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戰士的奧威爾
關燈
小
中
大
戰争經曆使奧威爾清醒成熟,也讓寫作《動物農場》、《一九八四》成為可能
孫仲旭
(特約書評人)
西班牙内戰中的經曆以及在這段時間形成的觀點為奧威爾以後的寫作打下了基礎,10年後他總結道:“過去全部十年中,我最想做的,就是将政治性寫作變成一種藝術,我的出發點總是有感于黨派偏見和不公……我想寫它,是因為有某種謊言我想揭穿,有些事實我想喚起人們的注意,我最初關心的,就是讓人們聽到我的意見。
”讀了《向加泰羅尼亞緻敬》,我們就不會奇怪他後來能寫出《動物農場》和《一九八四》這樣的力作。
去西班牙參戰 1946年,奧威爾寫下了著名的宣言性文章《我為何寫作》,其中有這樣的話:“西班牙内戰和1936年至1937年間發生的事件改變了态勢,此後我就知道我的立場如何。
1936年以來,我所寫的每一行嚴肅作品都是直接或間接反對極權主義,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會主義。
”這句話是我們理解這位作家及其作品的鑰匙,而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西班牙内戰和1936年至1937年間發生的事件究竟如何對奧威爾産生了如此大的影響,成為他人生及寫作中的裡程碑事件,便不可不讀一讀奧威爾的《向加泰羅尼亞緻敬》。
西班牙内戰于1936年7月爆發,起因是西班牙的右翼叛亂,反抗民主選出的共和政府。
西班牙内戰成為全歐洲意識形态戰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叛軍一方得到了已是法西斯國家的德國和意大利的全力支持,而英、法為自身利益而帶頭組織“不幹涉委員會”,實行對西班牙政府武器禁運。
在軍事上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的隻有蘇聯和墨西哥,但來自墨西哥的援助非常少,蘇聯以援助換得了對西班牙共和政府的最大控制,西班牙共産黨也因此成為左翼政府内舉足輕重的力量。
另外還有幾萬名國際志願者奔赴西班牙為保衛共和政府而戰,奧威爾就是其中一員。
奧威爾從來不是好戰者,然而在戰争來臨時——盡管是外國的——他卻無法置身于外。
一俟完成手頭《通往威岡碼頭之路》的寫作,他就決定赴西班牙參戰。
他交往過的一位編輯記得他曾斬釘截鐵地說:“這種法西斯主義,總得有人去撲滅。
”在《向加泰羅尼亞緻敬》中,他也這樣寫道:“如果你問我為什麼要參加民兵,我的回答是:‘反抗法西斯主義’;如果你問我為什麼而戰,我的回答是:‘為了人類共同的尊嚴。
’”但是因為英國共産黨拒絕給奧威爾出具證明文件赴西班牙參戰,他隻能轉而求助英國的獨立工黨,獨立工黨介紹他去巴塞羅那聯系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簡稱馬統工黨,該黨主要在加泰羅尼亞地區影響較大)。
奧威爾本來可以留在巴塞羅那寫報道,從事宣傳性工作,但是他決意上前線,隻是未能加入在馬德裡地區與政府軍并肩作戰的國際縱隊,而是進了馬統工黨旗下的民兵組織。
1936年12月26日他到達巴塞羅那,略事訓練後便開赴阿拉貢前線。
應該說,奧威爾在前線的戰争經曆是較為平淡的,幾個月時間裡,幾乎沒碰到真正的戰鬥,隻是很英勇地參加了一次小型突襲行動。
奧威爾也不掩其失望之情:“老實說,我在西班牙的這段日子裡,自始至終,幾乎沒碰到什麼真正的戰鬥……我對阿拉貢前線的沉默寂靜感到煩悶不已,我覺得自己沒有完成反法西斯的戰鬥任務。
”不過他因為在巴塞羅那和獨立工黨旗下民兵部隊裡的經曆,對巴塞羅那出現的社會主義氛圍及馬統工黨民兵部隊裡民主、平等的生活産生了一定的好感。
見識政治風暴 但是當時的奧威爾在政治上比較天真,在他剛到西班牙以及随後的一段時間裡,他對政治形勢既無興趣也不甚了解,對左翼力量内部存在黨派鬥争感到不可理解。
但就在奧威爾去了前線後不久,左翼内部的一場風暴即将來臨,風暴眼就在馬統工黨的根據地巴塞羅那。
按照奧威爾後來的觀察,其實主要是無政府主義者和共産主義者之間進行的兩敗俱傷的鬥争,而不是在與佛朗哥作戰。
這場内部沖突的一方為全國勞工聯盟和與其為盟的馬統工黨,一方為加泰羅尼亞聯合社會黨裡的共産黨人(據《西班牙的民主和内戰》,馬丁?布林克霍恩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事件的導火索為政府命令上繳所有的武器,并決定以此建立一支“非政治的”武裝警察部隊,但不允許工會會員加入。
1937年5月3日,政府決定接管由無政府主義者控制的電話局,随即爆發巷戰,直到巴倫西亞的共和國政府派來的安全部隊恢複了巴塞羅那的秩序,而奧威爾因為休假,于4月26日從前線回到巴塞羅那,從而親曆了這場他所稱的“内戰中的内戰”。
盡管他不是馬統工黨黨員,卻也參加了馬統工黨總部的保衛工作,在一幢樓頂放了幾天哨。
後來的事實讓奧威爾看出,這場沖突為巴倫西亞當局直接控制加泰羅
”讀了《向加泰羅尼亞緻敬》,我們就不會奇怪他後來能寫出《動物農場》和《一九八四》這樣的力作。
去西班牙參戰 1946年,奧威爾寫下了著名的宣言性文章《我為何寫作》,其中有這樣的話:“西班牙内戰和1936年至1937年間發生的事件改變了态勢,此後我就知道我的立場如何。
1936年以來,我所寫的每一行嚴肅作品都是直接或間接反對極權主義,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會主義。
”這句話是我們理解這位作家及其作品的鑰匙,而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西班牙内戰和1936年至1937年間發生的事件究竟如何對奧威爾産生了如此大的影響,成為他人生及寫作中的裡程碑事件,便不可不讀一讀奧威爾的《向加泰羅尼亞緻敬》。
西班牙内戰于1936年7月爆發,起因是西班牙的右翼叛亂,反抗民主選出的共和政府。
西班牙内戰成為全歐洲意識形态戰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叛軍一方得到了已是法西斯國家的德國和意大利的全力支持,而英、法為自身利益而帶頭組織“不幹涉委員會”,實行對西班牙政府武器禁運。
在軍事上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的隻有蘇聯和墨西哥,但來自墨西哥的援助非常少,蘇聯以援助換得了對西班牙共和政府的最大控制,西班牙共産黨也因此成為左翼政府内舉足輕重的力量。
另外還有幾萬名國際志願者奔赴西班牙為保衛共和政府而戰,奧威爾就是其中一員。
奧威爾從來不是好戰者,然而在戰争來臨時——盡管是外國的——他卻無法置身于外。
一俟完成手頭《通往威岡碼頭之路》的寫作,他就決定赴西班牙參戰。
他交往過的一位編輯記得他曾斬釘截鐵地說:“這種法西斯主義,總得有人去撲滅。
”在《向加泰羅尼亞緻敬》中,他也這樣寫道:“如果你問我為什麼要參加民兵,我的回答是:‘反抗法西斯主義’;如果你問我為什麼而戰,我的回答是:‘為了人類共同的尊嚴。
’”但是因為英國共産黨拒絕給奧威爾出具證明文件赴西班牙參戰,他隻能轉而求助英國的獨立工黨,獨立工黨介紹他去巴塞羅那聯系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簡稱馬統工黨,該黨主要在加泰羅尼亞地區影響較大)。
奧威爾本來可以留在巴塞羅那寫報道,從事宣傳性工作,但是他決意上前線,隻是未能加入在馬德裡地區與政府軍并肩作戰的國際縱隊,而是進了馬統工黨旗下的民兵組織。
1936年12月26日他到達巴塞羅那,略事訓練後便開赴阿拉貢前線。
應該說,奧威爾在前線的戰争經曆是較為平淡的,幾個月時間裡,幾乎沒碰到真正的戰鬥,隻是很英勇地參加了一次小型突襲行動。
奧威爾也不掩其失望之情:“老實說,我在西班牙的這段日子裡,自始至終,幾乎沒碰到什麼真正的戰鬥……我對阿拉貢前線的沉默寂靜感到煩悶不已,我覺得自己沒有完成反法西斯的戰鬥任務。
”不過他因為在巴塞羅那和獨立工黨旗下民兵部隊裡的經曆,對巴塞羅那出現的社會主義氛圍及馬統工黨民兵部隊裡民主、平等的生活産生了一定的好感。
見識政治風暴 但是當時的奧威爾在政治上比較天真,在他剛到西班牙以及随後的一段時間裡,他對政治形勢既無興趣也不甚了解,對左翼力量内部存在黨派鬥争感到不可理解。
但就在奧威爾去了前線後不久,左翼内部的一場風暴即将來臨,風暴眼就在馬統工黨的根據地巴塞羅那。
按照奧威爾後來的觀察,其實主要是無政府主義者和共産主義者之間進行的兩敗俱傷的鬥争,而不是在與佛朗哥作戰。
這場内部沖突的一方為全國勞工聯盟和與其為盟的馬統工黨,一方為加泰羅尼亞聯合社會黨裡的共産黨人(據《西班牙的民主和内戰》,馬丁?布林克霍恩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事件的導火索為政府命令上繳所有的武器,并決定以此建立一支“非政治的”武裝警察部隊,但不允許工會會員加入。
1937年5月3日,政府決定接管由無政府主義者控制的電話局,随即爆發巷戰,直到巴倫西亞的共和國政府派來的安全部隊恢複了巴塞羅那的秩序,而奧威爾因為休假,于4月26日從前線回到巴塞羅那,從而親曆了這場他所稱的“内戰中的内戰”。
盡管他不是馬統工黨黨員,卻也參加了馬統工黨總部的保衛工作,在一幢樓頂放了幾天哨。
後來的事實讓奧威爾看出,這場沖突為巴倫西亞當局直接控制加泰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