基督腦袋那一部分的複制品,色調大同小異,眼睛和嘴的表情都同前一幅相同,不過畫得稍微世俗化一點罷了。
雷克出生在俄亥俄州,曾在巴黎和羅馬學習,在厄瓜多爾和日本教過書。
他是一位衆所公認的藝術專家,可他在過去十個寒暑幹嗎要銷聲匿迹地躲在聖?巴托學校裡,則叫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他雖然具有天才那種怪癖,卻缺乏獨創性,對這點他也很有自知之明;他畫的油畫看上去總象臨摹得很巧妙的作品,可您又說不上他到底在摹仿誰的風格。
他熟悉各式各樣的技巧,他不計較“學派”和“潮流”,他讨厭冒充内行的人,他深信過去那種具有透明感的文雅水彩畫同今日譬如說那種老一套的新造型派或者平庸的非客觀派繪畫之間其實沒有多大區别,關鍵在于個人的天才——這些觀點使他成為一名古怪的老師。
校方對雷克的教學方法也好,對它的效果也好,都不特别滿意,可是如今時興教員隊伍裡至少應有一位出名的怪物,所以就一直把他留住。
雷克講授了許多很有趣的學問,其中之一是太陽光譜的色彩順序并不是定規的循環,而是一種螺旋暈,從镉紅和橙色通過锶黃和淡草綠到钴藍和紫色,随後并不順序漸次複歸紅色,而轉入另一螺旋暈,從一種熏衣草灰色開始一直到灰姑娘②的地下室那種陰暗色,超越了人的視覺範圍。
他講①倫勃朗(1606-1669):荷蘭畫家,镂版家。
②灰姑娘是格林童話裡的一個受繼母虐待、日與煤渣為伴的美麗姑娘,後忽得仙姑相助,成為王子的愛人。
課時還說什麼艾希堪派①啦、加什-加什派②啦、康康派③啦,都根本不存在。
那種用繩子、郵票、一張左派報紙和鴿子爪印制造出來的藝術作品,是根據一系列枯燥無味的陳詞濫調創作的。
再也沒有什麼比妄想狂更無聊、更資産階級化了。
達裡④其實是諾曼?羅克威爾⑤的孿生兄弟,嬰孩時期被吉蔔賽人拐走了。
凡?高⑥是個二流畫家,畢加索⑦盡管有商業化的癖好,仍然是了不起的;如果德加⑧能使一輛calèche⑨永垂不朽,維克多?溫德何嘗不可以對一輛汽車也如法炮制一下呢? 辦這類事也許有一種法子,那就是把景緻嵌進汽車。
一輛光亮的黑轎車是個好對象,如果是一輛停放在一條林蔭道十字路口上的車子,選定的日子是一個有點陰沉沉的春天,空中浮現鼓鼓囊囊的灰雲和阿米巴形狀的藍斑,比靜靜的榆樹和迂回的人行道似乎形狀更鮮明,那就更理想了。
先①艾希堪派:又稱八人派,是二十世紀初美國流行的一個寫實主義畫派。
他們畫酒吧間、拳擊賽、街景等等,1908年舉行第一次畫展,遭到非難。
主要成員有羅勃特?亨利、約翰?斯羅恩等人。
②加什-加什派:原文為cache-cache,意為捉迷藏。
③康康派:原文為cancan,原意為一種踢大腿的下流的法國女人舞蹈。
④薩爾瓦多?達裡(1904-):西班牙畫家,超現實主義代表性人物。
⑤諾曼?羅克威爾(1894-1978):美國卓越的現實主義畫家,作品多描述社會生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⑥凡?高(1853-1890):荷蘭後期印象派畫家。
⑦畢加索(1881-1973):當代著名西班牙畫家、雕塑家,屬立體派,超現實主義派。
⑧德加(1834-1917):法國印象派畫家。
⑨法語:敞篷四輪馬車。
1 10設想把那輛車拆散,化為曲線和平面,然後根據自己的思考再把它拼湊起來。
每一部分都會改了樣:頂蓋上面會顯現颠倒的樹木,枝丫模模糊糊,仿佛植根在拍得太淡的相片的天空裡,一座鲸魚般的樓房在旁邊浮遊一因為随後想到了建築物;車篷有一面會鍍上一層濃重的天藍钴色;後窗戶玻璃外層上會映出黑樹枝織成的最精緻的圖案;擋闆前展現一片荒涼非凡的景緻,一片擴展開來的遠景,這兒有座遠處的房屋,那兒有棵孤零零的樹木。
雷克把這種摹拟和綜合的過程稱為人類制成品所必需的“回歸自然化”。
維克多在克蘭頓的大街上可以找到一輛合适的汽車作為标本,圍着它轉來轉去看。
太陽突然被烏雲半遮,卻還耀眼,同他在一起。
維克多在那兒沉思冥想,剽竊現實時,再也找不到比太陽更好的同謀犯了。
在那塊鉻闆上,在那閃着陽光的前燈玻璃邊緣上,他會看到大街和他自己的影像,五百年前凡?愛克①、彼特路斯?克萊斯圖斯②和梅姆林③常在極特别、極奇妙的小凸鏡裡繪制室内景緻(包括微小的人物),把愠怒的商人或家庭主婦背後的東西繪制得詳盡無遺,維克多現在所看到的景緻就可以跟他們所畫的微觀世界相媲美。
①約翰?凡?愛克(1375-1440):法蘭德斯畫家,著名的作品有祭壇裝飾畫《神秘的羔羊》等,所繪的細節,技術的完美,給人一種逼真的感覺。
②彼特路斯?克萊斯圖斯(1410?-1472):法蘭德斯畫家,作品主要為宗教題材。
③梅姆林(1430-1494):法蘭德斯畫家,著名作品有《培薩塔出浴》、《老婦》等,在他筆下,人物因為信仰堅定,有一種特别安靜的氣息。
作品多半是供在祭壇上或小聖堂裡的圖畫。
維克多還為最近一期校刊撰寫了一首論畫家的詩,登載在那位藝名為莫納的畫家所繪的一幅畫的對頁上,詩上面還有一句箴言:“惡劣的紅色應避免使用,即使是精工監制的也仍然是惡劣的”(摘自一部論繪畫技巧的古書,不過卻有政治警句的涵義)。
那首詩起首是:列奧納多①!疑難雜症沖擊着攙鉛的茜草紅:你把莫娜?麗薩的嘴唇畫得那麼紅現在卻變得修女般蒼白。
他一心想學那些古老的大師的辦法,用蜂蜜啦,無花果汁啦,罂粟油啦,粉紅的蝸牛粘液啦,使他的顔料變得柔和些。
他喜愛水彩,他喜愛油彩,但他唯恐彩色粉筆太脆,膠畫顔料太粗糙。
他象一個孜孜不倦的孩子那樣耐心仔細地鑽研他的原材料,就象那些畫家的一名小學徒(這是雷克在想象呐!),短短的頭發,亮晶晶的眼睛,在某一位偉大的意大利投影法畫家的畫室裡,在一個琥珀和光亮的釉料世界裡,連年累月地磨研顔料。
八歲時,他有一次跟他媽說他想畫空氣。
九歲,他已經懂得用彩色漸次塗層而引起感官上的樂趣。
隐秘的明暗配合法和半透明底彩的産物——優美的陰暗對照法,早已在抽象派藝術的牢房裡,在可僧的原始派的①指列奧納多?達?芬奇。
1 10濟貧院裡死去,可這跟他又有什麼相幹?他挨次把各種不同的物體——一個蘋果啦、一支鉛筆啦、一個象棋卒子啦、一把梳子啦——放在一杯水的後面,然後通過那個玻璃杯仔細窺視:紅蘋果變成一條輪廓鮮明的紅帶子,同那半杯幸福的阿拉伯紅海的水平線銜接。
那支短鉛筆如果傾斜就象一條具有某種畫派風格的彎彎扭扭的蛇,如果垂直就變得奇胖無比——幾乎象個金字塔。
那個黑卒子如果動來動去就裂成兩個黑螞蟻。
那把梳子平着放,玻璃杯裡就象充滿了條紋美麗的液體,成了一杯斑馬香槟酒。
在維克多預定來的那一天前夕,普甯走進溫代爾大街一家體育用品商店,要買個足球。
這個季節買它,可有點不合時令,不過店員還是給他拿出來了。
“不對,不對,”普甯說,“我不是要個雞蛋、魚雷什麼的這類玩意兒。
我要買一個普通足球那樣的球。
圓圓的!” 他用手腕和手掌比劃出一個小型的地球。
他在課堂裡講到普希金詩作呈現的那種“和諧的完整”時也常打這樣的手勢。
店員揚起一個手指頭,默不出聲地拿來一個足球。
“對啦,我要買的就是這個,”普甯帶着莊嚴的滿意表情說。
他拿着這個用牛皮紙包好、再用玻璃膠紙粘牢的貨品, 又走進一家書店,要買一本《馬丁?伊登》①。
“伊登,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