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傷心的旅程
關燈
小
中
大
座平房……但不!愛德華-莫羅先生已經毅然決定要嘗盡這座傷感的城市留給他的所有的辛酸和苦澀!離開莫羅夫人的住宅後,上校想去看看那所在大暴動期間關押過無數受難者的營房,在英國軍隊圍攻坎普爾的那些日子裡,他們曾遭受了許多磨難,那位勇敢的女人為這些無辜的同胞無私地奉獻過自己的一切。
這所營房坐落在城外的一片平原上。
而今營房的遺址上正在修建一座教堂,當年坎普爾的受難者們本應該到這裡來避難的。
去營房的路面上鋪着碎石,兩旁栽種着漂亮的樹木。
駭人聽聞的悲劇正是在這裡揭開了帷幕。
莫羅夫人和她的母親一直在這裡生活,受折磨,等待最後的死亡,直到英國軍隊宣布投降,把她們這些無辜的受害者交到那納-薩伊布的手裡。
這個叛徒沒有信守自己的諾言把他們平安地運到安拉阿巴德,一開始他就已經決定要兇殘地把他們全部殺死。
從尚未完成的工程中,我們還能看到一些殘缺不全的磚牆,那是當年維萊将軍下令修建的防禦工事留下來的殘迹。
① ①這座紀念教堂後來建成了,在大理石碑上篆刻着銘文,紀念在一八五七年大暴動期間,死于疾病或中彈犧牲的修築印度東部鐵路的工程師們,紀念在十一月十七日,死在坎普爾戰場上的第三十四皇家軍團的軍官、中士和士兵們,紀念斯托特-比特森上尉,在圍攻勒克瑙和坎普爾期間以及在整場暴動期間,第三十二軍團中犧牲的軍官、戰士和婦女們,最後是在一八五七年七月被屠殺的畢比-加爾的烈士們。
莫羅上校在廢墟間駐足良久,一動不動,一言不發。
靜靜地回憶着那一幕幕曾在這裡發生過的凄慘場面。
從莫羅夫人的那所住宅到這座營房,一個是她曾幸福生活過的地方,另一個卻讓她飽嘗了無數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折磨! 我們隻剩下畢比-加爾沒去了。
那納-薩伊布把這座平房改造成關押囚犯的監獄。
當年,許多可憐的受難者活活地被扔進了挖在房屋旁的那口井裡。
當邦克斯看見上校往畢比-加爾的方向走時,他立刻抓住他的手臂,不想讓他去。
愛德華-莫羅先生直視着他的臉,用一種平靜得可怕的聲音說: “讓我們去吧!” “莫羅!我求你!……” “那我一個人去。
” 邦克斯沒有再反對。
于是我們接着就去了畢比-加爾,它的前面是一座規劃整齊且樹影婆娑的花園。
在那口井的遺址上蓋着一座八角形的哥特式建築,井口上已被鋪上石闆,成了一尊白色大理石雕像的底座。
那是雕塑家馬羅克提刀下的最後幾件作品中的“憐憫天使”。
一八五七年印度大暴動期間在任的印度總督甘甯先生下令修建這座殿堂以求上帝贖罪,它的設計師是天才的于勒上校,當時,他甚至想自己投資完成修築工程。
當年,母女兩人被那納-薩伊布手下的屠夫用刀砍傷後,或許活着就被扔進了這口井裡,愛德華-莫羅先生站在井邊,禁不住淚流滿面。
他最後跪倒在天使腳下的石階上。
馬克-雷爾中士也一直在他的旁邊默不作聲地流着淚。
我們的心也跟着他們一起碎了,不知道該說什麼來安慰這份難以安慰的痛苦,隻希望愛德華-莫羅先生能在這裡流完他的最後一滴眼淚! 啊!如果當年他也在開進坎普爾的第一批皇家軍隊之中,匆匆趕在那場殘暴的屠殺之後才來到這口井邊,他或許早就痛苦而死了! 讓我們來聽聽一名英國軍官的陳述,——盧斯萊先生把它錄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我們一進入坎普爾城,就立刻開始四處尋找那些可憐的婦女和孩子們,我們知道她們在兇殘的那納手裡,但很快我們便得知了屠殺的消息。
在這些無辜被殺害的同胞所飽嘗的磨難面前,我們痛苦地發誓一定要償還血債,同時,我們還想到了一些奇怪而野蠻的念頭。
心中燃燒着對那納的仇恨,我們發瘋般地奔向烈士們殉難的地方。
在她們生前被關押過的那個小房間裡,地面上血迹斑斑,各種殘片沒過了我們的腳背。
柔軟光滑的長辮子,被撕碎的裙子,孩子的鞋以及玩具堆滿了被血浸透的地面。
牆面上同樣地沾滿了凝固的血迹,仿佛讓我們看到了她們死前曾作的痛苦掙紮。
我從地上撿起一本經書,其中的第一頁上作了一些揪人肺腑的記錄: “六月二十七日,從船上離開……七月七日成了那納的囚犯……不幸的一天。
’但這還遠不是等待我們的唯一一幕悲慘場面。
比這更觸目驚心的是那口堆滿了這些柔弱無助的受害者們殘骸的又深又窄的井!……” 幸好愛德華-莫羅先生沒有随哈弗洛克将軍的部隊攻入坎普爾,在第一時間趕到井邊!他隻在兇殘屠殺的兩天之後才趕來!而現在,在這個惡夢般的地方,他隻能看到人們為死在那納-薩伊布手裡的這兩百名沒有留下姓名的無辜受害者修築的陵墓! 這一次,邦克斯在中士的幫助下,強行拽走了莫羅上校。
愛德華-莫羅先生永遠都忘不掉哈弗洛克将軍的一名士兵用自己的刺刀刻在井邊的一句話: “記住坎普爾!”
這所營房坐落在城外的一片平原上。
而今營房的遺址上正在修建一座教堂,當年坎普爾的受難者們本應該到這裡來避難的。
去營房的路面上鋪着碎石,兩旁栽種着漂亮的樹木。
駭人聽聞的悲劇正是在這裡揭開了帷幕。
莫羅夫人和她的母親一直在這裡生活,受折磨,等待最後的死亡,直到英國軍隊宣布投降,把她們這些無辜的受害者交到那納-薩伊布的手裡。
這個叛徒沒有信守自己的諾言把他們平安地運到安拉阿巴德,一開始他就已經決定要兇殘地把他們全部殺死。
從尚未完成的工程中,我們還能看到一些殘缺不全的磚牆,那是當年維萊将軍下令修建的防禦工事留下來的殘迹。
① ①這座紀念教堂後來建成了,在大理石碑上篆刻着銘文,紀念在一八五七年大暴動期間,死于疾病或中彈犧牲的修築印度東部鐵路的工程師們,紀念在十一月十七日,死在坎普爾戰場上的第三十四皇家軍團的軍官、中士和士兵們,紀念斯托特-比特森上尉,在圍攻勒克瑙和坎普爾期間以及在整場暴動期間,第三十二軍團中犧牲的軍官、戰士和婦女們,最後是在一八五七年七月被屠殺的畢比-加爾的烈士們。
莫羅上校在廢墟間駐足良久,一動不動,一言不發。
靜靜地回憶着那一幕幕曾在這裡發生過的凄慘場面。
從莫羅夫人的那所住宅到這座營房,一個是她曾幸福生活過的地方,另一個卻讓她飽嘗了無數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折磨! 我們隻剩下畢比-加爾沒去了。
那納-薩伊布把這座平房改造成關押囚犯的監獄。
當年,許多可憐的受難者活活地被扔進了挖在房屋旁的那口井裡。
當邦克斯看見上校往畢比-加爾的方向走時,他立刻抓住他的手臂,不想讓他去。
愛德華-莫羅先生直視着他的臉,用一種平靜得可怕的聲音說: “讓我們去吧!” “莫羅!我求你!……” “那我一個人去。
” 邦克斯沒有再反對。
于是我們接着就去了畢比-加爾,它的前面是一座規劃整齊且樹影婆娑的花園。
在那口井的遺址上蓋着一座八角形的哥特式建築,井口上已被鋪上石闆,成了一尊白色大理石雕像的底座。
那是雕塑家馬羅克提刀下的最後幾件作品中的“憐憫天使”。
一八五七年印度大暴動期間在任的印度總督甘甯先生下令修建這座殿堂以求上帝贖罪,它的設計師是天才的于勒上校,當時,他甚至想自己投資完成修築工程。
當年,母女兩人被那納-薩伊布手下的屠夫用刀砍傷後,或許活着就被扔進了這口井裡,愛德華-莫羅先生站在井邊,禁不住淚流滿面。
他最後跪倒在天使腳下的石階上。
馬克-雷爾中士也一直在他的旁邊默不作聲地流着淚。
我們的心也跟着他們一起碎了,不知道該說什麼來安慰這份難以安慰的痛苦,隻希望愛德華-莫羅先生能在這裡流完他的最後一滴眼淚! 啊!如果當年他也在開進坎普爾的第一批皇家軍隊之中,匆匆趕在那場殘暴的屠殺之後才來到這口井邊,他或許早就痛苦而死了! 讓我們來聽聽一名英國軍官的陳述,——盧斯萊先生把它錄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我們一進入坎普爾城,就立刻開始四處尋找那些可憐的婦女和孩子們,我們知道她們在兇殘的那納手裡,但很快我們便得知了屠殺的消息。
在這些無辜被殺害的同胞所飽嘗的磨難面前,我們痛苦地發誓一定要償還血債,同時,我們還想到了一些奇怪而野蠻的念頭。
心中燃燒着對那納的仇恨,我們發瘋般地奔向烈士們殉難的地方。
在她們生前被關押過的那個小房間裡,地面上血迹斑斑,各種殘片沒過了我們的腳背。
柔軟光滑的長辮子,被撕碎的裙子,孩子的鞋以及玩具堆滿了被血浸透的地面。
牆面上同樣地沾滿了凝固的血迹,仿佛讓我們看到了她們死前曾作的痛苦掙紮。
我從地上撿起一本經書,其中的第一頁上作了一些揪人肺腑的記錄: “六月二十七日,從船上離開……七月七日成了那納的囚犯……不幸的一天。
’但這還遠不是等待我們的唯一一幕悲慘場面。
比這更觸目驚心的是那口堆滿了這些柔弱無助的受害者們殘骸的又深又窄的井!……” 幸好愛德華-莫羅先生沒有随哈弗洛克将軍的部隊攻入坎普爾,在第一時間趕到井邊!他隻在兇殘屠殺的兩天之後才趕來!而現在,在這個惡夢般的地方,他隻能看到人們為死在那納-薩伊布手裡的這兩百名沒有留下姓名的無辜受害者修築的陵墓! 這一次,邦克斯在中士的幫助下,強行拽走了莫羅上校。
愛德華-莫羅先生永遠都忘不掉哈弗洛克将軍的一名士兵用自己的刺刀刻在井邊的一句話: “記住坎普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