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們的“避暑療養站”

關燈
齊心配合,在邦克斯的指揮下,隻用了幾個小時便安頓好了營寨,我們要在裡面住上六或七個星期。

     有一條支脈,從那些支撐着喜馬拉雅龐大骨架的山梁上分離出來,給我們“奉獻”出一個起伏平緩、長約一英裡,幅寬半英裡的高台。

    台上鋪展着一張翠綠的地毯,青草不高但很稠密,毛絨絨似的,間或點綴着盛開的紫羅蘭。

    與小橡樹等高的喬本杜鵑花叢、自然形成的茶花簍在綠草地上集成一百來簇,煞是迷人。

    大自然不需要伊斯法罕或斯米爾那的技工來編織這張優質的植物毛地毯。

    南風吹送到這片沃野上的幾千粒種子、一點兒水、一點兒陽光便足以完成這柔軟而又耐用的紡織品了。

     高台上還長有十幾叢參天大樹。

    好像是一隊非正規軍。

    它們脫離開山梁兩側一直延展到毗鄰小山上600米處的廣闊森林。

    雪松、橡樹、長葉垂針樹、山毛榉、槭樹等混雜在香蕉樹、竹子、木蘭、角豆樹以及日本無花果樹中間。

    有幾棵大樹的枝桠一直伸展到地面以上100多英尺的高處。

    它們好像是專被安排在這兒為某個林間住宅遮蔭的。

    “蒸汽屋”的适時到來,使風景更趨完美。

    它的兩個的塔頂與這片多樣的枝葉——枝條或粗硬或柔韌,樹葉或小巧纖弱似蝶蛾的翅膀,或硬大扁長似波利尼西亞的短槳——搭配得甚為和諧。

    火車已融入了綠樹與花叢之中。

    昔日的“流動房屋”蹤迹全無,眼下隻有一處固定的住所,它紮根在地上,一副永不再移動的樣子。

     屋後有一條湍流,似銀帶般挂在整幅圖畫的右側,從山梁上幾千英尺的高處奔瀉而下,最後注入一個樹影掩映的天然深潭中。

     溢出的潭水又彙成溪流,穿過青草地,最後墜入深不見底的萬丈懸崖,成了一條轟鳴的瀑布。

     “蒸汽屋”就是這樣被設置得既符合日常生活的最高舒适标準,又最大限度地怡人眼目。

     如果信步走到高台的前端,就會俯瞰到喜馬拉雅山的底座上其他一些更矮的山巒,它們像巨大的階梯,一級級延伸到平原地帶。

    站在這個位置上,足以看到它們的整體風貌。

     右面,“蒸汽屋”的第一間房子斜立着,這樣一來,從遊廊的陽台上、客廳的邊窗旁到餐室與左邊的各個小房間,都能同樣清楚地看到南面的地平線。

    高大的雪松淩于屋頂之上,在遠處終年白雪覆蓋的群山的背景上清晰地映襯出黑色的剪影。

     左方,第二間房子倚靠着一塊巨大的、被陽光塗抹成金黃的花崗岩壁。

    這塊岩石無論就其古怪的形狀還是憑它暖和的色調,都讓人聯想起呂塞勒-吉魯先生在其有關南印度之行的遊記中提及的那些巨大的石質“葡萄幹布丁”。

    從這個專為馬克-内耶及其同伴準備的住處看出去,隻能見到石壁。

    它距主要的住宅約20步遠,像是給某個更為重要的寶塔充作附屬建築。

    屋頂的盡頭,一縷藍色的輕煙自帕拉紮爾德先生的“烹饪實驗室”裡袅袅而出。

    再往左,是一叢森林邊上的大樹,沿西部的谷肩分布而上,構成了這幅風景畫的側景。

     兩間屋子的中央,深處屹立着一個龐然大物。

    這便是我們的“鋼鐵巨獸”。

    樹在它的頭頂上搭成一條綠廊。

    巨獸高揚着鼻子,好像要去夠吃高處的枝葉。

    實際它巍然不動。

    它在休息,顯然全無這個必要。

    現在,作為“蒸汽屋”不可撼動的守衛者,它像一隻古時的巨獸,踞住了這條它曾輾轉拉來整個“流動村莊”的道路入口。

     然而,盡管我們的大象身形龐大,看起來卻與那隻被邦克斯的巧手賦予了印度動物靈性的人工巨獸毫無瓜葛了,——除非在意念中把它與聳立在高台以上6000米的山系分離開來。

     “一隻貼在大教堂門面上的蒼蠅!”奧德上尉不無沮喪地說。

     确實如此。

    單是後面的一大塊花崗岩石便可輕易地鑿出與“鋼鐵巨獸”同等身量的1000隻大象,而這塊巨石不過是山系的一級普通台階,與它類似的百來個石級才一并構成通向山脊的雲梯,而尖聳的達瓦加利裡峰更在雲梯之上俯臨着群山。

     有時候,畫中的天宇在觀察者的眼中有所壓低,不但高峻的山峰,就連群山中部的脊線也要消失一會兒。

    原來有厚重的水汽停駐在喜馬拉雅的中間地段,從而使山體上部霧氣迷。

    畫面縮小了,這樣,一種視覺效果重新使房屋、樹木、鄰近的小圓丘以及“鋼鐵巨獸”恢複了他們原來的大小。

     偶爾也會有雲彩被濕潤的南風推送而來,比霧氣還要低,籠罩在高原之下。

    便隻能看見一片白浪翻滾的雲海,陽光投注到海面,更産生了神奇的光影效果。

    當此時,上面的天際與下方的地涯一并消失,我們就好像被挾裹到太空中的某個地方,置身于地球疆界之外了。

     然而風向終是轉換的,北來的一陣輕風,穿過山系的各處缺口驟然而至,将白霧蕩滌一空,雲海也幾乎立時冷凝到一處,于是又可見到平原延展到南面的地平線上,而喜馬拉雅山巍峨的投影也重新在天空清朗的背景上顯現出來。

    風景畫的邊框恢複了正常的尺度,人的視線也不再受制,能在60英裡範圍内包納全景圖的每一細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