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裡不可避免地變成短音:他說“不”的時候完全象意大利語,而且還習慣把這個簡單的否定字一連說三聲(“要不要搭一下我的車,普甯先生?”“不-不-不,還有兩步就到了”),因此意大利話的味兒更濃。
他沒有長“oo”音(這種缺陷他一點也不知道):該發“noon” 音時,他隻能發出德語“nun”那樣的松元音。
(“星期二afternun(下午)我沒課。
敢情今天就是星期二。
”) 星期二——一點沒錯兒;然而是這個月的哪一天呢,我們納悶。
譬如說,普甯的生日是二月三日,按儒略曆①推算,他是一八九八年出生在聖彼得堡的。
如今他不再請客祝壽,一來因為他自從離開俄國以後就借口按格裡曆②來推算(晚十三天——不,十二天),如此一來便打馬虎眼混過去了;二來因為他在這一學年主要在一種我行我素、不愛交際的基礎上生活。
眼下,他正在那塊他诙諧地稱之為灰闆的、滿布粉筆抹兒的黑闆上寫個日期。
胳肢窩底下還感到那本《文學金庫》的分量。
他寫的那個日期跟溫代爾當年那一天毫不相幹:1829年12月26日①儒略時是古羅馬儒略?凱撒訂定的曆法。
②格裡曆即今使用的陽曆。
6 6他仔細地鑽個又大又白的句号,接着在下面又添寫了一行:聖彼得堡,午後三點零三分他的學生弗蘭克?貝克曼,蘿絲?巴爾桑多,弗蘭克?卡羅爾,厄溫?德?赫茲,漂亮而聰明的瑪麗安?霍恩,約翰?小米德,彼德?沃爾考夫和亞蘭?布萊德勃瑞?瓦爾希,都規規矩矩地把這兩行字抄在筆記本上。
普甯,臉上默默漾起喜色,在講桌旁坐下來;他有個故事要講。
那本荒誕的俄語語法書裡有這樣一句話:“Brozhuliyavdol’ulitsshumn?h(不管我是否踯躅在鬧市街頭),” 其實是一首名詩①的開頭一句。
在這個俄語初級班裡,雖然隻要求普甯教教口語練習就成了(“Mama,telefon! Brozhuliyavdol’ulitsshumn?h.OtVladivostokadoVashingtona5000mil’.” ②),可他卻不放過任何機會引導他的學生漫遊文學和曆史的領域。
普希金在一組八首四行一節的四音步詩裡描繪了他平素那種可怕的習慣,那就是他不管在哪兒,不管幹什麼,總在想着死亡,仔細審查着每一個消逝的日子,力求從日期的密碼當中找到一個“将來的周年紀念日”——某時某地會出現在他的墓碑上的某月某日。
“‘命運要把我帶往何處,’這是未完成将來式,”激動的①指普希金1829年所作的一首抒情詩《我踯躅在鬧市街頭……》。
②俄語:媽媽,電話!不管我是否踯躅在鬧市街頭。
從海參崴到華盛頓共五千英裡。
普甯一邊朗讀,一邊把頭朝後仰,逐句大膽直譯,“死于戰場,死于旅途,還是死于洶湧波濤之中?鄰近的幽谷——dolina①,相同的字,現在我們一般說‘溪谷’——‘是否會收納我那冰凍的屍灰,’poussière②,‘冷灰,也許更确切。
‘盡管這對那毫無知覺的身體無關緊要……’” 普甯一直朗誦到末尾,接着用他手裡還拿着的那根粉筆戲劇性地指着黑闆,說明普希金多麼細心,不僅注明寫這首詩的日期,甚至連鐘點也都記下來了。
“然而,”普甯得意揚揚地大聲說,“他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日子裡喪了命!他死于——”這當兒,普甯使勁靠着的那個椅背發出一聲不吉利的劈啪聲,全班學生不禁揚起一陣充滿青春活力的大笑聲,消除了難怪的緊張氣氛。
(某時,某地——彼得堡?布拉格?——一個小醜在彈鋼琴,另一個小醜抽掉他坐的凳子,可他盡管沒有凳子,卻毫不改變他保持坐着的姿勢,繼續彈他的狂想曲,絲毫沒受影響。
在哪兒啊?柏林的布什馬戲團吧!) 初級班下課後,高級班沒多大工夫就接着上課,這段空檔裡普甯也就懶得離開教室。
他的辦公室在另一層樓上一條回音很大的通道盡頭,旁邊就是教職員的廁所,那本馬馬①俄語:幽谷。
②法語:灰。
6 7虎虎裹在他那條綠圍脖裡的《文學金庫》現在正擱在那兒的卷宗櫃子上呐。
一九五○年以前(眼下是一九五三年——時間可過得真快喲!),他跟一位年輕講師米勒先生合用德語系一間辦公室,後來他有了一間門上标着“俄”字的專用辦公室,這原本是一間堆破爛的屋子,現在完全給粉刷一新。
整整一春天,他歡歡喜喜地把它普甯化。
屋子裡搬進來兩把廉價椅子,一個軟木作的公告欄,一聽工友忘記拿走的地闆蠟,和一張沒法确定是啥木料作的、帶座基的寒伧書桌。
他還從行政處诓來一個配有讨人喜歡的鎖的小鋼櫃。
米勒小夥子,在普甯的指揮下,把普甯的一個可拆卸的書架抱過來一部分。
普甯又花三塊錢從麥克克裡斯特老太太那兒買來一條褪了色的土耳其小地毯,他在這位老太太的木闆白房子裡住過一個平平淡淡的冬天(1949-1950年)。
他靠工友的幫助,還在書桌邊上裝了一個旋筆刀,一個非常叫人滿意、非常富有哲學意味的工具,一轉它就叽裡呱啦地響,靠吃甜木頭和亮光黃漆過活,最後跟咱們大家都必然會遇到的那樣,陷入默默旋轉的虛無缥缈之中而告終。
他還有更遠大的計劃,購買一把扶手椅和一個高腳燈什麼的。
可是有一個夏季,他去華盛頓教課,回來之後一進辦公室,卻看見一條肥狗卧在他的地毯上,他的家具都給挪到一個比較暗的旮旯裡去了,騰出地方好擺一張華麗的不鏽鋼書桌和一把搭配的轉椅,那兒坐着一位正在一邊寫作、一邊暗自微笑的新進口的奧地利學者——布多?馮?法特恩弗斯博士;從此以後,對普甯來說,“俄”字辦公室就不那麼帶勁兒了。
中午,普甯照例洗洗手,洗洗腦袋瓜子。
他回到“俄”字辦公室拿他的大衣、圍脖、書和公事皮包。
法特恩弗斯博士還在一邊寫作一邊微笑呐;他帶來的那包三明治已經給打開一半;他那條狗一聲不吭地趴在地上。
普甯走下陰暗的樓梯,穿過人文樓裡的雕塑博物館,鳥類學系和人類學系也潛伏在裡面呢,這座樓由一條頗具洛可可式樣的透雕細工長廊連接另一座磚樓——弗裡茲樓,餐廳和教職員俱樂部就在那裡頭:上個斜坡,直轉彎,再溜達幾步便可聞到一年到頭都有的油煎土豆味兒,那糟透了的講究營養标準的夥食正在等着您呐。
夏天,長廊格架上攀滿生機勃勃、微微顫動的花朵,現在凜冽的寒風從光秃秃的格架吹進來了;不知是誰把一個撿到的連指紅手套放在結冰的飲水噴泉口上了,從那兒長廊分出一條叉路,直通院長辦公室。
波爾院長是個動作慢慢騰騰的老頭兒,個兒挺高,戴一副黑眼鏡,他兩年前就視力不佳,現在差不多徹底瞎了。
然而,他象太陽升落那樣有規律性,每天都由他侄女兼秘書攙扶來到佛裡茲樓;老先生就象一位古代尊貴的人物,瞎摸黑眼地來吃他這一頓瞧不見的午餐;大夥兒盡管對他這樣走進來的凄慘樣兒早已習以為常,但是每當他被領到他那把刻花的椅子前,兩隻手瞎摸桌子邊緣的時候,飯廳裡總是靜7 7多了;就在他身後的牆上畫着一幅他風度翩翩的肖像,叫人看了不由得生出一種古怪的感覺;飯廳四壁那幅著名壁畫,是一九三八年由朗氏創作的,包括許多曆史性人物和溫代爾教員,場面宏偉,藝術系的奧萊
他沒有長“oo”音(這種缺陷他一點也不知道):該發“noon” 音時,他隻能發出德語“nun”那樣的松元音。
(“星期二afternun(下午)我沒課。
敢情今天就是星期二。
”) 星期二——一點沒錯兒;然而是這個月的哪一天呢,我們納悶。
譬如說,普甯的生日是二月三日,按儒略曆①推算,他是一八九八年出生在聖彼得堡的。
如今他不再請客祝壽,一來因為他自從離開俄國以後就借口按格裡曆②來推算(晚十三天——不,十二天),如此一來便打馬虎眼混過去了;二來因為他在這一學年主要在一種我行我素、不愛交際的基礎上生活。
眼下,他正在那塊他诙諧地稱之為灰闆的、滿布粉筆抹兒的黑闆上寫個日期。
胳肢窩底下還感到那本《文學金庫》的分量。
他寫的那個日期跟溫代爾當年那一天毫不相幹:1829年12月26日①儒略時是古羅馬儒略?凱撒訂定的曆法。
②格裡曆即今使用的陽曆。
6 6他仔細地鑽個又大又白的句号,接着在下面又添寫了一行:聖彼得堡,午後三點零三分他的學生弗蘭克?貝克曼,蘿絲?巴爾桑多,弗蘭克?卡羅爾,厄溫?德?赫茲,漂亮而聰明的瑪麗安?霍恩,約翰?小米德,彼德?沃爾考夫和亞蘭?布萊德勃瑞?瓦爾希,都規規矩矩地把這兩行字抄在筆記本上。
普甯,臉上默默漾起喜色,在講桌旁坐下來;他有個故事要講。
那本荒誕的俄語語法書裡有這樣一句話:“Brozhuliyavdol’ulitsshumn?h(不管我是否踯躅在鬧市街頭),” 其實是一首名詩①的開頭一句。
在這個俄語初級班裡,雖然隻要求普甯教教口語練習就成了(“Mama,telefon! Brozhuliyavdol’ulitsshumn?h.OtVladivostokadoVashingtona5000mil’.” ②),可他卻不放過任何機會引導他的學生漫遊文學和曆史的領域。
普希金在一組八首四行一節的四音步詩裡描繪了他平素那種可怕的習慣,那就是他不管在哪兒,不管幹什麼,總在想着死亡,仔細審查着每一個消逝的日子,力求從日期的密碼當中找到一個“将來的周年紀念日”——某時某地會出現在他的墓碑上的某月某日。
“‘命運要把我帶往何處,’這是未完成将來式,”激動的①指普希金1829年所作的一首抒情詩《我踯躅在鬧市街頭……》。
②俄語:媽媽,電話!不管我是否踯躅在鬧市街頭。
從海參崴到華盛頓共五千英裡。
普甯一邊朗讀,一邊把頭朝後仰,逐句大膽直譯,“死于戰場,死于旅途,還是死于洶湧波濤之中?鄰近的幽谷——dolina①,相同的字,現在我們一般說‘溪谷’——‘是否會收納我那冰凍的屍灰,’poussière②,‘冷灰,也許更确切。
‘盡管這對那毫無知覺的身體無關緊要……’” 普甯一直朗誦到末尾,接着用他手裡還拿着的那根粉筆戲劇性地指着黑闆,說明普希金多麼細心,不僅注明寫這首詩的日期,甚至連鐘點也都記下來了。
“然而,”普甯得意揚揚地大聲說,“他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日子裡喪了命!他死于——”這當兒,普甯使勁靠着的那個椅背發出一聲不吉利的劈啪聲,全班學生不禁揚起一陣充滿青春活力的大笑聲,消除了難怪的緊張氣氛。
(某時,某地——彼得堡?布拉格?——一個小醜在彈鋼琴,另一個小醜抽掉他坐的凳子,可他盡管沒有凳子,卻毫不改變他保持坐着的姿勢,繼續彈他的狂想曲,絲毫沒受影響。
在哪兒啊?柏林的布什馬戲團吧!) 初級班下課後,高級班沒多大工夫就接着上課,這段空檔裡普甯也就懶得離開教室。
他的辦公室在另一層樓上一條回音很大的通道盡頭,旁邊就是教職員的廁所,那本馬馬①俄語:幽谷。
②法語:灰。
6 7虎虎裹在他那條綠圍脖裡的《文學金庫》現在正擱在那兒的卷宗櫃子上呐。
一九五○年以前(眼下是一九五三年——時間可過得真快喲!),他跟一位年輕講師米勒先生合用德語系一間辦公室,後來他有了一間門上标着“俄”字的專用辦公室,這原本是一間堆破爛的屋子,現在完全給粉刷一新。
整整一春天,他歡歡喜喜地把它普甯化。
屋子裡搬進來兩把廉價椅子,一個軟木作的公告欄,一聽工友忘記拿走的地闆蠟,和一張沒法确定是啥木料作的、帶座基的寒伧書桌。
他還從行政處诓來一個配有讨人喜歡的鎖的小鋼櫃。
米勒小夥子,在普甯的指揮下,把普甯的一個可拆卸的書架抱過來一部分。
普甯又花三塊錢從麥克克裡斯特老太太那兒買來一條褪了色的土耳其小地毯,他在這位老太太的木闆白房子裡住過一個平平淡淡的冬天(1949-1950年)。
他靠工友的幫助,還在書桌邊上裝了一個旋筆刀,一個非常叫人滿意、非常富有哲學意味的工具,一轉它就叽裡呱啦地響,靠吃甜木頭和亮光黃漆過活,最後跟咱們大家都必然會遇到的那樣,陷入默默旋轉的虛無缥缈之中而告終。
他還有更遠大的計劃,購買一把扶手椅和一個高腳燈什麼的。
可是有一個夏季,他去華盛頓教課,回來之後一進辦公室,卻看見一條肥狗卧在他的地毯上,他的家具都給挪到一個比較暗的旮旯裡去了,騰出地方好擺一張華麗的不鏽鋼書桌和一把搭配的轉椅,那兒坐着一位正在一邊寫作、一邊暗自微笑的新進口的奧地利學者——布多?馮?法特恩弗斯博士;從此以後,對普甯來說,“俄”字辦公室就不那麼帶勁兒了。
中午,普甯照例洗洗手,洗洗腦袋瓜子。
他回到“俄”字辦公室拿他的大衣、圍脖、書和公事皮包。
法特恩弗斯博士還在一邊寫作一邊微笑呐;他帶來的那包三明治已經給打開一半;他那條狗一聲不吭地趴在地上。
普甯走下陰暗的樓梯,穿過人文樓裡的雕塑博物館,鳥類學系和人類學系也潛伏在裡面呢,這座樓由一條頗具洛可可式樣的透雕細工長廊連接另一座磚樓——弗裡茲樓,餐廳和教職員俱樂部就在那裡頭:上個斜坡,直轉彎,再溜達幾步便可聞到一年到頭都有的油煎土豆味兒,那糟透了的講究營養标準的夥食正在等着您呐。
夏天,長廊格架上攀滿生機勃勃、微微顫動的花朵,現在凜冽的寒風從光秃秃的格架吹進來了;不知是誰把一個撿到的連指紅手套放在結冰的飲水噴泉口上了,從那兒長廊分出一條叉路,直通院長辦公室。
波爾院長是個動作慢慢騰騰的老頭兒,個兒挺高,戴一副黑眼鏡,他兩年前就視力不佳,現在差不多徹底瞎了。
然而,他象太陽升落那樣有規律性,每天都由他侄女兼秘書攙扶來到佛裡茲樓;老先生就象一位古代尊貴的人物,瞎摸黑眼地來吃他這一頓瞧不見的午餐;大夥兒盡管對他這樣走進來的凄慘樣兒早已習以為常,但是每當他被領到他那把刻花的椅子前,兩隻手瞎摸桌子邊緣的時候,飯廳裡總是靜7 7多了;就在他身後的牆上畫着一幅他風度翩翩的肖像,叫人看了不由得生出一種古怪的感覺;飯廳四壁那幅著名壁畫,是一九三八年由朗氏創作的,包括許多曆史性人物和溫代爾教員,場面宏偉,藝術系的奧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