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的話

關燈
一遍如墜入五裡霧中,第二遍略見端倪,理出些頭緒,第三遍方茅塞頓開,發現陽光燦爛無比,而且看他的書時手邊還需備一部《韋伯斯特大辭典》作為向導。

    另外有些評論家說他操縱筆下人物如操縱木偶,語言如蝶翼上的色彩,認為他是福克納以來美國最重要的作家,或是喬伊斯以來最有風格、最具獨創性的作家。

    法國、作家讓-保羅?薩特把納博科夫歸入反小說派作家行列中,說他“有一種流放的願望要把自己已經築起未的結構統統撞倒,另起爐竈”。

     但是,使納博科夫獲得國際聲譽的則是他那部引起争議的小說《洛莉塔》。

    故事梗概大緻為一個名叫漢貝特的歐洲中年男子,由于對一個十二歲姑娘發生戀情而娶了她的母親戴格瑞特,後戴格瑞特死去,免除了漢貝特原想謀殺她的企圖。

    他帶領洛莉塔赴美旅行,在許多汽車旅館停留居住,最後達到了他的欲望。

    洛莉塔後又同另一男子出走,漢貝特追蹤尋獲,将那個男子殺死,盡管洛莉塔這時已經“衰老”而懷孕,堕落下賤,可他還是非常愛她……這部小說最初于1955年在巴黎出版,1958年方在美國正式出版,評論界議論紛纭,有的認為這是一部非道德小說,有的認為這是一部堪與《尤利西斯》相媲美的偉大作品,還有的認為作者是借用漢貝特這個人物嘲弄了美國人的某種欲望,以怪誕的手法諷喻了美國人的野心、對青年抱有理想化的看法以及漢貝特那種無恥的個人主義。

    英國文學批評家馬庫斯?坎利夫認為當今美國亨利?米勒等人在性愛方面更加露骨描寫的作品都已不是禁書,《洛莉塔》則已顯得古闆而過時了;他在《美國文學史》中寫道,“《洛莉塔》是一本充滿驚人機智和活力的小說,寫美國社會中的粗俗面,誰都比不上納博科夫,比如說美國汽車旅館的肮髒和荒謬,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寫作題材,最後總算找到一個詩人兼社會學家的納博科夫,把它寫得淋漓盡緻。

    ” 在創作的目的上,納博科夫不喜歡别人稱他是個“道德諷刺家”,他一再宣稱:“我沒有什麼社會性目的,沒有道德信息;我也沒有什麼總的思想要去開拓。

    ”他喜愛的西方作家是斯特恩、霍桑、愛默生、愛倫,坡、梅爾維爾、阿蘭?羅布-格裡耶和博爾赫斯等人,而把司湯達、巴爾劄克和左拉說成是“三個可憎的平庸作家”。

     納博科夫雖已去世,但聲譽日益增長,近幾年出現了不少從各個角度研究他的作品的專著和文章,他的作品還有人在作注釋本幫助讀者理解,傳記已出版了兩種,他的許多俄文著作正由他的兒子整理譯為英文。

     長篇小說《普甯》(Pnin)最初在1953-1957年的《紐約客》雜志上間斷地連載了四章,是納博科夫第一部引起美國讀者廣泛注意和歡迎的小說。

    它描述一個流亡的俄國老教授在美國一家學府教書的生活。

    他性格溫厚而怪僻,對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們的嘲弄,妻子也離棄了他。

    他孑然一身,隻得沉溺于故紙堆裡,鑽研俄羅斯古文化和古典文學聊以自慰;時時刻刻回憶往事,流露出一股濃重的懷鄉愁。

    納博科夫把俄羅斯文化和現代美國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诙諧而機智地刻畫了一個失去了祖國、割斷了和祖國文化的聯系、又失去了愛情的背井離鄉的苦惱人。

     作者在這部作品裡還表達了他一向對弗洛伊德學說的憎惡,嘲諷了美國流行的心理分析學,同時也含蓄地諷刺了當時盛行于美國的麥卡錫主義。

    對美國學府的描寫,盡管諷刺得有些誇大,但并不失真。

    書中偶爾也出現納博科夫對共産主義的某些錯誤看法,讀者當然會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的。

     納博科夫喜歡制迷,結構有時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這在《普甯》一書中也可見到,例如講故事的人是誰,直到末一章才見分曉,又如結尾情節又轉回到第一章起首的情節等等。

    英國文學批評家G?M?海德曾把納博科夫的普甯同果戈理《外套》裡的小人物阿爾卡季?阿爾卡季耶維奇相比較,認為納博科夫受果戈理的寫作手法影響很大,這話說得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