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傷心的旅程
關燈
小
中
大
“但他們乘坐的船剛一離岸,就立刻遭到了印度兵的槍擊。
好一陣槍林彈雨啊!一些船沉進了河裡,另外一些則被火燒毀了。
但其中有一隻卻幸運地逃過大難,沿河又往南行駛了幾英裡。
“莫羅夫人和她的母親正在這隻船上。
一時間她們認為自己得救了。
但那納的印度兵窮追不舍,終于又逮住了船裡的人,并把他們重新帶回軍營。
“在那裡,囚犯們受到了不同的對待。
所有的男子立即遭到槍決。
而婦女和孩子們則和另外一些在六月二十七日那天沒有被殺害的婦女和孩子關在一起。
“這兩百名無辜的受害者暫時保全了性命,被關在一所叫做畢比-加爾的平房裡,這個地方由此成為衆所周知的慘案遺址。
” “您是從哪裡得知了這麼多可怕的細節呢?”我問邦克斯。
“是一位曾在皇家軍第三十二軍團服役的中士告訴我的,”工程師答道,“他奇迹般地逃過了屠殺,後來又遇見了拉伊施瓦的王公,那是烏德王國的一個省,此人極為人道地收留了他和另外幾名逃兵。
” “那麼莫羅夫人和她的母親,她們怎樣了呢?” “親愛的朋友,”邦克斯答道,“至于這以後發生的事情,我們沒有一點可靠的證據。
但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
印度兵成了坎普爾的主人,而且一直持續到七月十五日,這短短十九天卻漫長得如同十九個世紀!那些可憐的囚犯每時每刻都在盼望着遲遲不來的救援。
” “事實上,哈弗洛克将軍已經離開加爾各答,趕往坎普爾去救援了,隻是在路上又和暴動兵交過幾次鋒,七月十七日才到達坎普爾。
” “但在兩天前,當那納-薩伊布得知英國皇家軍隊已經渡過潘杜-納迪河時,他決定用最殘酷的屠殺來結束統治的末日。
對印度的侵略者們,他可以為所欲為!” “曾被關在畢比-加爾的一些囚犯被帶到他的面前,成了刀下鬼。
” “那些婦女和孩子們還活着,其中就有莫羅夫人和她的母親。
但第六印度兵團的一支小分隊接到命令,要用槍從畢比-加爾的窗戶往裡把所有的囚犯打死。
命令立即得到執行,但不得不盡快從坎普爾撤退的那納-薩伊布對命令的執行速度并不滿意,這個嗜血成性的暴君竟然招來一些伊斯蘭屠夫,将他們混在自己的士兵中……這簡直成了屠宰!” “第二天,所有的婦女和孩子,不管是死是活,一律被扔進了附近的一口井裡。
當哈弗洛克将軍率領英國軍隊趕到現場時,發現那些一直堆到井邊的屍體仍還冒着煙!” 緊接着,英軍開始了對暴動的殘酷報複。
一些曾是那納-薩伊布同謀的造反分子落在哈弗洛克将軍的手裡。
第二天,這位将軍頒布了一系列可怕的命令,我想我永遠也忘不掉它的一字一句: “那些被沒有宗教信仰的那納-薩伊布下令殺害的可憐的婦女和孩子們,那口堆滿他們遺體的井将被精心填沒,加蓋成一座墳墓。
今天晚上,一名軍官将帶領一支歐洲部隊完成這項神聖的任務。
不要讓受害者的同胞去清掃那些慘遭屠殺的房屋和房間。
我要讓每一滴無辜的血都由那些被判處死刑的罪人在執刑前,按照他們的種姓貴賤以及他們各自在屠殺中的所作所為清掃或用舌頭恬幹淨。
在對任何一個囚犯宣讀完死刑判決書後,立即把他帶到曾遭屠殺的那座房屋,強迫他清掃一部分地闆。
我們要把這件事盡一切可能地做到讓那些罪犯感覺受了極大的侮辱,讓他們極其厭惡和憤慨。
必要時,可用皮鞭怞他們。
等他們清掃完地闆上的血迹後,立即把他們送上房屋旁邊的絞刑架。
” “這就是當天下的命令,”邦克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陳述中,繼續說道,“命令立即得到了最嚴格的執行。
但受害者仍将永遠地一去不回了。
他們已被屠殺、被肢解、被撒成了碎片!當莫羅上校兩天後趕來,想從屍堆中找出一點莫羅夫人和她母親的遺物時,他什麼也沒找到……什麼也沒有!” 以上這些就是在我們到達坎普爾之前,邦克斯告訴我的一些話。
而今,莫羅上校正是要到這個慘遭野蠻屠殺的地方去。
但他首先想去的是莫羅夫人曾居住過的那座平房,在那裡,她度過了自己的青年時代。
那裡也是上校見她最後一面的地方,就在房屋的門檻上,他最後一次被她擁抱。
這座房屋坐落在坎普爾的郊外,離駐軍的營房不遠。
如今整座建築成了一片廢墟,隻剩下被煙熏黑的牆和癱倒在地的幾棵枯樹。
上校執意要保持原樣,因此,六年過後,平房還是當年剛被縱火燒掉後的模樣。
我們在這片荒涼的地方足足呆了一個小時。
愛德華-莫羅先生一語不發地走在廢墟間,那裡曾埋藏着多少往事,如今這些往事一一浮現在他眼前。
他回想起那些曾經擁有而現在卻一去不複返的幸福時光。
在這座莫羅夫人出生的房子裡,他又看到了那個年輕的姑娘,幸福的姑娘,他正是在這裡認識她的。
有時,上校閉上眼睛,好像是為了能把她看得更清楚! 但突然,他轉過身來往回走,把我們拽到屋外,看來他也在努力地想克制住自己。
邦克斯曾經希望上校或許能夠強迫自己不再來這
好一陣槍林彈雨啊!一些船沉進了河裡,另外一些則被火燒毀了。
但其中有一隻卻幸運地逃過大難,沿河又往南行駛了幾英裡。
“莫羅夫人和她的母親正在這隻船上。
一時間她們認為自己得救了。
但那納的印度兵窮追不舍,終于又逮住了船裡的人,并把他們重新帶回軍營。
“在那裡,囚犯們受到了不同的對待。
所有的男子立即遭到槍決。
而婦女和孩子們則和另外一些在六月二十七日那天沒有被殺害的婦女和孩子關在一起。
“這兩百名無辜的受害者暫時保全了性命,被關在一所叫做畢比-加爾的平房裡,這個地方由此成為衆所周知的慘案遺址。
” “您是從哪裡得知了這麼多可怕的細節呢?”我問邦克斯。
“是一位曾在皇家軍第三十二軍團服役的中士告訴我的,”工程師答道,“他奇迹般地逃過了屠殺,後來又遇見了拉伊施瓦的王公,那是烏德王國的一個省,此人極為人道地收留了他和另外幾名逃兵。
” “那麼莫羅夫人和她的母親,她們怎樣了呢?” “親愛的朋友,”邦克斯答道,“至于這以後發生的事情,我們沒有一點可靠的證據。
但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
印度兵成了坎普爾的主人,而且一直持續到七月十五日,這短短十九天卻漫長得如同十九個世紀!那些可憐的囚犯每時每刻都在盼望着遲遲不來的救援。
” “事實上,哈弗洛克将軍已經離開加爾各答,趕往坎普爾去救援了,隻是在路上又和暴動兵交過幾次鋒,七月十七日才到達坎普爾。
” “但在兩天前,當那納-薩伊布得知英國皇家軍隊已經渡過潘杜-納迪河時,他決定用最殘酷的屠殺來結束統治的末日。
對印度的侵略者們,他可以為所欲為!” “曾被關在畢比-加爾的一些囚犯被帶到他的面前,成了刀下鬼。
” “那些婦女和孩子們還活着,其中就有莫羅夫人和她的母親。
但第六印度兵團的一支小分隊接到命令,要用槍從畢比-加爾的窗戶往裡把所有的囚犯打死。
命令立即得到執行,但不得不盡快從坎普爾撤退的那納-薩伊布對命令的執行速度并不滿意,這個嗜血成性的暴君竟然招來一些伊斯蘭屠夫,将他們混在自己的士兵中……這簡直成了屠宰!” “第二天,所有的婦女和孩子,不管是死是活,一律被扔進了附近的一口井裡。
當哈弗洛克将軍率領英國軍隊趕到現場時,發現那些一直堆到井邊的屍體仍還冒着煙!” 緊接着,英軍開始了對暴動的殘酷報複。
一些曾是那納-薩伊布同謀的造反分子落在哈弗洛克将軍的手裡。
第二天,這位将軍頒布了一系列可怕的命令,我想我永遠也忘不掉它的一字一句: “那些被沒有宗教信仰的那納-薩伊布下令殺害的可憐的婦女和孩子們,那口堆滿他們遺體的井将被精心填沒,加蓋成一座墳墓。
今天晚上,一名軍官将帶領一支歐洲部隊完成這項神聖的任務。
不要讓受害者的同胞去清掃那些慘遭屠殺的房屋和房間。
我要讓每一滴無辜的血都由那些被判處死刑的罪人在執刑前,按照他們的種姓貴賤以及他們各自在屠殺中的所作所為清掃或用舌頭恬幹淨。
在對任何一個囚犯宣讀完死刑判決書後,立即把他帶到曾遭屠殺的那座房屋,強迫他清掃一部分地闆。
我們要把這件事盡一切可能地做到讓那些罪犯感覺受了極大的侮辱,讓他們極其厭惡和憤慨。
必要時,可用皮鞭怞他們。
等他們清掃完地闆上的血迹後,立即把他們送上房屋旁邊的絞刑架。
” “這就是當天下的命令,”邦克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陳述中,繼續說道,“命令立即得到了最嚴格的執行。
但受害者仍将永遠地一去不回了。
他們已被屠殺、被肢解、被撒成了碎片!當莫羅上校兩天後趕來,想從屍堆中找出一點莫羅夫人和她母親的遺物時,他什麼也沒找到……什麼也沒有!” 以上這些就是在我們到達坎普爾之前,邦克斯告訴我的一些話。
而今,莫羅上校正是要到這個慘遭野蠻屠殺的地方去。
但他首先想去的是莫羅夫人曾居住過的那座平房,在那裡,她度過了自己的青年時代。
那裡也是上校見她最後一面的地方,就在房屋的門檻上,他最後一次被她擁抱。
這座房屋坐落在坎普爾的郊外,離駐軍的營房不遠。
如今整座建築成了一片廢墟,隻剩下被煙熏黑的牆和癱倒在地的幾棵枯樹。
上校執意要保持原樣,因此,六年過後,平房還是當年剛被縱火燒掉後的模樣。
我們在這片荒涼的地方足足呆了一個小時。
愛德華-莫羅先生一語不發地走在廢墟間,那裡曾埋藏着多少往事,如今這些往事一一浮現在他眼前。
他回想起那些曾經擁有而現在卻一去不複返的幸福時光。
在這座莫羅夫人出生的房子裡,他又看到了那個年輕的姑娘,幸福的姑娘,他正是在這裡認識她的。
有時,上校閉上眼睛,好像是為了能把她看得更清楚! 但突然,他轉過身來往回走,把我們拽到屋外,看來他也在努力地想克制住自己。
邦克斯曾經希望上校或許能夠強迫自己不再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