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格?考瑪洛夫在前十年加上了一組人物:波爾院長身穿雙排扣紫紅色禮服,腳登赤褐色皮鞋,正在炯炯有神地凝視着裡查德?華格納①、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孔夫子遞給他的羊皮紙卷軸。
普甯要向他的同胞打聽點事,便在他身旁坐下。
這位考瑪洛夫是個哥薩克人的兒子,矮個兒,小平頭,長着兩個象骷髅那樣塌陷下去的鼻孔。
他的老婆薩拉菲瑪是個興緻勃勃的大個子,出生在莫斯科,戴着一條長長的銀項鍊,項鍊上挂着一個西藏人的辟邪物,一直耷拉到她那又軟又大的肚皮上,這對夫婦經常舉辦一些俄式晚會,備有俄式小吃,吉他音樂和一些或多或少摻假的民間歌曲;一些羞答答的研究生就會在這種場合中經他倆傳授喝伏特加酒的禮節和别的一些陳腐的俄羅斯禮儀;舉行過這類盛宴之後,一遇到古闆的普甯,薩拉菲瑪和奧萊格(她舉眼觀天,他用一隻手擋住眼睛)就會帶着敬畏的自我感恩的神情低聲說:“Gospodiskol’kom?imdayom! ②(天呀,我們教給他們多少學問喲!)”——“他們”是指愚昧的美國人。
冒充見多識廣的考瑪洛夫夫婦所介紹的那種既反動又親蘇的大雜燴,隻①裡查德?華格納(1813-1883),德國詩人和作曲家。
②系俄語。
有另外一個俄國人才能理解;對他們兩口子來說,一個理想的俄國應該包括紅軍啦、一個正式舉行過登基典禮的君主啦、集體農莊啦、人智學①啦、俄羅斯正教啦,還有水電大壩。
普甯和奧萊格?考瑪洛夫經常處于一種被克制住的交戰狀态,兩人可又不可避免地常見面;那些把考瑪洛夫夫婦看作“顯要人物”而背地裡模仿普甯可笑的樣兒的美國同事,還當畫家和普甯是極要好的朋友咧。
要不經過很專門的測驗,很難斷定普甯和考瑪洛夫兩人的英語誰說得蹩腳,也許普甯更差一些,可是論年齡,論全面教育,再加上取得美國籍稍微早一點,普甯覺得自己夠資格糾正考瑪洛夫在話語裡經常插入的英語句子;考瑪洛夫對此非常惱火,甚至于超過了他對普甯那種antikvarn?yliberalizm②的痛恨程度。
“你聽着,考瑪洛夫(Poslushayte,Komarov③)”——這是一種對人很不禮貌的稱呼方式④——普甯說。
“我鬧不清這兒還會有誰要看這本書;當然不會是我的哪一位學生;如果是你的話,我也鬧不明白你幹嗎要用它呢。
” “我不需要,”考瑪洛夫朝那卷書瞥了一眼,答道。
“不感①奧地利社會哲學家、神秘學家魯道夫?施太内爾(1861-1925),1913年創立一種獨立秘教運動,取名為“人智學”(Anthroposo-phy),即人類智慧論。
他把人類看成這門“精神科學”所研究的一切知覺的中心,企圖從人的性質中推斷出世界的性質。
②俄語:舊式自由主義。
③系俄語。
④按俄國人習慣,這是不夠尊敬的表示,一般應以本名連父名相稱。
7 7興趣,”他又用英語找補了一句。
普甯不出聲地翕動一兩下嘴唇和下巴颏兒,想說點什麼,卻又止住了,繼續吃他那盤色拉。
這一天是星期二,他吃完中飯可以立刻溜達到他常常愛去的那個地方,一直呆到吃晚飯的時候。
溫代爾圖書館跟其他任何一座大樓都沒有長廊連接起來,可是卻親密而牢固地連着普甯那顆心。
他從那尊學院首任院長阿爾弗斯?弗裡茲的大銅像旁邊走過,老院長頭戴運動帽,身穿燈籠褲,雙手緊握那輛他永遠打算正要騎上去的銅制自行車的車把,腳剛放穩位置,而那隻腳也永遠粘牢在左腳镫上了。
座墊上有積雪,最近有幾位愛開玩笑的家夥把一個可笑的筐子縛在車把前面了,筐子裡也有雪。
普甯搖搖腦袋,怒斥一聲“Huligan?” ①,接着來到那條從鋪着草皮的斜坡上下去,兩旁是榆樹的蜿蜒小道,不小心踩在一塊扁石頭上,差點兒摔個斤鬥。
他除了右胳膊夾着那本厚書之外,左手還拎着他的公事皮包,那個中歐式樣的、又舊又黑的“portfel” ②;他攥緊皮把手,很有節拍地甩着它,大模大樣地朝他的書籍、朝書庫裡他那間寫字室、朝俄羅斯學術天堂走去。
①俄語:流氓。
②俄語:公事皮包。
一群鴿子列成一個橢圓形的圓圈,正在學院圖書館清澈而蒼白的上空盤旋,一會兒高飛變得灰蒙蒙,一會兒拍翅飛行變得白花花,一會兒又變為灰蒙蒙。
遠方傳來一輛火車嗚嗚的鳴笛聲,哀愁得就象在大草原裡行駛似的。
一隻小心眼的松鼠,從太陽照曬的一小塊雪地上慌張地竄過去,一棵樹的陰影暗藍暗藍地鋪展在那邊茶青色的草皮上,那個光秃秃的樹本身直插雲霄,從上面傳出一陣活躍的、抓爬的響聲;鴿子第三回,也是最後一回,打那裡掠過。
這當兒,那隻松鼠已經消逝在樹杈裡,吱吱叫個不停,仿佛在罵那些想把它從樹上抓下來的罪人。
普甯在那條小道髒黑的雪上又滑了一下,一陣痙攣,猛孤丁舉起一隻胳膊,使身子恢複了平衡;他滲然一笑,彎腰去撿那本掉在地上的《文學金庫》,書敞開了,露出插圖頁上的一張快照:列夫?托爾斯泰正在一塊俄羅斯牧地裡,邁着沉重的腳步,面沖照相機鏡頭走來,身後有幾匹鬃毛修長的馬兒,也愣頭磕腦地轉向拍照的人。
Vboyuli,vstranstvii,vvolnah? ①在戰場上,旅途中,還是洶湧的波濤中?要麼在溫代爾校園裡?一層粘裡吧唧的幹酪糊在普甯的假牙上了,他斯文地嚼了一陣子,就踏上圖書館滑溜溜的台階。
普甯跟學院裡許多上了年紀的教員一樣,早就不注意校園、走廊和圖書館裡有學生存在了——簡而言之,除了在教室裡上課集中注意一下之外,根本不注意他們存在于何7①系俄語。
7方。
起初,他看到有些學生把他們可憐的年輕腦袋趴在胳膊上,在知識廢墟當中呼呼熟睡,心裡就感到不舒服;可是眼下,除了這兒那兒有個把姑娘秀麗的後脖子還引起他的注意之外,他在閱覽室裡好象誰也沒瞧見。
賽耶太太在出納櫃台那兒值班。
她的母親和克萊門茨太太的母親是表姐妹。
“今天還好嗎,普甯教授?” “挺好,費爾太太。
” “勞侖斯和瓊回來了嗎?” “還沒有。
我把這本書帶來了,因為我收到了那張催還卡——” “我懷疑可憐的伊莎貝爾是不是當真要離婚。
” “沒聽說。
費爾太太,容我問一下——” “要是他們真把她帶回來,我琢磨我們又得給您另找個房間啦。
” “費爾太太,容我打聽點事。
我昨天收到這張卡片——您能告訴我誰要借這本書嗎?” “讓我查查看。
” 她查了查。
另外那個讀者原來是鐵莫菲?普甯;上星期五他索取第十八卷。
同樣,一點也沒錯,第十八卷早已借給這位普甯,他打聖誕節那天就借走了,現在正站在那兒,兩隻手擱在那本書上,跟一張祖傳像片上面的一位地方長官所擺的姿勢一模一樣。
“不可能!”普甯喊道。
“我上、星期五要借的是第十九 卷,一九四七年版,不是第十八卷,一九四○年版。
” “可您瞧啊——您明明寫的是第十八卷。
不管怎麼說,十九卷還在裝訂。
這本您還看嗎?” “十八也好,十九也好,”普甯嘟囔道。
“這沒多大關系!我把年份寫對了,這才算要緊!嗯,十八卷我還要用一下——十九卷一裝
普甯要向他的同胞打聽點事,便在他身旁坐下。
這位考瑪洛夫是個哥薩克人的兒子,矮個兒,小平頭,長着兩個象骷髅那樣塌陷下去的鼻孔。
他的老婆薩拉菲瑪是個興緻勃勃的大個子,出生在莫斯科,戴着一條長長的銀項鍊,項鍊上挂着一個西藏人的辟邪物,一直耷拉到她那又軟又大的肚皮上,這對夫婦經常舉辦一些俄式晚會,備有俄式小吃,吉他音樂和一些或多或少摻假的民間歌曲;一些羞答答的研究生就會在這種場合中經他倆傳授喝伏特加酒的禮節和别的一些陳腐的俄羅斯禮儀;舉行過這類盛宴之後,一遇到古闆的普甯,薩拉菲瑪和奧萊格(她舉眼觀天,他用一隻手擋住眼睛)就會帶着敬畏的自我感恩的神情低聲說:“Gospodiskol’kom?imdayom! ②(天呀,我們教給他們多少學問喲!)”——“他們”是指愚昧的美國人。
冒充見多識廣的考瑪洛夫夫婦所介紹的那種既反動又親蘇的大雜燴,隻①裡查德?華格納(1813-1883),德國詩人和作曲家。
②系俄語。
有另外一個俄國人才能理解;對他們兩口子來說,一個理想的俄國應該包括紅軍啦、一個正式舉行過登基典禮的君主啦、集體農莊啦、人智學①啦、俄羅斯正教啦,還有水電大壩。
普甯和奧萊格?考瑪洛夫經常處于一種被克制住的交戰狀态,兩人可又不可避免地常見面;那些把考瑪洛夫夫婦看作“顯要人物”而背地裡模仿普甯可笑的樣兒的美國同事,還當畫家和普甯是極要好的朋友咧。
要不經過很專門的測驗,很難斷定普甯和考瑪洛夫兩人的英語誰說得蹩腳,也許普甯更差一些,可是論年齡,論全面教育,再加上取得美國籍稍微早一點,普甯覺得自己夠資格糾正考瑪洛夫在話語裡經常插入的英語句子;考瑪洛夫對此非常惱火,甚至于超過了他對普甯那種antikvarn?yliberalizm②的痛恨程度。
“你聽着,考瑪洛夫(Poslushayte,Komarov③)”——這是一種對人很不禮貌的稱呼方式④——普甯說。
“我鬧不清這兒還會有誰要看這本書;當然不會是我的哪一位學生;如果是你的話,我也鬧不明白你幹嗎要用它呢。
” “我不需要,”考瑪洛夫朝那卷書瞥了一眼,答道。
“不感①奧地利社會哲學家、神秘學家魯道夫?施太内爾(1861-1925),1913年創立一種獨立秘教運動,取名為“人智學”(Anthroposo-phy),即人類智慧論。
他把人類看成這門“精神科學”所研究的一切知覺的中心,企圖從人的性質中推斷出世界的性質。
②俄語:舊式自由主義。
③系俄語。
④按俄國人習慣,這是不夠尊敬的表示,一般應以本名連父名相稱。
7 7興趣,”他又用英語找補了一句。
普甯不出聲地翕動一兩下嘴唇和下巴颏兒,想說點什麼,卻又止住了,繼續吃他那盤色拉。
這一天是星期二,他吃完中飯可以立刻溜達到他常常愛去的那個地方,一直呆到吃晚飯的時候。
溫代爾圖書館跟其他任何一座大樓都沒有長廊連接起來,可是卻親密而牢固地連着普甯那顆心。
他從那尊學院首任院長阿爾弗斯?弗裡茲的大銅像旁邊走過,老院長頭戴運動帽,身穿燈籠褲,雙手緊握那輛他永遠打算正要騎上去的銅制自行車的車把,腳剛放穩位置,而那隻腳也永遠粘牢在左腳镫上了。
座墊上有積雪,最近有幾位愛開玩笑的家夥把一個可笑的筐子縛在車把前面了,筐子裡也有雪。
普甯搖搖腦袋,怒斥一聲“Huligan?” ①,接着來到那條從鋪着草皮的斜坡上下去,兩旁是榆樹的蜿蜒小道,不小心踩在一塊扁石頭上,差點兒摔個斤鬥。
他除了右胳膊夾着那本厚書之外,左手還拎着他的公事皮包,那個中歐式樣的、又舊又黑的“portfel” ②;他攥緊皮把手,很有節拍地甩着它,大模大樣地朝他的書籍、朝書庫裡他那間寫字室、朝俄羅斯學術天堂走去。
①俄語:流氓。
②俄語:公事皮包。
一群鴿子列成一個橢圓形的圓圈,正在學院圖書館清澈而蒼白的上空盤旋,一會兒高飛變得灰蒙蒙,一會兒拍翅飛行變得白花花,一會兒又變為灰蒙蒙。
遠方傳來一輛火車嗚嗚的鳴笛聲,哀愁得就象在大草原裡行駛似的。
一隻小心眼的松鼠,從太陽照曬的一小塊雪地上慌張地竄過去,一棵樹的陰影暗藍暗藍地鋪展在那邊茶青色的草皮上,那個光秃秃的樹本身直插雲霄,從上面傳出一陣活躍的、抓爬的響聲;鴿子第三回,也是最後一回,打那裡掠過。
這當兒,那隻松鼠已經消逝在樹杈裡,吱吱叫個不停,仿佛在罵那些想把它從樹上抓下來的罪人。
普甯在那條小道髒黑的雪上又滑了一下,一陣痙攣,猛孤丁舉起一隻胳膊,使身子恢複了平衡;他滲然一笑,彎腰去撿那本掉在地上的《文學金庫》,書敞開了,露出插圖頁上的一張快照:列夫?托爾斯泰正在一塊俄羅斯牧地裡,邁着沉重的腳步,面沖照相機鏡頭走來,身後有幾匹鬃毛修長的馬兒,也愣頭磕腦地轉向拍照的人。
Vboyuli,vstranstvii,vvolnah? ①在戰場上,旅途中,還是洶湧的波濤中?要麼在溫代爾校園裡?一層粘裡吧唧的幹酪糊在普甯的假牙上了,他斯文地嚼了一陣子,就踏上圖書館滑溜溜的台階。
普甯跟學院裡許多上了年紀的教員一樣,早就不注意校園、走廊和圖書館裡有學生存在了——簡而言之,除了在教室裡上課集中注意一下之外,根本不注意他們存在于何7①系俄語。
7方。
起初,他看到有些學生把他們可憐的年輕腦袋趴在胳膊上,在知識廢墟當中呼呼熟睡,心裡就感到不舒服;可是眼下,除了這兒那兒有個把姑娘秀麗的後脖子還引起他的注意之外,他在閱覽室裡好象誰也沒瞧見。
賽耶太太在出納櫃台那兒值班。
她的母親和克萊門茨太太的母親是表姐妹。
“今天還好嗎,普甯教授?” “挺好,費爾太太。
” “勞侖斯和瓊回來了嗎?” “還沒有。
我把這本書帶來了,因為我收到了那張催還卡——” “我懷疑可憐的伊莎貝爾是不是當真要離婚。
” “沒聽說。
費爾太太,容我問一下——” “要是他們真把她帶回來,我琢磨我們又得給您另找個房間啦。
” “費爾太太,容我打聽點事。
我昨天收到這張卡片——您能告訴我誰要借這本書嗎?” “讓我查查看。
” 她查了查。
另外那個讀者原來是鐵莫菲?普甯;上星期五他索取第十八卷。
同樣,一點也沒錯,第十八卷早已借給這位普甯,他打聖誕節那天就借走了,現在正站在那兒,兩隻手擱在那本書上,跟一張祖傳像片上面的一位地方長官所擺的姿勢一模一樣。
“不可能!”普甯喊道。
“我上、星期五要借的是第十九 卷,一九四七年版,不是第十八卷,一九四○年版。
” “可您瞧啊——您明明寫的是第十八卷。
不管怎麼說,十九卷還在裝訂。
這本您還看嗎?” “十八也好,十九也好,”普甯嘟囔道。
“這沒多大關系!我把年份寫對了,這才算要緊!嗯,十八卷我還要用一下——十九卷一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