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神秘的呢,抽象的呢,個人的呢,還是社會的無政府主義?我年輕的時候,’我說,‘這一切對我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
’于是我們就展開一場很有趣的讨論,結果我在埃利斯島①整整度過了兩個星期。
”——肚子開始起伏,一起一伏,這位開講人捧腹大笑起來。
還有一些更妙的幽默場合。
仁慈的普甯帶着一種羞答答的神秘表情,一邊準備為孩子們講些自己當年領略過的妙趣橫生的事兒,一邊自己先不先忍俊不禁,露出一嘴殘缺而可怕的黃牙,然後會打開一本破舊的俄文書,翻到他小心①埃利斯島:美國紐約灣内移民登記處。
夾了一張精緻的人造革書簽的地方,打開那本書的時候,臉上往往會浮現一種驚慌失措的神情,使他那溫順的容顔全然改色;他張着大嘴,狂熱地來回翻弄那本書,可能要過好幾分鐘才找到所需要的那一頁——或者對自己畢竟标對了地方而感到滿意。
他選的段落大都摘自差不多一世紀以前奧斯特洛夫斯基①草草寫成的一些有關商人生活習氣的、古老而幼稚的喜劇,或者出自一出同樣古老、甚至更古的、靠曲解詞義取勝而價值不大的列斯科夫②的鬧劇。
他用(彼得堡一家劇院)亞曆山大古典劇院③那種洪亮熱情的聲調,而不是用莫斯科藝術家劇院那種清脆純樸的聲調,把這些老古董念出來;不過要欣賞這些段落至今尚存的任何妙趣,人不但得充分熟悉方言土語,而且也要有豐富的文學見識,他這個可憐的小班内的那些學生可對這兩樣均不具備,因此隻剩下這位表演家獨個兒在欣賞課文裡微妙的聯想。
我們方才已經提到的那種起伏的喘息,眼下在這兒會變成一次名副其實的地震。
普甯一邊猶如在燈火輝煌的舞台上繪影繪聲地摹仿表演,盡力追憶他(在一個盡管被曆史淘汰而卻好象格外鮮明的燦爛世界裡)度過的一段熱情洋溢、對①亞曆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俄國劇作家,第一個喜劇《自己人好算賬》(1850)以諷刺的筆法描寫了商人的生活習氣、唯利是圖、胡作非為和赤裸裸的利己主義。
②尼古拉?謝苗諾維奇?列斯科夫(1831-1895):俄國現實主義作家,著名作品有《左撇子》、《主教生活瑣記》、《兔子隐藏的地方》等小說,也寫劇本。
③亞曆山大古典劇院1832年建于彼得堡,專演古典劇目,現為國立列甯格勒普希金模範話劇院。
事物敏感的青年時代,一邊接連地舉出例子,深深陷入自我陶醉的境地,使他的聽衆有禮貌地揣測那些玩意兒一定是俄羅斯幽默。
不大一會兒,笑料對他來說也顯得過了頭,于是梨形的淚珠便會從他那黧黑的腮幫上淌下來。
不光是那排吓人的牙齒,還有一大塊粉紅色的上牙床,都突然龇了出來,就象一個玩偶匣被揭開蓋兒,玩偶突地蹦出來那樣。
他的手會忽地一下放到嘴邊,寬肩膀搖來晃去。
盡管他那隻揮來揮去的手遮沒了話語,使全班學生越發聽不明白,可是他徹底沉醉于自己那種歡樂中的勁頭,卻證實是無法抗拒的。
臨到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時,他就會招得學生們憋不住大笑起來,一陣突然爆發、頗有節奏的狂笑發自查爾斯,一串出人意料之外的、優美而蕩漾的笑聲使約瑟芬換了容顔,她其實長得并不标緻,而長得标緻的愛琳則失禮地格格傻笑不已。
這一切并沒改變普甯坐錯班車這一事實。
我們該怎樣來診斷他這個可悲的病例呢?特别應該強調一下的是,普甯完全不是上一世紀那種脾氣好的德國腐儒——derzerstreuteProfessor①。
恰恰相反,他也許過分謹慎,過分堅持不懈地提防邪惡的陷阱,過分勞神地處處警惕,唯恐周圍光怪陸離的環境(無法預測的美國)會誘他落入圈套,幹出一些荒唐事兒。
恍惚不定是這個世界,而普甯正有責任來整頓這種局面。
他一輩子總在跟一些無情的對①德語:恍惚不定的教授。
象交鋒,他們一進入他的領域,要就土崩瓦解,要就攻擊他,要就不起作用,要就暈頭轉向,茫然不知所措。
他的手笨得出奇,可他卻又能一眨巴眼的工夫就用豆莢做出一個單音符的口哨兒,用一塊扁石能在池塘水面上打出跳十次的水漂,用指關節能在牆上映出一隻兔子的黑影兒(也是一眨巴眼就完成的),而且還能表演俄國人從袖口裡變出東西來的其他一些平凡的戲法,因此他就認為自己有了一套了不起的手藝。
他懷着一種困惑不解而迷信的喜悅心情溺愛各種小玩意兒。
各種電氣裝置使他着了迷。
塑料東西使他激動萬分。
他對拉鍊也稱贊不已。
但是,一陣風暴半夜裡使當地發電站癱瘓後,他那座烙守職責的電鐘清晨就會給他胡報時辰。
他那副眼鏡框子會從正中折斷,給他剩下兩片鏡片,他就會含含糊糊地想把它們連結起來,也許巴望出現自動有機粘合的奇迹來修複吧。
紳士頂頂依賴的拉鍊會在他匆忙而絕望的夢魇時刻,由于他不知怎地用手一弄而松開。
他仍然不知道自己坐錯了車。
對普甯來說,英語是個特殊危險區域。
他離開法國到美國來的時候,除了懂得一些象“此外僅餘沉默而已”啦,“再也不會”啦,“周末”啦,“人名錄”啦等等沒多大用途的零星辭彙,以及一些象“吃”啦,“街道”啦,“自來水筆”啦,“暴徒”啦,“查爾斯頓” ①啦,“邊際效用”啦等等普通字眼之外,根本對英語一竅不通。
于是,他坐下來頑強學習弗尼莫①查爾斯頓:美國流行的一種舞蹈。
爾?庫珀①、埃德加?愛倫?坡②、愛迪生③和三十一位美國總統的語言。
1941年,他學了一年之後就能熟練地運用“如意算盤”和“好咧好咧”這類油腔滑調的詞句。
到194年,他能在話語中插入“長話短說”這句短語。
杜魯門進入第二任總統職位期間,普甯差不多什麼話題都能談了;可是接下來雖然盡了最大的努力,卻似乎停滞不前了,到195年,他的英語仍然破綻百出。
那年秋天,他除去教俄語,還在哈根博士指導下一個所謂(《變化緩慢的歐洲:當代大陸文化概論》)的專題讨論會上每周做一次學術報告。
我們這位朋友的全部講稿,包括他在外地做的雜七雜八的報告,均由德語系一位年輕教員負責校訂。
整個過程頗為複雜。
普甯教授先把他那充滿格言箴語的流暢的俄文稿費勁地譯成破綻百出的英文稿,年輕的米勒作一番修訂,接着由哈根的女秘書愛森保爾小姐用打字機打出來。
普甯再把自己看不大明白的段落删去,最後就照本宣讀,念給他每周的聽衆聽。
要是沒有事先準備好的講稿,他連一丁點辦法都沒有;他也不會利用上下移動眼珠那套老辦法來掩飾自己的缺點,那就是快速看一眼講稿,記住一連串句子,滔滔不絕地講給聽衆聽,然後把結尾拖長,再馬上掃一眼下面的句子。
普甯慌裡慌張
’于是我們就展開一場很有趣的讨論,結果我在埃利斯島①整整度過了兩個星期。
”——肚子開始起伏,一起一伏,這位開講人捧腹大笑起來。
還有一些更妙的幽默場合。
仁慈的普甯帶着一種羞答答的神秘表情,一邊準備為孩子們講些自己當年領略過的妙趣橫生的事兒,一邊自己先不先忍俊不禁,露出一嘴殘缺而可怕的黃牙,然後會打開一本破舊的俄文書,翻到他小心①埃利斯島:美國紐約灣内移民登記處。
夾了一張精緻的人造革書簽的地方,打開那本書的時候,臉上往往會浮現一種驚慌失措的神情,使他那溫順的容顔全然改色;他張着大嘴,狂熱地來回翻弄那本書,可能要過好幾分鐘才找到所需要的那一頁——或者對自己畢竟标對了地方而感到滿意。
他選的段落大都摘自差不多一世紀以前奧斯特洛夫斯基①草草寫成的一些有關商人生活習氣的、古老而幼稚的喜劇,或者出自一出同樣古老、甚至更古的、靠曲解詞義取勝而價值不大的列斯科夫②的鬧劇。
他用(彼得堡一家劇院)亞曆山大古典劇院③那種洪亮熱情的聲調,而不是用莫斯科藝術家劇院那種清脆純樸的聲調,把這些老古董念出來;不過要欣賞這些段落至今尚存的任何妙趣,人不但得充分熟悉方言土語,而且也要有豐富的文學見識,他這個可憐的小班内的那些學生可對這兩樣均不具備,因此隻剩下這位表演家獨個兒在欣賞課文裡微妙的聯想。
我們方才已經提到的那種起伏的喘息,眼下在這兒會變成一次名副其實的地震。
普甯一邊猶如在燈火輝煌的舞台上繪影繪聲地摹仿表演,盡力追憶他(在一個盡管被曆史淘汰而卻好象格外鮮明的燦爛世界裡)度過的一段熱情洋溢、對①亞曆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俄國劇作家,第一個喜劇《自己人好算賬》(1850)以諷刺的筆法描寫了商人的生活習氣、唯利是圖、胡作非為和赤裸裸的利己主義。
②尼古拉?謝苗諾維奇?列斯科夫(1831-1895):俄國現實主義作家,著名作品有《左撇子》、《主教生活瑣記》、《兔子隐藏的地方》等小說,也寫劇本。
③亞曆山大古典劇院1832年建于彼得堡,專演古典劇目,現為國立列甯格勒普希金模範話劇院。
事物敏感的青年時代,一邊接連地舉出例子,深深陷入自我陶醉的境地,使他的聽衆有禮貌地揣測那些玩意兒一定是俄羅斯幽默。
不大一會兒,笑料對他來說也顯得過了頭,于是梨形的淚珠便會從他那黧黑的腮幫上淌下來。
不光是那排吓人的牙齒,還有一大塊粉紅色的上牙床,都突然龇了出來,就象一個玩偶匣被揭開蓋兒,玩偶突地蹦出來那樣。
他的手會忽地一下放到嘴邊,寬肩膀搖來晃去。
盡管他那隻揮來揮去的手遮沒了話語,使全班學生越發聽不明白,可是他徹底沉醉于自己那種歡樂中的勁頭,卻證實是無法抗拒的。
臨到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時,他就會招得學生們憋不住大笑起來,一陣突然爆發、頗有節奏的狂笑發自查爾斯,一串出人意料之外的、優美而蕩漾的笑聲使約瑟芬換了容顔,她其實長得并不标緻,而長得标緻的愛琳則失禮地格格傻笑不已。
這一切并沒改變普甯坐錯班車這一事實。
我們該怎樣來診斷他這個可悲的病例呢?特别應該強調一下的是,普甯完全不是上一世紀那種脾氣好的德國腐儒——derzerstreuteProfessor①。
恰恰相反,他也許過分謹慎,過分堅持不懈地提防邪惡的陷阱,過分勞神地處處警惕,唯恐周圍光怪陸離的環境(無法預測的美國)會誘他落入圈套,幹出一些荒唐事兒。
恍惚不定是這個世界,而普甯正有責任來整頓這種局面。
他一輩子總在跟一些無情的對①德語:恍惚不定的教授。
象交鋒,他們一進入他的領域,要就土崩瓦解,要就攻擊他,要就不起作用,要就暈頭轉向,茫然不知所措。
他的手笨得出奇,可他卻又能一眨巴眼的工夫就用豆莢做出一個單音符的口哨兒,用一塊扁石能在池塘水面上打出跳十次的水漂,用指關節能在牆上映出一隻兔子的黑影兒(也是一眨巴眼就完成的),而且還能表演俄國人從袖口裡變出東西來的其他一些平凡的戲法,因此他就認為自己有了一套了不起的手藝。
他懷着一種困惑不解而迷信的喜悅心情溺愛各種小玩意兒。
各種電氣裝置使他着了迷。
塑料東西使他激動萬分。
他對拉鍊也稱贊不已。
但是,一陣風暴半夜裡使當地發電站癱瘓後,他那座烙守職責的電鐘清晨就會給他胡報時辰。
他那副眼鏡框子會從正中折斷,給他剩下兩片鏡片,他就會含含糊糊地想把它們連結起來,也許巴望出現自動有機粘合的奇迹來修複吧。
紳士頂頂依賴的拉鍊會在他匆忙而絕望的夢魇時刻,由于他不知怎地用手一弄而松開。
他仍然不知道自己坐錯了車。
對普甯來說,英語是個特殊危險區域。
他離開法國到美國來的時候,除了懂得一些象“此外僅餘沉默而已”啦,“再也不會”啦,“周末”啦,“人名錄”啦等等沒多大用途的零星辭彙,以及一些象“吃”啦,“街道”啦,“自來水筆”啦,“暴徒”啦,“查爾斯頓” ①啦,“邊際效用”啦等等普通字眼之外,根本對英語一竅不通。
于是,他坐下來頑強學習弗尼莫①查爾斯頓:美國流行的一種舞蹈。
爾?庫珀①、埃德加?愛倫?坡②、愛迪生③和三十一位美國總統的語言。
1941年,他學了一年之後就能熟練地運用“如意算盤”和“好咧好咧”這類油腔滑調的詞句。
到194年,他能在話語中插入“長話短說”這句短語。
杜魯門進入第二任總統職位期間,普甯差不多什麼話題都能談了;可是接下來雖然盡了最大的努力,卻似乎停滞不前了,到195年,他的英語仍然破綻百出。
那年秋天,他除去教俄語,還在哈根博士指導下一個所謂(《變化緩慢的歐洲:當代大陸文化概論》)的專題讨論會上每周做一次學術報告。
我們這位朋友的全部講稿,包括他在外地做的雜七雜八的報告,均由德語系一位年輕教員負責校訂。
整個過程頗為複雜。
普甯教授先把他那充滿格言箴語的流暢的俄文稿費勁地譯成破綻百出的英文稿,年輕的米勒作一番修訂,接着由哈根的女秘書愛森保爾小姐用打字機打出來。
普甯再把自己看不大明白的段落删去,最後就照本宣讀,念給他每周的聽衆聽。
要是沒有事先準備好的講稿,他連一丁點辦法都沒有;他也不會利用上下移動眼珠那套老辦法來掩飾自己的缺點,那就是快速看一眼講稿,記住一連串句子,滔滔不絕地講給聽衆聽,然後把結尾拖長,再馬上掃一眼下面的句子。
普甯慌裡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