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旅行初期
關燈
小
中
大
喝盡,又接着說道,“我知道第三十七隻的故事。
第三十八隻會更讓我感興趣!” “但上尉先生,第三十八隻還沒被殺死呢!” “福克斯,你會做到的,我也一樣,我的第四十一隻!” 在奧德上尉和他的勤務兵兩人的談話中,我們永遠也聽不到“老虎”一詞。
因為完全沒有必要把它說出來。
兩位獵人彼此都心照不宣。
随着我們的列車不斷往前行駛,在加爾各答之前寬約一公裡的烏格利河逐漸變窄。
在這座城市的上遊,河的兩岸築着低低的堤壩以阻擋河水泛濫。
可怕的海上飓風經常從這裡大勢湧入内陸,給整個省帶來災難。
面目全非的街區,一片片倒塌的房屋,被淹沒的莊稼,成千上萬的屍首堆滿了城市和鄉村,人類無法抗拒的自然,在鋪天蓋地的狂風之後留下來的就是這樣一幅慘敗景象。
其中發生于一八六四年的飓風尤為可怕。
我們知道印度的氣候分為三季:雨季、寒季和熱季。
其中熱季最短但又是最難熬的。
三月、四月和五月尤其酷熱,而五月又是這三個月中最炎熱的月份。
此時,在陽光下哪怕是隻呆幾個小時,都會有生命危險,——至少對歐洲人是這樣。
事實上連室内的氣溫也高達一百零六華氏度(約41℃)。
德瓦爾貝森先生曾這樣描述過當時的人:“他們像發高燒一樣熱得難受,在平定暴動的戰争中,軍官和士兵們不得不整日把頭擱在水龍頭下,才能防止充血。
” 但是由于蒸汽屋總在不停的行進當中,吊扇扇動空氣帶來的冷風以及挂在窗前的香根草因為經常被澆灌而散發出濕潤的氣息,所以我們并沒有受太多的苦。
況且從六月一直延續到十月的雨季就要來臨,隻怕它會比熱季更為讓人煩惱。
總之,我們的旅行途中沒什麼不快。
午後,我們就在蒸汽屋裡稍微散了會兒步。
近一點時,到達尚德納戈爾。
我以前曾到過這座城市,——整個孟加拉地區中唯一屬于法國的領地。
三色旗掩蓋下的尚德納戈爾隻有十五名守衛城市的士兵,但在十八世紀的戰亂中,它曾是加爾各答的勁敵,隻是現在,這座城市已徹底地衰落了。
沒有工業,沒有商業,繁華的集市和港口早已成為曆史。
如果安拉阿巴德的鐵路從這座城市穿過,哪怕隻是繞繞它的城牆,尚德納戈爾或許還能恢複些許昔日的活力。
但英國鐵路公司無法滿足法國政府的苛刻要求,隻得讓鐵路撇開這座城市繞道而行。
于是尚德納戈爾失去了能重振商業的唯一機會。
我們的火車自然沒有開進城市,而是停在三英裡外的馬路上,一片蒲葵林的入口處。
當整個車隊都安頓下來之後,就像是一個剛蓋好的村莊。
但它是一個可以流動的村莊,在舒服的小房間裡度過了平靜的一夜之後,第二天一早,即五月七日,它又要載着我們重新啟程啦。
在此期間,邦克斯添足了燃料。
雖然機器并未消耗多少,但他仍堅持把煤水車裝得滿滿的,也就是說足夠六十小時行程所需的水、木柴或煤炭。
奧德上尉和他忠實的福克斯也把這個原則用于他們自身,他們體内的爐竈,——我指的是他們能提供大片受熱面的胃,——總是塞滿了對長時間高效率運轉的人體機器來說必不可少的含氮燃料。
接下來的旅程稍長。
我們要在兩天兩夜之後才能到達布德萬,九日遊覽該城市。
早晨六點時,斯托爾發出一聲尖利的長鳴,汽缸裡的氣體被排除,鋼鐵巨獸的步伐比前夜稍微加快了一些。
我們沿着鐵路行駛了幾個小時。
這條鐵路起自布德萬,在巴伊馬阿爾與恒河谷彙合,之後一直通到貝納勒斯。
從加爾各答開來的火車在我們身邊飛速而過。
旅客們發出的一陣陣贊賞的感歎仿佛是對我們的藐視。
他們可以比我們跑得快,但絕對不會比我們舒服! 在這兩天的旅途中,一路的風景平淡無奇,可以說是單調乏味。
處處都能看見高大的椰子樹在風中搖曳,布德萬将是它們生長的最後邊界。
這種屬于棕榈科的植物總是喜于依傍着大海生長,呼吸空氣中大海的氣息。
因此一走出沿海地帶,就再也看不到這種植物了,在印度中部是絕對不會有椰子樹的。
但内陸的植物卻是同樣的有趣且品種繁多。
道路的兩邊都是一望無垠的稻田,被分割成棋盤上的方格狀。
而每一方塊土地都象海邊的鹽田或牡蛎養場一樣四周圍築着堤壩。
這片濕熱的土地上籠罩着一層霧蒙蒙的水汽,土質一定非常肥沃,那綠油油的莊稼也定會有一個好收成。
第二天晚上,我們乘坐的蒸汽屋在噴出最後一柱蒸汽後準時到達布德萬,這種精确度連快車也會望塵莫及。
這座城市本是一個英屬地區的行政首府,但這個地區同時又歸一位印度土邦主所有,為此他必須向政府繳納近千萬的稅款。
城市裡的大部分房屋都很矮小,被兩旁栽滿椰子和槟榔的林蔭大道分割開來。
我們的火車就從這些林蔭道中通過,停在一個環境優美而又涼爽的樹蔭處。
這晚,土邦主的地産中又多了一個小街區。
即使拿布德萬領主的那座柔合了英國和印度兩種建築風格的華麗宮殿,及其所在的整個街區與我們隻有兩所房屋的便攜式村莊交換,我們也不答應。
可以想象我們的巨獸在孟加拉人中引起了怎樣的
第三十八隻會更讓我感興趣!” “但上尉先生,第三十八隻還沒被殺死呢!” “福克斯,你會做到的,我也一樣,我的第四十一隻!” 在奧德上尉和他的勤務兵兩人的談話中,我們永遠也聽不到“老虎”一詞。
因為完全沒有必要把它說出來。
兩位獵人彼此都心照不宣。
随着我們的列車不斷往前行駛,在加爾各答之前寬約一公裡的烏格利河逐漸變窄。
在這座城市的上遊,河的兩岸築着低低的堤壩以阻擋河水泛濫。
可怕的海上飓風經常從這裡大勢湧入内陸,給整個省帶來災難。
面目全非的街區,一片片倒塌的房屋,被淹沒的莊稼,成千上萬的屍首堆滿了城市和鄉村,人類無法抗拒的自然,在鋪天蓋地的狂風之後留下來的就是這樣一幅慘敗景象。
其中發生于一八六四年的飓風尤為可怕。
我們知道印度的氣候分為三季:雨季、寒季和熱季。
其中熱季最短但又是最難熬的。
三月、四月和五月尤其酷熱,而五月又是這三個月中最炎熱的月份。
此時,在陽光下哪怕是隻呆幾個小時,都會有生命危險,——至少對歐洲人是這樣。
事實上連室内的氣溫也高達一百零六華氏度(約41℃)。
德瓦爾貝森先生曾這樣描述過當時的人:“他們像發高燒一樣熱得難受,在平定暴動的戰争中,軍官和士兵們不得不整日把頭擱在水龍頭下,才能防止充血。
” 但是由于蒸汽屋總在不停的行進當中,吊扇扇動空氣帶來的冷風以及挂在窗前的香根草因為經常被澆灌而散發出濕潤的氣息,所以我們并沒有受太多的苦。
況且從六月一直延續到十月的雨季就要來臨,隻怕它會比熱季更為讓人煩惱。
總之,我們的旅行途中沒什麼不快。
午後,我們就在蒸汽屋裡稍微散了會兒步。
近一點時,到達尚德納戈爾。
我以前曾到過這座城市,——整個孟加拉地區中唯一屬于法國的領地。
三色旗掩蓋下的尚德納戈爾隻有十五名守衛城市的士兵,但在十八世紀的戰亂中,它曾是加爾各答的勁敵,隻是現在,這座城市已徹底地衰落了。
沒有工業,沒有商業,繁華的集市和港口早已成為曆史。
如果安拉阿巴德的鐵路從這座城市穿過,哪怕隻是繞繞它的城牆,尚德納戈爾或許還能恢複些許昔日的活力。
但英國鐵路公司無法滿足法國政府的苛刻要求,隻得讓鐵路撇開這座城市繞道而行。
于是尚德納戈爾失去了能重振商業的唯一機會。
我們的火車自然沒有開進城市,而是停在三英裡外的馬路上,一片蒲葵林的入口處。
當整個車隊都安頓下來之後,就像是一個剛蓋好的村莊。
但它是一個可以流動的村莊,在舒服的小房間裡度過了平靜的一夜之後,第二天一早,即五月七日,它又要載着我們重新啟程啦。
在此期間,邦克斯添足了燃料。
雖然機器并未消耗多少,但他仍堅持把煤水車裝得滿滿的,也就是說足夠六十小時行程所需的水、木柴或煤炭。
奧德上尉和他忠實的福克斯也把這個原則用于他們自身,他們體内的爐竈,——我指的是他們能提供大片受熱面的胃,——總是塞滿了對長時間高效率運轉的人體機器來說必不可少的含氮燃料。
接下來的旅程稍長。
我們要在兩天兩夜之後才能到達布德萬,九日遊覽該城市。
早晨六點時,斯托爾發出一聲尖利的長鳴,汽缸裡的氣體被排除,鋼鐵巨獸的步伐比前夜稍微加快了一些。
我們沿着鐵路行駛了幾個小時。
這條鐵路起自布德萬,在巴伊馬阿爾與恒河谷彙合,之後一直通到貝納勒斯。
從加爾各答開來的火車在我們身邊飛速而過。
旅客們發出的一陣陣贊賞的感歎仿佛是對我們的藐視。
他們可以比我們跑得快,但絕對不會比我們舒服! 在這兩天的旅途中,一路的風景平淡無奇,可以說是單調乏味。
處處都能看見高大的椰子樹在風中搖曳,布德萬将是它們生長的最後邊界。
這種屬于棕榈科的植物總是喜于依傍着大海生長,呼吸空氣中大海的氣息。
因此一走出沿海地帶,就再也看不到這種植物了,在印度中部是絕對不會有椰子樹的。
但内陸的植物卻是同樣的有趣且品種繁多。
道路的兩邊都是一望無垠的稻田,被分割成棋盤上的方格狀。
而每一方塊土地都象海邊的鹽田或牡蛎養場一樣四周圍築着堤壩。
這片濕熱的土地上籠罩着一層霧蒙蒙的水汽,土質一定非常肥沃,那綠油油的莊稼也定會有一個好收成。
第二天晚上,我們乘坐的蒸汽屋在噴出最後一柱蒸汽後準時到達布德萬,這種精确度連快車也會望塵莫及。
這座城市本是一個英屬地區的行政首府,但這個地區同時又歸一位印度土邦主所有,為此他必須向政府繳納近千萬的稅款。
城市裡的大部分房屋都很矮小,被兩旁栽滿椰子和槟榔的林蔭大道分割開來。
我們的火車就從這些林蔭道中通過,停在一個環境優美而又涼爽的樹蔭處。
這晚,土邦主的地産中又多了一個小街區。
即使拿布德萬領主的那座柔合了英國和印度兩種建築風格的華麗宮殿,及其所在的整個街區與我們隻有兩所房屋的便攜式村莊交換,我們也不答應。
可以想象我們的巨獸在孟加拉人中引起了怎樣的