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的曾祖是鄉間一個牧師的第七個兒子,不是别人而正是獨一無二的天才費奧菲拉克特?包果列波夫,他在最偉大的俄國數學家這個稱号上隻有尼古拉?羅巴切夫斯基①是個對手。

    這兩點都叫人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天才從不墨守成規。

    兩歲時,維克多并不瞎塗亂抹地畫些螺旋圈兒來代表紐扣或窗眼,成百萬的娃娃都那樣畫,為什麼你不呢?他喜歡把他的圓圈畫得溜圓,首尾銜接。

    一個三歲的孩子,讓他臨摹個方塊,就先畫個清楚的方犄角,然後便惬意地把剩下的輪廓全都畫成波浪或圈圈;但是三歲的維克多不光是以蔑視的準确性臨摹了那位研究人員(麗莎?溫德大夫)畫的絕非理想的方塊,而且還在臨摹品旁邊再畫個小一點的方塊。

    他壓根兒就沒經過一般兒童繪畫活動的初步階段,什麼畫個Kopffüsslers②(蝌蚪似的小人) 啦,畫個長着八字腿和斜叉子似的胳臂的矮墩子啦;真格的,他根本避免畫人形,爸爸(埃裡克?溫德大夫)非叫他畫一畫媽媽(麗莎?溫德大夫)不可,他就漂漂亮亮地畫點波浪①尼古拉?羅巴切夫斯基(1792-1856):俄國大數學家,非歐幾裡德幾何學的創建人,曾任喀山大學校長,并被人們稱為“幾何學的哥白尼”。

     ②系德語。

     9 9形的線條,說這是她在那個新冰箱上的影子。

    四歲時,他漸漸發展到畫一種獨特的點畫。

    五歲,他就開始按透視法畫物體——一面縮短得挺好的邊牆啦,一棵按距離變矮的樹啦,一樣東西半遮住另一樣東西啦。

    到了六歲,維克多就已經能辨認出許多大人從來也沒學會辨别的東西——各種影子的顔色,一個橘子的影子同一個李子或鳄梨的影子之間色彩濃淡的區别。

     對溫德夫婦來說,維克多是個自己并不以為然的問題兒童。

    溫德的觀點是每個男孩都有一種想閹割父親的強烈欲望,有一種想再回到母胎裡去的思鄉的強烈欲望。

    不過,維克多并沒有顯露什麼行為不正常,不挖鼻孔,不咂大拇指,甚至也不是一個啃指甲的孩子。

    溫德大夫本人是個無線電愛好者,為了排除他稱之為“私人關系之間的靜電幹擾”那類東西,就把這個固執的孩子交給研究所裡一對局外人——年輕的斯特恩大夫和他那位笑眯眯的夫人(我是路易斯,這位是内人克蕾斯蒂娜)來進行一次心理測驗。

    結果不是分數大得出奇就是零:這個七歲的被測驗者在接受所謂的古都諾夫氏繪制動物測驗時獲得相當于十七歲智力年齡的驚人成績,可是在另一種弗爾威歐氏成人測驗中卻驟然降到兩歲兒童的智力水平。

    為發明這些奇妙的測驗方法,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技能和創造力啊!有些病人竟然拒絕合作,簡直太不象話啦!譬如,堪特-羅薩諾夫氏絕對自由聯想測驗,要求小喬或小簡對一個象桌子啦、鴨子啦、音樂啦、病啦、厚啦、低啦、深啦、長啦、幸福啦、水果啦、母親 啦、蘑菇啦這類刺激性辭彙作出反應。

    還有可愛的比埃弗氏那種興趣與态度遊戲(雨天的下午玩它,真可謂天賜之福),要求小賽姆或小露碧對一張單子上開列的諸如死亡啦、摔斤鬥啦、做夢啦、旋風啦、葬禮啦、父親啦、黑夜啦、動手術啦、卧室啦、浴室啦、聚精會神啦,等等事物,凡是他或她感到有點害怕的,就在上面畫個小記号;另外還有奧古斯塔?安格斯特氏抽象測驗,要求小不點兒(daskleine①)用自己想出來的詞句來表達一系列專門名詞(“呻吟”、“喜悅”、“黑暗”)的意思。

    當然還有洋娃娃遊戲,給帕特裡克或帕特麗夏兩個一模一樣的橡皮娃娃和一小塊可愛的粘土,帕特得先把它糊在一個洋娃娃身上,然後他或她才開始玩;多漂亮的娃娃房子啊,那麼多間屋子,還有許許多多精緻的小玩意兒,包括一個還沒有殼鬥大的便壺啦、一個藥櫃啦、一把火鉗啦、一張雙人床啦,廚房裡甚至于還有一副小小的橡皮手套哩;娃娃爸爸和娃娃媽媽關上卧室裡的燈,你要是認為他在打她,就可以随心所欲,任意處置那個娃娃爸爸。

     但是,壞維克多不願跟盧和蒂娜一塊兒玩,不理睬那些娃娃,劃掉了測驗單子上所有的字(這可違反了規則),卻畫開了不管怎麼說都不能算低能兒畫的畫。

     在那些挺美挺美的羅斯恰契氏墨水漬裡,孩子們看到或者應該看到各式各樣的東西,海景啦、太平梯啦、海角啦、低能的蛆啦、神經質的樹幹啦、色情的長統橡皮靴啦、雨傘①系德語。

     9 9啦、啞鈴啦等等,而維克多卻沒法發現絲毫使那些治療學家感興趣的東西。

    維克多随便畫出的速寫也沒有一幅在紙上自動漫開并且反映所謂的曼荼羅①——這個辭彙(在梵文裡)恐怕是魔環的意思,容格②博士等人常拿它來哄騙一些傻瓜蛋,形狀是一個或多或少鋪展開來的四重結構,就象半個剖開來的山竹果,要不象個十字架,要不象那輛行使磔刑的刑車,在那上面自我意識象形體那樣被分裂,要不說得更精确些,就象具有四個價的碳分子——腦子裡那種主要的化學成分,被放大和反映在紙上。

     斯特恩夫婦彙報說,“遺憾的是維克多在形象思維的想象力和辭彙聯想力方面的精神價值,被這個孩子藝術偏愛的傾向徹底搞得黯淡無光了。

    ”于是自此以後,溫德夫婦便允許這個難以入睡、食欲不振的小病号在床上看書,一直看到深更半夜,而且回避清晨那頓麥片粥。

     麗莎在安排孩子的教育這件事情上,曾經在兩種欲望之間猶豫不定:一方面想讓他得到現代兒童精神治療最新療效的好處,一方面又想在美國的宗教系統中找到最接近希臘正教那種優雅而健全的适意環境,那種溫和的教會對人良心上的要求,與它所提供的慰藉相比,則顯得微乎其①曼荼羅,即壇場,佛教中菩薩形象的畫像及供奉菩薩像的潔淨之地。

     ②容格(1875-1961):瑞士心理分析學家,著有《無意識心理學》等書。

     微了。

     小維克多起先進入新澤西州一家先進的幼兒園,後來在一些俄國朋友的忠告下,又轉入那裡的一家走讀學校。

    那所學校由一個聖公會教士主管,他證明是個聰明而有才華的教育家,對一些優秀兒童不管他們可能多麼古怪、多麼淘氣,都有好感;維克多當然有點怪,卻很文靜。

    十二歲時,他進入聖?巴托羅缪學校。

     聖?巴托學校是一八六九年在馬薩諸塞州克蘭頓郊外建立起來的,是一大片顯得挺别扭的紅磚房子。

    主樓占據大方院子的三面,另一面是走廊通道。

    尖角閣的門樓外面那堵牆上攀附着一層亮晃晃的美國常春藤,一個石頭的凱爾特十字架①多少有點頭重腳輕地矗立在頂端。

    常春藤象馬背上的鬃毛那樣随風飄拂。

    人們原來天真地以為紅磚的色彩随着時間的推移會變得越來越好看,哪知聖?巴托學校又好又老的紅磚卻顯得髒裡吧唧的了。

    在那看上去會有而實際上卻沒有響亮回音的前門拱洞緊上面那塊地方,也就是十字架下面,刻着一把匕首之類的玩意兒,意圖是象征(維也納彌撒書裡記載的)聖?巴托羅缪憤憤握住的那把屠刀,他是基督十二門徒之一,也正是這位使徒于公元六十五年左右的夏季在阿爾巴諾波裡斯——今日俄國東南部的戴爾班特被人活剝了皮,而且暴屍讓蒼蠅叮。

    後來他的棺木被一位狂怒的君主投入裡海②,一路順風漂流到西西裡海岸①凱爾特十字架:十字後面有一個圓圈的十字架。

     ②裡海:歐亞兩洲之間的内海。

     9 9外的利巴裡島①——這也許隻是個傳說,鑒于裡海自從冰河時期以來就一直是個内海。

    作為這位先知的紋章的這把武器——相當象一個尖頭朝上的胡蘿蔔——下面有一塊石碑,上刻金光閃亮的教文:“拿心對天”。

    大門前的草坪上,人總可以看到有位教員養的兩條馴服的英國牧羊狗,須臾形影不離,在它們的世外桃源打盹兒。

     麗莎第一次訪問這所學校就對它的一切,從手球場和小教堂一直到走廊裡的塑像和教室裡挂着的教堂像片,都表示極大的贊賞。

    三個低班的全體學生被安排住的那幾間宿舍都有帶窗戶的凹室,盡頭有一間老師住的屋子。

    來校訪問的客人沒法不贊賞那座漂亮的體育館。

    小教堂裡的栎木椅子和椽尾小梁的屋頂也很招人喜愛,這座羅馬式建築物是一位名叫朱利葉斯?休恩貝格的羊毛商在半世紀前捐贈的,他是當年墨西拿②地震時遇難的那位世界聞名的埃及學家塞缪爾?休恩貝格的哥哥。

    校中有二十五位老師,校長阿奇博爾德?霍佩爾牧師每逢暖和天總穿着雅緻的灰僧袍執行他的任務,而對一場正要把他轟走的陰謀卻毫不知曉。

     盡管維克多的眼睛是他至高無上的器官,但是叫他意①利巴裡島:在西西裡島以北。

     ②墨西拿:意大利西西裡島東北部一海港,1908年曾發生地震。

     識到聖?巴托學校平凡無奇則是靠他的嗅覺和聽覺。

    宿舍裡塗了油漆的朽木散發出一股發黴的臭烘烘的氣味;夜間凹室那邊傳來夥伴們崩崩放屁的響聲和一陣為了加強效果而配合的床鋪彈簧的軋軋聲;此外,清晨六點四十五分,鐘聲在通道裡響得叫人頭疼難熬。

    小教堂起棱的天花闆上,那個吊在幾根鍊條和鍊條影子裡的香爐冒出一股偶像崇拜的香味兒;霍佩爾牧師一嘴圓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