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的話
關燈
小
中
大
弗拉迪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Nabokov,1899-1977)是當代著名的俄裔美國學者、文體學家、作家和翻譯家。
他1899年出生于聖彼得堡一個貴族家庭。
祖父曾任沙皇時的司法部長,外曾祖是俄國皇家醫學院首任院長。
父親曾是一名法官,後因參加立憲民主黨領導工作于1908年被捕入獄,1917年在臨時政府任職,革命爆發後逃往克裡米亞,1919年又舉家途經土耳其流亡西歐,在柏林辦一份自由派流亡報紙,1922年被兩名流亡的右翼君主主義分子暗殺,其中一名暗殺者後來成為希特勒手下掌管俄國流亡分子事務的官員。
納博科夫随同父母流亡之前,曾繼承了舅父遺贈的兩千英畝土地的莊園産業。
他先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法語和俄語,獲學士學位,後在柏林和巴黎從事俄文創作,早在1916年他就已在俄國發表過一本詩集。
在歐洲二十年流亡生活當中,他同俄國作家蒲甯一起在流亡者的圈子裡享有聲望。
1940年納粹入侵法國前夕,他移居美國,先後在斯坦福大學、韋爾斯裡學院、康奈爾大學講授俄羅斯和歐洲文學以及文學創作,學生當中包括受到他很大影響的美國當今另一著名作家托馬斯?品欽。
納博科夫自1938年就開始改用英文寫作。
他業餘喜愛收集蝴蝶等鱗翅目昆蟲,1942至1948年還曾在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任研究員,發現過幾個新品種的蝴蝶和蛾。
有位西方評論家認為,正是因為他有這方面的愛好而使他能象契诃夫那樣,在觀察人和社會處境時細緻入微,并以科學審慎的态度來闡釋。
他1945年入美國籍,1960年移居瑞士,直至1977年病逝。
納博科夫一生寫下了大量作品,據估計有四百餘首俄文詩作、六部俄文詩劇、三部俄文散文劇、五十二篇短篇小說(内有二十篇已譯成英文)和十七部長篇小說(内有六部是直接用英文寫的)。
他主要以長篇小說聞名于世,重要作品有《瑪麗》(1926)、《王、後、傑克》(1928)、《辯護》(1930)、《光榮》(1932)、《黑暗中的笑聲》(1932)、《失望》(1936)、《斬首的邀請》(1938)、《天資》(1939)、《薩巴斯興?奈特的真實生活》(1941)、《從左邊佩帶的勳帶》(1947)、《洛莉塔》(1955)、《普甯》(1957)、《微暗的火》(1962)和《阿達》(1969)等。
1951年他發表了自傳《講吧,回憶》,1966年又作了修訂,美國著名詩人兼批評家E?B?懷特認為這部自傳寫得好,應被列為大學英語系必讀之書。
1944年,納博科夫完成一部研究果戈理的著作。
他早期還曾把羅曼?羅蘭的《柯拉?布勒尼翁》、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以及濟茲、拜倫、波德萊爾、缪塞、莎士比亞、丁尼生的詩譯成俄文,後期曾把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十二世紀俄羅斯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和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譯成英文。
納博科夫不贊成附庸風雅的意譯,而主張直譯,并靠注解和評論來闡釋。
他1964年譯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共四卷兩千頁,譯文僅占二百二十八頁,工程可謂浩大。
納博科夫流亡在外總是住在旅館、公寓或别人家的住宅内,這種生活導緻他的小說中的人物也大都是象他那樣的流亡人物或藝術家,他們為了擺脫精神空虛和受難的現實而沉浸在住事的回憶、純藝術、棋術或其他一些反常的行為中,作品中流露出一種失意感,精神受壓抑感乃至精神崩潰感。
在文體上,他雖然繼承了俄羅斯和歐洲文學的傳統,但也受到本世紀象喬伊斯、普魯斯特、卡夫卡等一些作家的反傳統的影響。
他在文學形式和語言上大膽進行探索,從而在形式和技巧的創新方面獨具一格。
他的作品文筆幽默、描繪細緻,他還喜歡在作品中制謎,猶如魔術師在變戲法,更突出了他的獨特風格。
但是,他的作品往往隐晦難懂;一位西方評論家說讀他的作品時,頭
他1899年出生于聖彼得堡一個貴族家庭。
祖父曾任沙皇時的司法部長,外曾祖是俄國皇家醫學院首任院長。
父親曾是一名法官,後因參加立憲民主黨領導工作于1908年被捕入獄,1917年在臨時政府任職,革命爆發後逃往克裡米亞,1919年又舉家途經土耳其流亡西歐,在柏林辦一份自由派流亡報紙,1922年被兩名流亡的右翼君主主義分子暗殺,其中一名暗殺者後來成為希特勒手下掌管俄國流亡分子事務的官員。
納博科夫随同父母流亡之前,曾繼承了舅父遺贈的兩千英畝土地的莊園産業。
他先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法語和俄語,獲學士學位,後在柏林和巴黎從事俄文創作,早在1916年他就已在俄國發表過一本詩集。
在歐洲二十年流亡生活當中,他同俄國作家蒲甯一起在流亡者的圈子裡享有聲望。
1940年納粹入侵法國前夕,他移居美國,先後在斯坦福大學、韋爾斯裡學院、康奈爾大學講授俄羅斯和歐洲文學以及文學創作,學生當中包括受到他很大影響的美國當今另一著名作家托馬斯?品欽。
納博科夫自1938年就開始改用英文寫作。
他業餘喜愛收集蝴蝶等鱗翅目昆蟲,1942至1948年還曾在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任研究員,發現過幾個新品種的蝴蝶和蛾。
有位西方評論家認為,正是因為他有這方面的愛好而使他能象契诃夫那樣,在觀察人和社會處境時細緻入微,并以科學審慎的态度來闡釋。
他1945年入美國籍,1960年移居瑞士,直至1977年病逝。
納博科夫一生寫下了大量作品,據估計有四百餘首俄文詩作、六部俄文詩劇、三部俄文散文劇、五十二篇短篇小說(内有二十篇已譯成英文)和十七部長篇小說(内有六部是直接用英文寫的)。
他主要以長篇小說聞名于世,重要作品有《瑪麗》(1926)、《王、後、傑克》(1928)、《辯護》(1930)、《光榮》(1932)、《黑暗中的笑聲》(1932)、《失望》(1936)、《斬首的邀請》(1938)、《天資》(1939)、《薩巴斯興?奈特的真實生活》(1941)、《從左邊佩帶的勳帶》(1947)、《洛莉塔》(1955)、《普甯》(1957)、《微暗的火》(1962)和《阿達》(1969)等。
1951年他發表了自傳《講吧,回憶》,1966年又作了修訂,美國著名詩人兼批評家E?B?懷特認為這部自傳寫得好,應被列為大學英語系必讀之書。
1944年,納博科夫完成一部研究果戈理的著作。
他早期還曾把羅曼?羅蘭的《柯拉?布勒尼翁》、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以及濟茲、拜倫、波德萊爾、缪塞、莎士比亞、丁尼生的詩譯成俄文,後期曾把萊蒙托夫的《當代英雄》、十二世紀俄羅斯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和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譯成英文。
納博科夫不贊成附庸風雅的意譯,而主張直譯,并靠注解和評論來闡釋。
他1964年譯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共四卷兩千頁,譯文僅占二百二十八頁,工程可謂浩大。
納博科夫流亡在外總是住在旅館、公寓或别人家的住宅内,這種生活導緻他的小說中的人物也大都是象他那樣的流亡人物或藝術家,他們為了擺脫精神空虛和受難的現實而沉浸在住事的回憶、純藝術、棋術或其他一些反常的行為中,作品中流露出一種失意感,精神受壓抑感乃至精神崩潰感。
在文體上,他雖然繼承了俄羅斯和歐洲文學的傳統,但也受到本世紀象喬伊斯、普魯斯特、卡夫卡等一些作家的反傳統的影響。
他在文學形式和語言上大膽進行探索,從而在形式和技巧的創新方面獨具一格。
他的作品文筆幽默、描繪細緻,他還喜歡在作品中制謎,猶如魔術師在變戲法,更突出了他的獨特風格。
但是,他的作品往往隐晦難懂;一位西方評論家說讀他的作品時,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